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经典之作历经两年时间打磨,书中的知识和病例、图片均来自于医生的临床一线资料。全书分保健篇、疾病篇、安全篇和心理篇四大部分内容,包含了从妈妈怀孕、宝宝出生到成长为儿童这段时期几乎所有的问题。家长可从书中得到科学的、紧跟时代的育儿指导:怀孕和分娩;新生儿的喂养和护理、婴幼儿和儿童的科学养育方法,包括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疾病、保健、安全等等。 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专业的医学知识,并配以珍贵的图片资料和插图,方便父母学习理解。它不但是每个家长应人手一本的育儿指南,也适合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人员学习。
本书是国内知名儿科专家申昆玲教授带领儿科各亚科的专家共同完成。孩子的健康保健、疾病防护,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和关注的,而申昆玲教授等众多医生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父母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和保健常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本真正出自医生之手,内容全面、科学的儿童健康百科书籍。因此,医生们愿意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参与到医学科普工作中来,以帮助广大的父母们能学到科学准确的儿童保健知识。
主编:申昆玲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儿科学会常务委员、亚洲儿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专业组组长、卫生部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儿科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副主编:王雷
编委:王阳、李云娟、殷菊、陈英、胡英惠、段建华、陈珂、李莉、曾向红、肖静、鲁靖、朱继文
作者:段建华、陈珂、薛梅、李晓慧、陈英、冯晖、杨凌、孙鹏、鲁靖、胡英惠、张津、韩宪瑜、陈玉琳、张迪、程黎明、刘月皎、姚瑶、王小文、王晶、李华荣、王阳、莫鑫、黄静、陈黎、李云娟、王艳、尹巧绵、殷菊、高立伟、官德秀、赵倩、黄爽、曾向红、包楠、高永杰、谢艺、王雷、王晓纯、张志华、邹凌云、朱晓虹、蒲蕾、李蕾、杨淑萍、王凌夏、肖静、赵维、李雪君、吕若静、曲韵、单英、林宏、杨景秀、李莉、荣利、张东涛、田薇莉、陈丽华、朱静洁、高梦娇、孙丽颖、安阳、李莉、刘晓雁、蒋丽潇、徐婧
保 健 篇
1怀孕、分娩及见到你的新生宝宝 3
积极备孕 3
医生的话 3
健康孕期要点 3
母亲的准备 4
给婴儿的准备 5
胎儿的发育及孕期检查 6
孕1月 6
孕2月 7
孕3月 7
孕4月 8
孕5月 10
孕6月 10
孕7月 11
孕8月 11
孕9月 11
孕10月 11
孕期营养及其他 12
孕期营养 12
孕期体重管理 12
孕期重要营养素摄入 13
孕期用药 14
分娩计划 15
分娩方式的选择 15
入院前物品的准备 17
孕妇何时需要去医院或联系医生 17
分娩 18
初见你的新生宝宝 24
生后常规的照料 24
新生儿评分(阿氏评分) 24
新生儿的特点 25
新生儿反射 26
新生儿睡眠时的状态 27
新生儿应做哪些检查 28
新生儿预防接种 28
包皮环切的问题 30
产后复查 30
2新生儿期到6岁 32
新生儿期 32
医生的话 32
体格发育 32
运动发育 33
饮食与营养 34
基本看护和常见症状处理 45
妈妈的故事 51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53
查体和疫苗接种 56
1~3月龄 57
医生的话 57
体格发育 57
饮食与营养 59
基本看护和常见症状处理 65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68
疫苗接种 69
4~7月龄 70
医生的话 70
体格发育 70
饮食与营养 72
基本看护和常见症状处理 75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78
疫苗接种 79
8~12月龄 79
医生的话 79
体格发育 80
饮食与营养 81
基本看护和常见症状处理 83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85
疫苗接种 87
1~2岁 87
医生的话 87
体格发育 88
饮食与喂养 88
基本看护与常见症状处理 90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92
疫苗接种 97
2~3岁 97
