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笔者离开故乡泰山已五十馀年,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应故乡的朋友和老同学之约,对乡邦文献亦偶作介绍。1985年曾作读书笔记《张五典的<泰山道里记)》,误张氏短文为一专著。周郢在其所著《泰山历史纪年》(泰安市档案局1990年版)予以正误,因结为忘年交……周郢的这部新著出版,喜见其学术研究功力的成熟。时下年轻学者多不愿做此类耗时费力的古籍整理工作,而周郢却以八年之功,完成此巨帙,嘉其勤勉,因作短文推介。
周郢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何以能“成才”?我觉得首先在于他对文史知识敏锐的感知和痴情的追求,前者来自先天的蕴涵,后者出自个人的性情,我认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才情”。其次,周郢在成长过程中,虚心向学,多问多思,因而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很快就掌握了治文史之学基本的实证方法。其三是他“虽以做泰山文史为主,但始终保持当代学术的前沿意识和通观文献的全盘眼光”,“立足泰山基本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充分尊重和吸收前人研究泰山的成就,充分利用当代中外学术在各个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全方位的关注泰山研究,从整体上将泰山研究提升到当代学术的先进水平”(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语)。
目录
总序
序言
上篇 碧霞信仰考论
从巫山神女到泰山玉女
泰山碧霞元君祭:从民间祭祀到国家祭祀
——以清代“四月十八日”遣祭为中心
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
——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
明清之际的碧霞元君论
——兼与彭慕兰先生商榷
中篇泰山史料新证
“泰山守”与“泰山司空”:秦代泰山置官考
羊祜作《四先生诗》考辨
陆游诗颂泰山封禅论
王重阳应“废齐武科”新证
新发现的徂徕山炼神庵摩崖考
蒙古汗廷与全真道关系新证
——新发现的蒙古国圣旨(懿旨、令旨)摩崖简述
泰山“天仙照鉴”玉印考述
泰山碧霞祠明代铜碑考
陶山护国永宁宫与万历宫闱
——兼述新发现的周玄贞史料
杜三策《使琉球疏》述略
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
——《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
清宫所藏“多福砚”新考
《泰安赵相国印谱》考录
新史料揭开岱庙壁画时代之谜
泰山龙袍揭秘
山左河山笺底辨
——评《续山东考古录》及其校注本
东平“水浒文化”的新诗证
——新见两首咏宋江诗
范一双与泰山天外村
占绝名山是此村
——泰山樱桃园山庄史述
泰安回族与泰山文化
泰山历代名画述略
下篇 泰山文化综论
《泰山编年通史》编纂大旨
泰山诗歌的历史演进
——读《全泰山诗》
从“神圣山”到“文化山”
——唐宋金元时期泰山文化之变革
从庙堂到民间
——明清时期泰山文化之转变
泰山为中华精神之山论
后记
精彩书摘
《碧霞信仰与泰山文化》:
人清以后,碧霞元君信仰并未受到易代的影响,岱岳之巅,仍是万众匍匐、香烛连云;而各派人士关于这一信仰的讨论,也较之明代更加深入。特别是清初考据学派与理学相继兴盛,也使得此一时期的论述,更具有思想深度。
考据学派可以顾炎武、叶先登等人为代表。顾氏于顺康时所撰《山东考古录》及《日知录》卷二十五中,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对碧霞元君由来作了细密考证:“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其结论是元君出于稗史所传泰山之女。文章虽未正面论述元君之祀正当与否,但于同篇《湘君》女神庙后发论云:“山川之主必为妇人以象之,非所以隆国典而昭民敬也已。”鄙夷之情见乎文辞。所以彭慕兰先生认为:“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就将碧霞元君列入假神名单中——这些神仙几乎都是女神——她们被错误地当成是自然界的神灵。”实际上已从根本揭出其神格的虚妄。
顺治朝任颜神通判之叶先登,其虽不以考据擅名,但所撰《碧霞元君辩》却是一篇考证之作。颜神镇凤凰山有碧霞元君庙,“各郡县人民有香愿不能至岱者,于此焚祝而去。四月十八日,镇民醵钱为会”。叶先登有感于祷祀之盛,因作此辩云:“夫天有四时,春为之首,故东称皇焉。地有五岳,泰山为之长,故岱称宗焉。尝考古今图经所载,七十二君封禅之册,与金箧玉简之藏,未见有所谓碧霞元君者也。勿论史册经传所不载,即稗官野乘从未有纪其出处者。余游山东,始闻碧霞元君之号,观其象设,则云翘霞珮,类后妃然。旁列侍者,皆乳媪、保姆,携抱婴孩,为宜男之状。以是号召寰中,奔走宇内,重茧百舍,裹粮景从。虽达官贵胄,高士宿儒,莫不从众归依,望风顶礼。噫吁异哉!余尝入庙观像而窃疑之,反覆以求,而不得其解。《易》日:‘帝出乎震。’岱处震位,于行属木,于色从青,其祀青帝,宜也。元君倘帝配,不应别立庙,其不可解者。即别立庙,然阴统乎阳,妇从乎夫,祈赛祷祀,应自帝始。乃舍帝而专媚后,尤其不可解者。毋已,姑强为之解:意者,东皇之官,历代帝王柴望之所,周公封鲁,遂属鲁望。观季氏之旅,夫子犹讥之,则自大夫以下者可知矣。秦汉而降,封禅之仪,犹为自天子出。无知细民,窃慕其名,而不敢干其典。于是巫祝之徒,思假神灵以希布施。因道家有金公、金母之说,遂以为东方属木,木生于春,犹婴儿之生于母,乃创为后像,配以宜男。而幻厥名日‘碧霞元君’。碧者,青类也;霞者,言山之高,接乎云霞;元者,善之长;犹东方之长乎五方也;君者,主也,为生物主也。别立一庙,示非帝王明裎之所,无贵贱皆可以祠祭而邀福也。夫是故以耳语耳,以口传口,好事者喜其新奇,痴心者惑于福利,其奔走宇内,号召寰中,亦遂皆习焉不察,渐而成俗。即有高明之士,能以敬远处之,不为世俗之奔趋足矣,谁复究其从来乎?”其最终结论则是:“碧霞元君为经史所不载者。其为荒唐诬罔,迷惑愚邪,可胜道哉!”
