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必读 国学经典系列 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必读 国学经典系列 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继欣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历史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注释译文
  • 新课标
  • 必读
  • 青少年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4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7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0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准确释义、精彩点评、无障碍阅读。品读国学经典,累积无穷能量。

内容简介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时间为纲、史实为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悠久深远的中国历史,让读者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和伟大智慧。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便是这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目录

上古时期 1
盘古开天辟地 1
女娲补天 3
神农尝百草 5
黄帝战蚩尤 8
大禹治水 11
先秦时期 14
商汤灭夏 14
共和执政 18
烽火戏诸侯 21
吴越争雄 23
廉颇负荆请罪 27
荆轲刺秦王 30
秦汉时期 34
焚书坑儒 34
鸿门宴 39
暗度陈仓 43
楚汉相争 49
张骞出使西域 54
苏武牧羊 57
赤壁之战 60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刘备进取益州 65
曹植七步成诗 68
淝水之战 70
元嘉治世 74
陈后主骄奢亡国 76
隋唐时期 80
隋文帝杨坚 80
李渊建唐 83
玄武门之变 87
女皇武则天 91
“诗仙”李白 96
安史之乱 101
宋元时期 106
陈桥兵变 106
杯酒释兵权 109
铁面无私的包拯 112
王安石变法 11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
鄱阳湖大战 124
明清时期 129
朱元璋封王建藩 129
郑和下西洋 131
萨尔浒大战 136
康熙设计擒鳌拜 139
康熙力削三藩 143
林则徐虎门销烟 147
中日黄海大战 150

前言/序言

  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历尽磨难,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代繁衍生息,从远古蒙昧走到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以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抒写了悠久的中华历史。
  中华民族的先辈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出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留下无数精彩纷呈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故事性历史读物,本书分为“上古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几部分,记述了中华民族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希望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及精神等。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曾强盛过,也曾衰落过,秦朝时中国实现了大一统汉、唐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魏晋时国家分裂,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一时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军入关后,资本主义萌芽就此掐断,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清末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历经百年,中华民族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压迫,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它反映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割断历史,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一位古希腊哲人曾说过:“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悠悠岁月五千年,历史传承绵延不绝谱写大气天成、浩然正气的英雄赞歌,五千年沧桑巨变,五千年兴衰成败,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鉴”历史是我们的过去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和发扬先辈的文化和精神,才使我们达到今天的文明高度。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了解先辈为了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体会我们如今的安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因此我们编辑了本书撷取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故事和历史史实,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历史,开阔自己的视野,成为一个优秀的炎黄子孙!