医生的话 97
体格发育 97
饮食与营养 98
基本看护 100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108
健康体检 114
疫苗接种 114
3~4岁 114
医生的话 114
体格发育 115
饮食与营养 115
基本看护 116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117
疫苗接种 121
4~6岁 121
医生的话 121
体格发育 121
饮食与营养 121
基本看护 122
智能发育和早教指导 125
疫苗接种 126
3宝宝常见保健护理问题 127
儿童健康计划 127
医疗保险 127
选择一个适合宝宝和家庭的家庭医生 128
儿科健康的保护伞——儿童保健科 129
定期体检,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131
为什么要做定期体检 131
体检的频次 132
体检的项目 132
体检前准备 132
怎样阅读体检报告 132
儿科门诊常见检验项目解析 134
血液检查 134
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微量血糖检测 135
体液检查 135
快速病原学检测 136
和宝宝健康成长有关的一些检验 137
碘的检测 137
解析乙肝五项 137
儿童用药安全——P450基因检测 138
维生素D的检测 138
五合一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 138
五合一疫苗 138
肺炎链球菌疫苗 139
药剂师的用药建议 140
滴耳剂用药指导 140
滴眼剂的用药指导 140
阿托品眼用凝胶用药指导 140
滴鼻剂用药指导 141
直肠栓剂用药指导 141
如何使用防晒品 142
如何使用铁剂 143
退热药的正确使用 144
如何应用各种呼吸治疗装置 145
儿科麻醉需要注意的事 146
什么叫麻醉 146
麻醉有哪些风险 148
儿童麻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149
影像检查ABC 151
说说放射检查 151
B超——儿科辅助诊断的侦探 152
脑电图检查 153
口腔保健护理要点 154
宝宝乳牙保护很重要 154
龋齿的危害和预防 155
不可或缺的日常护理与检查 155
牙刷的选择和保养 157
警惕宝宝口腔坏习惯须注意 157
儿童洗牙 158
儿童刷牙 159
出牙和替牙 159
带宝宝看牙医要注意什么 161
全麻治牙 162
皮肤保健护理要点 163
儿童夏季皮肤护理问题 163
儿童冬季皮肤护理问题 165
指甲——儿童健康的晴雨表 168
颜色异常 168
形态异常 168
眼睛保健护理要点 169
家长要及早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169
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眼睛的发育特点及
注意事项 169
宝宝眼皮长“包包” 170
反复揉眼、眨眼 170
“对眼”怎么办 171
歪头看电视怎么办 171
医生如何检查孩子的眼睛 171
散瞳验光 172
为什么斜视要早治疗 172
近视怎么办 172
怎样给孩子配眼镜 173
给宝宝点眼药的小窍门 173
耳鼻喉保健护理要点 173
了解小儿耳鼻喉科的检查手段 173
新生儿期(0~28天)耳鼻喉的问题 174
6月龄以内耳鼻喉的问题 174
6个月~2岁耳鼻喉的问题 175
2~6岁耳鼻喉的问题 176
6岁以上耳鼻喉的问题 176
腹泻宝宝护理三步骤 177
第一步:发现宝宝腹泻,妈妈先别慌 177
第二步:腹泻症状仔细辨 177
第三步:在家中护理腹泻宝宝 177
湿疹护理的6个关键点 178
洗澡 178
穿衣与室温 179
结痂的处理 179
别暴晒 179
试试中药药膏 179
止痒 179
过敏宝宝的护理要点 180
过敏宝宝的居家护理 180
过敏宝宝疫苗接种问题 181
抗食物过敏的超级攻略 182
食物过敏症状出现速度有快有慢 183
症状识别 214
5个最常见症状 215
问诊 216
检查检验 216
开药 217
家庭护理 217
住院治疗 219
6个方法让孩子保持健康 220
疾 病 篇
1疾病分系统介绍 223
新生儿疾病 223
新生儿肺炎 223
新生儿黄疸 224
婴儿肝炎 226
新生儿感染 228
新生儿腹泻 230
新生儿皮肤改变及皮疹 232
脐带渗血和感染 235
新生儿鹅口疮 236
新生儿假月经 237
新生儿乳房肿大 238
马牙 239
新生儿足外翻 240
新生儿肠绞痛 241
新生儿常见产伤损害 242
新生儿呼吸暂停 244
早产儿 245
呼吸系统疾病 246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47
化脓性扁桃体炎 249
疱疹性咽峡炎 251
喉炎 252
毛细支气管炎 253
支气管炎 255
肺炎 256
支气管哮喘 259
反复呼吸道感染 263
慢性咳嗽 265
消化系统疾病 266
急性胃炎 267
肠痉挛 268
