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的。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了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英国生物学家、教育家、作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赫胥黎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物质基础》《科学与文化》《进化论和伦理学》等。
李思文
辽宁大学英语文学学士,吉林大学世界史硕士,师从任东波教授。曾参与《奎恩的秘密》等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及论文的翻译工作。
第一章?类人猿的自然史 001
第二章?人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 051
第三章?关于几种人类化石的讨论 095
实际上,人类的胎儿和狗的幼体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容易进行区别。但在较早时期,通过两者的附属物,即卵黄囊和尿囊的形状,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区分。狗的卵黄囊比较长,并呈纺锤状,人的则呈球状。狗的尿囊体积大,从尿囊上发育出血管突起,排列成环状带,最后形成胎盘(胎盘扎根到母体中吸取营养,如同大树扎根于大地,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一样)。人类的尿囊相对较小,血管的细根最后固定在一个圆盘状的点上。因此,狗的胎盘像一个环形物,而人的胎盘呈圆盘状,“胎盘”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正是那些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与狗不同的地方,却和猿类似。猿和人一样有一个球形卵黄囊和一个盘状胎盘——有时胎盘分成了几叶。
所以,只有在发育的最后阶段,人的胎儿才和猿的胎儿有显著区别。猿的胎儿在发育上不同于狗的胎儿,正如人的胎儿在发育上不同于狗的胎儿一样。
这个断言或许让人惊讶,但却被证明是真实的。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结构是一致的,更和猿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所以,人类和次于人类的动物最初的身体进化过程是相同的——早期的形成过程相同,出生前后获取营养的方式也相同。这使我们可以预料到,成年人和成年猿在构造上惊人地相似。人和猿之间的相似等同于猿和猿之间的相似,人和猿之间的差异等同于猿和猿之间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和相似不能被衡量,但它们的分类价值最终可以被估计出来。衡量这种价值的尺度或标准,可以用动物学家现在所使用的动物分类系统表示。
对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使博物学家将动物划分为若干群组或集团,每一群组的成员都表现出特定数量的相似特征。群组越大,相似性就越小。反之,群组越小,相似性就越大。所有生物中只具有动物特征的个体组成了动物“界”。动物界中只具有脊椎动物特征的动物组成了一个脊椎动物“亚界”。这个亚界又可以分为五个“纲”: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纲”可以再被分为较小的群组,即“目”“科”“属”。属分成最小集团,称为“种”。这个最小的集团具有恒定的、非性别方面的特征。
动物学界关于这些或大或小的群组和特征的界限的观点已经渐趋统一。例如,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这些纲的特征,对于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应该归入哪一纲也不再有疑问。再如,对于哺乳类中每个目的特征和界限,以及根据动物的形体特征应归入哪一目,也有了普遍一致的意见。
例如,现在没有人会怀疑树懒和食蚁兽、袋鼠和负鼠、虎和獾、貘和犀牛,都是同一个目的成员。把这些动物按上述顺序排列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一对动物之间都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例如,它们四肢的构造和大小,胸椎和腰椎的数量,骨骼对攀爬、跳跃、奔跑的适应性,牙齿的数量和形状,头骨和脑的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尽管有这些差异,但它们躯体的主要基本特征却是相似的,这些相似的特征又不同于其他动物,这使动物学家认为有必要把它们归入同一个目。如果发现新的动物,如果它与袋鼠或负鼠之间的差异不大于袋鼠和负鼠之间的差异,动物学家就会合乎逻辑地将其与袋鼠和负鼠归入同一个目,而不会作其他考虑。
记住这个动物学的推理过程,暂时把我们的思想从人性的面具中脱离出来。假设我们是具有科学素养的土星上的居民,熟悉居住于地球上的各种动物,并接受了一个克服了空间和引力等困难从地球来到土星的有魄力的旅行者的委托,鉴定他从地球带来的、保存在一桶酒精中的一种新奇的“直立而无羽毛的两足动物”(即人类。——译者注)。我们首先会赞同将其归入脊椎动物的哺乳类。根据其下颌骨、臼齿和大脑来确定他毫无疑问属于哺乳类中的一个新属。因为他在胎儿时期在母体中通过胎盘获得营养,所以我们将其称为“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更进一步,即使是最粗浅的研究也足以使我们确信,在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不能把人类与鲸类或有蹄类、树懒和食蚁兽,或食肉类的猫、狗和熊,或啮齿类的鼠和兔子,或食虫类的鼹鼠、刺猬、蝙蝠,归入同一个目。
只剩下一个目,即猿类(广义的),可以和人作比较。这样,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就缩小了:人类与这些猿类之间的差异是否大到有必要单独构成一个目?或者人与猿的差异比猿类自身之间相比的差异小,因而要将人类和猿类归为同一个目?
