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名作欣赏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飞白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外国诗歌
  • 文学
  • 经典
  • 名作
  • 鉴赏
  • 文化
  • 艺术
  • 诗集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0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着名家读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24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为“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外国诗歌”分册。

  本书是一部名家赏析外国诗歌经典著作的文学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外国诗歌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包括莎士比亚、拜伦、叶芝、波德莱尔、普希金、莱蒙托夫、艾略特、爱默生、泰戈尔等。

  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飞白、方平、杨武能、高健、辜正坤、郑克鲁、谷羽等。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外国诗歌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飞白,1929年生,著名翻译家。1949年肄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自1955年起业余从事世界诗歌名著的研究和译介;1980年到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1997年任云南大学教授。他用英语、俄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进行外国诗歌的翻译、评论和研究。

方平(1921—2008),原名陆吉平,历任上海文化工作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和学术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辜正坤,1951年生,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文化文学与翻译研究学会会长,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顾问等。

谷羽,1940年生。退休前为南开大学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有译著《俄罗斯名诗300首》《普希金爱情诗全编》《伽姆扎托夫诗选》《克雷洛夫寓言九卷集》等出版。

吕同六(1938—2005),江苏丹阳人。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意大利文学研究和翻译四十余年,是荣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爵士勋章和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三大殊荣的一位中国学者。

郑克鲁,1939年生于澳门,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6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历任武汉大学法语系主任、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曾获法国政府教育勋章。

杨德友,1938年生,1956年肄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波兰语专业。山西大学外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被授予“传播波兰文化波兰外交部部长奖”。

杨武能,1938年生。1962年秋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先后任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副
院长,四川大学教授、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高健(1929—2013),天津静海人,资深翻译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外语系。1956年起任教于山西大学。曾出版过译著《英美散文六十家》、《圣安妮斯之夜》、《英诗揽胜》、
《伊利亚随笔》、《培根论说文集》、《翻译与鉴赏》等。

朱炯强,1933年生。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英语国家文学和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袁可嘉,1921年生。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胡家峦,1938年生,安徽合肥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王守仁 (1934—),山东乳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顾蕴璞,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

王以培,1963年生,江苏南京人。诗人,作家,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及欧美文学。1998年被《中国图书商报》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作者”之一。

吴笛,1954年生,安徽铜陵人,又名吴德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唐晓渡,1954年生,江苏仪征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部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现为作家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目录

【方 平】 盘旋曲折寄深情——兼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点 
【杨德友】 歌颂美、艺术和神性的诗歌——读米开朗琪罗抒情诗十首
【杨武能】 狂飙突进的号角——关于歌德《普罗米修斯》及其他颂歌
【高 健】难拾的坠欢 难收的艳魂——读拜伦的《记得当年我们分手》
【朱炯强】 余音袅袅 缠绵不绝——谈济慈《秋颂》的艺术魅力
【袁可嘉】风暴中的祈告——读叶芝的《为吾女祈祷》
【胡家峦】 “白昼带回了我的黑夜”——读弥尔顿的一首悼亡诗
【辜正坤】 千古卓绝—莎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篇赏析
【何功杰】失却灵魂的现代人——赏析奥登的《无名的市民》
【飞 白】 诗的境界与音乐的交响——漫谈马拉美代表作《牧神的午后》
【郑克鲁】 抒情诗高峰上一丛艳丽的鲜花——雨果《静观集》中的组诗《给女儿的诗》
【郑克鲁】 凄苦和颓唐的怪味 ——《恶之花》中的爱情诗
【王守仁】蕴含着淡淡哀愁的象征 ——勃洛克名诗《俄罗斯》欣赏
【顾蕴璞】 千彩诗笔绘百感——试析叶赛宁《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的艺术特色
【谷 羽】心潮激荡写初恋——普希金情诗四首赏析
【顾蕴璞】以童心犹存的激情展开想象的翅膀——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赏
【王以培】 冬天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五首诗赏析
【吴 笛】 用文字写出诗歌“雕像”的诗歌建筑师——评沃兹涅先斯基的《凝》
【吕同六】 咫尺短篇写乡思——析“诗翁君王”邓南遮的抒情诗《夏日谣曲》
【方 平】视野宽广 匠心独运——弗罗斯特两首佳作的赏析
【曾艳兵】 循环反复 盘根错节——浅谈艾略特的《荒原》及其解读
【苏福忠】 将精神与物质融入诗中——爱默生的两首名诗赏析
【伊 甸】 观察的精确等于思考的精确——读史蒂文斯 《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飞 白】诗意浓郁 狂放不羁——哈非兹的加泽尔诗四首评析
【杨德友】精雕细刻 出人意料——诺奖女诗人申博尔斯卡诗作赏析
【唐晓渡】巨大的幻想和深刻的哲理错综交融——博尔赫斯《虎的金》鉴赏