肠炎 269
消化性胃溃疡 271
胃食管反流 27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74
腹泻 275
便秘 276
肝炎 278
食物中毒 279
心血管系统疾病 281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81
高血压 283
心肌炎 286
心律失常 287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289
心脏杂音 290
晕厥 291
神经系统疾病 292
抽动障碍 293
多动症 294
癫痫 297
惊厥 299
热性惊厥 301
急性良性肌炎 303
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征 304
脑性瘫痪 306
发育迟滞 309
智力低下 311
婴儿摇晃综合征 312
夜惊 31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15
血尿 316
蛋白尿 317
肾炎 318
肾病综合征 319
泌尿系统感染 321
尿床及遗尿症 322
外阴炎 324
小阴唇粘连 326
阴道出血 328
包茎和包皮过长 329
睾丸下降不全 331
血液系统疾病 332
贫血 332
血小板减少 334
粒细胞减少症 335
地中海贫血 336
溶血 337
血友病 338
急性白血病 339
内分泌系统疾病 341
糖尿病 341
甲状腺功能亢进 343
小青春期 345
性早熟 345
免疫系统疾病 347
免疫缺陷 347
过敏性紫癜 349
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350
先天性疾病 352
先天性喉软骨软化 352
先天遗传代谢病 353
21-三体综合征 354
先天性心脏病 356
先天肺发育畸形 358
肾积水 358
膀胱输尿管反流 359
感染性疾病 360
风疹 361
保健篇
怀孕、分娩及见到你的新生宝宝
积极备孕
医生的话
准备怀孕的年轻夫妇,你们是否无数次想象过宝贝长得什么样?是否想象过有一天宝贝在你们的臂弯中甜甜地酣睡?是否想象过一家三口沐浴在春风中,嬉戏在公园里?是否想象过在有了宝宝后,家里鸡飞狗跳,家庭内部由于养育宝宝的观念不同而硝烟弥漫?孕育生命是一个伟大的决定,每一个家庭都要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面临巨大的挑战。从计划孕育宝宝到受精卵着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和宝宝共同成长,所以为了迎接家中新成员的到来要做好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
宝宝出生之前,要在妈妈肚子里住10个月。在此期间,胎儿不仅在渐渐地长大、发育,还在不断地增长本领。胎儿期是宝宝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要尽量保证胎儿安全健康、营养均衡全面,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茁壮地成长。
健康孕期要点
◎正规孕检
见本章的“胎儿的发育及孕期检查”部分。
◎避免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危险因素
(1)少喝咖啡
咖啡因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血液,国外科学研究小组发现过量的咖啡因可能会导致孕妇流产。咖啡因使人处在兴奋状态,抑制睡眠,很容易扰乱孕妇的正常休息。所以,孕妇要尽量少喝咖啡,但也不要过度紧张,孕期偶尔喝点儿咖啡对于宝宝来说还是安全的。
(2)限酒
酒精能够快速通过胎盘屏障,使胎儿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与孕妇血液中的浓度一致。醉酒能造成流产,胎儿酒精综合征是引起婴儿精神发育迟滞的常见原因。有此症的儿童会伴有长期的生理和智力发育的障碍。中等程度的酗酒也会引起一些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所以建议孕妇在孕期不要饮酒。
(3)戒烟
孕期戒烟无论对孕妇还是对未出生的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尼古丁是成瘾性物质,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影响氧的运输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发育。吸烟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和低出生体重儿。吸烟母亲所生的孩子更易患肺部疾病,如哮喘。这些孩子的智力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理解力和记忆力会有所下降,易出现学习障碍。孕妇吸烟不但对胎儿有很大的伤害,对自身也非常不利。有研究表明,吸烟的孕妇在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等并发症的概率比正常孕妇高1~2倍。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为了孕妇自身的身体健康,孕妇应远离香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在清新愉悦的环境中度过孕期。
