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法汉对照全译本)

茶花女(法汉对照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小仲马 著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法国文学
  • 爱情
  • 悲剧
  • 社会批判
  • 法汉对照
  • 全译本
  • 小说
  • 浪漫主义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13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7860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38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扬名文坛之作。

●19世纪的法国巴黎,年轻男子和美丽交际花之间的轰轰烈烈的曲折爱情:狂热追求、欲拒还迎、自卑、误解、成全、天人两隔。

●名家之作——简洁优雅的法文,名家译笔——再现原著风格的译文。

●法汉对照,页码标注,方便阅读,名著典藏!


  

同系列图书包括:

《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巴黎圣母院》《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内容简介

  

《茶花女》为世界文学经典珍藏馆的其中一本,作者为法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小仲马,译者为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资深翻译家郑克鲁。小仲马以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一位沦落风尘的美丽女子玛格丽特,与一位叫阿尔芒的年轻人恋爱,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然而这段感情却被世俗所不容;当希望破灭之后,她甘愿自我牺牲,成全另一位女子的幸福。《茶花女》问世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渐趋式微之时,却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简介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著作有《法国文学论集》《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史》(上下卷)《法国文学纵横谈》等。译作有《蒂博一家》《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基度山恩仇记》《茶花女》《小王子》《局外人》《青鸟》《罗曼·罗兰随笔》《法国抒情诗选》《法国爱情诗选》《雨果散文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国短篇小说选》《神秘岛》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Table des Matières

