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剧史料学

清代京剧史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新苗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清代
  • 戏曲史
  • 史料学
  • 文化史
  • 戏曲研究
  • 历史
  • 中国戏曲
  • 清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29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29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京剧史料,并非仅仅是清代产生的京剧史料,也包括民国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但记载着清代京剧发展历史信息的史料。对清代京剧史料进行盘点,可以厘清清代京剧史料存佚、整理出版的基本面貌,以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更为便捷地搜索查找和利用史料进行研究。
  《清代京剧史料学》属于史料学基础理论在清代京剧史料领域的运用。
  《清代京剧史料学》的出版对于清代京剧史料学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清代京剧史料学概论
一、史料学与京剧史料学
二、清代京剧史料的检索与搜集
三、清代京剧史料的整理与出版
四、清代京剧史料整理、鉴别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图书类清代京剧史料述略
一、梨园花谱
二、清代其他图书类史料

第三章 民国时期出现的图书类清代京剧史料
一、伶人传记类
二、研究类著作

第四章 清代京剧文学史料(附报刊史料)
一、剧作家及其创作史料
二、清代京剧文学的刊刻、收藏和整理
三、清代京剧剧目类史料和著作
附:报刊史料

第五章 宫廷、梨园档案史料和实物史料
一、清宫档案史料
二、梨园史料及实物史料

第六章 齐如山清代京剧史料学研究
一、齐如山对清代京剧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二、齐如山对京剧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三、对京剧舞台艺术规范和技术史料归纳总结及其剧学理论的创建
四、齐如山京剧史料学研究的得与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清代京剧史料学》:
  《马连良艺术评论集》中收有一篇马连良撰写的《记名伶十三绝图》,从内容中可知,这篇文章原发表于五十年代香港的某报刊上,该期报刊上印制了同光名伶十三绝图,马连良撰文介绍自己发现“十三绝图的始末”。文章说,1929年的春天,自己和朋友去看一幢老式的府第,在一间客厅看到一幅古画:“那就是这帧‘十三绝’图,它是绢面彩绘的戏装人像,宽大足占满了半边墙壁,每个人物硕大逼真,我当时向屋主询问这幅画的来源。据说这是逊清咸丰年间一位名画家沈容圃先生的遗作。这位先生轻易不肯为人画像的。某日,在琉璃厂的古玩铺里会见这十三位名艺人,一时高兴,绘成这帧画像。”然后马氏说自己怂恿朋友将屋子和这幅画都买下来,又向朋友婉商,将画缩小摄制,印了一万张,赠给京沪各地的好友,现在印制的就是当年影印的图片,云云。马连良提供了一个与朱复昌不同的说法,按照马氏的讲述,则此图1929年就已经被发现,马氏还印了一万多张缩印分寄友朋,奇怪的是整个三十年代未见该图的记载,也未见“同光十三绝”的提法。
  还有第三种记载,据姚玉芙之子、王瑶卿外甥姚保瑄回忆,此画出处又有不同。姚氏以亲历者的身份说,四十年代某天晚上,在王瑶卿家众人闲聊之际,集萃山房的周殿侯带来一卷画,说有人称是清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落款也的确是沈蓉圃,问王瑶卿此十三人为谁。王瑶卿遂对众人谈起画中人的技艺事迹,这时朱复昌进来,王瑶卿怂恿他买下这幅画,朱花400元买了下来,并缩印出版。姚氏将朱复昌买得此画的经过写得如此真切,然让人心生疑窦的是,关于这些细节朱复昌为何在序中一字不提?朱复昌请顾曲名家和名伶题辞,王瑶卿为外祖父郝兰田写了小传(后文中正传,基本照抄王瑶卿之文),他为何在题辞之位置写上一篇小传,文章开头“朱先生复昌得沈蓉圃所画之京伶十三绝小像”一笔带过,倘若果如姚保碹所云,王瑶卿与此画之发现关系不浅,他怎么也只字不提?
  以上三种关于“同光十三绝”画像来源的记载,让人莫衷一是。著名编剧家翁偶虹曾在《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前题有《十三绝图像赞》,可以说是当时的当事人之一,应该颇为了解此画的经过。他于1992年在《中国京剧》杂志发表《泛谈“十三绝”》一文,披露出惊天真相。翁偶虹记载了一段红豆馆主与胡子均的对话,“老二位说起梨园往事,谈兴甚浓,予侍立左右,冒昧地请教”十三绝“的问题。