精彩书摘

咫尺短篇写乡思
——析“诗翁君王”邓南遮的抒情诗《夏日谣曲》
文/吕同六

【推荐词】
一代文学大家邓南遮,以其唯美主义诗歌、小说和戏剧,曾在20世纪初期风靡意大利和西方文坛。他的影响也波及遥远的中国。徐志摩称他为“诗翁君王”、“一代宗匠”。
【正文】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邓南遮确实是久违了。 一代文学大家邓南遮(1863—1938),以其唯美主义诗歌、小说和戏剧,曾在本世纪初期风靡意大利和西方文坛。他的影响也波及遥远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象征派大诗人徐志摩,虽说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大相径庭,却都在20年代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邓南遮。张闻天翻译了他的唯美主义剧作《琪珴康陶》,徐志摩则选译了他的文风典雅的诗剧《死神》,并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一致给予很高的评价。张闻天赞赏邓南遮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表现力,善于准确地捕捉和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色彩。徐志摩称他为“诗翁君王”、“一代宗匠”。这则往事,在中国的文坛和译界可说留下了一段颇有意味的插曲。
嗣后,由于某些原因,中国读者再也没有读到邓南遮的作品。这些年来,我们才有缘重新结识这位艺术大家。
《夏日谣曲》是邓南遮的一首著名抒情诗。诗人在咫尺短篇中,细吹细打,低徘吟唱,着意抒写他的家乡阿布鲁齐农村夏日的景象。
古往今来,众多的中外诗人写下了难以数计的以恋乡为题材的诗章。怀恋乡土,是文学的永恒的母题。因此,若要想在恋乡田园诗这方天地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实在是一件难事。
至于谈到咏景,一年四季中,诗人们或钟情于烂漫旖旎的春光,或眷恋明净娇秀的金秋,或歌咏银装素裹的冬雪,唯独很少顾及夏日。人们总是习惯地把盛夏同骄阳灼日、炎炎热浪联系在一起,似乎这只是一个让人烦躁、困顿,缺少诗意的季节。
这样,若要抒写家乡的夏日,便愈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在《夏日谣曲》中,邓南遮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最不具有夏日的特征,却最能从中开掘出夏日的诗意的两组镜头:微风和夕阳。
诗人把他艺术想象的翅膀,化作了“微风”的“羽翅”,于是,盛暑的微风便一扫委顿、浮躁之气,显得活跃起来,徐徐地飞到海边,在柔嫩的沙子上,写下了迷离的文字,款款地光临白色的河堤,抒出呢喃细语。而依旧炽热蒸腾的“夕阳”,在邓南遮的笔下,焕发出无限的音籁和光彩,平添恬适、温柔的情致,皴染出一幅生动的美的画面。
邓南遮透过对景物的直观描写,更把人的丰富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诗中的“微风”,不仅“吐出低低切切的絮语”,而且把“盈盈秋波传递”;“夕阳”又恍若一位行将过去的、容光照人的青春少女,在她的倩影消失以前,蓦然回首,漾出一片粲然、奇妙的浅笑。几笔勾画,几声吟咏,微风和夕阳这两个意象活了,于是,全诗也充盈了生气。诗人不只生动地描画了夏日光彩绚烂的风韵和独特的美,使它具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而且完美地传达出了夏日美妙的千姿百态,万千模样,赐予了它楚楚动人的“神”。
抒情诗自然脱不开写景、抒情。但是,优秀的抒情诗人大抵上都能从景与情中生发出一种独特的感悟、一种深层的意蕴。对于邓南遮来说,有声有色的世界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一经他的灵异的感觉的深挖,也是满蕴意义与美妙。诗中的“微风”和“夕阳”,是两个底蕴丰厚的意象符号,代表着诗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即对人同大自然在现代生存情态中的交融与和谐的追求。
微风同柔嫩的沙子的亲和,向洁白的河堤传递“絮语”和“秋波”,夕阳的阴影与光彩的“自由嬉戏”,都是诗人以真诚的心灵对大自然的体悟、对大自然的感应、同大自然的交流。这不由使人想起邓南遮在几乎同时写就的另一篇抒情诗《牧羊人》中,抒发他“神游故里”,回归阿布鲁齐的牧场的情景,在诗的结尾,诗人慨然叹息:“啊,我为什么不跟我的牧羊人厮守一起?”这里既有对纯朴、本真的大自然的美的赞赏,更有诗人离开贫穷、封闭的阿布鲁齐家乡,来到现代化大都市罗马后的感叹。感叹是一种回归,表示诗人精神上从喧嚣、浮华向宁静、恬美的大自然的回归;这感叹,是一种呼唤,诗人的心灵渴望重建同大自然的平衡;这感叹,是一种追求,诗人希望达到同大自然融汇、物我互渗的和谐境界。因此,这首抒情诗并不是向眷恋乡村文明的后退,它也超越了对家乡之情和夏日之景的唯美的抒写。优雅的诗美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和诗思,浓烈的诗情中涌动着强劲的现代意识。这正是这首抒情诗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所在。
邓南遮具有上乘的擒拿文字的本领。全诗写得潇洒自如,遣词造句很是讲究。诗中的辞藻,美艳而不失雅度,馥郁而不失逸致。
邓南遮的诗素以韵的优美著称。《夏日谣曲》堪称楷模。全诗共四个诗节,诗的韵式整齐,前两节均取abc、abc交叉押韵,后两节均取aaa、aaa。这样,韵脚一致,既前后照应,又变化有致,音节清妍典雅。阅读这首诗不只能获得如观赏一幅精美的油画时的视觉美感,也能享受像聆听一支优美的乐曲时的听觉美感。
【原文】
夏日谣曲微风拍着羽翅,
在柔嫩的沙子上飒飒地写下迷离的文字。
微风向洁白的河堤吐出低低切切的絮语,
盈盈秋波传递。
夕阳落进了西山,
无限的音籁,
阴影与光彩,
自由嬉戏在你的温存的两腮。
