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冈田武彦 著,钱明 徐修竹 译
图书标签:
  • 孙子兵法
  • 王阳明
  • 兵学
  • 军事
  • 战略
  • 智慧
  • 历史
  • 哲学
  • 国学
  • 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7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204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儒学泰斗、畅销书《王阳明大传》作者冈田武彦潜心力作

☆解读王阳明*爱读的兵书,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

☆日本人解读《孙子兵法》集大成之作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是国际儒学泰斗冈田武彦潜心研究多年的力作,先生参考中日解读《孙子兵法》*著作,对《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原理和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是日本人解释《孙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

【现代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代表性人物:冈田武彦】

春秋时期吴国人孙武所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兵学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无论是《孙子兵法》在战争实践中的运用,还是书中兵以诈立、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知己知彼、避实击虚等兵学智慧,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大的一本书。

唐朝中期《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后就深受日本人喜爱,发展至今在日本研究《孙子兵法》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德川幕府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更是掀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热潮,并涌现了林罗山、荻生徂徕、山口春水、佐藤一斋等代表性人物。冈田武彦、服部千春、守屋洋等人则是日本现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的代表人物。

【一起品味冈田武彦新解《孙子兵法》】

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冈田武彦分析说:“商法与兵法从本质上说皆属于功利性的人性观和社会观,是建立在以对立斗争为原理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处世法则,而《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可谓表现得*为彻底。因此,若能很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思想,不仅能帮助人很好地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也会起到较大的用处。”

中日两国有关《孙子兵法》的注释、解说之作不是汗牛充栋也是能够摆满几个书架的。但在冈田武彦先生看来,能够深刻理解《孙子兵法》之原理和精神的,能够从通观全局、高屋建瓴的高度直到细致入微、绵密精准之把握和解说的著作却难觅。如果不能够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就把握不住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孙子兵法》之奥秘,就会失去变动、自在的活跃之生机,从而产生固化的弊害。因此,冈田武彦对《孙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极平易的翻译,并从全新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点的解说和分析。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诸如曹操、杜牧、张预等注评家关于《孙子兵法》各条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而且吸收和采纳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将孙子的兵法思想诠释出了跨越古今的新高度。这里摘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

1.兵家之“道”与儒家之“道”不同

原文:儒家的政治诉求,就是认为在上的君主必须对在下的兵民施以仁爱和恩惠。根据儒家的说法,这种行为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孙子兵法》中也要求上下同心同德,但如果因此而把此处所说的“道”与儒家所说的“道”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了。

2.《孙子兵法》之“阴”与《易经》之“阳”

原文:《易经》中以“阳”为主,而《孙子》中则以“阴”为主。这是因为,《易经》是站在调和的世界观上,而《孙子》则是站在斗争的世界观上,两者是相对的。

3.《孙子兵法》强调的诡、诈与一般的“欺骗”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原文:“兵以诈立”与“兵者,诡道也”一样,也就是不暴露我方的真实情况。当然,它与一般所说的“欺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是兵法的本体。本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持静止而深藏不露。

4.《孙子兵法》意在顺人性而用之

原文:孙子所谓的“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所要阐释的就是*为精通人性之必然性的兵家之道。……在孙子看来,用兵之道就是要把我军始终视为一个生命体,而激发其保全生命的本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统一力量及战斗力发挥到*。

冈田武彦通过比较中日《孙子兵法》的解读发现,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民族性上存在巨大差异,他认为,中国人重视“智”,而日本人更重视“勇”。

【冈田武彦《孙子兵法新解》的特点】

《孙子兵法新解》内容结构上采用了译、注、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由浅入深的引导让我们轻松读懂原文含义的同时领略其背后深藏的兵学智慧。

1.译:对《孙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极平易的翻译,轻松读懂、理解原文。

2.注:作者对认为影响我们理解《孙子兵法》的关键字词做了注释,一些各家有争议或不同版本《孙子兵法》有差异的字词都一一标明。

3.评:对中国古代诸如曹操、杜牧、张预等注评家关于《孙子兵法》各条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且吸收和采纳了山口春水、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集中日研究《孙子兵法》研究之精华,深刻阐释了《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

