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著,潘文柱 译
图书标签:
  • 生物启发
  • 仿生学
  • 科技创新
  • 自然
  • 设计
  • 工程学
  • 可持续发展
  • 交叉学科
  • 未来科技
  • 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6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610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科技爱好者、生物学爱好者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 + 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内容简介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另有多个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物种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们引发的“想象出的发明”;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
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作者简介

玛特·富尼耶(Mat Fournier),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专业为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现为美国伊萨卡学院助理教授。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梅康图尔山林间度过,学习过动物、植物和景观方面的知识。

潘文柱,出版人、翻译。出生于广东省英德市,毕业于中山大学法语系。

内页插图

目录

020 巨藻,海底能源
022 欧洲赤松,智能服装
024 竹子,曲而不折
026 枣椰树,埃及庙宇
028 莲,从纯洁到干净
030 王莲,玻璃宫殿
032 牛蒡,征服太空
034 风滚草,数码建筑
036 臭木樟,喷泉树
038 枫树,如何在空中停留?
040 千金榆,折纸和太阳翼
042 翅葫芦,飞翼
044 海绵,从一种纤维到另一种
046 水熊,隐生
048 海参,未来医学
050 鲍鱼,比钢铁更坚硬
052 蛇尾海星,收集光线
054 硅藻,软化学
056 珊瑚虫,绿色水泥
058 水母,生物发光
060 龙虾,嗅觉探测器
062 美洲林蛙,自我冰冻的能力
064 蜘蛛,仿生学的圣杯
066 水蜘蛛,带着氧气潜水
068 扇贝,瓦楞板
070 贻贝,无敌胶水
072 鹦鹉螺,深海潜行
074 章鱼,从吸盘到人造手臂
076 乌贼,从墨汁到伪装艺术
078 蝠鲼,水下滑翔机
080 双髻鲨,奥运皮肤
082 发电鱼,生物发电
084 箱子鱼,节能汽车
086 鳟鱼,飞艇
088 金枪鱼,飞机的机身
090 壁虎,在天花板上行走
092 魔蜥,水之捕手
094 砂鱼蜥蜴,沙中遨游
096 鸽子,飞行的榜样
098 翠鸟,日本高铁
100 野鸭,如何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102 啄木鸟,从冰镐到风镐
104 猫头鹰,用耳朵看
106 鹳,奥托·李林塔尔的飞行老师
108 安第斯神鹫,人力飞行
110 企鹅,节约能源
112 海豚,水下交流
114 座头鲸,突起技术
116 人,用骨架建造埃菲尔铁塔?
118 老鼠,普斯卡尔帕克斯和人造动物
120 猫,夜间反射
122 穿山甲,给建筑师的鳞片
124 斑马,障眼法
126 飞鼠,无翅飞行
128 蝙蝠,夜间狩猎和超声波定位
130 蜜蜂,六边形的秘密
132 胡蜂,造纸的秘密
134 苍蝇,抗反射的眼睛
136 蜻蜓,挑战重力
138 闪蝶,光的游戏
140 天蛾,扑翼飞行之王
142 尺蠖,微型引擎
144 蟋蟀,歌唱家
146 蜣螂,轮子的发明
148 纳米布沙漠甲虫,收集水分
150 蚂蚁,群体智慧
152 白蚁,集体居住地和零能耗空调


