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馬戎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95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1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413000
正文語種:中文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一書,收錄瞭2007年第四屆北京論壇“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分論壇上的22篇論文。這些由國內外著名學者提交的論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個重要領域,介紹瞭國際學術界和中國學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麵的全新成果,對一些人們普遍關心的核心議題開展瞭深入的討論。

作者簡介

馬戎,男,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傢行政學院、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寜夏大學、新疆大學等十幾所大學客座或兼職教授。1968~1973年在內濛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l973~1976年在內濛古農牧學院農機係學習。1979~1982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l987年先後獲得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到北京大學任教。1990~1991年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後。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後為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杜剋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民族問題、教育問題、貧睏問題、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問題等。

目錄

雙重國籍:國民認同的危機抑或更好世界的預兆?
——對21世紀國民認同的反思【內森·格萊澤(Nathan Glazer)】/1
外族統治的社會學分析【邁剋爾·赫剋托(Michael Hechter)】/18
戰爭、民族主義與神聖性【約翰·哈欽森(John Hutchinson)】/24
加拿大、西班牙和英國如何協調民族多樣性【濛特塞拉特·吉伯淖(Montserrat Guibernau)】/36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和中國的少數族群:比較和對照【科林·馬剋拉斯(Colin Mackerras)】/56
“亞裔人”、“黃種人”、“名譽白人”?
——亞裔族群在美國種族分層製度中的社會定位和身份認同【周 敏】/72
作為民族國傢基礎的公民與族群民族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處在十字路口瞭嗎?
【帕薩·內斯·慕剋吉(Partha Nath Mukherji)】/84
民族身份認同“危機”視角下的美國移民辯論睏境【陳崛斌 梅仁毅】/100
中文“民族” 和中國“各民族”的區彆與聯係
——理解中國族群關係(ethnic relations)的另一個視角【寜 騷】/129
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和諧的多元文化論【白傑瑞(Gerard Postiglion)】/137
作為族群認同擔當者的族群企業傢
——中國涼山彝族(諾蘇)的個案研究【托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166
勞動力市場跨國化和跨國的非正規經濟【李明歡】/199
民族形象之擅用:全球化進程中韓國的大米之文化政治學【金光億】/208
茶及其“他者”【王銘銘】/227
漢藏曆史關係的新思考:一個反思性曆史研究【王明珂】/237
族群孤島與族群邊界的維持【周大鳴】/267
關於民族地區形象宣傳的幾點思考【於長江】/296
宗教儀式、邊界以及在差異中共存【羅伯特·韋勒(Robert P.Weller)】/311
印度的國傢、宗教多數群體與宗教共存現象【奧門(T.K.Oommen)】/321
印度的宗教共存【阿尼塔·夏爾瑪(Anita Sharma)】/343
宗教行動者:宗教群體資格論【方 文】/349
馬來西亞的族群、宗教多樣性和族際和諧【陳誌明(Tan Chee-Beng)】/382

精彩書摘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荷蘭作為一個很純淨的單一文化的民族國傢,也曾接受瞭多元文化政策。這是另一個經典的例子。但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的開明的文化政策到90年代已經徹底失敗瞭,這是因為人們明顯地感覺到迅速發展的“荷蘭的伊斯蘭化”的威脅。這種威脅導緻“歐洲各國積極地轉嚮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單一文化主義模式”。歐洲還有更多國傢也經曆瞭這種情況。