与此同时,冈田武彦还从《孙子兵法》各篇中选出能作为格言的警句,将其置于同篇末尾,供读者采纳。

【王阳明与《孙子兵法》: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

王阳明青年以后所做有两件大事:第*是阐发心学,第二就是平叛征乱。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就曾说过,先生“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可见,这两件大事在王阳明那里是并行不悖的。因此,想要了解一个全面的王阳明,仅仅了解他的心学是远远不够的。王阳明曾撰《武经七书评》(已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这是他读兵法的笔记批语,从中可看出他对《孙子兵法》的研读*细。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就认为:“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

本书收入了冈田武彦先生研究王阳明兵学的文章以飨读者。作者以《孙子兵法》结合王阳明生平军事事迹,分析王阳明心路历程和军事行为,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和学习王阳明的兵学智慧,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从而弥补《传习录》等文献之不足。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日本学者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学思想,以及王阳明的兵学智慧有更充分的了解。


内容简介

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不仅能帮助人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还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起到较大的作用。

此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日本人解释《孙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冈田武彦对《孙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极平易的翻译,并从全新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点的解说和分析。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诸如曹操、杜牧、张预等注评家关于《孙子兵法》各条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而且吸收和采纳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将孙子的兵法思想诠释出了跨越古今的新高度。

被誉为明代文臣统兵制胜第*人的阳明先生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学,爱读《孙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就认为:“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而读《孙子兵法新解》,可以帮助读者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弥补《传习录》等文献之不足。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日本学者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学思想,以及王阳明的兵学智慧有更充分的了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冈田武彦(1908—2004),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部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应聘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

主要论著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宋明哲学的本质》等。此外还有《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简素》等十余种著作和《王阳明文集》《刘念台文集》等编译著,并与人合作主编了《朱子学大系》《阳明学大系》《王阳明全集》(译注本)等丛书和多卷本文集。

译者简介:

钱明,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世思想史、阳明学、舜水学、东亚比较思想史等研究工作。

主要论著有《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儒学正脉——王守仁传》《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浙中王学研究》等;译著有《王阳明大传》《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胜国宾师——朱舜水传》《近世东亚思想钩沉》等。

徐修竹,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世阳明学。译著有《山田方谷之梦》等。


目录

上编 《孙子兵法》新解

003|第*章 始计第*:先要筹划胜败得失

003|战争是国家之大事

004|作为基准的五个方面

008|用“七计”来比较优劣

009|仕于能听取计策的君主

010|兵法是深藏不露的

013|*重要的是预测胜败

015|第二章 作战第二:作战准备

015|*重要的是军备

016|“拙速”是作战的关键

017|充分了解用兵之害

018|持久战的弊害

021|速战速决的方法

024|第三章 谋攻第三:用计攻敌

024|不战而胜

025|攻城为下策

027|以谋攻敌

028|用兵之常道

030|全权委于主将

032|预知胜利的方法

033|知己知彼

036|第四章 军形第四:必胜的条件

036|不败的条件

037|攻守的秘诀

038|名将不战而胜

040|战胜的形态

044|第五章 兵势第五:以势制胜

044|统率与命令

046|正兵与奇兵

048|奇与正变化无穷

049|攻击力及其适中

050|势的根源

052|乘势之战法

055|第六章 虚实第六:虚实之秘法

055|自如调动敌人的方法

056|避实击虚

057|攻守与虚实

058|进退与虚实

059|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战或不战

060|以众击寡

061|用虚实来把握作战的关键

063|查明敌方之虚实的方法

064|无形与虚实之妙用

065|水与虚实

068|第七章 军争第七:争取胜利

068|变不利为有利

069|不急于争利

072|争战前必须做的事

073|兵法三秘诀

075|得法的军争之形势

076|分利于众人

077|铜锣、金鼓、旌旗的效用

078|气、心、力的运用

079|警惕敌方的变法

082|第八章 九变第八:变化自如的法则

082|根据地形而变化的五种方法

083|以利为本而变化的五种方法

084|兵法的*在于变化自如

085|以利害制人

086|不依靠别人

087|固执之害

090|第九章 行军第九:如何处置军队

090|山丘地带如何处置

091|水网地带如何处置

092|盐碱沼泽地带如何处置

093|平原地带如何处置

094|得地利

095|六害之地

096|伏兵之地

097|观察敌情的方法

100|上下一心

103|第十章 地形第十:地利与人和

103|六种地形的利弊

105|六种战败的原因

107|主将对君主的责任

108|统领部下的方法

110|地形与全胜的方法

113|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战地与用兵

113|战地的九种类型

115|“九地”之兵法

117|分散敌方战力

118|在本国作战的方法

119|在敌国作战的方法

120|身陷“死地”后的力量

121|“死地”之术与士兵气概

123|常山之蛇

124|吴越同舟

126|要让士兵蒙昧无知

127|“九地”及其兵法

129|王霸与“九地”