海滩的宽阔、干枯的脸庞,
好像漾出了你的惝恍,
奇妙的浅笑,
万千模样。
(吕同六 译)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 穿越时空的语言回响,探寻人类情感的深刻画卷 人类的诗歌,是灵魂深处最原始、最动人的呐喊,是超越个体生命、连接普遍情感的桥梁。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西方文明的璀璨星河,无数诗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精神的夜空,也沉淀了历史的长河。《外国诗歌名作欣赏》一书,便是这样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语言的障碍,走进那些跨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伟大诗歌世界,去感受诗人笔下那澎湃的爱恨情仇、深邃的哲思沉吟、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本书并非对外国诗歌的全面梳理,其核心在于“欣赏”,这意味着我们并非旨在构建一个庞大的诗歌博物馆,而是希望通过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其独特的语言韵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所选择的篇章,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近现代的各个重要文学流派和代表性诗人。每一首被收入的作品,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它是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是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它是否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书的编排逻辑,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而是力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的诗歌之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展现诗歌艺术的多元性和共通性。我们相信,即使是来自不同文明的诗歌,也常常会在某些主题上产生奇妙的呼应,例如对爱情的赞美与失落,对生死的感悟与挣扎,对自由的渴望与反抗,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诗歌表达方式虽然各异,但其触及的灵魂深处却是相通的。 在对每一首诗歌进行介绍和解读时,本书采取了一种“导读”而非“翻译”的方式。我们深知,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感以及高度凝练的意象。《外国诗歌名作欣赏》并非单纯地提供中文译文,而是力求在呈现译文的同时,深入剖析原作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意象构建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我们会引导读者去关注诗歌的音韵、节奏如何影响情绪的表达,意象的选用如何构建出独特的意境,以及诗人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注入无穷的想象力。我们会尝试解释一些可能难以直译的文化元素或典故,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欣赏古希腊史诗的宏大叙事时,我们会回溯其神话传说和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在品读十四行诗的严谨格律时,我们会探讨其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张力;在感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奔放与激情时,我们会理解其对个体情感和自然力量的颂扬;在解读象征主义诗歌的晦涩与神秘时,我们会尝试揭示其对潜意识和非理性世界的探索。 本书的内容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初次接触外国诗歌的读者,我们将提供清晰易懂的背景介绍和基础的解读,帮助他们建立对诗歌的基本认知,培养欣赏的兴趣。对于对诗歌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们将提供更深入的分析,探讨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哲学意蕴,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收录的诗歌,将尽可能地覆盖世界主要诗歌传统中的代表性作品,但这并非一部包罗万象的诗歌全集。我们的重点是“名作欣赏”,这意味着我们所选择的作品,都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代表某种诗歌风格或思想潮流的杰作。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未能收录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区的所有重要诗人,但我们所呈现的作品,无疑是中国读者了解和欣赏外国诗歌的绝佳起点。 想象一下,您将跟随荷马的史诗,感受特洛伊战争的恢弘与悲壮;您将沉浸在但丁的《神曲》中,体验穿越炼狱、轮回、天堂的震撼之旅;您将与莎士比亚一同,品味那些关于爱、死亡、权力与背叛的十四行诗;您将感受屈原《离骚》之外,那些来自异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忧思;您将与拜伦一同,在海边高歌自由与不羁;您将随济慈的笔尖,感受秋日落叶的静美与生命的脆弱;您将与叶芝一同,在爱尔兰的乡野中寻找神秘与诗意;您将与里尔克一同,思考孤独与存在的本质。 