前言/序言

仿生学是什么?
仿生学,是代达罗斯(Daedalus),他为了带上他的儿子伊卡洛斯(Icarus)逃离囚禁他们的岛屿,而制作了飞鸟的翅膀。那双翅膀如此完美,以至于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自己并非一只鸟,竟冒着生命危险飞向太阳——我们都知道结局是什么。在对这则神话的阐释中,我们常常忘记代达罗斯的天才发明,他实现了人类的梦想——飞翔,而且他是通过研究与模仿自然而实现的。
仿生学,是中国的一个村子,宏村。那儿的居民在800年前,将村子布局成了一头牛的样子。不过这并非简单的形状上的模仿,因为宏村拥有一套依照该动物的消化系统而修建的水利网络。仿照动物肠道而挖掘的水道可使净水流经居住的地方;污水则汇集来灌溉农作物。
仿生学,是一位英国园丁,他在缺少一个足够大的温室来庇护他视如掌上明珠的巨大睡莲的情况下,从睡莲的叶子中得到启发而建造了一种新型温室。这里所说的温室成为了一种新型建筑的起点,它使得玻璃护板的组合成为可能;这位园丁,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出于他对建筑学的贡献,大英帝国授其为爵士。而那种睡莲叫做维多利亚睡莲(王莲),帕克斯顿是第一个成功让它在温室中生长的人。
仿生学,显而易见,就是对生命体的模仿,对自然过程的模仿,目的是创造新的技术或改良已有的技术。这本书讲述的是动物以及植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这些例子都发生在久远的过去或者更近一些的时期。本书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无论是在发现还是在发明方面,它都拥有迷人的前景,尤其促进着环境无害型技术的发展,如无污染科技、可循环材料、可再生能源,以及显著减少能源消耗甚至零消耗的新技术……所有这些都像一个温柔的梦境。然而,它们的可能性——技术解决方案——都已经在大自然中呈现了。如空气调节系统和零能耗集水方案,都已经存在了。有些发明已经上市销售了,比如“天然”的抗菌外层(它由于表面的结构而变得抗菌,而非借助于化学物质)、一种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工业木胶,以及建筑的自动清洁涂层——这三种产品分别模仿了鲨鱼、贻贝以及莲花的特性。
书中所描写的一些发明和方案会让人想到科幻小说,因为如今仿生学对尖端科技的影响显而易见。如太空探测器会像飞蛾一样飞行,太阳能板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飞艇可以像鳟鱼游动一样推进……所有这些发明都是极其严肃的,而且,在短期和长期之内,它们都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不断重启的历史
仿生学这个词语是新近产生的,但它的历史却并不短暂。事实上,我们不知道最早的人类科技是如何诞生的,也对最初的发明者知之甚少……
不过,我们却能知道,人类住得离大自然越近,他们就越模仿自然——显而易见。比如,生物学及仿生学学家戈捷·沙佩勒(Gauthier Chapelle)认为,因纽特人应该是从北极熊的巢穴中学习了如何建造他们的冰屋——这些冰屋同样具有空气调节系统。一种动物教会人类某种技能或者某种生产秘诀,此类传说多不胜数。在北美洲的沙漠里,或许就是胡蜂里的工蜂教会了印第安人如何用黏土建造他们的住房——这种住房神奇地抵挡了外部的炎热。在非洲,或许就是白蚁讲授了建筑的艺术——同样是这些白蚁,使得一种零消耗空调系统在20世纪末被投入使用。
仿生学的历史是一段不断重启的历史:在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从大自然中探寻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比如,航空技术的先驱们花费数年时间观察鸟类、蝙蝠、昆虫甚至种子的飞行。
这同样也是一段永不完结的学习历史:人类的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观察方式也在不断革新。例如,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威廉·巴特洛特(Wilhelm Barthlott)通过观察最终发现了莲花效应,这项发现促成了自洁外层的产生。
仿生学的历史同样也是爱好者们创造的历史:自然学家、发明家、工程师、生物学家、建筑师……所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大自然的精巧和富饶着迷(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家”)。
同时,仿生学的历史还是不同学科知识相遇、共同发现和相互碰撞的历史。
飞行的先驱们
列奥纳多的扑翼机
是谁说过“鸟是一个遵照数学原理运行的工具,人类需要做的,就是造出一台足以复制它每一个动作的机器”?毋庸置疑,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正是他在15世纪开启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生物仿生学。
在列奥纳多所有的研究与工程计划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他为之着迷的“学习飞行”。在他看来,只有以“数学的方式”,也就是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动物才能得到答案。他的素描本记录了他对鸟类、蝙蝠以及蜻蜓等动物的飞行动作和技术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所有的飞行方式中,他特别关注的是鸟类的扑翼飞行,他对这种飞行方式从起飞到着陆做了分解观察。正是以这种方式,列奥纳多·达·芬奇将躯干中心与推力中心分离,这成为了所有飞行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他同样致力于对鸟类翅膀的观察,观察它们的解剖学构造、羽毛分布以及羽毛的结构。
对扑翼飞行的研究促使他设计了一种由人力推进的飞行器——扑翼机(Ornithopter,在希腊语中,ornithos意为“鸟”,pteron意为“翅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485年完成了扑翼机的初稿:它的两片巨型翅膀由一个滑轮装置带动,滑轮装置则由脚踏板提供动力。
不过这个飞行器存在一些显然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首先,在那个时期能使用的材料都太重了——按照扑翼机的设计稿,它将会超过300kg;其次,即使是以强壮的腿而非手臂驱动,人类的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依然比鸟类小得多——人类无法够快地扇动翅膀来让机器留在空中。
在扑翼机之后,列奥纳多·达·芬奇专注于研究掠食性鸟类的飞行——滑翔飞行。四百年余后,这成为了奥托·李林塔尔(Otto Lilienthal)的选择,而且正是李林塔尔促成了最初的滑翔机的顺利飞行,虽然他并非从掠食性鸟类,而是从鹳的身上汲取灵感(见第106页)。