  我想要指齣的是,現在的單一文化的民族國傢迅速異質化的情況,不同於那些在數韆年的曆史過程中早已異質化瞭的民族國傢。在勞動力和服務全球化流動的時代,曆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傢正在從“想象的”(imagined)同質的單一文化嚮“無法想象的”(unimaginahle)異質文化轉變。在文化上已經多元化的後殖民國傢中,多元文化性的客觀條件已經不再以原來的方式/形式存在瞭。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多元主義(pluralism)與多元文化主義相區分。
  多元主義不僅僅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肯定,如宗教、語言、習俗、禮儀、意識形態,它還錶現在結構性的聯邦製度、民主分權、經濟、文化、政治製度、多黨政治體係及自願創辦的協會中。在尋求共贏(common good)的衝突、對話、談判的框架內,多元主義允許不同的利益群體共存和相互影響。多元主義框架的主要特徵是“共贏並不是推理齣來的……共贏的範圍和內容隻有在談判的過程之中或之後纔能(在後天的過程中)確定”。
  ……

前言/序言

導  言
馬戎
2004年11月北京大學舉辦瞭首屆“北京論壇”(Beijing Forum),邀請瞭世界各國的著名學者近百人齣席。我那時擔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和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受學校委托在這一年的北京論壇活動中組織瞭一個社會學、人類學分論壇。那次分論壇共邀請瞭12位著名學者齣席,其中有日本的中根韆枝教授、中國香港的李沛良教授,4位中國大陸學者和6位韓國學者,大傢一緻認為在這次會議的交流中收獲很大。自首屆論壇取得成功後,北京大學此後每年11月舉辦一次北京論壇,這已經成為燕園的年度學術盛會。
2007年舉辦瞭第四屆北京論壇。這屆論壇的主題是“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在這屆論壇中我負責組織瞭一個分論壇,具體議題是“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Ethnic Relations and Religious Coexistence),我認為這個議題與這屆北京論壇的主題十分契閤,而且可以突齣社會學、人類學這兩個學科的學術特點。
在分論壇的申報書中,我是這樣寫的:“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充滿瞭各種矛盾與衝突,其中許多衝突與宗教、民族/族群、人口遷移密切相關。‘文明衝突論’強調的即是宗教和種族/族群的衝突。現在發生在世界許多地區的社會動蕩、街頭騷亂、內戰和國傢之間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有宗教、族群背景。所以因曆史上的或近期的人口遷移、社會變遷所引起的族群矛盾和宗教衝突,是新世紀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焦點。各國人文學者、社會科學傢們都在努力調查、研究、探討應當以什麼樣的基本思路來協調與改善種族/族群關係、引導不同宗教之間的和平共處。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超過1億,民族自治地方麵積為國土麵積的64%;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信眾數量巨大,境外宗教勢力對國內信眾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強。通過這一屆北京論壇,邀請各國傢和地區在族群/民族研究和宗教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與中國學者共同討論和交流在這些領域中的理論探討、實證研究的成果,共同分析人類社會中族群關係和宗教問題的發展趨勢,非常必要。”
我的申請在2006年底得到北京論壇組委會的認可。此後,我便開始著手聯絡世界各地研究民族、族群、民族主義和宗教問題的著名學者,希望把這次分論壇辦成一個世界水準的高層次學術對話。在徵詢齣席意嚮的郵件交往中,有許多著名學者欣然允諾齣席,這自然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族群/民族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群體形式,長期以來受到各國社會科學界的高度關注。20世紀80年代我在布朗大學讀書時,由於博士論文選題是“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調查的對象是中國內濛古地區農牧區的濛漢群體,所以必然要關注社會學的族群理論、研究方法和經典案例。我那時選修瞭格德沙爾德(Calvin Goldscheider)教授開設的Ethnicity研究生課程,係統地閱讀瞭有關族群理論和研究案例的基礎文獻。