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是荣格在自己83岁的时候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荣格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代的所有详细故事;有开始当医生治疗那些患者时,所看到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有和弗洛伊德从结为知己到分道扬镳的整个过程;更有从各种繁杂琐事到人生大风大浪的感慨与理解。
《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不仅写了荣格的一生,也包含了荣格在心理建树的核心要点,更是将荣格毕生的心血融合到了一起,《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师,一个真正的荣格。
作者简介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著名心理学专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早年与弗洛伊德发展并推广精神分析学说6年之久,后又自己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总结出了“情结”的概念,将人格分为两种,分别为内倾和外倾,并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在现代仍然对心理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前言
section 1 儿童时期那些千奇百怪的回忆
1.人生中最早的记忆令人耳目一新
2.“上帝之子”让我感到害怕
3.发生在那几年里光怪陆离的异事
4.黑夜里灵异与恐惧的现象
5.童年时代具有永恒标志的行为
section 2 中学时期决定命运的一些行为
1.连串的可疑反应如何证实我的猜想
2.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切迷恋
3.各种神秘之事缘何萦绕不去
4.怎样用外表的自信弥补内心的不安
5.上帝是破坏教堂的恶魔?
6.参加圣餐,但却陷入困境
7.上帝的命令,只能服从不能反抗?
8.将第二人格的世界当做个人世界
9.森林是最令人感到恐惧的地方?
10.脱离日常生活与进入无边“上帝世界”
11.为何内心的道德冲突愈发强烈
12.疗养结束后,途中的奇特体验
13.并不认为“精神”与空气有何不同
section 3 大学时期印象深刻的各种际遇
1.做出一个如释重负的决定?
2.人格与本性的缺陷
3.神学破坏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4.圣灵是无法想象的上帝化身?
5.一件印象极其深刻的事情
6.与内科医生职业擦肩而过
7.何时开始精神病学的研究生涯
section 4 有关精神病院工作期间的见闻
1.精神病人内心到底发生何种变化
2.怎样使用催眠术诊治病患
3.用特殊方式诊治两个奇葩患者
4.探查精神病患者内心那个“正常人”
5.如何揣测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缘由
6.另眼看待精神病患者的痛苦
7.如何对待潜在的精神病患者
8.与患者的一次心灵相通
9.帮助没有信仰的患者找到出口
10.心理医生要与患者产生“同感”?
section 5 关于对弗洛伊德的记忆
1.“迫于无奈”才与弗洛伊德结为一派?
2.弗洛伊德太过重视某种理论
3.曾被弗洛伊德视为接班人
4.我的一些梦境弗洛伊德也无法解释
5.与弗洛伊德关系的彻底决裂
Section 6:自立门派,开启探索潜意识之门
1.重新确立研究方向
2.世界大战里的回想和幻象
3.心灵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阿尼玛的诞生和消失
5.对死者的七次布道词
6.曼荼罗中的自性密码
Section 7:苏黎世湖旁的趣味生活
1.塔楼与自我的发现之旅
2.纪念:一块“奇特”的石头
3.真实还是梦幻?自我的探寻
4.浮士德与自我的统一
Section 8:旅行,荣格视角下不同地域的文化
1.北非,梦想之地的无限遐想
2.梦境推理:意识的局限性
3.热带的遐想:人类于世界的意义
4.惊险而又愉快的草原之旅
5.原始女性特有的完整性
6.埃尔贡人的生存哲学
7.如愿以偿,非洲之旅的目的
8.印第安人的秘密和哲思
9.神秘的东方印度文化
10.寻找圣杯,重回欧洲
Section 9:著书立说,成就一代心理学大师
1.同炼金术的不解之缘
2.著书立说,提出个性化过程
3.炼金术与心理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4.移情,对梦境可能的解释
5.基督教的心理学问题
6.我工作的本质意义
Section 10:耄耋之年的思考和遐想
1.回光返照的幻象和幻想
2.体验永恒的圣洁
3理性主义的狭隘之处
4.潜意识的预见功能
5.潜意识需要人为引导
6.死亡是精神的一种回归形式
7.自性和自我问题
Section 11:远古的神话和当世的世界
1.渐渐消失的宗教神话
2.象征,意识和潜意识的事实混合体
3.上帝的暗示
4.荣格的秘密
5.灵魂再生的探讨
6.精神原型的本质是爱
7.一生的回顾
精彩书摘
Section 1儿童时期:回忆那些千奇百怪的往事
