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獲奬作傢作品,兼備戲劇性與真實性,獲得歐美各大媒體以及前美國駐俄大使等人的一緻好評與推薦。
記錄俄羅斯寡頭政治時期的裏程碑之作,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涉及熱門話題人物和時期,為讀者展示瞭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曆史根源,曆史跨度極大,資料詳實可靠。
2011年修訂補充版,更新瞭人物與事態近況。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一書記錄瞭後蘇聯時代新富階層的崛起。
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開始,一直到普京上颱初期,幾個甚為矚目的寡頭帶領俄羅斯進行瞭未曾有過的險峻試驗。
從權力推手彆列佐夫斯基、媒體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銀行巨頭斯莫倫斯基、青年改革傢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這些寡頭化身新秩序的建築傢和鼓吹者,反過來操縱舊製度,推動瞭財富與權力的聯姻。在寡頭資本主義走嚮盛極之時,他們基本上控製瞭國傢的油氣、電力、冶金和金融業,並在很大程度上控製著媒體,操縱著輿論。
時任《華盛頓郵報》莫斯科記者站站長的戴維·霍夫曼親身見證瞭這段波詭雲譎的曆史。他參考瞭大量新聞報道、曆史資料和紀實文獻並與當事人多次麵談,將新俄羅斯政治權力架構和寡頭之間的復雜關係條分縷析,生動詳細地講述瞭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戴維·霍夫曼(David E. Hoffman),美國作傢、記者。1982年加入《華盛頓郵報》,在裏根及老布什的任期內報道白宮新聞,包括美蘇首腦峰會;隨後負責國外新聞,1992年齣任耶路撒冷記者站站長;於牛津大學學習俄語後派駐俄羅斯,1995年至2001年間齣任《華盛頓郵報》莫斯科記者站站長;現為《華盛頓郵報》特約編輯。
2002年齣版本書《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被譽為終結這一主題的裏程碑之作;2010年齣版的《死亡之手:超級大國冷戰軍備競賽及蘇聯解體後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獲美國普利策非虛構作品奬。
關於寡頭的早期歲月,本書大概是我們從過去到未來能夠讀到的甚為詳緻的著作瞭。……作者對新俄羅斯財富與權力獲取之路的描述和分析可謂力透紙背。
——《紐約書評》
霍夫曼條分縷析的敘事方式,同時造就瞭這個故事的毀滅性和娛樂性……他查閱資料的深度和廣度堪比私傢偵探。
——《紐約時報》書評
?
徹頭徹尾的戲劇性,令人手不釋捲的故事……對俄羅斯當代史這段喧囂歲月甚為生動、甚細緻的記錄之一。
——《新聞周刊》
?
霍夫曼以齣色的敘事展示瞭他的發現:那些看上去混亂不堪、微不足道的行為,是如何孕育瞭整個社會的變革。
——《華盛頓郵報》
?
截至今日,本書是關於新俄羅斯十分全麵、甚為迷人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
?
一部真正具有揭露意義的作品,記錄瞭20世紀90年代重塑俄羅斯的一群人……專傢會驚異於霍夫曼的傑齣報道,而讀者將著迷於這些人的非凡生活。
——《華盛頓郵報》記者Robert G. Kaiser
?
戴維·霍夫曼寫齣瞭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寡頭》可能是曆史上最後一本記錄這一主題的書瞭,畢竟很難想象,還有誰能夠復製甚至改進本書的研究、分析與行文質量。
——前美國駐俄大使Michael McFaul
引子 | 1
第一部
第一章 灰色與短缺 | 11
第二章 亞曆山大·斯莫倫斯基 | 30
第三章 尤裏·盧日科夫 | 51
第四章 阿納托利·丘拜斯 | 74
第五章 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 | 96
第六章 鮑裏斯·彆列佐夫斯基 | 122
第七章 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 | 145
第二部
第八章 寶庫解鎖 | 173
第九章 輕鬆賺錢 | 204
第十章 莫斯科重建者 | 231
第十一章 雀山俱樂部 | 263
第十二章 財富擁抱權力 | 287
第十三章 拯救鮑裏斯·葉利欽 | 314
第十四章 銀行傢之戰 | 352
第十五章 巨龍之吟 | 384
第十六章 鐵腕與銀彈 | 429
尾聲 | 476
2003年版後記 | 478
附錄: 2011年5月,他們的現狀 | 485
注釋 | 486
參考文獻| 558
緻謝 | 568
新俄羅斯的領導者
(摘自“引子”)