列奥纳多·达·芬奇还绘制出了人类所知的第一个悬挂式滑翔机的模型。这是一个可操作的模型,后来的复原模型已经为此提供了证明。至于扑翼机,它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被19世纪的航空发明家们解决,而是再过一百年后由美国发明家保罗·麦卡克莱迪(Paul MacCready)解决,保罗·麦卡克莱迪首次让一架人力推动的机器成功飞行(见第108页)。而根据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设想而制作的第一架扑翼机直到2010年秋天才出现,它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师生共同制作,被称为“雪鸟(Snowbird)”。这架扑翼机有32m长的翼展(接近波音737的机翼长度),接近43kg的质量。其翅膀的长度和灵敏性使得它能够持续拍打,产生维持一定高度的动力。虽然可以说这只是一项特殊的试验,但制作了“雪鸟”的团队看中的却是在它身上蕴藏的航空发展的灵感源泉:列奥纳多·达·芬奇设计的扑翼机提供了依靠自主能源飞行的最初模型之一。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技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关于自然界的百科全书。它是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跨越学科界限的对话,旨在揭示那个古老而永恒的秘密:大自然,这位经验最丰富的设计师,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其精妙绝伦的智慧,为人类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书中,我们将暂且放下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冰冷的金属骨架,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加古老、更加生动的存在:参天古木的坚韧结构,蝴蝶翅膀上令人惊叹的色彩变幻,蜂巢的几何完美,飞鸟翅膀划破长空的优雅轨迹,深海生物的幽暗奇观,以及菌丝网络无声却强大的生命连接。作者将带领我们深入这些自然界的奇迹,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不再仅仅是欣赏其表面的美,而是去解构其内在的原理,探寻其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根本法则。 第一部分:仿生学的诗意起源与科学萌芽 在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之前,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在那个科技尚属雏形的时代,人类是如何开始与自然建立起如此深厚的联系。远古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搏斗中,观察着动物如何奔跑跳跃,植物如何生长凋零。他们从模仿鸟类飞行,创造出最初的滑翔翼;从观察水流的形态,设计出更有效的灌溉系统。这种最初的模仿,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测量,而是源于一种朴素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追溯这种“向自然学习”的思潮,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哲学思想中挖掘其模糊的影子,直至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照亮了这个方向。我们将探讨莱昂纳多·达·芬奇在解剖学和飞行器设计上的超前洞察,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将看到,从最早的锯齿状工具模仿到牙齿的结构,从最早的防水涂层借鉴到荷叶的疏水效应,仿生学并非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而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以一种温润的方式,悄然滋长。 这部分内容会充满历史的温度,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渺小的灵感瞬间,以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我们将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时代,感受着先驱者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他们对自然界无尽的赞叹。 第二部分:微观世界的精巧设计与宏观力量的启示 本书的核心,将聚焦于当下与未来,深入剖析大自然在不同尺度下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以及这些智慧是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科技应用的。 1. 材料的魔法:超越合成的界限 我们将从微观层面开始,探索大自然的材料科学。例如,蜘蛛丝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和韧性,其结构上的精妙设计,已经激发了科学家们研发出新型高强度纤维,有望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螳螂虾那如同“导弹”般的拳击,其甲壳的结构和能量传递机制,为设计更坚固、更轻便的装甲材料提供了灵感。蝉翼那独特的抗菌表面,通过纳米级的微观结构,使得细菌难以附着,这为开发无菌医疗器械和抗菌涂层开辟了新的道路。 细节深入: 书中将不仅仅是罗列这些例子,更会深入到这些自然材料的微观结构,例如分子排列、晶体结构、力学性能的分析,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工具,去“解码”这些自然造物的秘密。同时,也会探讨在材料合成过程中,如何模仿自然的“自组装”过程,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制造。 2. 能量的传递与储存:高效的自然哲学 大自然在能量的利用上,从来都是高效而精准的。我们将考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地球上最普遍、最伟大的能量转换过程,其捕获太阳能的效率和储存方式,是科学家们一直努力模仿的目标。我们将分析鱼类和鸟类的游动和飞行方式,它们如何在流体动力学上做到近乎完美的节能,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应用于船舶设计、飞机翼型优化,甚至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改进。 细节深入: 在能量储存方面,我们将探讨如松果在湿度变化下的开合机制,这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式的能量储存与释放方式,其巧妙之处在于无需外部能源驱动。此外,我们还会审视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例如ATP的产生和利用,虽然直接模仿难以实现,但其高效的能量转化逻辑,仍然为我们设计新型电池和能量传输系统提供了启示。 3. 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处理:生物通信的智慧 生物界中的通信系统,往往比我们人类制造的任何网络都要高效且冗余。