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及精神分析大师,荣格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儿童时期开始,他就体会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事情都是荣格刻意杜撰出来的。暂且不论真假,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能够隐藏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记忆,又何尝不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
荣格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既带有一种遗憾,又散发着神秘。他所描述的画面是那么真实可靠,我们恐怕永远无法企及。
人们常说,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在荣格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无论是作为老师的父亲,还是具有双重人格的母亲,对荣格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以致在今后的人生里,他们始终对荣格留存着一些牵绊。
1.人生中最早的记忆
1875年,我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的一个乡村小镇。我的父亲是一位认真的老师,家族里的几个叔叔以及外祖母也都是神职人员。因为父母关系并不是很和睦,而我母亲的性情也经常变化多端,所以我从小就是一个奇怪而又忧郁的孩子。我不愿意接触外部世界,只喜欢和自己玩耍,而且还时常幻想出一些游戏自娱自乐。
大概在我半岁的时候,父母将家迁移到莱茵河瀑布附近的劳芬城堡牧区。我三岁左右开始记事,还记得有关那个地方的所有情景。那里有高大的房屋、古老的城堡、美丽的花园、庄严的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物。有关它们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凌乱不堪,相互之间好像无法串联起来。
但是,有一个模糊的场景时常在我的大脑中浮现。或许,这可以被认为是我人生中最早的记忆吧!我隐约的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样灿烂的下午,天空呈现出少有的湛蓝色,树叶之间的缝隙也被金色的阳光穿透。我坐在一辆大型玩具车里,玩具车的车顶被全部打开。因此,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外面的场景。慢慢地,在温暖阳光的包围下,我渐渐沉睡过去。
突然,一阵凉风吹来,我被惊醒,但并没有感到懊恼,反而觉得很是惬意。睁开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耀眼的太阳、美丽的花朵、摇曳的树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又奇妙。
有关童年时期的记忆,还有一个情景时常会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当时正是用餐时间,稚嫩幼小的我被放在客厅西侧餐桌旁一个比较高的儿童座椅上。家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用餐,似乎没有人管我。我的手里拿着一把汤勺,正在费力地舀杯子里的牛奶,装牛奶的杯子里面还泡着一些小面包块。
当我终于将牛奶送进嘴里之后,我感觉世界瞬间变得美妙极了。牛奶的味道实在太好了,散发着浓浓的奶香味。那是我首次有感觉地意识到香味。也许,那也是弱小的我第一次有了嗅觉上的真切体验。
另外,还有一个场景也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宁静的夏天的傍晚,我的阿姨走到我面前说:“亲爱的,我带你去看一样神奇的东西。”于是,我便乖乖跟她走了。大概走了十几分钟后,我们在一栋通向达克森大道方向的房子面前停了下来。阿姨指着不远处对我说:“亲爱的,你看那是什么?”
我发誓,我被震惊了。在遥远的天边,火红的晚霞屹立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当时的阿尔卑斯山显得格外诱人,山顶被火红的霞光全都染成金红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妙的阿尔卑斯山。
第二天,我听说有一些达克森的孩子过两天可能去苏黎世附近的约里特山游玩。我也想一起去,但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未能成行。而那次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使那个位于雪山旁的高山成为我梦想中望尘莫及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记忆开始变得愈发清晰,我记得我的母亲曾经带我去图尔高拜访过一些朋友。
他们住在博登湖畔的一座城堡里。到那里后,我被湖滨美丽的风景深深迷住了。我想,无论是谁,当看见金色的阳光在水面上闪烁出鱼鳞般的光辉、来往的船只,画出一道道水波、沙滩上的沙子被水浪冲出蜿蜒的小堤、湖面上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时,都会被强烈吸引住。