隆鼕時節,老人身邊再次彌漫著不滿情緒,壓抑,暗淡。自1997年12月因急性病毒感染入院兩個月以來,俄羅斯總統鮑裏斯·葉利欽極少涉足剋裏姆林宮。1月,他消失在人們的視綫之外,遠離莫斯科,住進瞭靠近芬蘭邊境、位於瓦爾代的一處林間度假區。葉利欽行事果敢,如今卻偃旗息鼓。心髒手術康復一年來,他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有所縮短,在討論話題時,他似乎時不時會走神。2月,他前往意大利進行國事訪問。他看上去麵色蒼白,錶情僵硬。在羅馬無名士兵公墓前,他舉止失儀,盡管隨從人員竭力在前提醒,他也未嚮意大利國旗緻敬。他鬧齣離奇烏龍,聲稱聯閤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將造訪伊拉剋。安南說自己從未有此計劃。在一次記者會上,葉利欽依靠提示纔能迴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我從未說過自己要去伊拉剋。”他糊裏糊塗地說道。
對一小撮最富裕的俄羅斯生意人而言,葉利欽的舉止令人深感不安。俄羅斯需要一位強力的政治領導人。因為總統生病,這個國傢顯得無所適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風暴已經吹進俄羅斯,油價下跌,投資者紛紛撤齣。生意人虧大瞭。
僅僅兩年前,這一幫大亨纔把葉利欽從危險的鼕眠中拯救齣來。為瞭1996年那場一波三摺的重新競選,他們嚮葉利欽奉上瞭最具纔能的政治乾將,極具影響力的電視頻道,以及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他從懵懂中清醒過來,投入戰鬥並最終贏得勝利。隨著選舉獲勝,一條大亨們與總統之間的紐帶終於織就——他們的財富和他的權力嫁接成功。無論是他們,還是葉利欽,都已難離彼此。隨著權力增長,這幫大亨被人們稱作寡頭,是新俄羅斯的擁有者和統治者。
這一次,隨著總統再度齣離,寡頭們有些坐臥不安。鮑裏斯·彆列佐夫斯基最富野心。他個頭不高,弓形眉,說話溫和而急促。在俄羅斯由蘇聯社會主義嚮市場資本主義急速轉型的過程中,他趁亂攫取並大發橫財。時年五十二歲的他永遠不知疲倦。他新近正在謀劃一步險棋,欲將俄羅斯總理的職位由現任的維剋托·切爾諾梅爾金(Viktor Chernomyrdin)另換他人,這個人最好對諸位寡頭俯首帖耳。彆列佐夫斯基明白,此項決定事關重大: 總理在繼承順序上居於首位。葉利欽一直在生病。由他挑選的總理任何時候都可能成為俄羅斯的下任總統。彆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頭鄭重其事地討論“公司型政府”的設立事宜。他們將成為灰色董事。既然身體抱恙的葉利欽鞭長莫及,那就由他們來任命部長,並且非正式地運作這個國傢。他們是壟斷資本,而國傢不過是軟蛋。
在由寡頭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掌管的俄羅斯第二大石油企業尤科斯的公司總部,大亨們悄悄地聚到瞭一起。灰色董事們覺得切爾諾梅爾金該走瞭,於是討論誰將取而代之。彆列佐夫斯基還麵見瞭葉利欽的總統辦公廳主任瓦連京·尤馬捨夫(Valentin Yumashev),以及總統富有影響力的小女兒塔季揚娜·季亞琴科(Tatyana Dyachenko)。
1998年3月21日,星期六,在其位於莫斯科城外的鄉村住處,彆列佐夫斯基接受瞭廣受政治精英青睞的電視新聞欄目《綜述》(Itogi)安排的長篇訪談。訪談內容由同為寡頭的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創辦的俄羅斯最大、運營最成功的私人電視頻道NTV播齣。
彆列佐夫斯基在訪談中明確指齣,葉利欽繼任者的挑選活動已經啓幕,而處於領先地位的候選者無一“具備資曆”。他語氣模糊地談到瞭“推齣新人的大好時機”。
該訪談的播齣時間安排在星期日晚間。次日早晨,葉利欽解除瞭切爾諾梅爾金的職務。本書講述瞭六個人的故事,這六個人協助帶領俄羅斯經曆瞭迄今所能設想的最宏大和最艱辛的實驗,即將一個社會主義製度的大國,改造為一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傢。他們的故事持續瞭十五年,從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推行的“改革與新思維”運動,到鮑裏斯·葉利欽在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辭職所産生的後續影響。
正是這六個人成瞭新俄羅斯的領導者,新秩序的締造者與倡導者。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他們享有瞭巨大的政治力量或相當的財富實力,抑或兼而有之。故事各有不同,但貫穿其中的主綫大體相似: 積聚財富再失去財富,從俄羅斯工業王冠上摘取珠寶,掌管私人武裝,在選舉中擁立王者,統治全國及其財政要塞莫斯科。他們收購俄羅斯的大眾傳媒,尤以電視為最;他們不僅攫取工廠,也包括國有資産,如預算、執法係統和剋裏姆林宮的領導權。在俄羅斯資本主義的起步階段,他們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秘而不宣,精於僞裝,有時殘忍無情。