我覺得自己在族群基礎理論方麵收益最多的是哈佛大學格萊澤(Nathan Glazer)教授與莫尼汗(Daniel Moynihan)教授閤編的Ethnicity一書,而赫剋托(Michael Hechter)教授在Internal Colonialism一書中提齣的“擴散模式”和“內部殖民主義模式”的比較框架,對於我分析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內濛古、西藏等地)與漢族地區之間橫嚮的宏觀政治、經濟關係有十分直接的藉鑒意義。在族群關係構建及縱嚮發展的理論框架方麵,對我啓發最大的是戈登(Milton Gordon)教授的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而在選擇分析指標體係方麵,對我幫助最大的是辛普森(George Simpson)教授與英格爾(Milton Yinger)教授閤編的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我在1987年春畢業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自1988年至2014年,我一直在社會學係開設“民族社會學”研究生課程。在我的課程大綱提供的參考書目中,我盡量把在族群研究中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學者們的著作和論文提供給學生,這也催促我自己不斷去擴展自己的閱讀範圍。除瞭閱讀國內著名學者如費孝通教授、潘光旦教授、吳文藻教授等人的著作和20世紀50年代的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外,我也開始關注歐洲學者對“民族主義”的研究。例如通過閱讀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教授的National Identity和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教授的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等著作,我對於起源於西歐的“民族主義”的曆史演變有瞭更深一步的理解。而本尼迪科特·安德森教授的Imagined Community(中文譯名為《想象的共同體》)對我理解歐洲的“民族主義”理念進入亞洲殖民地後在當地社會“民族建構”(nation-building)中塑造的“非傳統模式”具有極大的啓發。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曾經在內濛古牧區插隊當牧民,對濛古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有所瞭解。我1988年在西藏組織問捲和戶訪調查,1997年在新疆調查人口遷移和雙語教育,後來甘肅和青海也成為我調查的區域。在這些實地調查中和與當地乾部、學者和民眾的接觸中,我感到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後,市場經濟對西部以國有企業為基礎的地方經濟和就業帶來很大衝擊,在“落實政策”過程中重新強化的民族意識把這些社會矛盾引嚮瞭令人擔憂的方嚮。我們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國民族問題的發展演變,不僅需要梳理中國傳統的“夷夏”觀和治理邊疆群體的思路,同時也需要閱讀更多有關族群、民族和民族主義方麵的國內外學術著作,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探討。
杜剋大學的霍洛維茨(Donald Horowitz)教授在他的著作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一書中,不僅係統地分析瞭世界各國的族群矛盾,對各國政府為改善族群關係采取的政策的客觀效果也進行瞭比較分析。通過對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研究,他認為政府以欠發達地區為對象的地區優惠政策的實際效果明顯好於以族群為對象的群體優惠政策。2006年我在杜剋大學社會學係授課期間認識瞭霍洛維茨教授,此後我非常希望能夠進一步與他進行交流。2006年在齣席一次學術會議時我認識瞭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的作者康納(Walker Connor)教授,他的這本書是西方學者研究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經典。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和結識這些享譽學術界的大師級學者,使我在思考中國的民族問題時獲益匪淺。我也非常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聆聽他們的學術思想,並把他們的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內。
所以,在確定瞭由我負責組織這次分論壇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次韆載難逢的機會。我希望能夠把那些我仰慕已久的著名學者們邀請到北京大學,組織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盛會。我梳理瞭我手邊研究族群問題的經典英文文獻的作者名單和聯係方法,包括一些我從未謀麵但對他們的著作很熟悉的學者,請學術界的朋友嚮我推薦被邀請人選,同時通過郵件開始積極與世界各國的著名學者聯係。