  ……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清代京剧史料学》之外的、详细且内容丰富的图书简介: --- 《盛世梨园:明清戏曲审美与社会流变研究》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中国戏曲艺术在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与审美取向三重驱动下的复杂演变历程。我们聚焦的并非某一特定剧种的文献考证,而是横跨昆曲、弋阳腔、乱弹等多元声腔体系的兴衰更迭,考察它们如何映照出士绅阶层、市民群体乃至宫廷权力中心的文化需求变化。全书以“审美”与“社会流变”为核心交叉点,力求勾勒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活的戏曲史”。 第一部分:明代晚期:士绅审美的主导与昆曲的鼎盛 第一章:江南士林的文化自律与昆曲的制度化 本章考察明代中后期,以吴门为核心的江南文人群体如何将昆曲打造成一种高度精致化的审美符号。我们分析了汤显祖、徐渭等重要剧作家在理论构建上的贡献,探讨了“雅”与“俗”在士人审美中的辩证关系。重点研究了昆曲在士大夫园林、私人戏馆中的演出形态,以及其对表演规范(如水袖、台步)的初步确立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牡丹亭》等作品中蕴含的个性解放思潮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张力,揭示了审美形式对思想表达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城市市民的早期介入与“花部”的萌芽 虽然昆曲被视为雅部正宗,但在徽州、江西等地的商业中心,以弋阳腔为代表的“花部”声腔已悄然兴起。本章通过对地方志、商业账簿中关于戏班活动的零星记载,重建了市民阶层对戏曲娱乐的早期需求。我们比较了昆曲的细腻叙事与花部地方声腔的粗犷直接,分析了这种风格差异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区隔。这部分材料的搜集,主要依赖于对地方文书、地方戏园会馆碑刻的田野考察与文献辑录,以期还原早期戏曲市场生态。 第三部分:清代:宫廷权力对戏曲的规训与南北融合的趋势 第三章:康乾盛世的宫廷戏曲体制与规范化 清朝入主中原后,戏曲艺术迅速被纳入皇家的文化规训体系。本章详细考察了内务府“升平署”的建立、组织架构及其对全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我们分析了乾隆皇帝个人对戏曲的偏好,以及他如何推动“雅部”(以昆曲为主)在宫廷中的绝对正统地位,并以官方力量对民间戏曲进行审美上的约束与引导。这部分研究深入探究了官修戏曲剧本的整理与刊刻,及其对传统文本的改写倾向。 第四章:地方声腔的崛起:徽班的进京与“花部乱弹”的争锋 清代中叶,尤其在乾隆、嘉庆年间,以徽班为代表的地方声腔力量日益强盛。本章重点分析了徽班如何吸收融合了地方曲调与表演技巧,最终在京城站稳脚跟。我们探讨了徽班进京初期与既有的北京戏班(多为弋腔或昆腔系统)之间的竞争、冲突与融合过程。研究的重点在于,徽班如何在保留自身声腔特色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北京观众的口味,为日后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声腔基础。这部分史料多见于京城地方志、旗人笔记和早期文人游记,对于理解声腔的“混成”至关重要。 第三章:美学观念的转向:从“情理”到“技艺” 随着剧场从私密的园林转向公共的戏园,观众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本章讨论了清代中后期戏曲审美重心从“感发情志”向“炫示技艺”的转移。我们分析了清代中期戏曲评论中,对“唱功”、“做功”、“武功”的专业化评价标准的出现,以及这种转变如何促使演员将身体训练推向极致。这一阶段的理论性文献,如某些艺人传记或戏曲笔记中对表演细节的描述,成为我们考察审美标准变化的主要依据。 第四部分:社会变革下戏曲的传播与物质文化 第四章:戏班的组织形态与流动性 本章侧重于戏曲的“生产”环节。我们考察了清代戏班(包括专业科班和半职业的民间班社)的组织结构、学徒制度、经济运作模式以及人员流动性。通过分析戏班的行头、道具购置记录(若有存留),以及戏班在不同省份间的迁移路线,我们试图还原一个在封建社会秩序下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专业群体。戏班内部的等级制度与外部的社会地位,构成了戏曲艺术生存环境的底层逻辑。 第五章:戏曲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剧场空间与观众群体 本书最后聚焦于戏曲作为一种公共娱乐形式在城市中的具体实践。我们详细考察了清代中后期,北京、上海、广州等重要城市中,戏园(如北京的广和楼、福字会等)的建筑格局、票价结构、观众的组成(区分了堂座、楼座、散座的社会阶层)。戏曲不再仅仅是文人的雅集,而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遗存的梳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戏曲艺术是如何深入社会肌理,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国剧”。 结语: 《盛世梨园》力求通过对社会结构、审美风尚、宫廷规训与民间创造力之间复杂互动的考察,描绘出一部以文献考据为基础,以社会史观照为核心的明清戏曲发展通史。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在引用和交叉验证史料方面,展现了令人称道的严谨态度。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年代或人物信息,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并列呈现了不同的记载,并清晰地指出哪种说法的佐证更充分,或是哪种说法更接近于当时的“官方”记录。这种坦诚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例如,在考证某位早期武生大家的确切出生年份时,书中列举了三份不同的档案记录,并分析了各自的形成背景,最终得出一个审慎的结论。对于一个以“史料学”命名的著作来说,这种对史料本身进行“批判性研究”的能力,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它教导读者,历史不是一个固定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被证据修正和完善的认知过程。