Chapitre I ··························3

Chapitre II ················9

Chapitre III ····················· 15

Chapitre IV ·························· 22

Chapitre V ·························· 30

Chapitre VI ··············· 38

Chapitre VII ············· 46

Chapitre VIII ·························· 56

Chapitre IX ···························· 64

Chapitre X ······················ 73

Chapitre XI ························ 83

Chapitre XII ··························· 94

Chapitre XIII ······················102

Chapitre XIV ···················· 111

Chapitre XV ·······················120

Chapitre XVI ················127

Chapitre XVII ···············136

Chapitre XVIII ···············143

Chapitre XIX ··············151

Chapitre XX ······················158

Chapitre XXI ···········164

Chapitre XXII ··························172

Chapitre XXIII ·························180

Chapitre XXIV ·····················189

Chapitre XXV ·······················200

Chapitre XXVI ·······················207

Chapitre XXVII ·······················219

目 录

一························ 223

二··················· 228

三················· 233

四··············· 239

五············· 246

六··············· 253

七················ 260

八················ 269

九·············· 276

十················· 285

十一························· 294

十二····························· 303

十三························ 310

十四····················· 318

十五··························· 326

十六················· 332

十七················ 339

十八···························· 345

十九························· 352

二十·························· 358

二十一························· 363

二十二······························ 370

二十三··················· 377

二十四·················· 384

二十五······························ 394

二十六··············· 400

二十七············ 411


精彩书摘

  《茶花女(法汉对照全译本)》:
  一
  我的见解是,唯有悉心研究过人,才能塑造人物,正如只有认真地学习过一种语言,才会讲这种语言一样。
  由于我还没有达到笔下生花的年龄,我只好满足于平铺直叙。
  因此,我恳请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除了女主人公以外,至今还活在人世。
  另外,我在这里搜集的大半材料,在巴黎有一些见证人,倘若我的证据不够的话,他们可以作证。出于特殊的机会,唯独我才能将这个故事实录下来,因为只有我了解得巨细无遗,不然的话,无法写出一部兴味盎然的完整故事。
  下面谈谈我是怎样了解这些详情的。
  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二日,我在拉菲路看到一张黄色的大幅广告,宣布要拍卖家具和贵重古玩。这次拍卖是在物主过世以后举行的。广告没有提到死者姓名,只是说拍卖要在十六日从正午到下午五点钟,于昂坦街九号举行。
  广告另外写明,在十三日和十四日,可以参观这套公寓和家具。
  我一向是古玩爱好者。我决心不能坐失良机,即令不买,也要饱个眼福。
  第二天,我来到昂坦街九号。
  时间还早,但是公寓里已经有参观者,也有女的;虽然她们身穿丝绒服装,披着开司米围巾,门口还有华丽的四轮轿式马车在等候,但她们都惊讶地、甚至赞赏地观看着展现在她们眼前的奢华陈设。
  不久,我就明白她们缘何这样赞赏和惊讶了。因为我也开始观察,很容易就发现,我正待在一个靠情人供养的女人的公寓里。可是,上流社会的妇女渴望看到的,正是这些女人的内室,这里恰巧有一些上流社会的妇女。这些靠人供养的女人拥有的华丽马车,每天在贵妇人的马车上溅上泥浆,她们跟贵妇人一样,在歌剧院和意大利剧院订有包厢,坐在贵妇人的隔壁;她们在巴黎恬不知耻地炫耀她们的天姿国色、珠光宝气和荡检逾闲。
  我参观的这个公寓的女主人已经故去,因此连最贞洁的女人都可以长驱直入,来到她的卧室。死神已经净化了这个富丽堂皇的藏污纳垢之地的空气。再说,如果有必要的话,她们的托词是,她们要来参加拍卖,不知道来到谁家。她们看到了广告,想来参观一下广告推荐的东西,预先做些挑选而已,没有比这更普通的事了。这并不妨碍她们在所有这些奇珍异宝中,寻找这个交际花的生活痕迹。不消说,别人已经告诉过她们有关这个交际花的异乎寻常的故事了。 ’
  不幸的是,秘密已随同这个女神一起逝去,不管这些贵妇人有多么大的期望,她们只能对死者身后要拍卖的物品啧啧称奇,却丝毫发现不了女房客在世时操皮肉生涯的迹象。
  再说,有的东西值得一买。房间陈设华丽。布尔制作的玫瑰木家具,塞弗尔和中国的花瓶,萨克森的小塑像、绸缎、丝绒和花边绣品,应有尽有。
  我在公寓里信步而行,跟随着比我先来的好奇的贵妇。她们走进一个蒙着波斯墙布的房间,我正要也走进去,这时她们却几乎随即笑着退出来,仿佛羞于这次新的猎奇。我反而更加强烈地想踏入这个房间。这是梳妆室,摆满了最精致的玩意儿,死者的挥霍似乎从中发展到顶点。
  靠墙有一张宽三尺、长六尺的大桌子,奥科克和奥迪奥制作的各种珍宝在上面闪闪发光。这是一套洋洋大观的收藏。这千百件物品对于置身这间内室的这样的女人来说,是她梳妆打扮必不可少的;其中没有一件不是金器或银器。然而这些收藏显然只能逐渐地罗致,而且不是同一个情夫所能搜罗齐全的。
  我目睹一个由情人供养的女人的梳妆室,并未感到心中不悦;无论什么东西,我都饶有兴味地细察一番。我发现,所有这些巧夺天工的用具,都镌刻着不同的姓氏开头字母和形形色色的族徽。
  我望着所有这些物品,每一样都无异向我描绘出这个可怜姑娘的一次卖淫。我想,天主对她是宽宏大度的,因为天主没有让她遭到通常的那种惩罚,而是让她不到晚年,依然如花似玉,在奢华中死去,对这些交际花来说,年老色衰可谓第一次死亡。
  实际上,还有什么比堕落生活的晚年——尤其是在女人身上——更为惨不忍睹的呢?这样的晚年没有尊严可言,丝毫引不起别人关心。这样抱十艮终生,并不是追悔误入歧途,而是悔恨一再失算和用钱不当,这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使人悲伤的遭遇之一。我认识一个曾经风流一时的女人,过去的生活只给她留下一个女儿,用她同时代人的话来说,她的女儿几乎同她母亲年轻时一样漂亮。这个可怜的孩子,她的母亲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你是我的女儿”,反而要她给自己养老,就像做母亲的曾经把她扶养大那样。这个可怜的女子名叫路易丝,她听从母亲的心愿,毫无选择、毫无热情、毫无乐趣地委身于人,仿佛别人考虑要她学会一种职业,她就从事这种职业一样。
  ……