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与我们没有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地考虑各方面的论证,并像讨论关于一种新的负鼠的问题那样冷静、公正。我们应不放大,也不缩小,尽力查清我们人类与猿类之间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发现,与猿类和同目的其他动物的差异相比,这些构造特征的价值不大,那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把地球上的这个新发现的物种与猿类归入同一个目。
现在,我要更加详尽地讨论一些事实。这些事实让我别无选择,只能得出上述结论。
在整体结构上最接近于人类的猿是黑猩猩或大猩猩。对于我现在所论述的,选用这两种动物中的哪一种都没有太大差别。我选择了大猩猩:一方面与人作比较,另一方面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作比较。之所以选择大猩猩,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身体构造是已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猩猩现在在诗文中已经赫赫有名了,人们一定听到过它,并且对它的形象也已经有了概念。考虑到本文的篇幅以及论证的需要,我将尽量多地提出人类与这种动物之间的差别要点,并且把这些差别与大猩猩和同一目中的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来探究这些差别的价值和大小。
通常来说,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猩猩和人在躯体和四肢的比例上有明显的差异。与人类相比,大猩猩的脑容量更小,躯干更大,下肢更短,上肢更长。
我在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中见到了一只完整的成年大猩猩的标本。我对它进行了测量:它的脊柱从第一颈椎上边缘沿着前弯曲到骶骨末端的长度是27英寸,臂(不包括手掌的长度)长31.5英寸,腿(不包括脚的长度)长26.5英寸,手长9.75英寸,脚长11.25英寸。
换句话说,如果以脊柱的长度100作为基准,那么手臂的长度就是115,腿的长度就是96,手的长度就是36,脚的长度就是41。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对这个博物馆的藏品中的一个成年的博斯杰斯曼男人的骨骼进行测量,以脊柱的长度100作为基准,则臂长78,腿长110,手长26,脚长32。同族的女人的臂长为83,腿长120,手长26,脚长32。测量一个欧洲人的骨骼,则是臂长为80,腿长117,手长26,脚长35。
所以,大猩猩和人的腿依照与脊柱的比例,第一眼看起来区别不是很大,只是大猩猩的腿比脊柱稍短些,人的腿比脊柱长至。大猩猩的脚稍长些,手则更长些。最大的差异是臂的长度:大猩猩的臂比脊柱长很多,人类的臂却比脊柱短很多。
那么就会有这样的问题:以脊柱长度100为基准,使用同样的测量方法,其他猿类在这些方面与大猩猩有什么关系呢?一只成年黑猩猩,臂长为96,腿长为90,手长为43,脚长为39,所以它们的手和脚与人类的比例相比差别很大,臂长相差较小,脚却和大猩猩的差不多长。
猩猩的臂比大猩猩的臂长得多(122),腿却短些(88);脚(52)比手(48)长,按照与脊柱的比例,手和脚都很长。
关于其他种类的类人猿,如长臂猿,这些比例更让人吃惊:臂长和脊柱长的比例达到了19∶11,腿也比脊柱长,比人的长些,而不是短些。手长相当于脊柱长的,脚比手短些,约为脊柱的。
所以,长臂猿的臂比大猩猩的长得多,就像大猩猩的臂比人的长得多一样;另一方面,长臂猿的腿比人的长得多,就像人的腿比大猩猩的长得多一样,所以长臂猿本身就存在着四肢偏离平均长度的最大差异。
山魈则表现出一种中间状态,臂和腿的长度相差不多,而且都比脊柱短,但是手和脚的比例及手脚和脊柱的比例都几乎与人类一样。
蛛猴的腿比脊柱长,臂比腿长。最后,引人注目的狐猴类中的大狐猴的腿和脊柱一样长,臂却不及脊柱长的,手大概比脊柱短,脚比脊柱长。
也许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增加很多,但是现有的这些例子已经完全可以表明:在四肢的比例上,大猩猩和人类有所不同,而其他猴类和大猩猩之间的差别更明显。因此,这种比例上的差别在划分“目”时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我们考虑一下,在人和大猩猩中,由脊柱和连接在脊柱上的肋骨和骨盆组成的躯干表现出的差异。
部分是因为各个椎骨的关节面所具有的排列方式,但主要是因为一些把椎骨连接在一起的韧带具有弹性张力,使人的脊柱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美丽的S形弯曲:颈部向前凸,胸部凹,腰部凸、骶部凹。这样的排列为整个脊柱提供了很大的弹性,可以减少人在直立运动时通过脊柱传导到头部的震动。
此外,在通常情况下,人的颈部有7个椎骨,叫作颈椎;其下有12个椎骨,带有肋骨,并形成了背部的上部,叫作胸椎;腰部有5个椎骨,不带有游离肋骨,叫作腰椎;其下是由5个椎骨组成的前面呈凹腔的大骨,紧紧地嵌在髋骨之间,构成了骨盆的背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骶骨;最后,3或4个或多或少可以活动的很小的椎骨构成了尾骨或退化的尾部。
大猩猩的脊柱同样被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椎。颈椎和胸椎的总数与人类一样多。但是,在第一腰椎上附着着一对肋骨,虽然在大猩猩中很普遍,但在人类中却很罕见。因为只用是否有游离肋骨来区分腰椎和胸椎,所以大猩猩身上的17个“胸腰”椎可以被分为13个胸椎和4个腰椎,而人的则分为12个胸椎和5个腰椎。
不仅人偶尔有13对肋骨,大猩猩偶尔也会有14对肋骨。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里面的一只大猩猩和人类一样有12个胸椎和5个腰椎。居维叶记载过一只有同样数量的胸椎和腰椎的长臂猿。另一方面,在比猿低等的猴类中,很多有12个胸椎和6或7个腰椎,夜猴有14个胸椎和8个腰椎,怠猴有15个胸椎和9个腰椎。
大猩猩的脊柱,整体来看,和人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弯曲不太明显,特别是腰部的凸度很小。但是,弯曲是存在的,这在年幼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没有去掉韧带的骨骼中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保存的年幼的猩猩的骨骼中,脊柱在腰部的排列是直的,有的甚至是向前凹的。