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戏班融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超然视角。京剧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熔炉”过程,涉及到徽班、汉调等多个剧种的碰撞与取舍。这本书没有简单地进行“谁取代了谁”的机械论述,而是着重分析了每一次融合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动因和审美取向的变化。它清晰地勾勒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哪些因素(比如对某个皇帝或王公贵族的偏好,或是特定演出场地的需求)促成了某些艺术形式的兴盛与衰落。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读者理解京剧的“诞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动态过程。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提升了全书的理论高度,让人在阅读具体史料细节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琐碎的考证中,总能看到背后清晰的历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坦白说,是我读过所有学术书籍中最舒适的之一。字体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确保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行距和字间距的设置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引文,眼睛也不容易疲劳。相较于一些动辄使用小一号字体塞满页面的学术著作,这本书似乎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愿意为“呼吸感”留出空间。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考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让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清代戏曲史料,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可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阅读体验上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点,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对京剧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封面上的字体排版,简约而不失古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研究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引文的出处标注得极其详尽,看得出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史,而是扎根于一手档案和地方志的深度挖掘。特别是关于早期戏班的组织结构和演出规范的描述,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让我对京剧的起源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知。尽管我不是专业的戏曲研究者,但光是阅读这些严谨的考据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对学术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汇编,适合那些真正想深入探究京剧“根”在哪里的人去细细品味,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不为人知的案头功夫和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迷人,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作者在铺陈史实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当时的名伶轶事,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史料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见昔日舞台上的叫好声。比如,其中关于某位早期花旦的生平描绘,不仅记录了她的艺术成就,还触及了她生活中的挣扎与选择,这种人情味的展现,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沏上一壶好茶,慢慢为你讲述梨园行当的百年风云。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相对冷门的史料章节,也保持了很高的可读性,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