前言/序言

译 序

古往今来, 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 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1848年发表后, 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1852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 再次引起轰动, 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1853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 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1898年译出这本小说, 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 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纾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 绝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 在19世纪末,《茶花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由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介绍到中国来。况且, 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 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 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因此,《茶花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 这本小说在我国受到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小仲马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基度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的作者大仲马。19世纪20年代初, 大仲马尚未成名, 他在德·奥尔良公爵那里担任秘书,同时写作剧本。他住在意大利广场的一间陋屋里,他的邻居是个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贝。她已经30岁,但大仲马只有21岁,两人来往密切。1824年7月27日,小仲马诞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记册上“没有父亲姓名”。大仲马给儿子起了名, 不过直到1831年才承认小仲马。小仲马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据他后来回忆,大仲马在房里写作, 小仲马由于长牙不舒服, 大叫大嚷; 大仲马提起孩子,扔在房间的另一头。他的母亲把孩子保护起来,才使小仲马少受许多打骂,后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仲马承认儿子之后,由法院判决,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他的同学们辱骂他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儿子,有受人供养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黑人面孔(按: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有黑人特征),一文不名,等等。不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和文人聚集的咖啡馆,认识了钢琴家李斯特、诗人兼戏剧家缪塞、巴尔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养了小仲马的文学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影响。

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生活,小仲马对父亲颇有微词。可是,大仲马幽默地说:“他真心实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实意地爱我……我们不时地发生争吵。那一天,我买了一头小牛,我把他养肥了。”大仲马的言传身教对小仲马还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1842年起, 他脱离父亲,过起独立的生活。他寻找情妇,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个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头戴意大利草帽,地点是在离沃德维尔剧场不远的交易所广场上。她的名字叫玛丽·迪普莱西,真名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对富人和社会名流的自由不羁的态度,她散发的光彩和神秘气息, 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印象。1844年的一个晚上, 小仲马又在杂耍剧院遇到她,她由一个老富翁德·斯塔凯贝格陪伴着。很快小仲马就成为她的情人, 他为她负上了债。在小仲马成年那一天,他的债务高达5万法郎,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尤其他没有任何接受遗产的机会。1845年夏天, 小仲马和玛丽·迪普莱西发生争吵, 断绝了来往。玛丽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创作,由大仲马出资发表了诗集《青春之罪》, 在这之前他还写了一本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1846年2月,玛丽·迪普莱西到伦敦,秘密嫁给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不得不到巴登-巴登去疗养。而大仲马父子则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玛丽于1847年2月3日病逝于巴黎,时年23岁。德·斯塔凯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给她扶灵,送到蒙马特尔公墓,她的棺柩上撒满了茶花。2月10日,小仲马在南方的马赛得知了噩耗。他回来以后躲在圣日耳曼的白马客栈里,花了一个月的工夫,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由于这部小说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在此后的三年中, 小仲马又接二连三地写出十来部小说, 其中有《塞尔旺医生》(1849)、《塞查丽娜》(1849)、《棕红头发的特里斯唐》(1850)、《缪斯泰尔摄政》(1850)、《百合女神》(1851)等,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响。在他父亲的熟人的建议下,他转向了戏剧。他首先将《茶花女》改编成剧本,但是当时的内政部长认为此剧太不道德, 禁止上演。经过一番斡旋,1852年2月10日,《茶花女》获准上演。大仲马此时流亡在布鲁塞尔,小仲马给他发去报喜的电报:“巨大成功,以致我以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 大仲马欣喜地复电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我的孩子。”后来,有人问起大仲马是否参与了《茶花女》的写作,他仍然诙谐地回答说:“当然啰, 我创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认为是开创了“风俗剧”。小仲马随后写出了《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挥霍的父亲》(1859)。小仲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 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现。他的剧作虽然对社会的罪恶和黑暗批判得不够深刻, 但多少触及一些社会弊病, 因此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然而,小仲马的地位还是与《茶花女》紧密相连。亨利·巴塔伊认为:“茶花女将是我们的世纪之女,就像玛侬是18世纪之女一样。”左拉指出:“小仲马先生给我们再现的不是日常生活的一角,而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狂欢节……只有《茶花女》是永存的。”龚古尔在日记中写道:“小仲马拥有出色的才华,他擅长向读者谈论缝纫工场的女工头、妓女、有劣迹阶层的男女。他是他们的诗人,他用的是他们理解的语言,把他们心中的老生常谈理想化。”c连列夫·托尔斯泰也十分欣赏小仲马:“小仲马先生不属于任何派别,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对过去和现在的迷信都不太偏好,正因如此,他进行观察、思索,他不仅看到现在,而且看到未来。”上述作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小仲马的人生态度,作品内容和艺术倾向,这些方面特别鲜明地体现在《茶花女》中。小仲马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做出深刻的揭露,《茶花女》也不以批判深刻而见长。法国评论家雅克·沃特兰从两方面分析了《茶花女》的成功奥秘,他指出:一、“这部小说如此突出的反响,必须同时从一个女子肖像的真实和一个男子爱情的逼真中, 寻找深刻的根由;”二、“这位小说家通过行文的简洁和不事雕琢,获得叙述的逼真。”他的见解是十分剀切的,不过还不够全面。