(4)远离环境危害
近年我国大气PM(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PM对孕妇、胎儿、新生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许多最新研究表明,妊娠期即使暴露于低浓度PM环境中,对孕产妇和胎儿仍会产生各种可观测的不良效应。所以,孕妇在雾霾天时要尽量减少外出,或者及时应用防雾霾口罩。另外,孕妇还需警惕新装修或正在装修的房屋及新家具的污染。春夏装修的,至少空放2个月通风,秋冬装修的,至少空放半年才能居住。还要避免工作环境给胎儿带来危害,如医院的医护人员要避开吸入性麻醉剂,不接触放射性物质;农民要远离杀虫剂、除草剂;美发师要远离染发剂、烫发剂等。
(5)摄入的营养要丰富
食物多样,粗细搭配,少食多餐,平衡饮食。详见本章的“孕期营养”。
(6)避免感染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环境,因此孕期绝对避免感染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感染的可能。
●勤洗手,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与周围患感冒的人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注意避免亲吻孩子和吃他的剩饭。
●避免不洁的性行为,以免感染性传播疾病。
●避免TORCH感染,即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为了避免弓形虫的感染,最好不养猫,不吃未煮熟的生肉、生蛋。
●避免吃生肉、生鱼、未煮熟的鸡蛋、未洗净的蔬菜、冰箱中的隔夜菜。
●饮食均衡、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尽量少的压力、好的心情是保持免疫系统健康的重要保证。
●假如生病,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如果在医疗机构中工作,一定要避免工作环境带来的感染。
●对胎儿有影响的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建议女性在备孕期间(至少孕前3个月)就要接种疫苗,如水痘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风疹疫苗等。流感疫苗在孕期是可以接种的(建议咨询你的产科医生)。如在孕期孕妇被狗咬伤,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避免高热高温作业、洗桑拿浴,这些可能会在孕早期带来不良影响。
●远离电离辐射:电视、微波炉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电脑操作人员最好每周在屏幕前作业不超过20小时,即每天不超过4小时。
母亲的准备
◎心理的准备
保持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态对于妊娠是非常必要的。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一对夫妻的愿望,在做出要孩子的决定后,会经历一个从怀孕、妊娠直到生产和哺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很长时间。这些时间将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孕育这段时间,夫妻双方都要为未来的孩子负起责任,所以在备孕期,夫妻双方就应该做好接纳宝宝的多方面准备,共同制订孕育计划,开始储备孕期知识,可以一起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帮助你们从容面对孕期的各种问题。
◎身体的准备
●备孕期应进行孕前检查并接种必要的疫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休息和睡眠。
●营养的准备:在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400微克的叶酸是比较适宜的量,目前也有强调应该给予800微克的叶酸。每日最大补充量不能超过1000微克,即1毫克;另外,如果孕妇孕前已经贫血,需要及时纠正,待调整后再准备怀孕。最新的研究建议可以补充叶酸或者微量元素与多种维生素的复合制剂到哺乳期结束。
◎专业的检查
