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克木的人生阅历异常丰富,早年是个少年漂泊者、文丐、译匠,一个以“啃报屁股”为生的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他用以“金”克“木”的精神,焚膏继晷,孜孜以求,成就了自己卓越的学术人生。本书着意选编文中有“我”、记录他人生轨迹的文字,是一本“自传”式的随笔集。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他是位卓尔不凡的学者、大学问家。先生思想“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其作品徜徉中外,思接千古,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历史、文化和天文,涵盖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内页插图
目录
百年投影
两位母亲
三个姐姐
二嫂
遥寄莫愁湖
保险朋友
一点经历
文丐生涯
译匠天缘
泪
我的“偷袭”
鸟巢禅师
孟加拉香客
德里一比丘
未完成的下海曲
化尘残影
少年漂泊者
家庭大学
岁寒三友
游学生涯
人苦不自知
无声的惊雷
三笑记
末班车
遗憾
告别辞
自撰火化铭
编后记
书剑飘零——《漂泊者》编后记
精彩书摘
《流金文丛:漂泊者》:
“戊戌”(1898)和“辛亥”(1911)这两次革命都是失败的。其成功之处只是改了教育制度和没有了皇帝。两次提出的理想都没有实现。中国照旧是又穷又弱,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照旧横行,洋人依然称霸。
我上小学时正赶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去,读到了第一批用白话文的小学课本。小学毕业后读到了《新青年》的合订本五大卷。这时可比读《新民丛报》瞳得多了。可是书里面提出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新文化”的高潮已过,“五四”前后作为文化的革命,除在语言文学上有进展,在婚姻制度上有“自由恋爱”的强烈的冲击波以外,仍然是失败了。我的周围依然未变。可是更大的革命来了:革命军“北伐”。不过伐到长江以北,到了我们那里,这次大革命又夭折了,比“戊戌”“辛亥”“五四”更惨,规模更大,斗争更激烈,死的人更多。
我十六岁刚满,名为十七岁,便去乡间教小学。半年后去外地一处中学闹“学潮”。学生被捕,学校关门,我又去邻县乡间教了一年小学。这两年的中学生和小学教员生活使我见到了也认识了不少的新人,知道了而且经历了不少新事。我听到了广州、武汉、上海的革命的涨潮和退潮,而且和黄埔军校毕业战斗归来的人结交,和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干部学校”的学生在一校同事,还见到各种各样的男女革命者。我不由自主又背上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沉重精神包袱。
我背负着“戊戌”“辛亥”“五四”“北伐”四次革命失败的思想感情负担。在1930年,我刚满十八岁,经过上海,由海道到了“故都”北平,也就是北京。
仅仅过了一年,就来了震动全国以至世界的“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公然占领我们的东三省,要先吞并“满蒙”,进而吞并中国。这比“八国联军”严重得多,真要亡国了,我们要做“亡国奴”了。从北到南掀起了全国要求抗日的大风潮。几个月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日本军队又动手了。但和在东北不同,他们遭到了抵抗。吴淞口的炮台吼起来了,开炮打日本军舰。十九路军对日作战。日本飞机炸了商务印书馆和附设的东方图书馆。北边黑龙江也有中国军队抵抗日军。抗日义勇军在东北日军铁蹄下组织起来。然而所有这一切很快又成为过去。烽烟都熄了,只剩下江西的内战的炮火越打越激烈。又一次革命退潮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仿佛注定还得做奴隶。
我不参与运动,但见闻很多。这次我虽然亲身经历,也还是和以前的四次革命差不多,感受多而行动少。前两次只是精神经历,因为“戊戌”在我出生前,“辛亥”后一年我才到世界来。然而五次不同的革命的失败氛围给我的精神重压是摆脱不掉了。
1932年冬天,我由友人介绍到山东一所县立初级师范讲习所当教员。一到就碰上学校闹“风潮”。我住进校内而有职无业。那位朋友忽然临时去省城。我既无走的路费,又无住下的饭钱。在黯淡的煤油灯光下,我提笔写出了诗《秋思》。随后又连写了几首都寄给北平(北京)的友人,其中有一位是写新诗谈文学的。友人来信说:“诗可以发表了。你不寄,我们替你寄。”结果是几首诗在当时唯一能继续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上刊登了出来。于是我继续写诗,有些发表了,有的留在手头。到1936年初编成了一本《蝙蝠集》出版。我写诗本不为发表,也不是和哪位诗友争胜,更不是有什么忧国忧民的大志要借诗表达,又说不上是借诗发个人小牢骚,当然不会是职业的要求,不过是有时想记下一点个人的感受,也多少想对新诗体做一点试验。无奈渺小的个人也脱离不了大时代的氛围,我又在无意中背负了五次革命失败的精神压抑,用艺术形式表达感受时就不能不由小通大,由今通昔,并且由个人见时代了。至于诗的好坏,读者会看出什么,那就非我所知了。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岁月流沙,时光在俯仰之间不经意中从我们指尖滑落;岁月流金,光阴在云起云落的当儿,世人创造了多少辉煌的业绩,铸就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流沙是岁月之花,流金是岁月之果。
我们出版这套“流金文丛”,旨在梳理扒抉现当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闲适的零墨散笺。这些作品多为作者在月光里、芭蕉下、古砚边搦管挥毫的闲情偶寄,或是在花笺上信手点染的斗方小品。这些佳构华章,曾星散在历史卷宗的字行间,有的不大为人注目,我们将这些吉光片羽珠串结集于斯。丛书内容丰赡、题材多样:书简、日记、随笔、词章或其他,类盘中的珠玉,似掌上的紫砂,如心中的玫瑰,可赏可玩可品;然又不失思想,不阙情趣,不乏品位。
我们多么希望这套“流金文丛”能流入阁下的书斋,站在你的书架上。