毫无疑问,《茶花女》是部爱情小说。应该说,它从生活中来,又经过了作者的提炼,比生活来得更高,或者说被作者诗意化了。在作者笔下, 男女主人公都有真挚的爱情。一个甘于牺牲自己向往的豪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巾,也不愿情人去借债,甚至面对是要自己的幸福还是替情人的前途着想、替情人妹妹的婚事考虑,这时,她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 成全情人。作者通过人物感叹道“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又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得美好, 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高度赞美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另一个则一见钟情, 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又暗中将母亲给他的遗产赠送给情人, 此外, 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他的爱情的深切表现, 直至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仍然设法将她挖掘出来,见上最后一面。他的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玛格丽特尤其看中阿尔芒的真诚和同情心。她对他说“因为你看到我咯血时握住了我的手, 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只有你真正同情我”,而且,“您爱我是为了我,不是为了您自己,而别人爱我从来只是为了他们自己”。这样写,一个妓女信任和迷恋一个男子就毫不牵强附会了, 他们的爱情不仅有了可靠的基础,而且真实可信。

比较而言,玛格丽特是更为丰满的形象。一方面,小仲马并不忌讳她身上的妓女习性: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狂饮滥喝,羡慕漂亮衣衫、马车和钻石,因而愿意往火坑里跳。另一方面,小仲马深入到这类人物的内心, 认为玛格丽特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 她过寻欢作乐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 以便快些舍弃人生。但她对社会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她们不得不忍受每天跟她们见面的人的侮辱, 这无疑是对那些侮辱的一种报复”。她还愤愤不平地说:“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这是对妓女悲惨命运的血泪控诉。尽管她为了维持浩大的开销,需要同三四个大贵族来往,但是她仍然有所选择,例如对待德·N伯爵就是坚决推拒的,表现得非常粗暴和不留情面。因此,阿尔芒认为在这个女人身上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 她“虽然过着放纵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纯真”,“这个妓女很容易又会成为最多情、最纯洁的处女”。归根结底,巴黎生活燃烧不起她的热情,反而使她厌倦,因此,她一直想寻找真正的爱情归宿。总之,玛格丽特的复杂心理写得极其合乎情理。对于这种受侮辱受损害的人, 作者要求人们给予无限宽容, 自然也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小仲马匠心独运之处还在于他描写女主人公死后, 社会舆论对这类妓女的态度。他通过公墓的园丁揭露那些正人君子的丑恶嘴脸。“他们在亲人的墓碑上写得悲痛万分,却从来不流眼泪。”他们不愿看到亲人旁边埋着一个妓女!更可恨的是那些买卖人, 他们本来在玛格丽特的卖笑生涯中搞过投机, 在她身上大赚了一笔。在她临终时,他们拿了贴着印花的借据来纠缠不休,要她还债。她死后他们马上来催收账款和利息,急于拍卖她的物品。玛格丽特生前红得发紫,身后却非常寂寞:“这些女人讲究的生活越是引起街谈巷议,她们的过世便越是无声无息。”这些笔墨非但不是赘写,反而是最切实的风俗描绘,是这部爱情小说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阿尔芒·迪瓦尔的形象也写得相当真实、生动。首先,在人物的名字上,小仲马颇费了一番心思:仲马(Dumas)和迪瓦尔(Duval),亚历山大(Alexandre)和阿尔芒(Armand)的第一个字母都是相同的。作者似乎要表明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经历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某些区别。迪瓦尔的爱冲动、豪爽、毫无保留,甚至提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要求、嫉妒、庸俗举动、动辄易怒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假思索的行为, 这一切都在于加强效果, 却把一个涉世未深的热血青年写得活灵活现。还有阿尔芒爱流泪,这也同当时的风气十分吻合。这种男性的软弱还表现在他受不了玛格丽特去世的打击, 悲痛得病倒。这与玛格丽特死前的大胆自我剖白恰成对照,显得未免可笑,但却是真实的。在次要人物中,阿尔芒·迪瓦尔的父亲和普吕珰丝值得一提。迪瓦尔先生体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认为儿子走入了歧途,作为父亲, 有责任去挽救他, 而且儿子的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他女儿的出嫁,问题变得特别严重,刻不容缓地需要妥善解决。他显然不是庸碌无能之辈, 这从他谋得了C城总税务长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他比儿子老练得多,在严词开导儿子未获成功之后,他改变了策略。他采用调虎离山计,把儿子支开,单独跟玛格丽特交谈,晓之以利害:“你们两人套上了一条锁链, 你们怎样也砸不碎……我儿子的前程被断送