做好系列孕前检查对每一位备孕女性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包括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生化和感染指标的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病变的筛查、妇科B超检查、全身体格检查等。建议你详细地与产科医生沟通既往妊娠情况,既往急慢性病史、手术史、过敏史及家族病史,做相应的化验检查,在必要时需要做遗传咨询。建议最好是夫妻双方一起去做孕前检查,同时做好孕前准备。
给婴儿的准备
◎适合的家具及日用品准备
(1)婴儿床
婴儿床是提供给0~5岁的宝宝睡觉的,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为什么要让宝宝单独睡觉。婴幼儿期,特别是在1周岁之前,这时的宝宝太弱小,完全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建议最好能和大人分开睡,因为大人白天上班或照顾宝宝一天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会很累,如果睡得比较深,可能造成宝宝被压迫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对此安全隐患万万不可大意,这种悲剧近年来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选购婴儿床吧。
●安全问题:安全始终应当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婴儿床必须符合国家严格要求的安全标准。
●床体的细节:床体的各个部位最好选用实木的,而且各个部位都应做过打磨处理,使床体表面光滑圆润,以免因棱角突出划伤宝宝,或钩住宝宝衣物;拐角部位圆润,床板之间的连接孔应紧密相连;所有五金配件必须经过防腐防锈处理等。
●床缘护栏设计:护栏的设计尽量选用圆柱的,这样宝宝在抓着护栏的时候可以有效分散宝宝手部的力量,减少不适。护栏的间隙一般选择5厘米~6厘米比较合适,小手可以穿梭自如,头钻不出来就可以。
●婴儿床表面保护层不可少:正在长牙的宝宝因为长牙的时候会有点儿痒,所以喜欢用嘴巴咬东西、啃东西,因此床缘的双边横杆必须装上无毒材质和强度都比较好的防咬条或者保护套。
●护栏的高度:因为宝宝小的时候长得比较快,所以尽量选用可以调节高度的婴儿床,现在主流的是三档调节的婴儿床,这样就能保证宝宝在各个时期都可以用。另外,要挑选护栏至少一面是可以上下调节的婴儿床,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大床拼接,方便晚上妈妈照顾宝宝。
●床脚有可滑动脚轮设计:尽量选用床脚部带轮子的婴儿床,这样方便移动婴儿床,从而更好地照顾宝宝。值得注意的是,轮子上一定要加装制动装置。
●卡位锁:选择了可以调节高度的护栏婴儿床后一定要注意看看有没有什么防护措施,防止宝宝自己把栏杆调下来,发生危险,所以配置卡位锁很重要。
●材料的安全标准:从安全、环保的性能上来讲,全实木婴儿床能给宝宝创造健康安全的睡眠环境。
●结构构造的安全性:床板的承重力不少于30千克,因为3周岁的宝宝正常体重为15千克,床板与床体之间的连接,需确保牢固,结构稳定。当床板位于最高位置时,床板顶面(包括床垫)与床缘的距离至少为20厘米;当床板位于最低位置时,床板顶面(包括床垫)与护栏或床头的距离应至少为50厘米,否则就会存在宝宝自己翻出婴儿床的安全隐患。婴儿床任何两个结构部件之间距离(栅栏空隙)需要最好控制在5.2厘米~5.8厘米,如果该空隙太小,容易卡到宝宝的手指、拳头、脚等部位;若空隙太大,宝宝的头就有被卡住的危险。
●五金配件安全:婴儿床使用的五金配件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婴儿的安全。
(2)换尿布的打理台
根据家里的空间,可以不单独设置。
(3)婴儿推车
(4)婴儿汽车座椅
见安全篇“汽车安全座椅及安全带”。
(5)洗护用品
婴儿洗澡盆、婴儿沐浴乳、婴儿洗发露、婴儿中性肥皂、柔软的浴巾、婴儿润肤露、婴儿油(抚触用)。
(6)婴儿指甲剪、吸鼻器
(7)护臀油、纸尿裤
对于正常出生体重的婴儿,小号的纸尿裤不要多备,以免造成浪费,可能还没有满月就小了。
(8)适用于婴儿的药物
有精准刻度的喂药器、泰诺林滴剂或美林(布洛芬)混悬滴剂(婴儿用)、外用的抗生素乳膏、湿疹乳膏。
(9)棉球、酒精棉片、棉签
(10)数字的电子体温计
(11)液状石蜡、开塞露
(12)包被、小毯子
(13)衣服、袜子、小鞋、帽子、手绢
(14)母乳喂养相关物品
吸奶泵(手动或电动)、溢乳垫、喂奶用开衫、乳盾(乳头平的孕妇用)、母乳储存袋。
(15)奶具
消毒锅、奶瓶、奶瓶刷。
胎儿的发育及孕期检查
孕育胎儿是一件神奇又神圣的事情,是每位孕妇都要经历的。那么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成长是怎么样的呢?孕妇在整个孕期里都要做什么化验、检查来监测胎儿的成长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孕1月