130|掌控士兵的秘诀

131|各种隐秘手段

134|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火攻的战法

134|火攻的战法

135|火攻的时机

136|火攻时的注意事项

137|火攻与水攻的区别

138|不可滥用火攻

141|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用间的方法和要诀

141|战争是国家大事

142|名君、贤将与间谍

143|间谍的种类

145|对待间谍的方法

145|使用间谍的能力

146|“用间”前的准备工作

147|“反间”*为重要

148|殷、周的兴起与用间

151|结尾语

下编 冈田武彦兵学论文选

155|第*章 王阳明与《孙子兵法》

155|王阳明的生涯

173|王阳明之“三征”

188|第二章 《孙子》与山口春水的《〈孙子〉考》

188| 《孙子》的现代意义

190|中国的兵法书

195| 《孙子》的主要内容

198|山口春水《〈孙子〉考》:《孙子》注释书的瑰宝

205|山口春水小传

210|第三章 山口春水《〈孙子〉考》十三篇总论

210|《孙子》的特色

213|关于篇目

214|篇题解说

249|第四章 《孙子》的形而上考察

262|附录一 陈言边务疏

267|附录二 武经七书评

278|附录三 王阳明兵学著作小考

285|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上 编

《孙子兵法》新解

第一章 始计[ ]第*:先要筹划胜败得失

战争是国家之大事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评语】

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应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因此,决不能随意发动战争。可能的话,要像“神武不杀”那样,不战而制胜,这是*上策。

所谓“武”,由“戈”和“止”两个字组成。由此可知,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将不用戈而战胜对手当作战争之理想。但是,战争无关喜好,有其不可避免性。孙子在这里阐述了在战争中绝对制胜的道理。因此,就必须贯彻斗争之原理。除了这一原理之外,其他一概不论。《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是基于这一原理来展开论述的。

《始计》篇论述了在出兵之前要先筹划胜败的道理,并揭示了胜败之筹划的基准,认为“只有明确无误地掌握了如何制胜的办法后,才能临战”。这也就是所谓“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

有些注释书将“始计”写作“计”,但我认为还是“始计”更为贴切。“始”是始终的始,不是开始和结束的意思,而是一直持续直到终止的意思,此外也是始原的始,具有根本的意思。因此,《始计》篇是其他十二篇的总括,可以说其他十二篇是对《始计》篇的展开论述。

要做到胜败之筹划,就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细微的观察以及对于根源之洞察。这不仅限于兵法,人要成就一件事,都必须具备大观、小观和深观之三观。唯如此,开始筹划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更何况,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就更应该慎之又慎了。

作为基准的五个方面

因此,必须把以下五个方面作为基准,以筹划和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并探知敌我双方的实情。所谓五个方面,第*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让兵民与君主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排除万难的方法。

所谓“天”,就是指阴阳、寒暑等天时的运行,四时节候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天时的*佳方略。

所谓“地”,就是指地理的远隔与邻近、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隘以及生地与死地等地形条件。

所谓“将”,就是指君主、将领所应具备的智、信、仁、勇、严这五德。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成、军纪命令的方式,武将的职权以及军需物资的调配。

这五个方面,都是君主所应该考虑的。如果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不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⑥。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

①经——“常经”的经,即纵线,指恒常不变之道。

②校——“校”同“较”。

③索——贯穿,探索。

④其情——敌我双方的实情。不仅指显见于形的部分,还指深藏不露的部分。

⑤道——这里不是指儒家所说的道。

⑥法——法令。

【评语】

这五个方面,是贯通天、地、人的五个基本面向。要以此为基础而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并探知敌方之实情。在此前提下,若没有胜算的把握,就不要开战。