了。一个女孩子的前途掌握在你手里, 可她丝毫没有伤害过您。” 这番话句句“在理”, 使玛格丽特无法坚持己见。应该指出, 小仲马并没有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来描写, 小说反复写到“他为人正直, 遐迩闻名……是天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任何一个资产资级家庭做长辈的,都会像迪瓦尔先生一样行动。但是,小仲马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 将迪瓦尔先生的务实写到近乎冷酷的程度, 跟他儿子阿尔芒的热情、冲动、不计利害关系形成强烈的对照。此外,迪瓦尔先生认为妓女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人,是一种榨钱机器,这种看法与阿尔芒的见解大相径庭。小仲马的褒贬在不言之中,要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至于普吕珰丝, 这个昔日的妓女, 如今是时装店老板娘, 她也是女主人公的陪衬人物。小仲马对她的贬斥则是显而易见的。她由于人老珠黄,已不能出卖色相,便攀附正在发红的妓女,从中谋利。她对玛格丽特的友谊到了奴颜婢膝的地步, 但她每做一件事都要收取酬

金。她表面上在开导阿尔芒不要独占玛格丽特,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她是担心玛格丽特从此失去公爵和德·N伯爵的接济,也就断送了她自己的财路。待到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 她便毫不留情地离开了玛格丽特。小仲马还写她不放过机会去调情。凡此种种,都写出了她与玛格丽特有云泥之别,不是同一类人物。

从结构上来说,《茶花女》写得环环紧扣, 衔接自然。作者采用倒叙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去写这个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爱情的产生写得一波三折, 突变的到来安排合理。悲剧来临之前的交恶再起波澜。故事写得并不单调,但是正如小说中所写的,细节朴实无华,发展过程单纯自然,这是《茶花女》最明显的艺术特点。小说几乎没有枝蔓,写得十分紧凑,这更加强了它朴实的优点。此外,在人物外形的描绘上,小仲马也相当老到。他是这样介绍玛格丽特的:

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 嵌着两只黑眼睛, 黛眉弯弯, 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 鼻翼有点向外张开; 嘴巴匀称, 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

小仲马的观察细致, 描写准确。一个耽于肉欲和享乐生活的妓女的面孔跃然纸上。这段描写表现出一个烟花女子的打扮和气质, 是颇有力度的。

在其他艺术手段的运用上, 则可以看出小仲马受到18世纪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影响。例如他在介绍上层社会的各类人物时,运用了罗列式的讽刺笔调,一句话勾勒出一个人的丑态。此外,小说结尾玛格丽特的日记, 是一种变化了的书信体小说的写法, 同18世纪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茶花女》的主要篇幅由对话组成,这无疑深受大仲马的影响。小仲马的对话同样写得流畅自然, 十分生动传神。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大仲马的拿手好戏,他已经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阿尔芒等待幽会时的焦急心情和种种思虑, 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倾诉, 都是对人物心理的探索。而普吕珰丝和迪瓦尔先生的长篇开导和说理, 又有着巴尔扎克笔下人物的精彩议论的影子。小仲马显然在吸取众家之长, 熔于一炉。他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