讓這六個人一躍而起的新時代,肇始於1985年3月10日的那個星期天。蘇共總書記康斯坦丁·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身體抱恙,執政僅十三個月即去世,剋裏姆林宮醫生葉夫根尼·恰佐夫(Yevgeny Chazov)緻電告知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戈爾巴喬夫。數小時內,一輛輛黑色轎車駛入剋裏姆林宮,隨後舉行的會議將戈爾巴喬夫推上瞭權力寶座,並最終導緻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開啓的革命性變革,橫掃瞭本書所涉及的這六個人。然而,在一開始,他們都遠離權力中心。他們要麼是無名的科學傢和學者,要麼是官員和學生。在戈爾巴喬夫當選為總書記的那一天,沒有人能把他們定位為未來變革的旗手。
在莫斯科一棟簡陋破舊的水泥預製闆公寓二樓的廚房裏,坐著一位建築隊包工頭,這位個子高瘦而怒氣衝衝的年輕人正在抱怨“發達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生活。他就是三十歲的亞曆山大·斯莫倫斯基,個性堅毅的他是一名自卸貨車司機。他從小就沒有父親。他是個局外人,心裏滿是對命運的怨恨。
在以培養化學工程師著稱的門捷列夫化工大學,時年二十一歲的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還有一年就要畢業瞭。他那稚氣的嗓音下隱藏著內心的衝動和抱負。霍多爾科夫斯基對經濟學産生瞭興趣——他替共青團(Komsomol)收取團費,並在大學裏開瞭一傢青年咖啡館。
控製科學研究所是蘇聯應用科學的橋頭堡,這裏的數學傢和理論專傢們設計齣各種方法,以控製彈道導彈和核電站。三十九歲的鮑裏斯·彆列佐夫斯基在此專攻人類決策理論,他不僅領導著一個實驗室,還夢想著獲得諾貝爾奬。
在通往國際機場的公路上,一個沮喪而精瘦的年輕人駕駛著自己的汽車,以非法運營齣租車的身份穿梭往返。三十三歲的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正渾噩度日。古辛斯基對這個世界充滿瞭憤怒。他曾經想去劇場謀職,因為之前受過做導演的培訓,但他終究沒能登上莫斯科的舞颱。
在莫斯科市政會(city council),尤裏·盧日科夫與一大幫中年蘇聯官員和工廠經理坐在一起。這個橡皮圖章一般的城市立法機構擁有數韆名成員,他並無任何耀眼之處。盧日科夫時年四十八歲,對管理事務十分熟悉。載著他四處轉悠的,是一輛黑色伏爾加公務車。
工程與經濟學研究所地處列寜格勒的一個偏僻角落,三十歲的阿納托利·丘拜斯身材瘦長,滿頭紅發,給人一種固執而居高臨下的印象。作為軍事院校的執教者和正統共産主義者的兒子,丘拜斯正在逐漸對這一製度失去信心。
假使這六個人在戈爾巴喬夫就職那天相聚於某個房間,恐怕他們也不知道彼此之間應該說些什麼。他們來自蘇聯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乾部和科學傢,下至街頭混混和各級企業經理。令他們與眾不同的是善於改變的能力。他們每個人都在學會應對舊製度的同時,以難以置信的步伐跨入瞭新製度。
他們中的四個——斯莫倫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彆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在此後的十五年間成為財富巨頭,並結成金融傢小團體,既在政治權力的陰影下攫取財富,又在葉利欽時代非正式地掌管著國傢權力。他們中的另外兩個——盧日科夫和丘拜斯——成為權傾一方的政治人物。盧日科夫兩度當選為莫斯科市長。這座城市是俄羅斯最大的資本聚集地,盧日科夫在此打造瞭一座屬於他自己的王國。丘拜斯既是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改革者中最長壽的一個,也是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國有資産轉入私人之手運動的設計師。他也是隨後的瘋狂圈地運動之父,無人能及。
麵對如此重大的變革,這六個人和他們的國傢幾乎沒有準備,更難有曆史經驗可循。要完成這些事情,他們會從什麼地方,嚮什麼人學習?在蘇聯時期,他們找到鑰匙,打開大門緊鎖的圖書館,讀到瞭有關西方經濟學和金融學的一本本“禁書”。他們的學習對象有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這樣的東方陣營,這些國傢正在試驗更為寬鬆的社會主義製度,他們還到西方旅行。好萊塢影片經由盜版影碟走私進莫斯科,影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角色讓他們驚嘆不已。隨後,他們得到瞭魯伯特·默多剋(Rupert Murdoch)和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這樣的全球大亨和金融傢以及來自華爾街、倫敦和從日內瓦到直布羅陀各大私人銀行之都一眾人等的耳提麵命。1992年之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投資銀行傢和律師大量擁入俄羅斯,幫忙書寫規模宏大的俄羅斯私有化規程,起草首要的公司治理法規,並著手建立資本市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給90年代初生的俄羅斯資本主義帶來瞭模闆和理念。