我们将审视蚂蚁群体如何通过信息素进行高效的协作,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我们将研究萤火虫的闪烁信号,它们如何通过精确的时序和模式进行交流,以及这种“光信号”通信的原理对我们设计低功耗、高鲁棒性的无线通信系统有何启示。甚至,我们还会触及到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基础,探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递方式,如何启发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和学习方面的突破。 细节深入: 在这部分,我们会强调信息传递的“去中心化”和“冗余性”原则。例如,蚂蚁的通信不需要中央指令,每个个体都能根据局部信息做出反应,而整个群体却能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这种分布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于构建更加健壮和智能的网络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命体的工程美学 从宏观到微观,大自然似乎总能找到结构与功能完美结合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分析蜂巢完美的六边形结构,它能够在最少的材料消耗下,提供最大的承载力和存储空间。我们将考察骨骼的力学设计,其内部的精妙网状结构,使其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又保持了轻便。鸟类的骨骼中空结构,既减轻了体重,又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这对于设计轻量化的高强度结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细节深入: 书中将重点阐述“进化”这一无形的“设计师”是如何通过“试错”和“筛选”来优化结构的。我们会看到,许多自然结构并非一次性完美,而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被微调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性能。这种“迭代设计”的思路,对于现代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三部分:挑战与未来: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和现在的回顾,更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的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将讨论当下仿生学在机器人学、医疗器械、城市规划、可持续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突破。例如,通过模仿章鱼的柔性触手,开发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机器人;通过模仿植物的根系,设计更有效的地下水输送和土壤改良系统;通过模仿珊瑚礁的生态系统,构建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海岸防护设施。 挑战的审视: 同时,本书也会客观地审视在仿生学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模拟复杂的生物过程,如何克服材料合成的瓶颈,以及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负面影响。这部分内容将强调,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谦逊和尊重的态度,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共存。 结论: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之旅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这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提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一项技术难题时,大自然是否早已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当我们追求效率和可持续性时,我们是否足够耐心去倾听自然的建议? 这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够重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去观察一片落叶的飘零,去聆听一阵风的低语,去感受一滴水的力量。因为,在这看似平凡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智慧。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之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未来的深刻探索。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加入到这场向自然学习的伟大征程中来,去发现,去创造,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毕竟“自然”与“科技”的结合听起来就挺硬核的。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总能找到最引人入胜的路径来介绍那些原本晦涩的知识点。例如,在讨论到人工智能的进化算法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通过生动的比喻,将“适者生存”的原理植入到算法的迭代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进行一次枯燥的学习。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充满了审慎的乐观主义,没有那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基于对当前研究进展的扎实分析,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智能结合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处的行动指南,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思考科技进步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限制”的重新定义。我们常常认为科技是人类智力的极致体现,是挣脱自然界束缚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指出那些看似严苛的自然法则,恰恰是催生最精妙发明的温床。