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译文纪实)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普利策获奖作家作品,兼备戏剧性与真实性,获得欧美各大媒体以及前美国驻俄大使等人的一致好评与推荐。
记录俄罗斯寡头政治时期的里程碑之作,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涉及热门话题人物和时期,为读者展示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根源,历史跨度极大,资料详实可靠。
2011年修订补充版,更新了人物与事态近况。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甚为瞩目的寡头带领俄罗斯进行了未曾有过的险峻试验。
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盛极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戴维·霍夫曼(David E. Hoffman),美国作家、记者。1982年加入《华盛顿邮报》,在里根及老布什的任期内报道白宫新闻,包括美苏首脑峰会;随后负责国外新闻,1992年出任耶路撒冷记者站站长;于牛津大学学习俄语后派驻俄罗斯,1995年至2001年间出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现为《华盛顿邮报》特约编辑。
2002年出版本书《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被誉为终结这一主题的里程碑之作;2010年出版的《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获美国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
关于寡头的早期岁月,本书大概是我们从过去到未来能够读到的甚为详致的著作了。……作者对新俄罗斯财富与权力获取之路的描述和分析可谓力透纸背。
——《纽约书评》
霍夫曼条分缕析的叙事方式,同时造就了这个故事的毁灭性和娱乐性……他查阅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堪比私家侦探。
——《纽约时报》书评
?
彻头彻尾的戏剧性,令人手不释卷的故事……对俄罗斯当代史这段喧嚣岁月甚为生动、甚细致的记录之一。
——《新闻周刊》
?
霍夫曼以出色的叙事展示了他的发现:那些看上去混乱不堪、微不足道的行为,是如何孕育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华盛顿邮报》
?
截至今日,本书是关于新俄罗斯十分全面、甚为迷人的记录。
——《圣荷西信使报》
?
一部真正具有揭露意义的作品,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重塑俄罗斯的一群人……专家会惊异于霍夫曼的杰出报道,而读者将着迷于这些人的非凡生活。
——《华盛顿邮报》记者Robert G. Kaiser
?
戴维·霍夫曼写出了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寡头》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本记录这一主题的书了,毕竟很难想象,还有谁能够复制甚至改进本书的研究、分析与行文质量。
——前美国驻俄大使Michael McFaul
引子 | 1
第一部
第一章 灰色与短缺 | 11
第二章 亚历山大·斯莫伦斯基 | 30
第三章 尤里·卢日科夫 | 51
第四章 阿纳托利·丘拜斯 | 74
第五章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 | 96
第六章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 | 122
第七章 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 | 145
第二部
第八章 宝库解锁 | 173
第九章 轻松赚钱 | 204
第十章 莫斯科重建者 | 231
第十一章 雀山俱乐部 | 263
第十二章 财富拥抱权力 | 287
第十三章 拯救鲍里斯·叶利钦 | 314
第十四章 银行家之战 | 352
第十五章 巨龙之吟 | 384
第十六章 铁腕与银弹 | 429
尾声 | 476
2003年版后记 | 478
附录: 2011年5月,他们的现状 | 485
注释 | 486
参考文献| 558
致谢 | 568
新俄罗斯的领导者
(摘自“引子”)
隆冬时节,老人身边再次弥漫着不满情绪,压抑,暗淡。自1997年12月因急性病毒感染入院两个月以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极少涉足克里姆林宫。1月,他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远离莫斯科,住进了靠近芬兰边境、位于瓦尔代的一处林间度假区。叶利钦行事果敢,如今却偃旗息鼓。心脏手术康复一年来,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所缩短,在讨论话题时,他似乎时不时会走神。2月,他前往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他看上去面色苍白,表情僵硬。在罗马无名士兵公墓前,他举止失仪,尽管随从人员竭力在前提醒,他也未向意大利国旗致敬。他闹出离奇乌龙,声称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将造访伊拉克。安南说自己从未有此计划。在一次记者会上,叶利钦依靠提示才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从未说过自己要去伊拉克。”他糊里糊涂地说道。