流金文丛:漂泊者 漂泊者 题记 “我生来就是一个浪迹天涯的人,我的心永远是流浪的。我寻求的不是停泊,而是远方的地平线。”——《漂泊者》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甘于平凡的土地,不屈服于既定的命运,以一颗炽热的心,踏上了漫漫征途。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文化的探索者,是心灵的追寻者。他们的脚步遍及山川湖海,他们的故事融入风霜雨雪。《漂泊者》系列,正是这样一系列饱含深情的文字,它们记录着那些勇敢的灵魂,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自我,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守信仰,如何在孤独与迷茫中孕育希望。 本套文丛,以“漂泊者”为主题,汇集了多位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游记或传记,它们更像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是对生存意义的深刻拷问,是对人性光辉的细腻描摹。从广袤的戈壁到繁华的都市,从古老的东方到陌生的西方,每一段漂泊的旅程,都蕴藏着一个独特的世界,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漂泊者》系列,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对自由的向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那些不曾抵达的风景,聆听那些未曾触及的心声。每一页文字,都可能成为你心中那颗不安分的种子,唤醒你内心深处渴望远方的声音。 目录 第一卷:戈壁上的风 《沙海孤烟》:一位年轻地质队员在无人区的探索与挣扎,记录了生命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驼铃的回响》:一个关于古老商队的传奇,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冒险、友谊与生离死别,以及在广袤沙漠中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牧人的歌谣》:一位在草原上自由放牧的藏族青年,用他的视角展现了高原上壮丽的景色、淳朴的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渴望。 第二卷:异乡的月光 《伦敦的雨》: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伦敦,经历了文化冲击、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艺术与爱情中的迷茫与成长。 《巴黎的咖啡馆》:一群在巴黎追求艺术梦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激情,也品尝着现实的苦涩,在光影交织的街头,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 《纽约的霓虹》:一个关于移民家庭在美国大都市的奋斗史,从底层社会的艰辛到事业上的成功,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家族的传承与个体的选择。 第三卷:心灵的远方 《山海经的彼岸》:一位学者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追寻中,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以及在追寻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佛陀的足迹》:一位朝圣者在印度菩提伽耶的旅程,记录了信仰的虔诚、心灵的洗礼,以及在宁静与祥和中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海子的诗》:通过对诗人海子生平的还原与解读,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一个敏感而孤独的灵魂,如何以诗歌的形式,对抗世界的荒芜,追求理想的彼岸。 第四卷:归来的影子 《故乡的云》: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在归乡途中,对家乡的变迁、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过往的追忆。 《时代的潮声》:一群经历过历史风云变幻的知识分子,在晚年对人生、社会以及国家命运的回顾与反思。 《最后的灯火》:一个关于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人的故事,他们用毕生的技艺,守护着一种传承,也在默默地告别一个时代。 每卷内容详解 第一卷:戈壁上的风 《戈壁上的风》系列,如同一阵来自遥远边疆的浩荡长风,吹拂着读者久已沉寂的心灵。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精神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状态的深刻审视。 《沙海孤烟》: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怀揣着科学梦想的年轻地质队员,被派遣至一片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在这里,他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条件——白天炙烤的烈日,夜晚刺骨的寒风,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他需要独自面对生存的挑战,勘探未知的地质构造。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他开始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微妙而又充满力量的联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沙漠独特的壮美,那种在死亡边缘绽放的生命力,以及主人公在与孤独的搏斗中,如何逐渐变得坚韧、睿智,最终找回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是对生命顽强意志的礼赞,也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 《驼铃的回响》:这是一曲跨越千年时空的史诗。