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是中华书局新推出的一套珍赏级别的碑帖普及本。特色如下:
超大八开,释文准确。
版本上佳:萃取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东京国立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内外馆藏碑帖珍品。
印制精良:力邀彩印巨头雅昌艺术共同打造,四色还原,用纸考究,传统书迹珍品与现代印刷工艺交相辉映。
精选精编:精选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书家名迹,以备书法初学者、爱好者选择。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赵佶(一○八二—一一三五),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国亡被掳受折磨而死。赵佶能书善画,精於鉴别,是一位大艺术家。其独创楷书“瘦金体”,为后世所重。《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文共十六行,满行四十字,正文共三百六十六字。此碑为宋徽宗於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以瘦金书写成,意在向天下阐明以道教治国的思想。先令汴京神霄宫刻碑,以该碑拓本颁赐天下,摹勒上石。现存于福建莆田三清殿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即是根据颁行的拓本摹刻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楷书中带有行书笔意,结字内紧外驰,细长欹侧,用笔爽利自然,布局疏稀而和谐,显得秀媚、静穆。此碑与宋徽宗其他手迹相比,略显丰腴,波磔神韻,跃然眼底。
这本《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这次入手的是宋徽宗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细细品读完,但光是翻阅的初步印象就已经足够震撼了。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个“彩色放大本”的制作水准,简直是匠心独运。要知道,古代的碑刻拓片往往因为年代久远、纸张泛黄,很多细节都模糊不清,更别提那些精妙的笔法和墨色的层次感了。而这本书则完全突破了这一点,它采用了高精度的彩色扫描和印刷技术,使得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处的枯笔飞白,都如同亲眼目睹原碑一般鲜活。特别是徽宗那独有的“瘦金体”,那种如兰花般清秀、如刀削般锐利的笔触,在彩色放大的呈现下,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普通黑白拓本完全无法比拟的。我仔细观察了其中一处转折,那细如游丝却又力量十足的线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徽宗挥毫之际的那种心境和功力。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是研究宋代书法风格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信息量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直抵艺术的本源。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个周末,泡上一壶茶,对着这本宝典,好好临摹一番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对碑帖的选择一直很谨慎,因为很多所谓的“放大本”要么是过度美化,失真严重;要么就是简单粗暴地拉伸图像,导致笔画边缘模糊不清,反而失去了原帖的韵味。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充分展示了细节,又保持了原作的“气”。宋徽宗的瘦金体,最难学的就在于那种看似随意却又极度精准的提按顿挫,以及那种贯穿始终的清冷高雅气质。在那些特写镜头里,我能清晰地看到墨在纸上洇开的痕迹,那种微妙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仿佛能听到金石入纸的沙沙声。尤其是在一些连笔和转折处,那种“金石气”和“文人气”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放大本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尝试着去对比了自己早些年买的普通影印本,简直是天壤之别。老本子上的笔画像是一条条粗细一致的绳子,而这本书里的笔画则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有粗有细,有力度变化,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评分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购买这本书的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不仅仅是买了一本书,更像是为自己的精神空间添置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常常在工作学习之余,会随手翻开它,并非为了刻意临摹,而是纯粹地去“欣赏”它。这种欣赏,源于对古代工匠精神和艺术大师才情的双重致敬。比如,书中的题跋和一些边角的处理,虽然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但在放大后反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沧桑美感。它没有刻意去“修复”那些瑕疵,而是忠实地记录了时间对艺术品的雕琢过程。这种对“不完美”的尊重,恰恰是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这本书的色彩饱和度很高,但绝不刺眼,那种略带陈旧的米黄色底色与碑文的黑白分明形成了和谐的对比,让人在视觉上感到舒适放松。我已经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它,都能被那份瘦金体的清冽和君王气度所感染,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与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是双重的,这一点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徽宗书风的同道中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范本,更像是一部微观的艺术史切片。宋徽宗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审美趣味和政治理想都浓缩在了这方寸之间,而《神霄玉清万寿宫碑》正是他盛年时期艺术追求的巅峰体现。通过这本高质量的放大本,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分析其结体上的“欹侧”美学,体会他如何将绘画的线条感融入书法之中,创造出那种“仙气飘飘”的独特风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许多拓片在信息传递上的局限性。以往研究者只能通过想象力去还原碑帖在刻制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但有了如此清晰、立体的彩色呈现,理论上的推断可以得到更有力的实物佐证。这对于撰写相关论文或是进行学术交流,都是一个极好的视觉辅助工具,它让抽象的艺术理论有了坚实的图像基础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与敬畏。拿到手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绝非那种轻飘飘的普通印刷品可比。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它既要保证色彩的还原度,又要能承受住放大后的细节呈现,同时还要耐得住反复的翻阅和长期的保存。内页的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页能够平摊得非常顺畅,这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你不会希望在描摹关键笔画时,书页却不听话地合拢,打断你的思路和手感。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平衡感。在保留碑帖原貌的基础上,对背景和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烘托出了碑文本身的庄重与气势。我特别留意了卷首的导读部分(虽然我主要关注碑帖本身),那文字排版疏朗有致,阅读体验极佳,显示了专业编辑团队的用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传家”的书,它的物理品质本身就构成了对宋徽宗艺术成就的一种致敬。
评分,,,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
评分很好
评分,,,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