对一小撮最富裕的俄罗斯生意人而言,叶利钦的举止令人深感不安。俄罗斯需要一位强力的政治领导人。因为总统生病,这个国家显得无所适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已经吹进俄罗斯,油价下跌,投资者纷纷撤出。生意人亏大了。
仅仅两年前,这一帮大亨才把叶利钦从危险的冬眠中拯救出来。为了1996年那场一波三折的重新竞选,他们向叶利钦奉上了最具才能的政治干将,极具影响力的电视频道,以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他从懵懂中清醒过来,投入战斗并最终赢得胜利。随着选举获胜,一条大亨们与总统之间的纽带终于织就——他们的财富和他的权力嫁接成功。无论是他们,还是叶利钦,都已难离彼此。随着权力增长,这帮大亨被人们称作寡头,是新俄罗斯的拥有者和统治者。
这一次,随着总统再度出离,寡头们有些坐卧不安。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最富野心。他个头不高,弓形眉,说话温和而急促。在俄罗斯由苏联社会主义向市场资本主义急速转型的过程中,他趁乱攫取并大发横财。时年五十二岁的他永远不知疲倦。他新近正在谋划一步险棋,欲将俄罗斯总理的职位由现任的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Viktor Chernomyrdin)另换他人,这个人最好对诸位寡头俯首帖耳。别列佐夫斯基明白,此项决定事关重大: 总理在继承顺序上居于首位。叶利钦一直在生病。由他挑选的总理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下任总统。别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头郑重其事地讨论“公司型政府”的设立事宜。他们将成为灰色董事。既然身体抱恙的叶利钦鞭长莫及,那就由他们来任命部长,并且非正式地运作这个国家。他们是垄断资本,而国家不过是软蛋。
在由寡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掌管的俄罗斯第二大石油企业尤科斯的公司总部,大亨们悄悄地聚到了一起。灰色董事们觉得切尔诺梅尔金该走了,于是讨论谁将取而代之。别列佐夫斯基还面见了叶利钦的总统办公厅主任瓦连京·尤马舍夫(Valentin Yumashev),以及总统富有影响力的小女儿塔季扬娜·季亚琴科(Tatyana Dyachenko)。
1998年3月21日,星期六,在其位于莫斯科城外的乡村住处,别列佐夫斯基接受了广受政治精英青睐的电视新闻栏目《综述》(Itogi)安排的长篇访谈。访谈内容由同为寡头的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创办的俄罗斯最大、运营最成功的私人电视频道NTV播出。
别列佐夫斯基在访谈中明确指出,叶利钦继任者的挑选活动已经启幕,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候选者无一“具备资历”。他语气模糊地谈到了“推出新人的大好时机”。
该访谈的播出时间安排在星期日晚间。次日早晨,叶利钦解除了切尔诺梅尔金的职务。本书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这六个人协助带领俄罗斯经历了迄今所能设想的最宏大和最艰辛的实验,即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改造为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故事持续了十五年,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推行的“改革与新思维”运动,到鲍里斯·叶利钦在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职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正是这六个人成了新俄罗斯的领导者,新秩序的缔造者与倡导者。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享有了巨大的政治力量或相当的财富实力,抑或兼而有之。故事各有不同,但贯穿其中的主线大体相似: 积聚财富再失去财富,从俄罗斯工业王冠上摘取珠宝,掌管私人武装,在选举中拥立王者,统治全国及其财政要塞莫斯科。他们收购俄罗斯的大众传媒,尤以电视为最;他们不仅攫取工厂,也包括国有资产,如预算、执法系统和克里姆林宫的领导权。在俄罗斯资本主义的起步阶段,他们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秘而不宣,精于伪装,有时残忍无情。