那时,我的心里忽然出现一个想法。那就是,以后一定要在湖边建一座房子,然后一直住在那里。因为,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站在博登湖畔欣赏风景时,猛然看见很多人在河边忙碌着,而且还很激动。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决定走过去一探究竟。我听到人群中有人说,在湖里打捞上来一具尸体。看样子像是从不远处的瀑布上冲下来的,现在已经被人们抬到城堡里了。我觉得很好玩,于是就想去看看尸体。但母亲却紧紧拉住我,严令禁止我过去。
直到大人们都离开,我才悄悄前往停放尸体的房间。可惜,我费尽千辛万苦来到停尸房后才发现,房门已被紧紧锁住。于是我便绕着房子转圈,查看是否有别的入口。不久,我在房屋后面的斜坡上发现一个开放式的排水沟,一直通到下面。可怕的是,沟里面居然还有血水流出来。这件事一直让我记忆深刻,那时候的我,大概也就四岁。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印象很深,每当回忆起来的时候,就像做梦一样。当时感觉自己的身体糟透了,发着高烧,根本睡不着觉,我还一直在哭闹。我的父亲紧紧地抱着我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嘴里还轻哼着睡觉之前为我唱的摇篮曲。依稀记得,我非常喜欢那首曲子,它的歌词好像是:“夜晚非常安静,人们都进入睡眠……”后来才知道,我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得了严重的湿疹。
没过几年,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痕。我想,我的那场病或许与父母的分开也有一些关系。
那时候,母亲也生了严重的病,还在医院住了好久。可能是婚姻危机让她身心俱疲吧!母亲住院期间,由我的姑妈照顾我。她比母亲稍大一些,对我很好。
最后,母亲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她的离去,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从此以后,我对“爱”这个词产生了怀疑。在较长的时间里,我都不再相信“女人”。但“父亲”也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总觉得他虽然可以信任,但却太过软弱。在这样的心理障碍下,我开始了人生的漫长旅途。
后来,随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早年的一些印象在我的心里发生了质变。我所信任的男人让我一直都很失望,而我怀疑的女人却让我越来越满意。
母亲离开后,姑妈虽然照顾我很长一段时间,但毕竟她也有自己的家庭,所以照顾我的任务就落在了女仆的身上。我还记得,照顾我的那个女仆是个非常温柔的女人。被她抱着的时候,我很喜欢将头轻轻地依靠在她的肩膀上。她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皮肤并不是很白。与我的母亲相比,完全是两类人。我总觉得她不属于我们家,而是我一个人的。许多时候,她都与我的记忆中那些难以想象的高深莫测的事情有关。她就是后来我说的阿玛尼的原形,因为她带给我的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就是我心里所设想出来的完美女性的样子。
在父母分开那段时间,还有一个情境令我始终念念不忘。有一个非常年轻漂亮的姑娘经常会跑到我家陪我玩,我们总是相约去莱茵河畔散步,静静地欣赏着沿岸的风景,聊一些很有趣的话题。后来,她嫁给了父亲,变成了我的继母。
我知道她一直都很喜欢我的父亲,也很崇拜他。她之所以会来我家里陪我,就是想见到父亲。不过,当我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之后了。
前言/序言
荣格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一个偏远小镇上。父亲是位拥有语言学博士学历的牧师。
母亲在他看来,具有双重人格:第一人格善良、睿智、明理;第二人格阴险、虚伪、狡诈。并且,只要母亲的第二人格一说话,几乎都能切中他的软肋,
一次,母亲对他说:“无论怎样,你都要阅读歌德的《浮士德》。”结果,《浮士德》强烈震撼了他,让他知道精神与物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等,相互对立的一面。
歌德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后来在研究炼金术的时候,更是发觉到自己与歌德的关系。他认为,歌德身上有一种活跃的元素,那是超越个体的过程,是原型世界的伟大梦想。我们的灵魂与身体都是由元素构成,而这些元素在祖先身上早已存在。
他与妻子共生育五个孩子。关于妻子,自传中涉及甚少。但他在国外旅行时写给她的信,却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段文字如此描述:“亲爱的,请你幻想一下,炙热的阳光照射在山顶之巅,清新的空气无处不在。不远处,就是湛蓝的大海。你走在集市上,买了一个古代双耳细颈椭圆土罐。在浩瀚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这一切,多么美妙啊!”
他与妻子首次邂逅也很有趣。当时,21岁的荣格去一位友人家做客,受母亲所托顺道去看望她的一位朋友。当他在看到母亲友人14岁女儿时,瞬间觉得,这就是他未来的妻子。
荣格的妻子,终身都在研究与圣杯有关的传说。他在撰写《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时,预感到这本书,会破坏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情绪十分低落,妻子便耐心安慰他,说弗洛伊德一定会宽宏大量。尽管结果如荣格所料,但也可以看出妻子的善解人意。