五个方面的第*条是“道”。孙子所说的“道”,指的是如何让在下的兵民与在上的君主能够同心协力、不惧危难。也就是说,如何使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这里,重要的是在上的君主要使在下的兵民与自己同一条心。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有一个“令”字。

上下结为同心同德之体,乃儒家经常挂在口上的政治。因此,儒家的政治诉求,就是认为在上的君主必须对在下的兵民施以仁爱和恩惠。根据儒家的说法,这种行为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孙子兵法》中也要求上下同心同德,但如果因此而把此处所说的“道”与儒家所说的“道”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孙子论述了这样的“道”,那也不同于儒家。孙子所说的“道”,是指在上的君主通过冷静睿智所表现出来的“道”。若知道这一点,就能明白两者的“道”有着本质区别。一般来说,在上的君主对在下的兵民施以仁爱,在下的兵民也就会与在上的君主同心同德,从而挺身为君主效力。这种情况,在儒家中被视为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抑或人情之发露;而在兵法中则被认为是基于冷静睿智的行事结果。这一点,从吴起的一则逸事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吴起曾为一个背上长脓包的士兵吸出脓液,结果救了这个士兵一命。这并非出于他的仁爱之心,而是借此让这个士兵为其誓死效命的手段,是建立在他的冷静和智慧之上的行事方式。韩非子早已指出了这一点。

所谓“天”,是指天之运行、时节变化,它不仅指阴阳、寒暑,还包括方角、干湿、雨天、晴天等内容。此外,世道的治乱和盛衰似乎也可视为“天”。所以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张预注曰:“顺天时,得地利,取胜无极。”遵从天时是兵法之常道,正如后文所述的“兵者,诡道也”。因此应时而变,使不利之天时转化为有利之天时,乃兵法之必须。这就是所谓的“时制”。孙子在阴阳、寒暑之外又举出“时制”,其中必有其真意。

所谓“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狭、死地、生地,若不作深入解析,就无法把握孙子之真意。“地”是从地形上来阐述的。例如阐述远近,率领军队前往遥远的战场或者附近的战场,都有与此相对应的方法。但是,即便敌人在远方,如果道路平坦、易于进攻,那也会感觉很近;即便敌人在近处,如果道路险阻,那也会感觉很远。另外,关于险与易,一般都以为难以于险阻之地作战,而易以于平坦之地作战,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险与易就不仅仅局限于地形之险易了。名将能将险的地形转化为易的地形。读解这一段时,必须考虑上述情况。

死生之地也是同样。在向低洼之地或高地进军的场合,都以为低地是死地,高地是生地,但名将却能把死地变为生地。例如“背水之战”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关系。因此,就如不能忘记“兵者诡道”一样,读解这一段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在为将者所应具备的品德中,孙子*为看重“智”。这是因为,兵者“诡道”,亦即“诈道”。据说在日本,有部大江家传下来的《斗战经》[ ],文章简古,由五十三章构成,基本上是依据黄、老学说来阐述兵法。这本书也被当作日本海军军校的讲读教材。《斗战经》中说:“天地因刚毅而不倒,智慧因刚毅而不堕,神灵因刚毅而不灭,仙人因刚毅而不死。”“《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而把“勇”视为*重要的品质。若将其与孙子以“智”为*重要之品质的思想相比,也就能看出日本人与中国人在民族性上的差异。

所谓“法”,指的是法令。若能很好地整备法令,哪怕一人也能轻松自如地指挥大军。

所谓“曲制”,指的是部队大小之编成,根据军粮而编成的军队,以及军制、号令的发布方式等。

所谓“官道”,指的是要让军中各部队长明确自己的职权。

所谓“主用”,指的是要重视物资供给,使军队的物资调配万无一失。

上述的“曲制”“官道”“主用”是被分成三件事来阐述的,也有的兵书是将其分为六事或四事来加以阐述的。

用“七计”来比较优劣

所以要通过以下七计来比较敌我双方,以探知对方的实情。

第*,比较哪一方的君主更得道;第二,比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第三,比较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第四,比较哪一方更能贯彻执行军纪和命令;第五,比较哪一方的军队和民众更强悍;第六,比较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更有素;第七,比较哪一方的赏罚更分明。

我们通过这七计的比较,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与负。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①孰有道;将②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③孰行;兵众④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⑤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主——君主。