不管从哪些特点来说,或者就从颈部棘突的比例长度得出的较小的特征和那些类似的特征而言,毫无疑问,人类和大猩猩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大猩猩和比它低等的猴类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人类的盆骨或臀部的骨头,是人体结构中最能展示人类特征的部分:宽大的髋骨能够在人站立时为内脏提供支撑,而且为使人能够保持直立姿势的大型肌肉提供了附着面。在这些方面,大猩猩的骨盆和人类的有很大的差别(图15)。但是,可以看到,甚至在骨盆方面,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阅读起来相当烧脑,它探讨的那些复杂的反馈机制和非线性动力学,真的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精髓。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拒绝迎合读者对“和谐共生”的浪漫幻想,而是直面了自然界中永恒的冲突、竞争和淘汰。特别是关于物种灭绝速率的章节,作者的数据分析严谨到令人心寒,它让我们直面物种多样性丧失的紧迫性,却又没有陷入末日论的泥潭。它引导我们思考的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成功”和“适应”。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巧妙,像一个巨大的螺旋上升的迷宫,每当你以为自己掌握了某个规律时,作者又会引入一个新的变量,迫使你推翻之前的假设。这种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一切,而是懂得如何去质疑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地球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生态系统。比如,书中关于深海热泉生态的描述,简直让人屏息凝神,仿佛能感受到那极端环境下生命顽强的脉动。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自然史诗,将地质变迁、气候演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兴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时所采取的克制与深刻。没有激烈的控诉,只有冷静的观察和对未来可能性的审慎推演,这种基于事实的深思熟虑,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末去公园散步时的心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和植物,突然间都拥有了复杂的生存策略和存在的价值。这本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文明”不过是自然界漫长演化中极其短暂的一瞬,而我们所享有的安逸,实则建立在无数精妙平衡的基础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土崩瓦解。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它跳跃性很大,仿佛作者的心绪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间自由穿梭。一会儿是百万年前的古菌世界,一会儿又是未来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但一旦你沉浸进去,就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放弃线性思维,用更宏观、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存在”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缘地带”生态的研究,比如红树林、苔原,这些常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地方,却是地球系统保持韧性的关键缓冲带。作者对这些地貌的描绘细腻入微,文字如同高清的纪录片镜头,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与世隔绝的壮美和残酷。书中引用的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对照,更是精妙绝伦,揭示了人类认知演变中对自然理解的共通之处。这本书无疑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它不是用来消遣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品味的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尺度”这个概念的颠覆性处理上。我们习惯于以人类的寿命和经验来衡量世界,但作者却不断地将我们的视角拉伸到亿万年的时间轴上,或者压缩到分子级别的相互作用中。例如,书中对碳循环的论述,从大气层到海洋深处,再到岩石圈的缓慢沉积,那种时间感是令人敬畏的。它不是在说教我们保护环境,而是在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我们所珍视的一切——空气、水、土壤——都是一个宏大而脆弱的动态平衡的结果。我读到一些关于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章节时,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生命,才是地球真正的“工程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夹杂着精准的科学术语和令人动容的个人反思,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内容变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对于任何希望超越日常琐碎,寻求存在意义的思考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阐述生态学原理时,融入了大量的跨学科视角。它不仅仅是生物学或地理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信息论、经济学甚至人类学思想的综合著作。作者对“信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分析得尤为透彻,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物种间的相互依赖性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极富张力的理论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关于“连接”的史诗。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地貌特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编织出这个复杂世界的肌理。书中对人类社会行为模式与自然选择压力的类比,虽然大胆,但却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深陷的“现代性危机”,也许并非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我们切断了这些关键的连接线索所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读完之后,感觉头脑中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并时常翻阅对照。
评分书纸张很舒适,文字图片印刷清晰,有配图解释,觉得是不分年龄的大众读物,很棒!
评分可以的,很好的书籍。完美。好好看,好好学习。
评分书挺好的,有机会仔细看,让自己班的学生也看看。
评分大神的著作。看看改变西方的书籍讲点什么。
评分不错的书,可以启发思考,谢谢!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买东西,做活动买的,经济实惠
评分非常好的书,价格合适。
评分书很不错,实用,孩孑喜欢,对学习帮助大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