俄羅斯的新生大亨還充分藉鑒瞭美國和歐洲財閥們豐富的曆史經驗。盡管俄羅斯的財富量相對較小,1995年其四大商業銀行在意大利排名僅僅略高於三十位,但他們采用超級強盜大亨的風格和手法,大膽狡詐,無所顧忌,敢於幻想。絕非偶然,他們像極瞭20世紀初期的美國資本傢。蘇聯時期,因為尖銳批評美國資本主義的陰暗麵,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極富影響力的作品《金融傢》和《美國悲劇》被翻譯成俄文並廣為傳閱。俄羅斯首批金融傢所采用的諸多手法,均可見於《金融傢》的主角弗蘭剋·考培伍德(Frank Cowperwood)的交易行為,他占盡銀行、國傢和投資人的便宜,操縱股票市場,大肆蠶食公司企業。這本發錶於1912年的小說,正是取材自美國大資本傢查爾斯·耶基斯(Charles T. Yerkes)的真實生活。
不過,就算有西方樣本,這些俄羅斯人還是獨具特色。他們接手的這個國傢所具有的政治和經濟文化,根植於俄羅斯人對權威——粗暴地定義一下,從沙皇到人民委員——的屈服順從。傳到他們手裏的是一個連個體主動性和企業傢精神等最簡單的人類本能都被壓抑七十年之久的社會。市場經濟落戶在這片陌生土壤的頭幾年間,蘇聯時期的思維模式依舊存在,很難完全根除。
俄羅斯的獨特還體現在,蘇聯甫一解體,它便做齣瞭重大抉擇。葉利欽啓用包括丘拜斯在內的一批年輕的激進改革者,他們認為時不我待,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摧毀舊的製度。他們首先選擇放開價格和所有權,其次纔是建立市場經濟的規則和製度。這導緻俄羅斯資本主義誕生在先天缺氧的環境中,這是一個缺乏有效法製的真空,又是一個被極度削弱以緻無力執行現有法律的國傢。這六個人的交易手法一再麵臨質疑: 他們的經營閤法嗎?他們是罪犯嗎?然而這些問題並不容易迴答,因為參與者所遊走的世界,缺乏成熟西方社會的那種法律限製或道德指南。頭幾年,俄羅斯就是一個沒有法治的國傢。說謊、偷盜和欺騙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暴力、野蠻和威壓則往往成為交易手段。若說所發生的這一切有如自由落體,落點未知,也不算在為俄羅斯資本主義革命發動者的買凶殺人、明偷暗搶和貪婪成性尋找藉口。2000年夏天,一位俄羅斯富豪苦笑著告訴我,人們在蘇聯時期對於自由市場、私有財産和法治所抱有的強烈期待現在看來過於簡單化瞭。“整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長得超乎我們想象,”他說道,“還搭上瞭太多人的性命。”
以西方的經驗來看,大亨們往往利用政府和私人資本烹製盛宴。羅斯柴爾德傢族充當過王公們的銀行傢,J.P.摩根則幫英國放貸人和美國鐵路公司搭過綫。然而,俄羅斯首批大亨們的初期資源隻有一個: 國傢。他們敏銳地發現並利用瞭國傢存在的種種缺陷。他們抓住源於蘇聯社會製度而産生的價格、財産和貿易的巨額失衡,並大肆獲利。除瞭幾個顯著的例外,早期的他們沒有在這片土地上創建過什麼。相反,他們的第一課是如何輕鬆賺錢,錢仿佛從天而降,不費吹灰之力就被他們攥在手裏。
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初期,本書刻畫的這六個人通過商業結盟、友誼或仇恨增進相互瞭解。他們的混亂關係早已成為普通大眾取之不盡的笑談。1994年9月,他們在俯瞰莫斯科城市風光的一所山間私人俱樂部簽署密約,承諾不相互攻擊。但這一密約很快便被他們拋諸腦後。他們結成同盟,隨即自毀同盟。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並竭力摧毀競爭對手的王國。他們都贊同舊製度要垮颱,卻對新製度各執己見。
要弄清寡頭們的來龍去脈,必須從他們的起點開始,即蘇聯那段關於經濟停滯、經濟短缺和灰色市場的歲月。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沒落歲月塑造瞭這六個人,他們紛紛開始思考,並緻力於新的秩序。
寡頭:十年之後(2011年版序言)
2010年12月27日早晨,莫斯科的卡默夫尼奇斯基(Khamovnichesky)法庭外,約一百人身著大衣,冒著嚴寒,集聚在一個白雪覆蓋的小土丘上。其中一些人高舉著抗議標牌,標牌上有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人灰色短發,戴著一副無框眼鏡。其中一幅標語寫道:“團結一緻,創建新俄羅斯!”另一個大大的競選徽章上則寫著:“奔嚮自由!”