②将——主将。

③法令——军纪和命令。

④兵众——军队和民众。

⑤吾——指孙子自己。

【评语】

孙子举出七计,以作为比较敌我双方之优劣的基准。此七计与前文提到的五个方面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无论如何,战争中*重要的是君主和主将的能力,因此,即使认为战争之胜负取决于君主和主将的能力之高低,也不为过。

其次,论述了法令。是否能彻底执行法令,常常关系到战争之胜负。前文注释中只举出了军纪和命令,这是因为这两项是使在下的兵士、民众与在上的君主、主将同心同德的*重要手段。

再次,论述了军队和民众的强弱。要使军队变强,就必须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为了彻底执行法令,就必须赏罚分明。如此一来,就能如同挥动手脚一般自由地指挥军队。

若能仔细思考此七计,便能发现,其实它与前述之“五事”的五个方面是可以画等号的。之所以论述七计,也只是要把五种情况中*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具体化。

仕于能听取计策的君主

身为主将的君主,如果能听取我的计策,战争就一定能取胜,那样的话,我就可以留在吴国;身为主将的君主,如果不能听取我的计策,战争就一定会失败,那样的话,我就只有离开吴国。

将①听②吾③计④,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⑤。

【注释】

①将——这里指君主。

②听——听从。

③吾——指孙子自己。

④计——七计。

⑤留之,去之——“之”指春秋时期的吴国。

【评语】

根据对“将”字读解的不同,其涵义也会发生变化。有把“将”读作“武将”的“将”,也有把“将”读作“将要做……”的“将”。所谓“将”,是为将之人的意思,这种场合还是解释为代指君主比较恰当。*后又强调指出:“若吴王能听取我的计策,我就留在吴国;若吴王不能听取我的计策,我就离开吴国。”

兵法是深藏不露的

如果听取了“七计”之利,就能根据预测而创造出与敌军对峙的“势”,以便获得取胜的外部条件。所谓“势”,就是根据“七计”之利,而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应变。

用兵打仗,就是要利用各种伪装,让敌军看不透我方的真实意图。所以即使有能力,也要表现出没有能力;即使利用了人或物,也要装作没有利用。攻打近处时,要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时,要装作攻打近处。敌方贪利,就用利益引诱他;敌方混乱,就乘机攻击他;敌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敌方士气旺盛,就设法使之衰竭;敌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敌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

要在敌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敌方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兵家取得胜利的秘诀,不能事先泄露给他人。

计利①以听,乃为之势②,以佐其外③。势者,因利而制权④也。兵者,诡⑤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⑥而示之不用;近⑦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⑧,乱而取之;实而备之⑨,强而避之;怒而挠⑩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①计利——七计之利,指用七计比较和探讨敌我双方的实情,以找到对我方有利的条件。

②为之势——创造出兵之势。

③外——五事(即五个方面,下同——译者注)、七计为内谋,“势”针对的是外敌,故而称为“外”。

④制权——千变万化以适应时宜。所谓“权”,指的是测量轻重的秤砣,左右晃动使其达到平衡。所谓“制”,有制作、制裁之意,此处指的是制作。

⑤诡——有奇异、遵从、伪装、欺骗、不可预测等意思。佐藤一斋认为是诡吊、诡秘的诡,意指不可测,与“诈”字稍有不同。荻生徂徕与山口春水认为是“不确定”的意思。总之,都是指千变万化、深不可测。

⑥用——善于利用人物和器具。

⑦近——山口春水认为“‘远近’是指地形和时日”。

⑧利而诱之——用利引诱。

⑨实而备之——装作强有力而使敌人防备。不过,也有解释为“用心防备具有强大实力的敌人”;或者解释为“就算敌人没有实力,也要装作有实力而用心防备”。

⑩挠——扰乱。

卑——卑微。

佚——具备充足兵力而安逸,做好万全准备而放心。

亲——君臣上下亲和团结,或者指敌方内部团结友爱。

【评语】

即使通过“七计”而清楚地知道对我方来说是有利的,但若临战时不能创造出克敌制胜的“势”,那也不能完全战胜敌军。

这里所说的“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但孙子认为:“势也,必须基于七计之利,才能被创造出来。”而且“势”是在以利为基础的人为变化中产生的,所以才有了“兵者,诡道也”之说。这句话,可以说显示了兵法*深层的意义。