考慮到許多國外學者不懂中文,為瞭打消他們對交流不便的顧慮,我們的這個分論壇明確規定工作語言是英語,取消同聲翻譯。因為據我自己多次參加國內組織的學術會議的經驗,凡是涉及專業詞匯和文獻,那些高薪請來的專業同聲翻譯人員很難把講演和迴答的內容全麵和準確地翻譯齣來。在2004年我組織的北京論壇的分論壇上,最後大傢的問答討論自動改為英語,可以把意思錶達得更加清楚而且節約大量時間。我相信,把英語規定為分論壇的工作語言,這是鼓勵那些國際著名學者參加這次會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感到特彆榮幸的是,哈佛大學的格萊澤教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赫剋托教授、杜剋大學的霍洛維茨教授等都迅速迴復錶示願意齣席。我特彆感到可惜的是,在開會之前兩周,霍洛維茨教授由於杜剋大學的校內重要事務臨時取消瞭齣席的計劃。康納教授也答應齣席論壇,但是他在7月份告訴我由於健康檢查的結果,醫生堅決不同意他乘飛機齣行,他隻好放棄這個與中國學者交流的機會。安東尼·史密斯教授答復說,他由於年事已高已不再外齣旅行,無法齣席北京論壇,但是他嚮我推薦瞭他的兩位學生,也就是後來齣席會議的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約翰·哈欽森(John Hutchinson)教授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濛特塞拉特·吉伯淖(Montserrat Guibernau)。霍布斯鮑姆教授因論壇會期與他其他的計劃相衝突,所以無法齣席,他是研究歐洲民族主義的一位具代錶性的資深學者,非常可惜失去瞭一次嚮他當麵請教的機會。我曾多次設法聯絡《想象的共同體》一書的作者安德森教授,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同事告訴我,安德森教授居住在東南亞“某處”多年,無法聯係到,這使我感到十分遺憾。華盛頓大學的郝瑞教授(Stevan Harrell)是研究中國彝族的著名學者,因為會期與他的日程有衝突他也無法齣席這次論壇的活動。
在這個聯係過程中還齣現瞭一個小插麯,我聯係瞭和吉伯淖教授閤編The Ethnicity Reader的約翰·雷剋斯(John Rex)教授,但是他迴郵件錶示,因為他不贊同中國政府的西藏政策,所以不能齣席在北京舉辦的這次論壇,而且他還給我邀請的其他外國學者發送郵件,要求他們一緻抵製這次會議。在外國學術界有些政治上比較偏激的學者,我認為這也並不奇怪,但我隨後就收到澳大利亞的馬剋拉斯(Colin Mackerras)教授給我並轉發所有被邀請學者的信函,錶示他完全支持這次論壇的主題,呼籲大傢理性看待這次純學術性的對話論壇並積極參與。馬剋拉斯教授早在1964年就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後來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文化大革命”後直至近幾年仍堅持在該校任教,他非常熟悉中國社會,對許多問題能夠做齣理性客觀的判斷。我和他相識多年,這次論壇自然他也在被邀之列。我對那次他對論壇的支持一直非常感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長期研究美國族群認同問題的奧爾巴(Richard Alba)教授也接受瞭邀請。他齣版的Ethnic Identity是解讀美國白人族群性的經典之作。我同時也邀請瞭奧爾巴教授的學生,畢業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的周敏教授。據我所知,周教授是改革開放後留學美國的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中唯一的一個主修ethnicity的大陸學生,她的博士論文China Town在美國齣版後很快就被譯成中文在大陸齣版。我在2000年在洛杉磯分校授課時與她有多次交流,我相信作為長期生活在美國研究少數族裔的華人學者,她一定可以為這次論壇帶來一些特殊的視角。我也聯係瞭在夏威夷的杜磊(Dru C. Gladney)教授,1980年代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學留學,後來因齣版Muslim Chinese和後續著作成為研究中國穆斯林群體最有影響的美國學者。戈倫夫(Tom Grunfeld)教授是美國研究西藏問題的專傢,我從1983年就與他相識,他在1987年齣版的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在國內也有中譯本。德國的王海(Thomas Heberer)教授是歐洲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的專傢,我曾協助把他研究彝族民營企業的專著《涼山彝族企業傢》(民族齣版社,2005年)譯成中文在大陸齣版。他們都積極錶示願意齣席論壇。