法庭內,照片上的那個人站在一間玻璃罩鋼結構拘禁室中,門上掛著鎖鏈。他就是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他屬於最具野心的第一代寡頭,這一代寡頭在蘇聯解體之後獲得瞭財富與權力。前一天,在二十二個月的審判之後,法官維剋托·達尼爾金(Viktor Danilkin)認定霍多爾科夫斯基犯有貪汙罪。之前,霍多爾科夫斯基因欺詐罪被判服刑七年多。如今,法官頭也不抬,宣讀著冗長的判決書,語速很快,幾乎聽不清。霍多爾科夫斯基和他的共同被告普拉東·列彆傑夫(Platon Lebedev)在玻璃拘禁室中聽著。
法庭外的公路上,內務部的防暴警察逮捕瞭土丘上舉著抗議標語的人,把他們拽進一輛備好的公交車上。有些標語將批評的矛頭指嚮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他已經統治瞭俄羅斯十年。舉標語的人都被逮捕瞭,其中有一些是婦女。當一位身體特彆虛弱的婦女被捕時,人群憤怒瞭,紛紛喊著:“可恥!”“自由!”一些抗議者徑直衝到警官麵前,大聲呼喝。有一位喊道:“你們的孩子知道你們在這裏做什麼嗎?”另一位則質問著:“難道你們不感到羞恥嗎?”對此,防暴警察麵無錶情,無動於衷。
到下午一點,大概有二十位抗議者被帶走。人群漸漸散去。瓦迪姆·剋魯夫根(Vadim Klyuvgant),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律師之一,走齣瞭審判庭,身著黑色西裝,沒穿外套。他錶示,法官還沒有最終宣布判決,但是從法官大聲宣讀的判文來看,判決將會很嚴重。除瞭那些訴訟時效過期的,檢方的指控都被接受瞭。剋魯夫根錶示,法官受到瞭有關權勢人物的“強力誘導”。但他沒有明確說明是誰。他補充道:“這太可恥瞭。”
兩天後,12月31日,星期四,達尼爾金宣布瞭判決: 霍多爾科夫斯基將再服刑六年。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母親悲痛地大罵法官:“你和你的子孫後代都見鬼去吧。”霍多爾科夫斯基通過律師發錶聲明稱,此次判決錶明“在俄羅斯,麵對政府官員,你不能指望法院來保護你”。
列昂尼德·戈茲曼(Leonid Gozman),一個和剋裏姆林宮有聯係的小激進黨的領袖曾說:“太讓人震驚瞭。這明顯是一個政治性判決,而不是司法判決。”早前,一位美國外交官員曾在一份發往華盛頓的電報中寫道,其“動機明顯具有政治性”。這位外交官負責監控此次審訊。他還補充,通過審訊,俄國政府“把一種看似法治的假象運用於一種利益至上的體製中。在這種製度中,你可以鏟除政敵而不受懲罰”。電報名為“為政治豬抹上法治的口紅”。
霍多爾科夫斯基被帶齣玻璃室,返迴監獄。普京似乎成功地把霍多爾科夫斯基關瞭起來,並斬斷瞭後路。
但是,後來的事情齣人意料。2月14日,莫斯科的互聯網新聞門戶網站(Gazeta.ru)以及一傢網絡電視頻道對達尼爾金的助理娜塔利·瓦賽爾耶娃(Natalia Vasilyeva)進行瞭采訪。她同時也是法院的新聞秘書。她說,法官本來準備寫下自己的判決,但卻被強製宣讀一份完全不同的判決,而這一判決是由更高的權威機構做齣的。“我知道的真相是,判決是由莫斯科的市法院做齣的,”她說,“這一點我很確信。”法官“有點羞愧,因為他宣讀的並不是自己做齣的判決。所以他讀得非常快,想要盡早結束”,她補充道,“我可以告訴你,整個司法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起案件是受人操控的,這次審判也是受人操控的。”
整個事件揭示瞭普京創造的用來治理俄羅斯的這個製度。錶麵上看,市場民主的外在標誌都具備:法院,法律,以及審判;證券交易所,企業,以及私有財産;報紙,電視,廣播,以及網絡新聞門戶網站;候選人,選舉,以及政黨;甚至有一些勇敢的人,高舉抗議標語,或耳語有關判決的真相。但是,真正的權力卻掌握在普京及其親信手中。他們的權力並不是絕對的,這是一種軟性的集權;但是當他們決定打擊某人時,他們便會得逞,正如他們打擊霍多爾科夫斯基一樣。
十年前《寡頭》一書齣版時,新俄羅斯的領導者們希望,自由和競爭能推動政治和資本主義。鮑裏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總統的改革帶給瞭俄羅斯民族史無前例的自由和企業傢精神。數以百萬計的俄羅斯人第一次齣國,投票選舉,享受新聞自由,並學會瞭自食其力。阿納托利·丘拜斯把國有的工廠、礦井和油田這些大型寶藏轉為私有。他相信,新的主人,即便是最貪婪的巨富大亨,都會比蘇聯時期的老闆們更有效率,因為新主人將被迫在自由的市場中進行競爭以決勝負。
但是葉利欽和他的領導團隊並沒有完成他們所開啓的旅程。他們熱心於摧毀舊體製,但輪到創建俄國急需的新體製時,卻躊躇不前。葉利欽本能地理解自由,但是他並不瞭解創建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而公民社會卻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極其重要的聯係網。更糟的是,葉利欽沒能建立起法治來規製他所釋放的自由。結果是一個扭麯的資本主義,一些騙子成瞭億萬富翁和國傢的主宰。這就是寡頭時代,他們的故事是這本書的核心。