荣格的祖父是医学博士,据说还是歌德的私生子。
1922年,他在波林根买了一块地,用将近十二年的时间,建了一座“塔楼”。他将祖辈的名字,都刻在院子里的三块石板上。表示这是在将自己的命运,与祖辈的联系在一起。
回忆青少年时期,他直言不讳地述说着对上帝的体验。父母辈中,有九个牧师。所以,他算是听着宗教、神学话题,以及布道演说长大的。但他却觉得他们说的都缺憾,无法满足他对宗教的思考。并且,父亲对信仰的盲目追求,也令他非常厌烦,甚至一度拒绝进教堂。
决定在波林根建造塔楼后,大女儿前去探他望,激动地说:“你怎么能在这里建房子?这到处都埋藏着尸体啊!”但他依旧坚持己见。
动工后,真的在地下挖出一具法国士兵遗骸。荣格还为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他认为大女儿,之所以能够准确说出骸骨的存在,是继承自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曾经在“死去”30多个小时后,又复活了。
塔楼建好后,他曾半夜里听到房子里,有脚步声、音乐声、笑声,还有交谈声,但起来查看却一无所获。一天,他问一位在那里住了很多年的邻居,那人告诉他,是已经去世的人发出来的。
对心灵方面的研究,源于他是一名精神病学家。患者的一些显著心理特征,促使其对弗洛伊德,有关梦的解析理论兴趣盎然。即便他反弗洛伊德对“性问题”的一些见解,但依然仔细研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可以说,他的学术生涯也是始于此。
不过,弗洛伊德在当时,并不受学术界欢迎。谁要推崇他的观点,就会被划入不受待见之列。但荣格却公然为弗洛伊德摇旗助威。
初期,他被弗洛伊德的聪慧所倾倒,并称弗洛伊德是他,遇到的第一个最重要的人。弗洛伊德也很欣赏他,多次暗示他做接班人。但却被荣格拒绝,因为对此并不感兴趣,更不想牺牲精神上的独立性。毕竟,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他还是不赞同的。
作为一名科学家,荣格是经验主义者。主要来自他的梦与幻想,这也是荣格学术研究的原始材料。他习惯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生存。前者力求透彻,却经常做不到;后者力求表达,却只能通过梦境获得。
荣格说他对一生经历的回忆都淡忘了,唯有那些做过的梦与幻想,从未遗忘。因此,本书大量记录了他的梦与幻觉。
在他看来,生命中所有的工作,包括在精神方面的成就,都源自他的幻觉与梦。他说:“潜意识会带给我明显的洞察力,据此提取结论,这就是我毕生的工作。”
他认为,分析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要更多依靠观察者的个人素质。荣格心理学发现上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个性化。
关于宗教问题,他会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审视。坚信自己是基督教徒,但却强调理解与思考的重要性,这违背了基督教的原则。
当谈到上帝时,认为他有时是体验之上的主观感受;有时则是客观的科学体现。因此,他对其他宗教毫不避讳。无论中国的道教、藏传佛教,还是印度哲学与宗教历史,均有涉猎。并对东方智慧的地位,坚信不疑。
他还热衷于东西方炼金术的探究。觉得中世纪的炼金术,是打开其潜意识的历史基础。对古典诺替斯教派也很喜欢,因为也会触及到潜意识中的一些现象,探究被直觉世界破坏的意象。
关于他的梦与幻觉实在太多。比如,在一战爆发前的一天,荣格出现过第一次幻觉:地球被洪水淹没,一切人类文明与生命一夕间全都丧毁,最后变成了汪洋血海。那次幻觉持续一个多小时,令他十分恐惧。
几天后,同样的幻觉再次出现,情景更加渗人。
1914年年初,他接连做了三次同样的梦:在酷热的盛夏,大地却冰冻三尺,四处都空荡荡的,没有一丝生命气息。
那年中旬,他在英国医学联合会上,做有关潜意识心理的讲座时,表示:“一些幻想与梦都是天意。”不久后,一战爆发。
除此之外,他还对通灵很感兴趣。
1916年,他既感到对某种思想的渴望,又发觉周围弥漫着奇怪的气氛,空气中飘荡着幽灵。他的孩子都被鬼混骚扰,直到有一天,门铃响起,打开门却毫无发现。但整幢房子仿佛进入很多人,是无数幽灵飘了进来。
他很害怕,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幽灵们告诉他:“我们都来自耶路撒冷,因为在那里一无所获。”这是荣格创作《对死者的七次布道》时的开幕,花了三天才完成。神奇的是,只要一提笔,幽灵们便会自动消失。
1944年69岁的荣格不小心摔了一跤,同时引起心脏病发作,陷入昏迷。期间,他出现各种幻象。感觉自己身处无边宇宙中,在离地球一千多公里的高空,俯视着它。转身后,发现太空中漂浮着一座深褐色花岗石寺庙。当接近入口时,之前的一切都离他而去,那个过程无比悲伤。但那种感觉瞬间消失,对丧失东西不再惋惜,似乎所经历的一切,都与他同在。
后来,主治医生的浮现,将他拉回现实。医生会出现在幻象中,令他特别担心。因为认为医生或许将要死亡。果然,十几天后,医生死于败血症。
他的许多梦,有时能传递一些逻辑判断,无法知晓的事情。
他梦到过在一个教堂里,坐着一位陷入沉思的瑜珈信徒,但却长得与他一模一样。惊醒后,他想:“是那个人策划了我的人生。他做的梦,就是我。当他醒来时,我便消失了。”
一本明智的自传,应该包罗万象。而本书不仅记录了荣格的梦境、幻觉、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研究,还包含了他的旅行、职业、家庭、与弗洛伊德的纠葛等。可以说,本书是对他一生的清晰记载。阅读本书,对全面了解荣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