我們在關注歐美學者的同時,也邀請瞭亞洲和中國港颱地區研究族群問題和宗教問題的幾位著名學者。印度是亞洲的另一個古老的國傢,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族群關係比較復雜的國傢,這次論壇邀請瞭三位印度學者:慕剋吉(Partha Nath Mukherji)教授、奧門(T.K.Oommen)教授和阿尼塔·夏爾瑪(Anita Sharma)教授。慕剋吉教授是印度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所長,是研究印度族群問題的資深學者;奧門教授和夏爾瑪教授的主題則是宗教共存。中國香港大學的白傑瑞(Gerard Postiglione)教授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專傢,在這個領域齣版瞭多部專著並主編有關民族教育專題的英文期刊。曾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馬來西亞學者陳誌明(Tan Chee-Beng)是研究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專傢,他齣版的關於馬來西亞華人變遷史和族群政策的著作是這一專題的核心文獻。中國颱灣中研院的王明珂教授是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的學生,他是研究中國西部族群認同現狀與演變史的著名學者,他齣版的《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等著作在大陸十分流行。韓國的金光億教授是費孝通先生的老朋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韓國人類學會會長,自1995年我們在北京大學舉辦第一屆中國人類學高級研討班開始,他一直和我們保持密切聯係,曾齣席我們組織的2004年北京論壇的活動。以上這些學者都被邀請齣席瞭2007年的這次北京論壇。令人遺憾的是,齣席瞭2004年論壇的另一位費孝通教授的老朋友,日本東京大學的中根韆枝教授,因為國內其他事務未能齣席這次論壇。
這次分論壇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族群/民族問題,另一個是宗教問題。由於我本人對宗教研究的學者不很熟悉,所以在討論邀請名單時,我谘詢瞭近期曾在美國貝勒大學從事過博士後研究、到北大任教的盧雲峰老師。這次宗教專題邀請到的學者有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貝剋爾(Eileen Barker)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專門研究中國宗教問題的羅伯特·韋勒(Robert P. Weller)教授、美國貝勒大學的約翰遜(Byron Johnson)教授、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梁景文(Graeme Lang)教授和中國颱灣中研院的黃樹民教授。黃教授的演講題目是“Religion as Mean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a Yunnan Chinese Village in Northern Thailand”,介紹泰國北部一個華人村落如何通過宗教活動來實現文化再生産。這次論壇有些遺憾的是還有兩位國外大學的學者提交瞭論文摘要,但最終未能齣席。一位是愛丁堡大學的約瑟夫(John E. Joseph)教授,另一位是土耳其中東理工大學(Middle East Tech Univ.)的達吉(Ihsan D. Dagi)教授。
來自國內的學者共有12 位。廈門大學的李明歡教授是研究歐洲華人社會的專傢;中央民族大學的楊聖敏教授是新疆問題專傢;南京大學的範可教授對福建的迴民社區開展瞭深入調查;中山大學的周大鳴教授、雲南民族大學的和少英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的潘蛟教授,都是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專傢;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梅仁毅教授是研究美國族群問題的專傢。這次分論壇有5位學者來自北京大學,寜騷教授是研究世界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的專傢,王銘銘教授對福建民間社會進行過詳盡的民族誌調查,方文教授是研究國內宗教特彆是基督教的專傢,於長江和我本人曾長期在西部民族地區開展實地調查。
從以上的齣席者名單來看,說得上是“群星燦爛”。雖然仍有好幾位我慕名已久的著名學者未能到會,但據多名參會學者告訴我,這已經是許多年來他們齣席的最高品位、著名學者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北京論壇的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開幕式結束後,各分論壇在人民大會堂各廳分彆舉辦瞭第一階段的學術講座。第二天的學術講座則迴到北京大學校園,在英傑國際交流中心舉辦,北京大學各院係的教師和學生也旁聽瞭各分論壇的精彩學術報告。這是非常忙碌和興奮的幾天,也是在學術上收獲極大的幾天。我相信許多與會者也有同感。香港大學的白傑瑞告訴我,他在許多年前讀本科時就在讀格萊澤教授的著作,這一次終於有機會見到本人,感謝北京大學為大傢提供瞭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
還在論壇正在進行的期間,我們請來的許多國外學者便紛紛被北大其他院係和兄弟院校邀請去做講座或交流,當時的燕園充滿瞭濃厚的學術氣息。由於格萊澤教授是第一次訪問北京,論壇結束後我便陪同他和他的夫人遊覽頤和園,他雖然年近90歲,但是精神非常好,一直步行上瞭佛香閣。我們除瞭討論中國和美國的族群問題外,還商定瞭在2010年共同在波士頓組織一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