2000年普京執政後,他麵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些曆史遺留問題。不可能再迴到蘇聯時代。但是,動蕩的葉利欽時代之後會是什麼呢?普京接手這一任務時,對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的改革或是葉利欽時期混亂的90年代不甚瞭解。作為前剋格勃特工和幕後操作者,普京從不支持競選,而且鄙視巨富大亨。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裏,他選擇瞭一條專製的中央集權道路。他提拔瞭一些和自己想法相似的人,鬆散地形成瞭自己的宗派。這個宗派被稱為“西羅維基”(siloviki),或是安全部門的人,他們與普京一樣,嗜好控製,並希望在控製中壯大自身的力量。
普京在執政的第一年便鏟除瞭媒體界巨頭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不久,又鏟除瞭鮑裏斯·彆列佐夫斯基,這兩個人都是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寡頭。普京支持揮舞棍棒打倒超級富豪的做法,並發誓未來將不會存在寡頭這一階級。“這是我的看法,”他說,“國傢手握棍棒,但隻使用一次,一次敲打命中頭部。我們至今還沒使用這根棍棒。我們隻是揮舞展示瞭一下,這一舉動足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我們憤怒瞭,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它。”普京告訴葉利欽時代遺留下來的寡頭們,他們可以保留財産,但是他不會容忍任何挑戰。他們同意瞭。普京和90年代自由放縱時期的葉利欽不同,他偏嚮於一種國傢資本主義或裙帶資本主義,在這種製度中,由掌權者選擇成功者和失敗者。
2003年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之後,他的石油公司尤科斯(Yukos)被迫破産,所有有價值的資産被俄羅斯當局剝奪。一筆意外之財——最有價值的石油生産子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被收歸國有。2006年,俄羅斯石油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籌集瞭100多億美元,這是俄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權拍賣。當時該公司的董事長是伊戈爾·謝欽(Igor Sechin),他同時也是俄羅斯的副總理及普京的親信。這場交易錶明,“西羅維基”並沒有打破財富和權力之間的鐵鏈,這種鏈接是在葉利欽和寡頭時代形成的;相反,“西羅維基”接管瞭這一鏈接。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裏·特列寜(Dmitri Trenin)總結道:“莫斯科大部分重要的政策決定背後都有私人或企業利益所支撐,因為統治俄羅斯的是那些擁有它的人。”他說,在普京的統治下,政府已變成瞭公司,“剋裏姆林的高級職員和高級部長們都是各種國有企業的董事會成員,他們熱衷於晉升和利益”。第一代寡頭傲慢且惹人注意,普京統治下的新一代寡頭卻沉默而隱秘。
普京承諾結束前十年法律缺席的狀況。他的確填補瞭立法方麵的重大空白,尤其是推行瞭新稅法。普京也授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新權力和新資源。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即FSB是剋格勃的國內繼承者。但是,修訂法律以及增加更多的執法人員似乎並沒有帶來更多的法治。事實上,以某些標準衡量,官僚階層擴大瞭,腐敗也越發嚴重瞭。霍多爾科夫斯基事件對權力者們包括莫斯科以及其他地區的權力者來說是個信號,那就是他們可以不受懲罰地為所欲為。有一個悲劇性案例,事關威廉·布勞德(William Browder),他一度是俄羅斯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者。布勞德的做法是,購買一傢公司的股票,深挖其賬簿,然後公布他發現的腐敗及侵吞行為,以此來提升股票價格,使他的基金增值。起初,布勞德以為普京會清除腐敗,為國傢謀利。但是,布勞德同樣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或許是因為他攻擊性的策略惹怒瞭根深蒂固的大老闆們。2005年11月13日,一次商旅之後他被攔在莫斯科機場,並且被拒絕入境。2007年初,內務部的一幫官員搜查瞭布勞德的基金Hermitage的辦公室及其律師事務所。他們拿走公司的印章和執照,並用它們嚮俄羅斯政府騙取瞭2.3億美元的退稅,這一驚天騙局被認為是警察所為。當布勞德高聲抱怨腐敗時,他的一位莫斯科律師、三十七歲的謝爾蓋·馬格尼茨基(Sergei Magnitsky)被逮捕且不能保釋。馬格尼茨基在獄中生病,但其醫療求助被無視,最終於2009年底死在獄中。這個案例鮮明地反映瞭有罪不罰的文化;沒有人因馬格尼茨基之死而被捕。“俄羅斯的犯罪率以驚人速度上升,”布勞德曾悔恨道,“我真希望我沒有去過那裏。”
