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的名义》作者王君平长期悉心研究中医药,倘佯于杏林之间,坚持坚守的从容,将诸多感悟思考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探究岐黄之术的发展,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国相得益彰。
《中医的名义》共分7篇。天时篇,呼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破制约发展的坚冰,为中医发展松绑。道地篇,中医会不会亡于药,中药有药谁来医,中药是药不是草。传承篇,让中医药薪火相传,代有传人,期待杏林春色满园。诺奖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诺奖并非中医发展的鸡血,期待中医药扬帆远航。未病篇,上医治未病,防胜于治,国人慢性病井喷,要当好的自己的保健医。国际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走出去更有戏,提供的是全球健康的“中国处方”,世界需要中医药。协同篇,西医一条腿长、中医一条腿短,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摒弃对手思维,协同发展,实现一碗水端平。中国特色国情决定了医改的中国式办法,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
作者简介
王君平,1972年9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硕士。现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长期从事医药卫生报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呼喊,被誉为人民日报中医评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先进个人。先后兼任中国控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控烟协会媒体与演艺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信息传播学组副组长等。
新闻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新闻精品奖,“以岭杯”中医药报道特等奖,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好新闻~等奖,中国健康报道好作品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代表作品有《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莫让中医“削足适履”》等。
目录
第一章 天时篇:莫让中医削足适履
航天英雄为何赞中医
拔罐走红,中医赢了吗
中医药不能“去中国化”
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
中医别丢了自信
中医要有文化自信
莫让中医“削足适履”
小夹板不比钢板差
为中医发展松绑
给中医药加盖“防盗水印”
不能捆住中医手脚
盼良法为中医药松绑
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
依法保障中医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立法,牵一“法”能否动全身
以“岐黄之术”助力健康中国
开发中医药“超级大脑”
打通中医药的“梗阻”
中医服务为啥成“独苗”
中医药不能吃老本
打开中医药的“黑匣子”
中医微博不是赶时髦
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
刘维忠得罪了谁
中医中药始终要姓“中”
第二章 道地篇:中医会不会“亡于药”
请留住中药“老字号”
中药注射液为啥被“黑”
挽救中药的良药在何处
中医会不会“亡于药”
中药是“药”不是“草”
中药“有毒”是误读
科学认识中药“毒性”
中药毒性不能“乌龙”
绿色中药何处寻
让养殖动物少吃抗生素
中药为何要有动物药
活熊取胆不是杀鸡取卵
养虎之“患”当依法化解
中医中药分不开
第三章 传承篇:给民间中医一片天
“国医大师”如何代有传人
师承教育才是中医的根
别让中医薪尽火不传
给民间中医一片天
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
中医偏方灵不灵
中医偏方待发掘
师带徒,出名医
不能培养“书本中医”
期待老百姓家门口的名中医
工匠精神是中医之魄
第四章 诺奖篇: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我给屠呦呦送报纸
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抓住机遇,推动中医药扬帆远航
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
中医有宝为啥“挖不出”
谁束缚了中药审批
民间中医会不会绝代
希望带来新的激励机制
青蒿素的成功能复制吗
但愿屠呦呦不是孤峰
第五章 未病篇:当好自己的保健医生
中医抗艾:重生的希望
让防御的“盾”坚实起来
莫让防病受冷落
对付禽流感,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医治莫斯靠谱吗
补身子,别补“偏”了
乱讲养生糟蹋中医
养生专家,资质谁来查
当好自己的“保健医”
让中医药成为健康生活必需品
第六章 国际篇: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中药进美国医院,就差一步了
洋中药横行为哪般
中药国际化要过五关
中药进欧盟路途有几重
中药还需练内功
走出去受点洋罪值得
感冒药非得去日本买吗
中医如何对话世界
中医药一带一路去探亲
中医药,走出去更“有戏”
申遗成功,针灸咋办
莫让针灸价格再“沉睡”
针灸有效性“说不清”吗
中医闯世界凭的是真功夫
陈冯富珍:加速中医药走向海外
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第七章 协同篇:中西医要一碗水端平
西医也应学点中医
中西医何必争意气
中医勿用西医“尺码”
中西医结合不能“一边倒”
打中医牌子却走西医路子
中西医结合还是“两张皮”
中西医如同左右手
中医缘何傍西医.
中医打开肿瘤的正确方式
中药西管逼退灵验药膏
中西医要一碗水端平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医的名义》:
在里约奥运会上,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引人注目。他这样解释拔罐的妙处:“比赛之前我觉得身上有点酸痛就拔了一次,我身上还从来没出过这么黑的印,印子就出现在疼得最厉害的地方。”
除了菲尔普斯,体育界喜欢拔罐的“粉丝”不在少数。例如,美国体操运动员纳杜、游泳运动员库格林,白俄罗斯游泳运动员桑科维奇,都是拔罐爱好者。许多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露出拔罐后的印记,或淡或浓的暗红色,在背部、在手臂、在额头,格外引人注目。
拔罐走红,并非偶然。以菲尔普斯为例,他共获得奥运金牌23枚,本可享受全球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偏偏拔火罐让他欲罢不能,原因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疗效。除了拔火罐之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已经成为全球体育界运动康复的重要手段。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距,但中医神奇的疗效有目共睹。据最新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刮痧拔罐,病去一半。然而,对于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医传统疗法,国外接受起来还有点困难。中医拔罐走红之后,网上却传来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拔罐疗法既非中医独创,也非中医首创,拔罐与岐黄之术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人人皆知的中医绝技,竟然被无端“去中国化”,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拔罐走红里约奥运会,但中医药还很难说赢了一局。
众所周知,中医针灸早就被誉为“中国名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牢牢盖上“中国印”的绝技,居然也遭遇有实无名的尴尬。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干针”的简易针刺疗法,实际上就是针灸的“变种”。“干针”与中医针灸之争,反映了西方针灸发展出现“去中医化”的倾向,即“废医存针”。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曾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确实,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原创知识体系,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
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中医药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被各国当成了“免费午餐”,遭到疯狂攫取和无偿开发。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包括一些老字号如“王老吉”“保济丸”等。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日本生产的“救心丸”是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年销售额上亿美元。国际拔罐疗法协会代理负责人杰茜卡·麦克莱恩说,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短短几天,拔罐设备的购买量增加200/0,想获得拔罐资格证的理疗师人数增加50%。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
中医的名义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