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桃坞绣谱:民间刺绣与版刻》既为了保存这批珍贵的资料,也就此说明刺绣与木版画的关系。由此可见,过去世俗的一个方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文化,艺术介入时尚,成为风气之先,而风源不同,表现得也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消失了,有的改变着面孔;失去的不一定不好,存在的也不一定全好。
内页插图
目录
题记
概述
一、中国的刺绣
二、刺绣的图样
三、民间的版刻绣花样
四、隐在绣花之中的风釆
图版
一、桃花坞版刻绣谱
二、吴地版刻绣样
三、苏州刺绣花样范本
四、桃花坞版刻戏衣刺绣纹样
五、南昌版刻绣稿
六、胶东版刻小品绣稿
七、平度版刻窗花与绣稿
八、武强版刻绣稿与窗花
结语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中国的刺绣
织彩成纹为锦,刺彩为纹称绣。锦与绣本是不同的工艺所制作的两种物品,但经常连称,用以形容美好的事物。因为两者的制作虽然不同,可是所用的材料一样,成品的用途又接近,都是最华美的结晶,譬如称祖国的山河之美为“锦绣l山河”,祝人的光辉前程为“锦绣前程”。锦绣成了美好的代词。
织锦和刺绣的花纹之美固然视其意匠功夫,但作为载体的丝线和丝绸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材美工巧”,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都是得益于蚕丝。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蚕这种小小的昆虫能够吐出很长很长的丝,将数根丝捻合在一起成为光洁的线,既可以用于缝纫,又能编织成布,在解决穿衣问题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关于蚕丝的特点和缫取,陈维稷在《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巾介绍说:“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本体,丝胶是带粘性的物质,包裹于丝素之外。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遇冷又会凝固。必须置于一定温度的水里,使之溶解,方才能够使丝纤维分离,便于抽引。我们的祖先在夏代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最初取得的丝,大概都是比较短的断丝,用纺坠加工成丝线,再用于织造。开始发现抽丝的原冈,估计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可能和当时人吃蚕蛹有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开始利用的是野蚕的蛾口茧。这两种情况都会有。蚕蛹可食,夏代以前可能也曾用作食品,当人们剥食蚕蛹时,必须撕掉茧衣,并用口中唾液润湿和松解茧层,扯破茧壳。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能把丝牵引出来。牵引出来的丝,是长短不一的。同样的,当野蚕茧壳浸入水中之后,由于日晒雨蚀和微生物的作用,使丝胶分解,也能比较容易地把丝绪牵引出来.在这些现象的启发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水温对蚕茧舒解的重要性,便形成了原始的利用热水缫丝的技术.”(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第12、13页,科学出版社,1984)
这是古代“经验型”的技术,从偶然到必然,随着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完善,在农耕社会,由植桑、养蚕、缫丝到丝织和刺绣,人与蚕亲密结缘,对这种昆虫爱护得无微不至,称作“蚕儿”、“蚕花”、“蚕宝宝”。
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的象牙盅上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已以蚕形为装饰。甲骨文中的“蚕”、“桑”等字,也是象形的。《说文解字》解释“蚕”字,称为:“任丝虫也。”
……
桃坞绣谱:民间刺绣与版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