2010年2月12日,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發瞭一封電報,指齣目前俄國社會充斥著腐敗,咖啡館店主為尋求安全支付保護費,政府人員以稅製形式收受賄賂,法律執行機構仍保有正式收費渠道。電報的內容隨後由維基解密公之於眾。該電報引用瞭一些人的話,其中一個人暗示,有時人們會把現金放進手提箱帶進剋裏姆林宮。另一個人則錶達瞭相反的意見,認為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必要,“在塞浦路斯開一個秘密賬戶反而更容易一些”。在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指數排行榜上,178個國傢中俄羅斯位列第154,與肯尼亞和塔吉剋斯坦的水平相當。
在葉利欽執政期間,爭議有時會通過買凶刺殺來解決。安娜·波利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是一名專揭黑幕的記者,她對發生在車臣共和國的難以解決的謀殺及暴力事件進行瞭尖銳的報道。2006年10月7日,安娜在莫斯科公寓大樓的電梯內遭槍擊身亡。普京鄭重宣告要找齣凶手,並錶示定將這一罪行公之於眾。有三名男性受到指控,但在之後的庭審上被宣告無罪。最終並沒有人為此受到懲罰。
1999年,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發生瞭一係列公寓爆炸事件,之後,普京成功地扮演瞭一名強硬的角色。當時人們對國傢秩序和安全喪失瞭信心。普京有足夠的支持能建立起一個獨立公正的執法和司法體係,但他並不想這樣做。相反,普京將“西羅維基”放在瞭首位,並授予這個秘密組織更多的權力,包括開展海外行動(暗殺)以及鎮壓國內政治異議。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主管將這些安保人員稱為“新型貴族”。然而,由於這一組織擁有諸多特權,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受到瞭人們尖銳的批判,因為它未能預防多次恐怖襲擊,包括2002年10月的莫斯科劇院挾持事件。當時,車臣的恐怖分子控製瞭莫斯科劇院,裏麵滿是觀眾,安保機構嚮劇院內投放失能氣體。在隨後的突襲中所有恐怖分子都被擊斃,但同時有130名人質遇害身亡,其中多人是因為沒有適當處理導緻曝露在失能氣體中而身亡。隨後,2004年9月,在車臣共和國鄰近的彆斯蘭市,由於與軍方的暴力對峙,該市一所學校至少有339人死亡,其中超過半數的受害者是兒童。問題再次浮齣水麵: 這時候,“西羅維基”又在哪裏?
普京將彆斯蘭事件作為其加緊控製政治體係的某種藉口。在第一個任期中,剋裏姆林宮的擁躉將他們的執政方式描述為“管控式民主”,這種體製下一些機構(如政黨)能夠得以發展,但自主權極為有限。這些年來,普京控製瞭所有主要的獨立廣播電視網,在國會兩院建立瞭無與倫比的優勢地位,並強製寡頭們屈服於他。但是在彆斯蘭事件幾周後,普京從根本上改變瞭長期以來的政治結構。他取消瞭地方長官的選舉政策,這一職位的人選日後將由普京親自指定。普京同時改變瞭國傢杜馬(State Duma)即議會下議院的投票機製,這樣一來,政黨成瞭唯一的選擇,而非個彆地區的候選人。這種唯政黨製度也存在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傢,但在俄羅斯,這一製度帶來瞭很大的影響,使得地方選齣的許多獨立的立法議員無法生存。在2003年12月的國會選舉中,統一民主黨以及右翼力量聯盟這兩個規模較小的進步黨派都未能贏得一席之地。其他四個勝齣的黨派都是剋裏姆林宮的支持者。
在普京的第二個任期中,他更加集權瞭。中央選舉委員會由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丘羅夫(Vladimir Churov)管理,他在上任初期錶示,第一定律就是“普京永遠是對的”。剋裏姆林宮的職責是監管選舉過程中給候選人的資金分配情況,同時管控國傢的電視新聞,使得反對意見隻能如浮光掠影而過。90年代對於葉利欽及其團隊那種辛辣的政治嘲諷幾乎銷聲匿跡。
普京的集權主義並不是絕對的,他往往通過操控而非直接的壓製來達到他的目的。許多獨立的媒體機構(包括報紙、雜誌、廣播和互聯網)被獲準繼續經營,有時會發錶或播報有關政府的直言不諱的言論。俄國政府並未對其互聯網進行封鎖,因此俄羅斯人可以自由瀏覽網上的各種言論,甚至一些對現有體製嚴厲批判的言論。但是獨立媒體的受眾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及其他大城市,僅占很小一部分,實際影響力非常小。對於這類煩人的質疑,剋裏姆林宮及其他主流電視媒體直接選擇視而不見。例如,在2011年2月一次有關法治建設失敗的會議上,俄羅斯財政部長阿列剋謝·庫德林(Alexei Kudrin)錶示:“生活不是靠守法,而是靠我們自己的意願,看眼色行事。”主流電視颱通常會無視這種對執政黨的嚴厲批評。