“诡”有伪装、欺骗的意思,这不是道德层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千变万化的手段,使敌人无法摸透我方的实情,从而克敌制胜。兵法就是要基于“利”而人为地不断变化,并据此攻击敌军的不备之处和意料不到之处,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因此,兵法必须讲“诡道”。《军争》篇中也强调“兵以诈立,以利动”。何为“诡道”?孙子举出了十二个事例来加以说明。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样的“诡道”,自然是秘传不漏的。

“五事”“七计”是兵法的基本法则,也就是兵之“正”。而“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以下部分,则可以说论述的是兵的变化,也就是兵之“奇”。

*重要的是预测胜败

开战之前,在庙堂中推算预测有多少胜算,胜算多的话就能取胜,胜算少的话就无法获胜。

既然胜算多的一方能取胜,而胜算少的一方无法取胜,那么如果无胜算,就必败无疑。

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能够把握胜负之结果了。


前言/序言

近年来,日本实业界兴起了阅读《孙子兵法》的热潮,但仅仅是个人喜爱而已。商法与兵法从本质上说皆属于功利性的人性观和社会观,是建立在以对立斗争为原理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处世法则,而《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可谓表现得*为彻底。因此,若能很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思想,不仅能帮助人很好地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也会起到较大的用处。然而,即使是把好刀,若让高手来使用,就会成为活人(救人)之剑,而让恶人来使用,则会成为杀人之剑。所以说,对于《孙子兵法》的精髓,我们必须认真地用心去把握。

本人撰著《〈孙子兵法〉新解》,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更深地理解《孙子兵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对《孙子兵法》的原文作了极平易的符合日本人口语习惯的翻译,然后再进行现代文的注释和评论,并且从《孙子兵法》各篇中选出能作为格言的警句,而将其置于同篇末尾。不过,我在进行解说和评论时,并不是采取例举较多具体案例的办法,而主要是采取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重点解说的办法。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就把握不住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孙子兵法》之奥秘,其结果,也就会失去变动、自在的活跃之生机,而产生固定化的弊害,从而使事态的发展出现与己之判断完全相反的结果。而我所希望的,正是孙子自己所强调的:在面对貌似正规、强大的敌军之阵容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束手无措,不要迷失方向!

尽管有关《孙子兵法》的注释、解说之作,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已出过不少,但能够深刻理解《孙子兵法》之原理和精神的,能够从通观全局、高屋建瓴的高度直到细致入微、绵密精准之把握和解说的著述,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就不能不提及江户时代山崎闇斋学派的朱子学者山口春水所著的《〈孙子〉考》这本书。该书为写本,传于后世的仅存两本,至今没有在日本公开出版过。我在撰写《〈孙子兵法〉新解》的过程中,就参考了这本书。不仅如此,我还想劝说喜爱阅读《孙子兵法》的人,也一定要去读读这本书。

以上之内容,实为1992年刊行《〈孙子兵法〉新解》时笔者所撰之“前言”。从该书出版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因此,在该书即将作为《冈田武彦全集》之一而再刊之际,我必须再加上一句话:

日本人所具有的潜在的高层次的理想主义的思想文化,是能够真正拥有世界性的。然而,为了能在极端变幻莫测的、被卷入权谋术策之旋涡的现实社会和现实政治中生存,就必须深刻了解其中的奥秘及规律;如若不然,就会有使美好理想落空的危险。而为了不陷入这种弊害,读一读*深刻地阐述了权谋术策之原理的《孙子兵法》,便显示出其无比重要性。江户时代的日本儒者们,对于论述权谋术策之道的中国的各种书籍是相当熟知的,今天的日本人也必须铭记这一点!

冈田武彦    

平成十五年(2003)七月



用户评价

评分

物流很快,配送员肥陈叔叔的态度和职业精神永远5星。

评分

一本值得读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送人的,应该不错吧,希望喜欢

评分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评分

读书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评分

一生伏首拜阳明!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寻思了比较久了。下定决心买了。没看,应该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不错的书,看了一本了才来评价,里面作者写的非常详细,值得一读

评分

  ★阳明精舍舍长蒋庆、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诚挚作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