让这六个人一跃而起的新时代,肇始于1985年3月10日的那个星期天。苏共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身体抱恙,执政仅十三个月即去世,克里姆林宫医生叶夫根尼·恰佐夫(Yevgeny Chazov)致电告知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数小时内,一辆辆黑色轿车驶入克里姆林宫,随后举行的会议将戈尔巴乔夫推上了权力宝座,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开启的革命性变革,横扫了本书所涉及的这六个人。然而,在一开始,他们都远离权力中心。他们要么是无名的科学家和学者,要么是官员和学生。在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书记的那一天,没有人能把他们定位为未来变革的旗手。
在莫斯科一栋简陋破旧的水泥预制板公寓二楼的厨房里,坐着一位建筑队包工头,这位个子高瘦而怒气冲冲的年轻人正在抱怨“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他就是三十岁的亚历山大·斯莫伦斯基,个性坚毅的他是一名自卸货车司机。他从小就没有父亲。他是个局外人,心里满是对命运的怨恨。
在以培养化学工程师著称的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时年二十一岁的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他那稚气的嗓音下隐藏着内心的冲动和抱负。霍多尔科夫斯基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他替共青团(Komsomol)收取团费,并在大学里开了一家青年咖啡馆。
控制科学研究所是苏联应用科学的桥头堡,这里的数学家和理论专家们设计出各种方法,以控制弹道导弹和核电站。三十九岁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在此专攻人类决策理论,他不仅领导着一个实验室,还梦想着获得诺贝尔奖。
在通往国际机场的公路上,一个沮丧而精瘦的年轻人驾驶着自己的汽车,以非法运营出租车的身份穿梭往返。三十三岁的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正浑噩度日。古辛斯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怒。他曾经想去剧场谋职,因为之前受过做导演的培训,但他终究没能登上莫斯科的舞台。
在莫斯科市政会(city council),尤里·卢日科夫与一大帮中年苏联官员和工厂经理坐在一起。这个橡皮图章一般的城市立法机构拥有数千名成员,他并无任何耀眼之处。卢日科夫时年四十八岁,对管理事务十分熟悉。载着他四处转悠的,是一辆黑色伏尔加公务车。
工程与经济学研究所地处列宁格勒的一个偏僻角落,三十岁的阿纳托利·丘拜斯身材瘦长,满头红发,给人一种固执而居高临下的印象。作为军事院校的执教者和正统共产主义者的儿子,丘拜斯正在逐渐对这一制度失去信心。
假使这六个人在戈尔巴乔夫就职那天相聚于某个房间,恐怕他们也不知道彼此之间应该说些什么。他们来自苏联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干部和科学家,下至街头混混和各级企业经理。令他们与众不同的是善于改变的能力。他们每个人都在学会应对旧制度的同时,以难以置信的步伐跨入了新制度。
他们中的四个——斯莫伦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在此后的十五年间成为财富巨头,并结成金融家小团体,既在政治权力的阴影下攫取财富,又在叶利钦时代非正式地掌管着国家权力。他们中的另外两个——卢日科夫和丘拜斯——成为权倾一方的政治人物。卢日科夫两度当选为莫斯科市长。这座城市是俄罗斯最大的资本聚集地,卢日科夫在此打造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王国。丘拜斯既是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者中最长寿的一个,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有资产转入私人之手运动的设计师。他也是随后的疯狂圈地运动之父,无人能及。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革,这六个人和他们的国家几乎没有准备,更难有历史经验可循。要完成这些事情,他们会从什么地方,向什么人学习?在苏联时期,他们找到钥匙,打开大门紧锁的图书馆,读到了有关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本本“禁书”。他们的学习对象有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样的东方阵营,这些国家正在试验更为宽松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还到西方旅行。好莱坞影片经由盗版影碟走私进莫斯科,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让他们惊叹不已。随后,他们得到了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和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这样的全球大亨和金融家以及来自华尔街、伦敦和从日内瓦到直布罗陀各大私人银行之都一众人等的耳提面命。1992年之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家和律师大量拥入俄罗斯,帮忙书写规模宏大的俄罗斯私有化规程,起草首要的公司治理法规,并着手建立资本市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给90年代初生的俄罗斯资本主义带来了模板和理念。
