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报告科学客观地对2017年度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可以帮组读者从宏观的角度认知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和重点问题,准确把握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内容及热点和趋势。
内容简介
本报告以“汇聚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展示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启发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为定位,从研究生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培养研究、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研究生招生与就业、研究生德育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九个专题对我国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帮助读者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领域和问题,进而准确把握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内容、热点与趋势。本报告适合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参考。
作者简介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展报告编写组,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院士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副主编,并由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员组成。
内页插图
目录
文献概述 12
节 文献范围确定与检索方式 12
第二节 文献分布 14
专题一 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6
节 研究生教育学构建 26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8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 31
第四节 一流大学建设基本问题 33
第五节 学科建设基本问题 34
第六节 学位制度 37
第七节 文献分布及特点分析 38
专题二 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43
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 43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析 52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57
第四节 文献分布及特点分析 62
专题三 研究生培养研究 66
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 66
第二节 研究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74
第三节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 79
第四节 研究生学位论文及质量管理 84
第五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86
专题四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91
节 导师指导与师生关系 91
第二节 导师素质与结构 93
第三节 导师评价与管理 96
第四节 导师角色与身份 99
第五节 导师责任与权力 101
第六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103
专题五 研究生招生与就业研究 108
节 研究生招生研究 108
第二节 研究生就业研究 111
第三节 文献分布及特点分析 116
专题六 研究生德育研究 119
节 研究生学术道德 119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23
第三节 研究生心理研究 126
第四节 研究生日常行为及生活 129
第五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132
专题七 学科建设研究 137
节 一流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137
第二节 学科评估研究 139
第三节 具体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142
第四节 跨(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145
第五节 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政策举措研究 147
第六节 文献分布及特点分析 150
专题八 研究生教育管理 155
节 国家管理体制 155
第二节 区域管理体制 158
第三节 研究生培养单位管理体制 160
第四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167
专题九 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170
节 国外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研究 170
第二节 联合培养与协同育人国际比较 171
第三节 研究生招生遴选模式的国际比较 175
第四节 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 176
第五节 研究生学位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184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国际比较 186
第七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189
附录一 201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要目辑览 200
附录二 2016年研究生教育领域著作一览表 221
前言/序言
走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
(代序)
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界和全国人民的一个中国梦。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重点建设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211工程”和“985工程”推动一批重点建设高校显著提高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绘制了新的宏伟蓝图,本次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又为高校合理选择建设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指明了方向。
继往开来,引入竞争机制
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5年,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211工程”采取分批滚动实施的办法, 终选定了112所建设高校,持续进行支持。
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工程”正式启动,分期开展。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陆续有39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行列。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吸引和会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设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和育人能力大幅度提升,显著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事实证明,集中有限资源加大对部分高校的投入收到了预期效果。但同时,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发展趋同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双一流”实施中,在《总体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主的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对不能达到建设目标和水平的高校给予预警并减小支持力度直至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这一机制在过去的重点建设计划中是没有提出过的,是新的发展条件下进行重点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有利于建设高校自主制定发展规划与建设方案,增强质量意识和争优意识,同时也为其他未能进入建设范围的高校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和培养质量,争取下一轮得到支持保留了空间。
分类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
“双一流”的实施将原“211工程”与“特色重点学科项目”、“985工程”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整合优化,明确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目标确定建设高校,实行分类进入、分别建设,突出改革导向,实行开放竞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院校依照标准同等对待。对于个别学科具有突出优势,水平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的高校,只要满足条件也可以纳入建设范围。有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进行建设定位和选择建设路径,实现差别化、多样化发展,充分调动地方和高校积极性。这样可以缓解行业特色鲜明、优势学科突出的高校为追赶“一流”而盲目扩大学科覆盖面的冲动。而且从国际上看,近二三十年来新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也少有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当今世界和国际高等教育毕竟与百年前不同了。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无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应该以学科为基础,学科是大学 活跃的单元,要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二是建设高校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有利于高校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舞台,也有利于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探索和布局国际前沿学科。“双一流”为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选择优势学科,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强调贡献,突出中国特色
双一流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关心的是遴选条件,《实施办法》提出综合考虑可量化标准和综合性因素,着力于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实施办法》,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遴选方式也是过去没有过的,将不再组织申报评审,而是依托专家委员会,根据认定标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减少了学校负担,避免了重复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程中,大多将进入国际排名前列作为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必须在世界范围进行比较,这必然涉及国际排名。但是,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几个世界大学和学科排名,各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及不同权重选择,在其各自理念引导下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纯采用某种国际排名作为评价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标准是片面的有风险的,单纯以个别的量化指标引导高校建设也会导致高校急功近利,或者千校一面。无论政府决策还是高校建设,都应全面分析各种大学和学科排名的特点与侧重,确保参考的指标不仅可以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还要与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相一致。
作为一所大学,首先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的大学首先要为中国做出贡献,特别是作为中国一流大学,要服务国家高层次人才需求、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文化传承创新需求,因此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高校对国家和经济社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不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在国际评价中的,因此《实施办法》强调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各方面情况,以及有关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目前我国对大学支撑国家发展贡献的评价,包括有关指标的研究确定、数据的第三方采集、积累与分析,尚不完善或缺失,在这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和第三方评价机构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还需要各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面对建设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政府、大学,以及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理解把握问题本质和涉及的教育、科技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大学治理水平,加快建立并践行现代大学制度,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强化优势,勇于进取,走出一条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 赵沁平
(原载《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7日 13版)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17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