◎胎儿的发育
受精卵一旦形成,随即启动卵裂机制。在第3天或第4天时,受精卵已分裂为约含100个细胞的内细胞团。经输卵管蠕动,细胞团被送入子宫腔,通过表面黏性物,贴附于子宫内膜,靠近子宫内膜的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子宫内膜细胞裂解,形成一个小洞,从受精后的第5~12天,整个胚泡埋入内膜,该过程称为“着床”或“植入”。在胚泡植入后,子宫内膜重新长好,胚泡表面的滋养层细胞不断分裂,长出绒毛状突起,形成许多绒毛,伸入子宫内膜,吸收母体营养。
孕2月
◎胎儿的发育
胚胎呈扁平的盘状,称胚盘,直径约2厘米,漂浮在羊膜腔中,此时胚胎的3个胚层已经形成,并开始分化。除形成胎盘处的绒毛不脱落外,其余胚泡四周的绒毛均脱落,表面变得光滑。胚胎由存留的胚泡绒毛和子宫内膜共同形成,待胚胎第12周时胎盘才完全形成。第6周出现两条管道合并的心脏原基,虽然不具备心脏形态,但已经开始跳动。之后,胚胎渐渐出现一条封闭的循环血管,胚胎开始制造自己的血液(包括其中的各种血细胞)。第7周神经管出现,后端部分形成脊髓,前端部分稍膨大,为脑的原基。第8周胚胎初具人形,能分辨出眼、耳、口、鼻。四肢已具雏形,B超可见早期心脏形成并伴有搏动。
◎产检项目
(1)孕酮,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医生会根据受孕情况、孕早期有无阴道出血、是否有自然流产史等来建议你接受抽血化验。抽血的孕周不同,检查值会随之变化。如果结果出现异常,必要时医生会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
(2)B超
在6~8周行B超检查,可以判断是宫内妊娠还是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检查妊娠囊的大小及原始心管搏动,并推测受孕时间,与末次月经核对,以便更准确地推测预产期。
既往有不良孕产史或遗传性疾病等的孕妇在孕早期就需要做全面的化验检查,具体请听从你的产检医生的意见。
孕3月
◎胎儿的发育
9周时胚胎的眼睑闭合,外阴不可辨。10周时肠袢退回腹腔,指甲开始出现。12周时外阴可辨性别,颈明显,四肢可以活动。胚胎发育早期,胎儿发育很快,第3个月时所有器官原基基本上已经形成,之后只是内部细胞增殖使其体积增大。
◎产检项目
(1)B超查NT
NT(Nuchal Translucency)是胎儿颈部半透明膜的英文简写,是10~13孕周围绕在胎儿颈项后部流动性的半透明蛋白膜,被认为是孕期筛查唐氏综合征胎儿最有意义的指标,因为唐氏综合征患儿多有颈部软组织水肿,而正常胎儿没有此异常体征。有人认为,胎儿颈部半透明组织厚度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胎儿因染色体异常导致心血管畸形有关。出现早期严重心脏畸形,如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狭窄等继发心功能衰竭,而致头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管发育不全有关。还有报道,如胎儿在早期妊娠中出现异常的颈部半透明组织厚度表现时,其出现唐氏综合征或其他三体综合征的机会将会高出正常值13倍,在孕10~22周中具有诊断意义,但以孕11~14周诊断价值最高。一般NT值以3.0毫米以下为界。但很多产科专家认为NT值2.5毫米~3.0毫米为灰色区域,如果孕妇还合并有其他高危情况,可能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2)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早晨空腹抽血,检查项目有: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四项,血型(ABO+RH),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快速梅毒血清反应素实验,乙肝五项,甲肝、丙肝抗体测定,甲状腺功能,不规则抗体筛查,空腹血糖,肝肾功能。
●生命体征测量,包括基础血压、身高、体重。做心肺及腹部查体,行妇科检查留取阴道分泌物做常规化验,做尿常规、心电图。
●医生询问并记录月经周期,受孕情况,核对孕周;既往妊娠史,包括流产及分娩史;既往疾病史、家族史、手术史;过敏药物、食物。孕妇需要将以前有价值的化验及检查报告,及前次手术记录一并带来以便参考。
●孕12周建立产检档案。将上述检查记录在病历上,并携带相关的证件材料完成建档,以后每4周产检一次。
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成立10年了。这10年来他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儿童家庭医生俱乐部”。儿童家庭医生是贯彻“全面参与医学”(4P-Medicine)、打造无痛无恐儿童医院的很好模式。孩子可能都怕医生,但是不怕妈妈的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叫得很甜。家庭医生成为患儿父母的朋友,自然融洽了和孩子的关系,改变了医生在患儿医疗过程中的生疏外人(stranger)地位。