《史记》 内容梗概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体例宏大,内容精深,叙事波澜壮阔,文笔生动传神,是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 《史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纪传体”的体例。本纪记载帝王政迹,世家叙述诸侯兴衰,列传则描摹历代人物的生平事迹。这种体例为后世史书树立了典范,使得历史叙事更加系统、全面,也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历史人物塑造了鲜活的形象,其叙事技巧、语言艺术在后世享有盛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核心内容与重要篇章 《史记》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犹如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许多篇章因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和精彩的叙事而成为传世经典。 本纪: 涵盖了从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到汉武帝的十二位重要帝王的生平事迹。其中,《高祖本纪》详细记述了刘邦从一个布衣百姓崛起为汉朝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武帝本纪》则勾勒了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推行文治武功的宏伟图景。 世家: 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变迁,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晋世家》、《楚世家》等,为我们了解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些篇章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政治斗争、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列传: 这是《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和思想深度的部分,共七十篇,人物众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从帝王将相到游侠刺客,从谋士辩士到商贾奇人,无不栩栩如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展现了智慧与勇气的结合,以及政治家的胸怀。《项羽本纪》则塑造了悲剧英雄项羽,其“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的场景至今令人唏嘘。《陈涉世家》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矛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专诸、豫让等刺客形象,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反映了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选择。 书: 《史记》中的“书”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八篇,是关于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经济制度等方面的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平准书》详细记载了汉朝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运行状况,对理解汉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表: 十表是简明的历史大事年表,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便于读者查阅和把握历史事件的顺序和关系。 历史地位与影响 《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史学价值: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客观的叙事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后世史学家树立了榜样。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规律的探索。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文学价值: 司马迁的文笔雄浑奔放,善于刻画人物,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其叙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后世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史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颂和化用。 思想价值: 《史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他对人生、命运、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他歌颂那些具有远见卓识、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人物,批判那些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的关怀。 阅读《史记》的意义 阅读《史记》,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窗口,更是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古人智慧的绝佳途径。 认识历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史记》以悠远的历史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斗争的残酷、社会变革的艰难。 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品德: 书中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事迹感人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诚、智慧、勇气、担当等品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司马迁精妙绝伦的文笔,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激发思考与反思: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审视,读者可以引发对当下社会、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一部文学的史诗,一部思想的宝库。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与曲折,是中国人认识自我、理解历史、塑造未来的重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之前一直觉得历史书要么枯燥乏味,要么就是那种厚重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大部头。这次偶然翻到这套书,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书名就能看出来,它打着“新课标必读”和“国学经典系列”的旗号,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会不会太学院派,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的语言处理得非常到位,虽然是讲古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但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就像听长辈在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注释和译文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前读古文总是被那些晦涩的词句卡住,读这套书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翻到后面的注释或译文,立刻就能豁然开朗,感觉整个阅读的流畅度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它也不是那种为了“无障碍”而牺牲掉深度的“浅尝辄止”,反而是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将历史的脉络、人物的性格、事件的意义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这个历史小白也能慢慢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真的,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觉得历史学习是个挑战,或者只是想轻松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故事,这套书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经典。而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恰好满足了我对国学经典入门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窗口。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不是简单罗列时间顺序,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逻辑。书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读着读着,仿佛就能看到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风流才子,甚至寻常百姓的生活百态。我最欣赏的是它“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的设计,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因为古文的阅读障碍而放弃深入了解,但有了这套书,我能够轻松地跨越语言的壁垒,直接接触到经典的内核。这种“无障碍”并非是肤浅的简化,而是智慧的引导,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历史本身的魅力,而无需为文字的晦涩而分心。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埋头于各种学术专著的“老学究”,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过于“通俗化”的读物抱有一丝警惕。然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偏见。它确实是一部“新课标必读”的书,但其“国学经典系列”的定位,又赋予了它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我尤其看重它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和梳理,虽然语言精炼,但信息的密度却很高。书中的注释处理得相当到位,并非点到为止,而是能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学术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希望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来说,极具价值。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做到了“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这使得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可能被视为“高冷”的国学经典,变得触手可及,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优秀的普及读物,同样可以兼具深度和广度,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激发新一代读者的学习兴趣。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跟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都是书本上的名词和事件。直到我读了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才真正感受到,历史原来是可以这么“活”的!它不仅仅是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人物,而是我们中国人一路走过来的故事,有胜利,有失败,有智慧,有血泪,有风雨,也有阳光。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那种讲故事的书,却比讲故事的书还要引人入胜。它把那么长的时间跨度,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讲得条理清晰,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头晕。我最喜欢的是它里面的注释和译文,就像身边有一个特别博学的朋友,你有什么不懂的,他都能立刻给你解释清楚,而且解释得特别明白,一点也不费劲。我有时候会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突然就觉得以前很多模糊的概念都清晰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读这套书,感觉就像在和历史对话,它让我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根在哪里,也让我对我们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给了我一个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市面上同类书籍的参差不齐,要么过于简略,要么过于艰深。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新课标必读”和“国学经典系列”为切入点,但其“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的特点,让它的受众范围大大拓宽。我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细致刻画,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书中的注释系统非常完善,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读者的疑问,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译文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使得古语的意境得以保留,同时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

评分

好好

评分

小苏而生小苏而生小苏而生

评分

好好

评分

世说新语/新课标必读 国学经典系列 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好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