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全集10 东周(四)

中国青铜器全集10 东周(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东周
  • 中国青铜器全集
  • 文物
  • 历史
  • 艺术
  • 考古
  • 古代史
  • 文化
  • 青铜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0417
商品编码:1027440665
出版时间:1998-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本社 编 著作 定  价:350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01日 页  数:17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1010417 图版
一  克黄鼎
  春秋中期
二  邓公秉鼎
  春秋中期
三  王子午鼎
  春秋晚期
四  变形交龙纹鼎
  春秋中期
五  蟠蛇纹鼎
  春秋中期
六  楚子鼎
  春秋晚期
七  ??鼎
  春秋晚期
八  蟠蛇纹鼎
  春秋晚期
九  曾太师鼎
  春秋晚期
一○  铸客鼎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青铜器全集10》选录东周楚国以及作为楚国附庸的曾国的青铜器一百五十一件(套),包括体制宏大、性能很好的曾侯乙编钟,采用失蜡法铸造的淅川下寺楚墓的盏、和曾侯乙尊盘等典型器。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在东周时代走向强大繁荣,版图渐居群雄之首,科学文化独领风骚。深受周文化影响的楚国青铜铸造丵从春秋中期以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春秋晚期至战国的楚国的楚国器,铸造工艺精熟,纹饰繁密细巧,往往具有复杂的旋律感和浓重怪异的气氛,今人耳目一新。 
中国青铜器全集系列其他卷册简介 本套大型考古文献汇编,旨在全面、系统、科学地梳理和展示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铸造的辉煌青铜器艺术与技术成就。鉴于《中国青铜器全集10:东周(四)》聚焦于特定时段的青铜器遗存,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宏大和完整的认知框架,我们在此简要介绍本系列其他卷册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中国青铜器全集》系列,作为迄今为止收录青铜器实物最丰富、图版质量最高、考证最为严谨的综合性图录,系统地按照时间脉络和地域分布,将商、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遗珍汇集一堂。本系列旨在为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学、材料科学以及古文字学研究者提供一手的基础资料,同时满足广大文博爱好者对古代精美艺术品的鉴赏需求。 --- 早期与形成期:《中国青铜器全集1-3卷》(早期至商代早期/中期) 这几卷构成了中华青铜文明的奠基部分。它们收录的器物主要集中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8世纪至前16世纪)。 主要内容侧重: 1. 技术萌芽与早期尝试: 关注从陶范技术向复合范铸造技术过渡的早期形态。器物形制相对简单,如早期的斝、爵、鼎、鬲等礼器,以及一些带有简单几何纹饰的工具和兵器。 2. 礼器体系的初步确立: 展现了夏商之交,中原地区初步形成以“鼎、簋、爵、斝”为核心的青铜礼器谱系的早期面貌。纹饰以瘦削的饕餮纹、乳钉纹为主,线条较为稚拙,但已显现出强大的精神象征意义。 3. 二里头风格的独特体现: 详细展示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具有明确早期特征的青铜器,其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是探讨“夏文化”与青铜文明起源的关键物证。 学术价值: 奠定了后续商代中晚期繁荣的基础,是理解青铜技术“本土起源说”的重要支撑材料。 --- 鼎盛期:《中国青铜器全集4-6卷》(商代中晚期/殷墟时期) 这部分卷册代表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尤其聚焦于商代盘庚迁殷至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5世纪至前11世纪)。 主要内容侧重: 1. 成熟的礼器制度: 涵盖了从盛食器(鼎、簋)、酒器(尊、彝、罍)、水器(盘、盉)到乐器(钟、磬)等全系列礼器。器物形体宏大、种类繁多,组合日益复杂。 2. 装饰艺术的辉煌: 这是全系列中纹饰最为繁复、雕刻最为精湛的时期。重点展示了高度程式化的饕餮纹(兽面纹)、云雷纹、蝉纹、夔龙纹等,许多器物上可见“地纹”的运用,展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3. 铭文的早期发展: 记录了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少量、短小的族氏铭文和祭祀铭文,是研究商代史实的珍贵史料。 4. 铸造技术的完美: 展现了多范、多层范、分铸技术(如尊、罍的器身与器盖分离铸造)的成熟运用,代表了古代金属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 学术价值: 深入研究商代王权、宗法制度、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和神灵祭祀)的实物依据,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古代文明物质基础的核心资料。 --- 过渡与确立期:《中国青铜器全集7-9卷》(西周早期至中期) 这部分卷册涵盖了周人取代商朝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9世纪中叶)的历史跨度。 主要内容侧重: 1. 礼乐制度的规范化: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青铜器的形制、组合和功用被纳入严格的等级规范。本卷详述了各种“礼器组合”在不同等级贵族墓葬中的体现。 2. 铭文的黄金时代: 这是青铜器铭文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时期。大量的长篇铭文(如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等)详细记载了册命、赏赐、战争、土地、祭祀等周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 纹饰风格的演变: 早期继承商代遗风,但逐渐向“素面化”和“简化化”发展。饕餮纹的动物形象开始变得柔和、程式化,并逐渐被窃曲纹、波曲纹等抽象化、几何化的装饰所取代。器物整体风格趋于厚重、端庄、内敛。 学术价值: 提供了研究西周王朝建国史、分封制度、宗法伦理以及早期“礼乐文明”形态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 --- 东周系列:《中国青铜器全集10-14卷》(春秋战国至秦汉过渡) 本系列着重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这是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变革、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青铜器的功能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青铜器全集10:东周(四)》所处的这一阶段,标志着礼器制度的全面瓦解,而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系列其他卷册(东周1-3卷、东周5卷等)重点涵盖: 1. 礼器向实用器的转变: 传统的鼎、簋等礼器数量锐减,或被模仿成薄而轻的“仿古器”用于陪葬,或被功能性更强的实用器取代。 2. 生活用具的繁荣: 重点展示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青铜器,如铜壶、铜钫、温壶、炉、灯、带钩、钱币等。 3. 工艺技术的革新与外来影响: 错金、镶嵌工艺的极致发展: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利用金银丝、红铜丝等镶嵌出极其复杂、生动的几何图案、动物形象和人物场景(如宴乐、狩猎图)。 透雕与镂空技术: 出现大量精美的透雕套合器,如动物造型的器座、复杂的蟠螭纹饰等,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镂空技术。 虎座鸟架鼓、博山炉等新奇器型: 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审美情趣的追求,以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对中原青铜艺术的冲击和融合。 4. 画像与写实风格的兴起: 纹饰不再局限于神秘的神怪图案,开始大量出现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画像,如采桑、攻战、宴饮、舞蹈等,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初步萌芽。 学术价值: 全面呈现了青铜艺术如何从服务于“神权/王权”的礼器体系中解放出来,转向服务于“贵族生活与个性化审美”的过程,是研究战国社会变迁和文化面貌变迁的关键实物资料。 --- 总结: 《中国青铜器全集》系列,如同一个宏大的时间隧道,将观众从远古的巫术氛围带入到群雄并起的变革时代。每一卷册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物质文化遗产的详尽记录,通过对器物造型、铭文内容、纹饰风格和铸造工艺的细致梳理,共同构建起一部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百科全书。读者若想全面理解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变革性,必须结合早期(商周)的沉稳庄重作为参照,才能深刻体会到那个“礼崩乐坏”时代艺术上的巨大创造力与颠覆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系统梳理特定历史阶段青铜器谱系的权威参考资料,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侧重于理论探讨而忽略了实物展示的广度,要么就是图录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严谨的断代依据。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规模和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收录范围,它似乎竭尽全力地想要把特定时期所有能被记录和学术界认可的重要出土器物都囊括进来。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从未在其他出版物中见过的罕见器形或者区域性风格的器物群落,这对于廓清某一时期青铜文化在地域间的传播脉络和风格差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证材料。尤其是对于那些器形特征处于风格过渡期的例子,作者们似乎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审慎的归类,这种严谨性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迫使你必须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器型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步定型和演变的。