小说《茶花女》出版的那一年, 巴尔扎克已经搁笔了, 法国小说出现了一段冷落时期。《茶花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真空。可惜的是, 小仲马未能再进一步写出更深刻的作品。19世纪60至80年代, 他有一些作品问世, 如小说《克勒蒙梭事件》(1866)、戏剧《婚礼拜访》(1871)、《阿尔封斯先生》(1874)、《弗朗西荣》(1887) 等。1874年, 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后期他的思想产生了变化, 曾致力于修改《茶花女》。在1872年的版本中, 他把一些字句改得平和一点, 去掉锋芒, 这纯属画蛇添足, 后人并不理会他这种思想倒退。小仲马于1895年11月27日在马于利-勒-罗瓦去世。



飘零的玫瑰:十九世纪巴黎的爱情与幻灭 一部关于激情、牺牲与社会桎梏的经典之作 本书并非讲述那位蜚声文坛的巴黎名伶,而是深入探索十九世纪中叶,一个被上流社会光环所掩盖的群体——那些在浮华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女性们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重量与爱情的徒劳的深刻描摹,它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结构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必然的悲剧。 故事背景:钢铁与丝绒下的暗流 故事的舞台设定在1840年代至1860年代的巴黎,彼时正值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的城市改造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面貌。表面上是歌舞升平、财富涌动,艺术与享乐成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然而,在这镀金的外表之下,社会阶层间的鸿沟如同深渊,难以逾越。 我们跟随主角爱丽丝·德瓦朗(Alice de Valand)展开叙事。她并非出身名门,而是早年丧父,被送入一所看似体面的寄宿学校,实则为社会边缘群体预备“温顺”的伴侣。爱丽丝拥有惊人的美貌和远超同龄人的敏感与智慧,但她的出身和环境注定了她只能在富人圈的边缘游走,成为财富和权力的附属品。 人物群像:迷失在光影之间的灵魂 爱丽丝·德瓦朗:被时代塑造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爱丽丝渴望的,是超越物质交换的真挚情感,是能够赋予她社会地位和尊严的结合。她深知自己手上的筹码不多,必须精明地挑选自己的庇护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传统女性命运的抗拒。她聪明地模仿上流社会女性的言谈举止,学会了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但每一次成功的表演背后,都是对自我本性的压抑。 侯爵德·蒙塔古(Marquis de Montaigu):旧贵族的挽歌 蒙塔古侯爵是爱丽丝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赞助人”。他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热衷于古典艺术的老派贵族。他欣赏爱丽丝的聪慧和独特的气质,愿意给予她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尊重,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属罕见。然而,侯爵代表的是一个正在衰落的阶层,他的“保护”带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对“完美玩物”的追求。他给予的爱,是建立在严格的规则和不容置疑的服从之上的。爱丽丝在侯爵身边学会了精致的生活,也体会到了被束缚的滋味。 安东尼·勒费弗尔(Antoine Lefevre):新兴中产阶级的代表与道德的审判者 勒费弗尔是一位白手起家的银行家,代表着工业革命后新兴的、注重实用主义和道德清规的资产阶级。他迷恋爱丽丝的美丽,并愿意提供她梦寐以求的“合法”地位——婚姻。然而,勒费弗尔的爱,掺杂着强烈的道德审判和对“过去”的清洗欲望。他要求爱丽丝彻底割裂与过去生活的一切联系,抹去所有可能玷污他家族声誉的痕迹。这场婚姻,对于爱丽丝而言,与其说是爱情的救赎,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禁。 情节张力:选择的悖论与无法弥合的裂痕 小说的高潮围绕着爱丽丝在两种生活模式中的挣扎展开。 第一次抉择:物质与灵魂的交换 当爱丽丝遇到一位真正能触动她内心深处的年轻画家——儒勒·贝尔纳(Jules Bernard)时,她体验到了纯粹的、不含任何交易条件的爱慕。儒勒欣赏的是真实的她,而非她所扮演的角色。这份感情,如同一束刺破浓雾的光芒,让爱丽丝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然而,儒勒的贫穷和不成熟,使爱丽丝清醒地意识到,如果选择他,她将失去侯爵提供的所有保护,沦为真正的社会弃儿,甚至拖累儒勒一同跌入深渊。她必须在真实的爱与现实的生存之间做出痛苦的取舍。 第二次抉择:自由的代价与阶级的壁垒 当勒费弗尔提出求婚时,爱丽丝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她接受了这桩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契约婚姻”。然而,进入资产阶级的核心圈子后,她发现自己始终是局外人。勒费弗尔的家人和社交圈子用冰冷的目光审视她,社会对她过往的“不洁”记录从未放过她。她努力扮演一个完美的妻子,却发现“救赎”的代价是彻底的自我放逐。儒勒的再次出现,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她明白,她已不再是他所爱慕的那个无忧无虑的灵魂。 主题探讨:社会病理学式的剖析 本书并非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对十九世纪巴黎社会病理学的精妙剖析: 1. 女性的经济依附性:小说深刻揭示了在缺乏独立财产和职业选择的时代,女性如何被逼入依附于男性的境地。女性的美貌和魅力,成为她们唯一的资本,而这资本的价值,完全由市场(即男性社会)决定。 2. 阶级隔离的冷酷:即便是拥有财富和地位,社会阶层间的壁垒依然森严。爱丽丝无论如何努力融入上流社会,她的“出身”永远是她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被用来将其驱逐。 3. 道德的双重标准:社会对男性(如拥有情妇的贵族)宽容,却对女性(无论她为了生存做出何种努力)施以最严苛的道德审判。 叙事风格与文学价值 本书的叙事冷静而富有洞察力,作者擅长通过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巴黎的华丽沙龙、昏暗的剧院后台、雨夜的街灯,无一不映照着人物命运的起伏。语言精确,情感表达克制,使得每一次爆发都更具冲击力。它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光鲜亮丽背后的牺牲品,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飘零的玫瑰》讲述了一个关于不可能的救赎的故事。爱丽丝最终发现,无论是金丝雀的笼子,还是纯粹的爱情许诺,都无法真正承载一个渴望独立和尊严的灵魂。她的悲剧,是个体在强大的时代洪流面前,无力回天的缩影。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其中复杂人性和社会批判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来看,这次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了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次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温柔缅怀。从封面设计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到翻译质量所提供的精神共鸣,再到内页排版所创造的舒适阅读环境,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精神”。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光是看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想去翻阅其中某个章节,重温一下那份独特的、略带感伤的浪漫主义情怀。它成功地将一个经典故事,以一种符合现代审美的、却又不失原著厚重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要高出太多了。我之前读过一些法文原著的中文译本,常常会遇到要么是过于直译导致中文晦涩难懂,要么是过度意译失去了原文的韵味。但这个译本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平衡。译者显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巴黎上流社会的对话,既保留了法式的优雅和微妙的讽刺,又完全符合现代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一些情感非常细腻的段落,译文的措辞精准到位,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接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这种“信、达、雅”的结合,真是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地沉浸在故事的氛围里。