目前医疗资源紧张,儿科医护人员奇缺,再加上国家开放二胎政策,这种形式更加严峻。孩子到医院看病,家长总希望能找个熟人,和医护人员多聊几句,如果能再交个朋友,真是求之不得。然而事实是,我们的医护人员经常忙于常规诊疗操作,自己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更无暇和患儿妈妈谈话。家长虽然看到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也只认为是忙他们自己的任务,而对患儿不关心,漠视家长的存在,不近人情。这些都加深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家庭医生本是古老的传统医疗模式。在过去,村里总会有个人懂些医疗技术,大家有病就都找他看看。(坐堂医生在药铺里看病,那就比较高级了,但一般不看小儿。太医院只是皇帝的家庭医生)。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北京、上海有两个小的儿科门诊部(那时也叫儿童医院)。全国小儿看病还是找当地的家庭医生(城市里已有正规训练的儿科家庭医生)。正规医生也好、村里传统医生也好,都属于私人营业。医生生活靠自理(业余医生),或靠众多病家供养。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代表大会确定了加强妇幼保健卫生政策,提出“小儿地段负责制”。由国家提供小儿的家庭医生,实行三级医院服务制,可惜后来实行中出现偏差,把小儿看病都集中到“三级甲等医院”。医生少,病人多,形成了现在小儿看病难的矛盾。
家庭医生的特点就是“医生有时间和家长(妈妈)交朋友”,它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以患儿为中心,更以家庭为对象。妈妈是第一服务对象,不是陪同(第三者)。医患关系得到彻底改变,任何矛盾都能自解,医患纠纷现象可以根绝。家庭医生了解孩子的人生背景,包括母亲的孕产史、孩子出生史、家族史、既往史、过敏史,甚至昵称、脾气秉性、家庭养育环境等。对患儿的疾病了解更深入,对诊疗计划的不断提高有了根本的依据和动力。儿科医学的进步也是必然。家庭医生治病完全靠家庭,特别是靠妈妈。妈妈要随时提供患儿病情信息,要执行医嘱、必要的医疗技术操作,特别是医院都难以完成的“对患儿哄吃哄睡”。因此,家庭医生还要因地制宜培训妈妈有关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术。妈妈很愿学,患儿也欢迎妈妈操作。孩子病好了,妈妈医学知识也提高了。一般妈妈都喜欢介绍自己护理孩子的经验,有机会就宣传她的医学知识,别的妈妈也都爱听。这是意想不到的医学科普工作,远比一个教授在大礼堂上的报告受欢迎。这也有利于全民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新世纪儿童医院有特殊条件,看到了妈妈们的需求与困难,大胆带头实行了家庭医生模式成功。新世纪的家庭医生积累了10年的经验,撰写了《儿童健康百科》,给全国的妈妈做参考,提高妈妈们的育儿知识。本书写得很全面,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但从目录编排来看,每个具体问题篇幅又不是很长,妈妈遇到什么问题就看看那一小段,等于临时问问家庭医生,并不需要把整本书都读下来。这样翻来翻去,常见病也就都记住了。不说已是半个医生,至少也提高了育儿卫生水平。这本书的出版,也提醒医院及卫生工作领导者,为改善小儿看病难的矛盾做参考。
《儿童健康百科》与其他儿童健康百科不同的是:这些著者来自家庭医生,他们知道家长的要求,也积累了在就诊过程中需要家长知道的要点,如何让家长更好地配合。从孕前、孕期、分娩到儿童的生长发育;从常见病特点、妈妈的疑惑到解决方案;从儿童伤害到应急的解决方法;从生理到心理等。涵盖着养育孩子过程中妈妈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读了这本书,妈妈也能做半个儿科医生,让没有家庭医生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家庭医生的服务。同时,新世纪医院的医疗操作,重视了患儿在检查、治疗中的无痛无恐要求,提供多项无痛治疗项目,如无痛分包皮、麻醉下核磁检查、全麻下牙齿治疗等。不但做到无痛,还要消除患儿的恐惧和妈妈的一些顾虑。家庭医生也都要一一做好解释,使妈妈成为患儿无惧的保证,做医生的默契合作者。
新世纪儿童医院实行的是经典家庭医生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然而,现在是先进的“信息时代”,经典家庭医生能否改为“手机家庭医生”模式?能否改为微讯家庭医生?随时咨询,预约检查,远程治疗,遥控手术?总之我们国家,全民要奔小康也好、大康也好,没有健康,一切都等于零。这本书正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自主创新,当然不免某些错误、片面、不符合实际之处,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修改。跟妈妈们交了朋友,她们肯定源源不断地提供改进信息,使本书一版比一版更完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