俄罗斯的新生大亨还充分借鉴了美国和欧洲财阀们丰富的历史经验。尽管俄罗斯的财富量相对较小,1995年其四大商业银行在意大利排名仅仅略高于三十位,但他们采用超级强盗大亨的风格和手法,大胆狡诈,无所顾忌,敢于幻想。绝非偶然,他们像极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资本家。苏联时期,因为尖锐批评美国资本主义的阴暗面,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极富影响力的作品《金融家》和《美国悲剧》被翻译成俄文并广为传阅。俄罗斯首批金融家所采用的诸多手法,均可见于《金融家》的主角弗兰克·考培伍德(Frank Cowperwood)的交易行为,他占尽银行、国家和投资人的便宜,操纵股票市场,大肆蚕食公司企业。这本发表于1912年的小说,正是取材自美国大资本家查尔斯·耶基斯(Charles T. Yerkes)的真实生活。
不过,就算有西方样本,这些俄罗斯人还是独具特色。他们接手的这个国家所具有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根植于俄罗斯人对权威——粗暴地定义一下,从沙皇到人民委员——的屈服顺从。传到他们手里的是一个连个体主动性和企业家精神等最简单的人类本能都被压抑七十年之久的社会。市场经济落户在这片陌生土壤的头几年间,苏联时期的思维模式依旧存在,很难完全根除。
俄罗斯的独特还体现在,苏联甫一解体,它便做出了重大抉择。叶利钦启用包括丘拜斯在内的一批年轻的激进改革者,他们认为时不我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摧毁旧的制度。他们首先选择放开价格和所有权,其次才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制度。这导致俄罗斯资本主义诞生在先天缺氧的环境中,这是一个缺乏有效法制的真空,又是一个被极度削弱以致无力执行现有法律的国家。这六个人的交易手法一再面临质疑: 他们的经营合法吗?他们是罪犯吗?然而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参与者所游走的世界,缺乏成熟西方社会的那种法律限制或道德指南。头几年,俄罗斯就是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说谎、偷盗和欺骗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暴力、野蛮和威压则往往成为交易手段。若说所发生的这一切有如自由落体,落点未知,也不算在为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发动者的买凶杀人、明偷暗抢和贪婪成性寻找借口。2000年夏天,一位俄罗斯富豪苦笑着告诉我,人们在苏联时期对于自由市场、私有财产和法治所抱有的强烈期待现在看来过于简单化了。“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长得超乎我们想象,”他说道,“还搭上了太多人的性命。”
以西方的经验来看,大亨们往往利用政府和私人资本烹制盛宴。罗斯柴尔德家族充当过王公们的银行家,J.P.摩根则帮英国放贷人和美国铁路公司搭过线。然而,俄罗斯首批大亨们的初期资源只有一个: 国家。他们敏锐地发现并利用了国家存在的种种缺陷。他们抓住源于苏联社会制度而产生的价格、财产和贸易的巨额失衡,并大肆获利。除了几个显著的例外,早期的他们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创建过什么。相反,他们的第一课是如何轻松赚钱,钱仿佛从天而降,不费吹灰之力就被他们攥在手里。
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初期,本书刻画的这六个人通过商业结盟、友谊或仇恨增进相互了解。他们的混乱关系早已成为普通大众取之不尽的笑谈。1994年9月,他们在俯瞰莫斯科城市风光的一所山间私人俱乐部签署密约,承诺不相互攻击。但这一密约很快便被他们抛诸脑后。他们结成同盟,随即自毁同盟。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并竭力摧毁竞争对手的王国。他们都赞同旧制度要垮台,却对新制度各执己见。
要弄清寡头们的来龙去脉,必须从他们的起点开始,即苏联那段关于经济停滞、经济短缺和灰色市场的岁月。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没落岁月塑造了这六个人,他们纷纷开始思考,并致力于新的秩序。
寡头:十年之后(2011年版序言)
2010年12月27日早晨,莫斯科的卡默夫尼奇斯基(Khamovnichesky)法庭外,约一百人身着大衣,冒着严寒,集聚在一个白雪覆盖的小土丘上。其中一些人高举着抗议标牌,标牌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灰色短发,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其中一幅标语写道:“团结一致,创建新俄罗斯!”另一个大大的竞选徽章上则写着:“奔向自由!”