叶文除了重申碧霞元君之祀来路不明外,更以史家目光,推断其信仰应缘于泰山崇拜,民众羡慕帝王封禅之举,而不敢效仿,巫祝之流遂利用泰山主生观念,拟婴儿生于母体,借用道家“金母”之说,创为女神之像,以致使人喜其新奇,惑于福利,浸成风习。层层解析,揭出其神被塑造之过程,对元君信仰作了解构。当代民俗学者代洪亮先生首先关注此文,指出叶氏“力图推翻碧霞元君存在的哲学基础,为其加上淫邪的神格”,“对碧霞元君的批判特别有力”,所见甚是。
……
前言/序言
泰山周郢将他的新著《碧霞信仰与泰山文化》送来,请我作序。我基本上不为他人著作作序。原因在于,自己对于对方研究的课题没有研究,写些虚浮应酬的文字,既贬低了他人著作的成就,本人也出洋相。敬谢不敏,实为藏拙。然为周郢新著作序,我很早就爽快地应下了。这是因为,从周郢十几岁时的习作,到他已经出版的泰山学系列著作,我基本上都读过了,有话可说且有话想说。至于这篇“序”从何下笔?——我想到的是“有志者事竟成”,要向有志于学的青年学者学习。
获知周郢之名,大概是在1980年代初,那时我回乡探亲,萧宝万(已故)兄相告:我们泰安出了一个“神童”!说的就是周郢。那时周郢大概才10岁,随他姥姥与舅舅一起生活。“文革”中的小学生除了唱“语录”歌,不过学点加减乘除,而周郢却自幼便爱读杂书,可以接触到的任何“书”,哪怕拣到几张有字的纸片,也要弄个明白。宝万兄做过中、小学教师,熟悉地方掌故,也有些疏狂,他说:“这孩子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不断听到周郢的消息:他初中毕业后,没有上成高中,却已开始研究泰山并发表文章。后来听说他被聘参加编纂《泰山志》,发表的文章更多了。我在泰安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和《泰山研究论丛》上,陆续读到他写的多篇关于泰山文史的论文:发掘资料,提出问题,举证论述,条分缕析,文字简洁,已超过一般大学生写作学术论文的水平。《泰山志》完成,他这个“临时工”被辞职,回到父母所在的陕西汉中,但没有放弃学术研究的追求。当地文化部门发现了这个人才,将他正式录用安排到文化馆工作,后来泰安师专(即今泰山学院)又聘请他来做专职科研人员。他回到故乡泰山的怀抱,才情学问得到充分发挥。学术著作一部部相继出版,获得国内外学界的承认,并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
我们是如何直接联系上的,已经记不清了。2006年我读到周郢的《泰山志校证》,为之震惊,特地写了一篇短文推荐——《古籍整理的新硕果:推介周郢(泰山志校证)》。在《光明日报》发表时,编辑删去了最后一段文字,现补录于此:
笔者离开故乡泰山已五十馀年,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应故乡的朋友和老同学之约,对乡邦文献亦偶作介绍。1985年曾作读书笔记《张五典的<泰山道里记)》,误张氏短文为一专著。周郢在其所著《泰山历史纪年》(泰安市档案局1990年版)予以正误,因结为忘年交……周郢的这部新著出版,喜见其学术研究功力的成熟。时下年轻学者多不愿做此类耗时费力的古籍整理工作,而周郢却以八年之功,完成此巨帙,嘉其勤勉,因作短文推介。
周郢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何以能“成才”?我觉得首先在于他对文史知识敏锐的感知和痴情的追求,前者来自先天的蕴涵,后者出自个人的性情,我认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才情”。其次,周郢在成长过程中,虚心向学,多问多思,因而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很快就掌握了治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实证方法。其三是他“虽以做泰山文史为主,但始终保持当代学术的前沿意识和通观文献的全盘眼光”,“立足泰山基本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充分尊重和吸收前人研究泰山的成就,充分利用当代中外学术在各个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全方位的关注泰山研究,从整体上将泰山研究提升到当代学术的先进水平”(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语)。
作为看着周郢一路走过来的人,我开始也曾同某位朋友商量过,如何将周郢以“考研”的方式纳入学术体制内,结果是“此路不通”。
泰山研究院文丛:碧霞信仰与泰山文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