2017年1月6日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此次非常荣幸受邀给新世纪医疗的新书《儿童健康百科》写序,也正好将我心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并进入北京儿童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至今已经35年。几十年来有个期望一直常伴我心:让每一位宝宝,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
目前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儿科医生工作量大,门急诊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6%;儿科医生承担的工作压力重,平均每100个患儿仅有0.26个儿科医生!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导致每名儿科医生每天要面对的患儿数量极多,看诊时间短,无法更好地了解患儿,无法安抚父母焦急的情绪……身为一名临床儿科医生,如何让宝宝更少生病,如何在诊疗过程中更舒适、放松,我想这是每一个儿科医生的心愿。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改善、政府政策的支持,家庭医生这一观念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家长们愈发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名了解宝宝及家庭情况的医生,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家庭医生由于一直参与孩子健康方面的指导和治疗,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家族史、既往健康史等各种细节,确保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根源上解决宝宝的病痛。在此基础上,医生不仅仅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还在真正意义上成了一个家庭的知心朋友、一个家庭的成员。家庭医生概念的广泛推广普及,极大限度避免了误诊的发生,也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感,对整体医疗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为了将家庭医生这个项目更好地落实,让家长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更专业的角度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我与新世纪医疗优秀的家庭医生们一同编撰了《儿童健康百科》,此书是数十位临床儿科医生的心血之作,是他们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临床经验的积累,结合实际就诊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悉心梳理,清晰地将内容分为保健、疾病、安全、心理四个章节,内容涵盖孕前、孕期、分娩到儿童的生长发育,从常见病案例分析到解决疑惑,从意外伤害到应急方案,同时可学到各种育儿常识及心理护理知识。我们由衷希望此书可以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基础的医疗常识,使你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自信;同时也希望此书可以给未来从事儿科医疗事业的年轻医生以专业的指导。
特此鸣谢所有为本书付出心血的新世纪医疗的家庭医生,你们是行业的楷模和先行者!也感谢各位编辑老师在筹备此书时的努力付出。因为是初版,有不到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申昆玲
很实用的书
评分涨知识
评分哈哈哈哈斤斤计较看看快快乐乐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习惯性好评专用,京东铁粉
评分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评分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售后及质量都值得信赖。
评分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