本书不仅仅是提供诗歌的文本,更是一次文化的对话,一次心灵的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在阅读中超越狭隘的民族视角,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去理解世界,去体味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在迷茫的人生中获得启示。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力求以一种平实而又不失深刻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世界诗歌殿堂的大门。在这里,语言不再是阻碍,而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您窥探到另一个灵魂的深度;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一次远行,让您的视野更加辽阔。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在人生旅途中,一位忠实的伴侣,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您一同去发现诗歌之美,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这本书将致力于: 精选经典: 甄选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名家名作,确保内容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高度。 深度解读: 并非简单的译文堆砌,而是对每一首诗歌进行背景介绍、艺术分析、语言赏析和思想阐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文化沟通: 引导读者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语境、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促进跨文化理解。 启发思考: 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引发对人生、社会、情感等问题的独立思考。 提升审美: 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培养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诗歌之旅,感受语言的魔力,体味人性的光辉,丰富您的人生阅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外国诗歌名作欣赏》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特别是它对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深度剖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一直以为拜伦和雪莱的作品只是些略带忧郁的抒情诗篇,但书中对他们创作背景的挖掘,比如对法国大革命余波和工业革命初期社会思潮的细致梳理,让我对那些著名的诗篇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它不仅仅罗列了《西风颂》的优美辞藻,更重要的是,它将诗歌中的“毁灭与创造”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会成为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呐喊。作者的文字功力也极其深厚,那种论述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描摹出诗人笔下每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时而又如洪钟大吕般掷地有声,一语道破诗歌背后深刻的哲学意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背景资料,那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过去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尤其喜欢它对诗歌意象的拆解,比如对“夜莺”这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东西方诗歌传统在处理自然与人类情感时的微妙差异。这本书对于想深入理解西方文学脉络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坦白说,我对书中对东亚诗歌影响的提及部分感到非常失望,感觉像是匆忙塞进来的一个附录,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尊重。作者在主要篇幅都聚焦于英法德意等欧洲大陆的文学流派时,对日本俳句和中国唐诗的引入,简直可以用“蜻蜓点水”来形容。仅仅提到了几位代表人物的寥寥数语的介绍,然后就匆匆回到对里尔克或艾略特的分析中去了。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处理,显得非常生硬和教条化,完全没有捕捉到那种韵味和意境上的精髓。例如,对李白某首名篇的译文,读起来平铺直叙,失去了原诗中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磅礴的气势,更像是字面意思的转译,而非艺术的再创造。