故事围绕着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商队展开,跟随驼队,读者仿佛亲历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在漫天黄沙之中,商人们用智慧和勇气,在荒漠中开辟出一条条生命的通道。他们不仅是货物的搬运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书中刻画了性格各异的人物:老练的驼队首领,年轻的冒险家,以及怀揣不同目的的商贾。他们之间的友谊、背叛、爱情与牺牲,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本书以史诗般的叙事,展现了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以及那些在孤独与危险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牧人的歌谣》:在雪域高原,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存在。本书聚焦于一位年轻的藏族牧人,他的人生轨迹与广袤的草原、巍峨的雪山紧密相连。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高原上独特的美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场,以及在风中摇曳的经幡。主人公的生活看似简单,日复一日地放牧,与牛羊为伴,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深深思考。本书深入描绘了高原上淳朴的风俗人情,以及牧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是一种对纯净心灵的追寻,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的赞歌。 第二卷:异乡的月光 《异乡的月光》系列,如同一抹浸润着乡愁与梦想的月光,照亮了那些在异国他乡跋涉的心灵。它不仅仅是对异域风情的描绘,更是对身份认同、文化冲击以及个体成长的深刻剖析。 《伦敦的雨》: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伦敦,一位来自古老东方的年轻学子,怀揣着求知的渴望,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然而,他面临的并非只有知识的殿堂,更有难以适应的文化差异,以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在阴雨连绵的伦敦街头,他经历了迷茫、挫败,也邂逅了艺术的魅力和真挚的爱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伦敦的社会风貌,以及主人公在西方文明的洗礼下,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本书是对文化融合与个体觉醒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在差异中寻求理解,在挑战中实现成长的过程。 《巴黎的咖啡馆》:这里是艺术的圣地,是梦想的温床,也是现实的熔炉。本书聚焦于一群在巴黎追求艺术梦想的中国年轻画家。他们租住在狭小的阁楼,用廉价的颜料,在画布上挥洒着青春的激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咖啡馆,是他们交流思想、分享喜悦、倾诉苦闷的场所。在蒙马特高地的街头巷尾,在塞纳河畔的悠闲时光,他们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沧桑,也描绘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然而,艺术之路充满艰辛,他们需要面对经济的压力,创作的瓶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本书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光影交织的巴黎街头,闪烁着梦想与才华的光芒,也展现了艺术家的孤独与坚守,以及他们在失落与希望中,不断探索与前行的勇气。 《纽约的霓虹》:本书讲述了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在美国纽约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历经几代人的奋斗史。从初来乍到的举步维艰,到在陌生的环境中摸爬滚打,这个家庭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美国梦”。故事穿梭于繁忙的唐人街,高耸的摩天大楼,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区之间。主人公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不同的困境:语言的障碍、经济的压力、文化的冲突,以及代际之间的隔阂。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始终怀揣着对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期盼。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移民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合与变迁,以及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家庭的纽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卷:心灵的远方 《心灵的远方》系列,如同一场跨越山海的精神朝圣,引领读者探寻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以及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对地理意义上的远方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深邃而孤独的探索。 