评分

这部巨著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不失庄重的学术气质。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侧边书脊的烫印技术,即便是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捕捉到那些精细的纹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大量高清、还原度极高的器物照片占据了主要的视觉空间,而且照片的布光非常专业,能够清晰地展示出青铜器表面那些历经千年留下的斑驳锈色和精妙的铸造痕迹。要知道,研究青铜器,看图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每一页都是一幅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鉴赏图录。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视觉盛宴,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呼吸与匠心。对于任何一个痴迷于古代工艺美术,尤其是对周代青铜礼器形制演变有深入兴趣的藏家或研究者来说,这种级别的图录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收藏价值。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一个微妙平衡点。尽管它内容极其专业,涉及的器物类型繁多,但通过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严密的编排结构,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器物类型了解不深的初级研究者,也能够循序渐进地跟上节奏。它的文字描述精准、克制,没有过多夸张的赞美之词,完全依靠器物本身的证据说话,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学术态度。每件器物旁侧的文字介绍,都像是为这件沉默的古代遗物配上了一份精确到位的“身份证明”和“生命历程概述”。这种对待历史遗产的敬畏之心,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完美结合,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让人深切体会到研究这项课题的庄重与乐趣。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那种震撼是生理性的,简直像面对一个沉默的古代金属博物馆。我尝试着去对照我已有的几件研究材料,发现它提供的许多细节校勘,直接修正了我之前的一些误判。比如,关于某类流行于那个时期的动物纹饰,以前总觉得是单一来源,但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实例,揭示出其背后可能存在着相互竞争或融合的几种工艺母题。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对该阶段青铜艺术语言复杂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有什么”,更在努力揭示“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原因。对于想要撰写区域史或断代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个巨大的、已经整理好的基础数据库,极大地节省了前期基础资料搜集和核对的时间,让人能更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理论建构。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文物图集。我注意到它在对器物进行著录时,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基本尺寸、重量、出土地点这些基础信息上,更深入地介入了铭文的释读和纹饰母题的溯源分析。对于那些带有长篇铭文的重器,它提供的拓片和摹本清晰度极高,这对于进行金文研究的人来说,是直接的福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比较不同区域青铜风格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在探讨某一类尊或鼎的附件形制变化时,它能敏锐地指出不同工匠群体在执行同一礼制要求时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和技术差异。这种深度的文本结合视觉的互文性处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个高度复杂的证据链中主动构建对那个时代权力结构和社会信仰体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