法庭内,照片上的那个人站在一间玻璃罩钢结构拘禁室中,门上挂着锁链。他就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他属于最具野心的第一代寡头,这一代寡头在苏联解体之后获得了财富与权力。前一天,在二十二个月的审判之后,法官维克托·达尼尔金(Viktor Danilkin)认定霍多尔科夫斯基犯有贪污罪。之前,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欺诈罪被判服刑七年多。如今,法官头也不抬,宣读着冗长的判决书,语速很快,几乎听不清。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共同被告普拉东·列别杰夫(Platon Lebedev)在玻璃拘禁室中听着。
法庭外的公路上,内务部的防暴警察逮捕了土丘上举着抗议标语的人,把他们拽进一辆备好的公交车上。有些标语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他已经统治了俄罗斯十年。举标语的人都被逮捕了,其中有一些是妇女。当一位身体特别虚弱的妇女被捕时,人群愤怒了,纷纷喊着:“可耻!”“自由!”一些抗议者径直冲到警官面前,大声呼喝。有一位喊道:“你们的孩子知道你们在这里做什么吗?”另一位则质问着:“难道你们不感到羞耻吗?”对此,防暴警察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到下午一点,大概有二十位抗议者被带走。人群渐渐散去。瓦迪姆·克鲁夫根(Vadim Klyuvgant),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律师之一,走出了审判庭,身着黑色西装,没穿外套。他表示,法官还没有最终宣布判决,但是从法官大声宣读的判文来看,判决将会很严重。除了那些诉讼时效过期的,检方的指控都被接受了。克鲁夫根表示,法官受到了有关权势人物的“强力诱导”。但他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他补充道:“这太可耻了。”
两天后,12月31日,星期四,达尼尔金宣布了判决: 霍多尔科夫斯基将再服刑六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母亲悲痛地大骂法官:“你和你的子孙后代都见鬼去吧。”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律师发表声明称,此次判决表明“在俄罗斯,面对政府官员,你不能指望法院来保护你”。
列昂尼德·戈兹曼(Leonid Gozman),一个和克里姆林宫有联系的小激进党的领袖曾说:“太让人震惊了。这明显是一个政治性判决,而不是司法判决。”早前,一位美国外交官员曾在一份发往华盛顿的电报中写道,其“动机明显具有政治性”。这位外交官负责监控此次审讯。他还补充,通过审讯,俄国政府“把一种看似法治的假象运用于一种利益至上的体制中。在这种制度中,你可以铲除政敌而不受惩罚”。电报名为“为政治猪抹上法治的口红”。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带出玻璃室,返回监狱。普京似乎成功地把霍多尔科夫斯基关了起来,并斩断了后路。
但是,后来的事情出人意料。2月14日,莫斯科的互联网新闻门户网站(Gazeta.ru)以及一家网络电视频道对达尼尔金的助理娜塔利·瓦赛尔耶娃(Natalia Vasilyeva)进行了采访。她同时也是法院的新闻秘书。她说,法官本来准备写下自己的判决,但却被强制宣读一份完全不同的判决,而这一判决是由更高的权威机构做出的。“我知道的真相是,判决是由莫斯科的市法院做出的,”她说,“这一点我很确信。”法官“有点羞愧,因为他宣读的并不是自己做出的判决。所以他读得非常快,想要尽早结束”,她补充道,“我可以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译文纪实)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非常快。 感谢 希望活动多点 好评。。。。。。。。。。。。
评分有人问我,为什么写故宫的书要买日本人写的?我想,通过第三视角来看看不同国家的人对故宫又有什么怎样的认识和理解。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算深入,自己看看多思考总是没错的。只是不喜欢双层封面,不方便。
评分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评分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评分这当然不是说它写的不好。这本书的好处已经被说的太多,诸如它温和宽容的笔调,细腻生动的描绘,远近适中的视角,还有贯穿始终的自我调侃,——从阅读的角度说来无可指摘。我只花了三天的上下班时间就看完了全书,相当轻松愉快。
评分我只想说,老板你实在是太好了。 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后,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今,沧海桑田5000年,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雾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立于天地间,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实乃国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 .......看着交易成功,我竟产生出一种**——啊,这么好的卖家,如果将来我再也遇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卖家的店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卖家,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以此评价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给好评……
评分看麦尔写的第二本反映乡土人情的书 东北游记 细小入微 用节气串起整个游记写作 在具体事物,人物等描述上 用历史的眼光 发展的角度去剖析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相关文献的引用上 可见其功底十足 涉足广泛 比国内一些作家写的更用心 更有味
评分非常快。 感谢 希望活动多点 好评。。。。。。。。。。。。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译文纪实)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