《山海经的彼岸》: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对中国古代神话充满痴迷的学者。他不仅仅满足于对《山海经》文本的研究,更渴望亲身去探寻那些传说中的山川与异兽。他的旅程,既是对历史古迹的考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追溯。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到了无数古老的传说。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他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本书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的探索巧妙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中那份神秘而浪漫的独特魅力,以及在追寻过程中,主人公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不断追问。 《佛陀的足迹》:这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主人公,一位在都市生活中感到迷失的现代人,决定前往印度的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寻找内心的平静。在佛教的发源地,他被浓厚的宗教氛围所感染,开始深入了解佛陀的教诲。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朝圣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清晨的诵经声,寺庙里弥漫的香火味,以及信徒们虔诚的面容。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冥想、反思和与僧侣的交流后,逐渐解开了内心的困惑,领悟到了“放下”的真谛。本书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介绍,更是对人类精神解脱的探索,展现了在宁静与祥和中,个体如何获得内心的力量与智慧,以及如何超越物质世界的喧嚣,抵达精神的彼岸。 《海子的诗》: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诗集,而是通过对已故诗人海子生平的还原与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入解读,来展现一个敏感、孤独而又充满理想主义的灵魂。作者带领读者走进海子的世界,理解他为何会选择那样一种决绝而浪漫的方式告别人生。书中分析了海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与哲学思考,例如对麦田、太阳、村庄等意象的反复运用,以及他对生命、爱情、死亡等宏大主题的追问。本书试图揭示,海子用生命写就的诗歌,是他对抗世界荒芜、追寻纯粹理想的呐喊。它是一次对生命燃烧的致敬,也是对理想主义者孤独而壮丽的悲歌。 第四卷:归来的影子 《归来的影子》系列,如同一段穿梭于时光与记忆的旅程,它记录着漂泊者最终的回望,以及对生命、时代和传承的深刻思考。 《故乡的云》:一位在异乡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然而,故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新旧的交织,亲人的变迁,让他倍感陌生。在回家的路上,他回忆起童年的时光,那些纯真的岁月,以及与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当他再次回到熟悉的老宅,看到父母日渐苍老的容颜,听到亲切的乡音,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既有归属的慰藉,也有时光流逝的无奈。本书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童年时光的深切眷恋。它展现了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牵挂。 《时代的潮声》:这是一群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知识分子,在晚年对人生、社会以及国家命运的回顾与反思。他们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曾是时代的牺牲品。本书通过对这些老人的访谈与记录,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见解。他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分享着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也表达着对当下社会的担忧与期盼。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深思。 《最后的灯火》:这是一个关于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人的故事。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中,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本书聚焦于几位仍在坚守传统技艺的老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传承着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是精雕细琢的木匠,可能是巧夺天工的绣娘,也可能是传承古法的酿酒师。他们每天依旧辛勤地工作着,仿佛在与时间赛跑。然而,他们的技艺虽然精湛,却后继无人,他们的工作坊也日渐冷清。本书以一种温情而略带伤感的方式,记录了这些老手艺人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在默默坚守中,守护着一种文化,也在无奈地告别一个旧时代。它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挽歌,也是一次对匠人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