因為沒有真正的政治選擇,許多俄羅斯人選擇退齣。瑪莎·李普曼(Masha Lipman)是《贊成或反對》(Pro et Contra)雜誌的編輯,該刊由國際和平卡內基基金會莫斯科中心齣版。瑪莎·李普曼錶示,俄羅斯人現在與政治漸行漸遠,反而進入瞭與普京達成“不參與協議”的時代: 如果普京不乾涉俄羅斯人的私人生活,那麼他們也不會乾涉政治。根據李普曼迴憶,在蘇聯時期,國傢是無處不在的,但在今天,俄羅斯人能夠享有“幾乎無限的個人自由”。
“人們沉溺於自己的個人事務,遠離政治領域,這也是他們自願放棄的。”李普曼說道。結果就是“政府可以輕易地主導整個社會”。
1998年經濟動蕩之後,政府拖欠債務,盧布貶值,長時間的經濟繁榮使得俄羅斯從中大幅獲益。1999年到2008年平均增長率超過7%,俄羅斯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俄羅斯經濟急劇滑落,下跌瞭8%。)大多數人認為,這些年來,居高不下的油價促進瞭俄羅斯經濟的強勁增長,但是這也推遲瞭俄羅斯本該推行的一些改革政策。俄羅斯仍然對原油、天然氣及其他自然資源的齣口有很強的依賴性。在《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年度世界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有101位居住在俄羅斯,大部分都是原油、天然氣、煤礦、金屬以及銀行領域。1991年,安德烈·梅爾尼琴科(Andrei Melnichenko)還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宿捨外倒賣外匯,但現在,根據《福布斯》的統計,他已經成為俄羅斯排名第17位的億萬富翁,身價86億美元。
正如普京是由葉利欽親自挑選的一樣,普京也指定瞭梅德韋傑夫作為下一任總統。來自聖彼得堡的閤夥人梅德韋傑夫的當選是通過人所周知的“管控式民主”模式——投票確有其事,結果卻是內定的。普京則成為總理,盡管兩人之間的聯係未公開化且有待商榷,大多數人認為普京仍將繼續主導權力杠杆。莫斯科的一名政策分析師莉利亞·捨夫佐娃(Lilia Shevtsova)錶示,目前普京處於主導地位,但梅德韋傑夫在緩和與自由主義者和西方的爭端上起到瞭很重要的作用。2009年9月,梅德韋傑夫發錶瞭一篇長篇文章,題目為《俄羅斯前景》,文中他描述瞭俄羅斯所處的一係列睏境: 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齣口,基礎設施老舊,腐敗以及柔弱的公民社會。梅德韋傑夫呼籲經濟的現代化和多樣化。早前,他誓言要結束近年來的“法律虛無主義”。但空話似乎多於行動。霍多爾科夫斯基案件就發生於梅德韋傑夫任職期間。在梅德韋傑夫的鼓動下,俄羅斯及外國的投資者們紛紛嚮莫斯科城外的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投資,然而矽榖並非一天建成的,梅德韋傑夫此項計劃似乎僅是象徵性舉動,而非想要做齣改變的實質性行為。
2011年早些時候,梅德韋傑夫評論道,一個國傢不能以“鐵腕使人們團結在一起”。八年來,普京一直以鐵腕治理國傢,但這並不是將來的可行之路。俄羅斯仍然急切地需要國傢現代化並且吸引外資,如果不建立法治,那麼這些挑戰幾乎不可能完成。人們現在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經濟現代化的成功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現代化的。目前葉利欽改革派的夢想仍沒有實現,由激烈競爭推動的自由市場民主的形成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時間。當然,書中描寫的寡頭時代並未完全實現這一夢想,普京的集權主義也沒有做到這一點。然而,這仍是一個值得追求和為之奮鬥的夢想。
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喜歡京東物流的速度。
評分活在現代中國的人,都明白見證傳統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覺。在北京,也許你上周還在一條巷子裏的小店吃麵條,下周再去就發現那兒已經變成瞭一堆瓦礫。
評分 評分自從最後一次同現代文明接觸之後,已經過去瞭將近一年時間。外界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們遇到瞭麻煩。當時,他們沒有無綫電發報機,而且,就算用無綫電發齣瞭緊急求救信號, 最後能否有人及時趕來救援還是問題。那是1915年,沒有直升機,沒有小型登陸車,沒有履帶式雪地車,也沒有閤用的救援飛機。
評分對這個題材很感興趣,試著瞭解一下
評分q***02018-03-11 10:58:57
評分 評分棄船的命令下午5時發齣。然而,對於大多數船員來說,其實已經沒必要瞭,因為人人都知道這船徹底完瞭,是該放棄瞭。沒有人錶現齣恐懼甚或憂慮。他們已經一刻不停地奮戰瞭整整三天,但還是功敗垂成。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