书中对生物的能源效率的探讨简直令人咋舌,那些微小的生物体在能量转换上的精妙平衡,是目前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追求的“绿色能源”的终极范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度,他不仅精通生物学和工程学,甚至还涉猎了哲学和社会学,探讨了当人类文明开始模仿自然效率时,可能对现有生产模式和价值观带来的冲击。这种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智慧的来源”的哲学沉思录。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静坐片刻,消化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阅读耐心有限的人,很容易被冗长或叙事不集中的书籍劝退。但是,这本《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在结构编排上做得极其出色。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如同流畅的音乐乐章,从宏观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生物结构,再到这些结构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成功地避免了将自然界视为一个静止的知识库,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优化的“超级实验室”。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技术突破时,总是会引用原始的科学论文出处,这为文本增添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枯燥。相反,这些引证更像是一种“彩蛋”,鼓励那些感兴趣的读者去深挖背后的科学真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提供标准答案。它激发了一种“为什么会这样?”的求知欲,这是任何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了从深海到星空的广阔领域,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自然界最寻常现象背后的工程学奇迹。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仿生学如何重塑材料科学的那一章深深吸引。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公式或技术参数,而是通过讲述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如何启发了新型光伏材料的研发,或者海螺的螺旋形外壳如何为建筑师提供了抗震设计的灵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可感。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授予了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以前从未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许多高科技突破,其最初的蓝图早已被大自然绘制了数百万年。读完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眼光去看待一片叶子的脉络、一滴露珠的凝聚,甚至是一群鸟的迁徙路线,它们不再仅仅是背景中的元素,而是活生生的、等待我们去解码的教科书。这种认知上的飞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持久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创新”的理解。在过去,我总觉得创新意味着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是人类智慧的凭空创造。而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可持续的创新,很多时候是“发现”而非“发明”——发现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优化方案,然后用人类的工具去理解和复制它们。书中关于水滴表面张力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如何被用于开发高效的冷却系统,以及昆虫复眼结构如何启发了超宽视角成像技术的部分,尤其让我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原理借鉴。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谦逊的期待。它暗示着,我们或许不应该总想着征服或改造自然,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和学习自然这位最古老、最耐心的导师。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值得所有对未来抱有好奇心的人细细品读。

评分

一起又买了几本书,折腾了大,慢慢看。

评分

买每年的最美科学图书成了习惯。

评分

公元*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郁闷的岳飞正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骄傲的亨利”,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旗帜战役”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诺曼征服”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年轻王”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真理和正义”。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

就是地理学导论,国外的教科书

评分

纸质好,豆瓣评分也高,社科类书籍总是很有看头的,不看买来装逼也不错。印刷次数多的书应该都很好。另外买贵了,后来京东又出了更便宜的活动感觉亏了一个亿。

评分

第三类女王是从人物的能力角度分类,包括以'能力、内心、指挥力…'方面判定,气场强大、独当一面、傲视群雄、号令三界、霸气的人物属性。并不与傲娇、御姐…之类属性的定义有冲突,可以共存于一人身上。例如:夏娜、月咏歌呗。第三种女王的定义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确立:

评分

还不错挺好看的哈哈哈哈,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爱好买,不要推荐啥买啥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参加活动,其实更像画册,140多页,一半是图片。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参加活动,其实更像画册,140多页,一半是图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