评分

我得说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这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做的。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轻便或者低成本,字体排得密密麻麻,读起来压迫感十足。但这一本不同,它用了相当舒服的字号,而且每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大气。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面前摊开着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古籍,空气里都弥漫着知识和沉淀下来的历史感。特别是那些大段的内心独白部分,作者(或译者)处理得很有节奏感,通过换行和分段,有效地放慢了读者的阅读速度,迫使我们去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阅读仪式感的重建。

评分

这本书的书皮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点年代感的油画风格,色彩搭配得既古典又带着一丝忧郁,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华丽又脆弱的十九世纪巴黎沙龙。我记得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反复摩挲封面,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很有格调,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让人感觉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号和行间距都非常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书脊的装帧,非常结实,感觉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装帧的工艺透露出一种对经典文学的尊重,这不是那种快消品式的印刷品,而是那种可以常置于案头,时不时拿起来重温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附属内容和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又没有喧宾夺主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对于一个对十九世纪欧洲社会风俗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那些关于当时服饰、社交礼仪乃至医药知识的注解,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页脚或专门的 appendix 里,需要时可以查阅,不需要时也不会成为阅读的障碍。这种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深切考量——他们知道我们渴望深入了解故事的肌理,但又不希望被过于冗余的学术信息打扰。这种分寸感的把握,让我对整个出版团队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不错,质量不错

评分

京东,感谢。书好,价低。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很好,虽然有点薄,但是还是物超所值的,我喜欢!!!

评分

很厚的一本,可以看很久

评分

看起来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就是包装有一小点破损了,希望以后注意一下。

评分

非常实惠。不错不错。下次还来买。

评分

厚厚的一大本!放学马上去拿了,可以啃好一阵子了ww顺便一提这个封面的颜色很心水

评分

很满意,打算今年读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