这让这本书在“世界性”的视野上大打折扣,让人觉得作者的学术视野似乎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框架内。对于渴望全面了解世界诗歌精粹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的缺位和薄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和价值评估。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或许在于它对“诗歌的语言学基础”的深入探讨,这一点对于想尝试自己进行文学翻译或创作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象分析层面,而是深入到了音位、格律和词汇选择的层面。作者详细分析了英语中抑扬格五音步的节奏感是如何与人类心脏的跳动频率产生微妙共鸣的,以及这种节奏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被模仿和颠覆的。特别精彩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不可译性”的问题,通过对比不同译者对同一句俄语诗歌的处理,直观地展示了词语背后的文化载荷和情感密度是如何在跨语言转换中损耗或重塑的。这种近乎科学分析的方法,为欣赏诗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理性的工具箱。我过去只是凭感觉去‘感受’诗歌的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能‘解构’诗歌的美了。这让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现代派作品也多了一层耐心和理解,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看似随意的词语组合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语言实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恕我直言,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配不上其内容的精妙。封面那种老派的深蓝色配着金色花纹,乍一看还以为是八十年代的辞海插图,毫无现代感可言。更让人抓狂的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糙的米黄色纸张,虽然理论上说能减少反光,但印制出来的插图——那些早期诗歌手稿的摹本——简直是模糊不清,细节完全丢失了。我尤其想看惠特曼的《草叶集》那些手写体的展示,结果呈现的效果,就像是用一台老式传真机复印出来的,线条断裂,墨迹晕染,看得人非常扫兴。而且,书中的排版也显得过于拥挤,注释部分常常挤在正文的两侧或者下方,字体小得可怜,对于我这种视力不算太好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视力测验。说实话,内容精彩度我愿意给五星,但就这份物理成品而言,它完全没有体现出“名作欣赏”应有的那种典雅和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我真的希望出版社能考虑再版时,至少在插图和版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符合当代审美的革新,毕竟,欣赏艺术也需要一个优雅的载体。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采用按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的传统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串联的叙事逻辑,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比如,它将“对永恒的追问”这一主题,横跨了古希腊的抒情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乃至现代派诗歌中的碎片化表达,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主题式”的编排,使得读者在比较不同时代诗人如何应对同一哲学命题时,能立刻抓住核心的异同点。例如,作者将荷马史诗中的命运观,与卡尔维诺后期作品中对不确定性的拥抱并置分析,这种跨界比较的张力十足,让人脑洞大开。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探索欲,它不像是在听一位老师讲课,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圆桌会议。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足够多的切入点,让你不断地质疑、反思和补充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式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典诗歌,焕发出一种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生命力。

评分

不错包装不错,继续看,努力选,踏踏实实歇

评分

618购书,2018

评分

纸张不错,印刷清晰,字体看着舒适

评分

这个书不错值得买了看一下

评分

送货上门,书质量好。

评分

送货上门,书质量好。

评分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外国诗歌的普及读物。

评分

不错

评分

纸张不错,印刷清晰,字体看着舒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