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洋 譯
圖書標籤:
  • 德國教育
  • 國傢教育報告
  • 教育政策
  • 教育體係
  • 教育評估
  • 2014年
  • 德國
  • 教育發展
  • 高等教育
  • 職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646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500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6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由編寫組與各方通力閤作,共同遞呈,編寫組的責任成員來自以下科研機構和統計部門:德國國際教育研究學院(DIPF),德國青少年研究所(DJI),德國高校與科學研究中心(DZHW),哥廷根大學社會學研究所(SOFI),還有聯邦及各州統計局(Dcstatis和StLA)。編寫組共同對本報告負責,在編寫過程中,編寫組始終保持科研獨立性,並由協調組進行相關的協調工作。協調組是為聯邦和各州脅力“在國際間的比較中確定教育能力及提供與此相關的報告和建議”(基本法第91b條第2款)而設立,由Dr.Jurgen Baumert教授任主席的專傢顧問組為協調組提供意見,與這兩個團隊的密切閤作使得編寫組的工作成果顯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前言
閱讀指南
詞匯錶
導論

重要成果概覽
A 框架條件改變後的教育情況
A1人口發展
A2經濟發展
A3就業情況
A4傢庭形式和生活形式
前景
B 德國教育的基本信息
B1教育機構
B2教育領域工作者
B3教育支齣
B4教育參與情況
B5公民的教育水平
前景
C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照管和培養
C1傢庭教育
C2嬰幼兒時期教育、照管和培養機會的供給情況
C3兒童在幼托機構和保育機構中的教育參與情況
C4嬰幼兒教育領域的教育人員
C5嬰幼兒時期的認知能力
C6幼升小的過渡
前景
D 學齡期的普通教育和非形式學習
D1學校的結構和供給情況
D2中小學教育體係內的過渡和轉換
D3學齡期的全日製教育和照管
D4中小學教職人員
D5校外學習活動
D6認知能力
D7中小學肄業和畢業
前景
E 職業教育
E1職業教育的新生及其結構發展
E2雙元製職業教育的供與求
E3不同行業和不同前期教育水平的職業教育情況
E4職業教育的過程和結業
E5從就業市場角度看職業教育的收效
前景
F 高等教育
F1高等教育機會供給
F2高校入學與招生
F3高校師資
F4學業進程
F5畢業與去嚮
前景
G 成人繼續教育與學習
G1繼續教育的參與情況
G2有移民背景者的繼續教育
G3成人能力水平與繼續教育
G4繼續教育的收效
前景
H 殘障人士的教育
H1殘障的認定與殘障率
H2教育機會
H3教育的參與和過渡
H4人員與資質
H5財政經費
H6挑戰
I 教育的影響與收效
I1教育、從業、收入
I2生活方式和社會參與
I3機會均等

錶格附件

前言/序言

  受聯邦與各州共同委托所著的《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是繼2006、2008、2010和2012年之後,以德國實際情況為基礎,對德國教育事業整體做齣的第五次全麵翔實的總結分析,內容從嬰幼兒時期的教育、照管和培養到成人年齡段中不同形式的繼續教育,也包括非形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教育過程。
  本報告由編寫組與各方通力閤作,共同遞呈,編寫組的責任成員來自以下科研機構和統計部門:德國國際教育研究學院(DIPF),德國青少年研究所(DJI),德國高校與科學研究中心(DZHW),哥廷根大學社會學研究所(SOFI),還有聯邦及各州統計局(Destatis和StLA)。
  編寫組共同對本報告負責,在編寫過程中,編寫組始終保持科研獨立性,並由協調組進行相關的協調工作。協調組是為聯邦和各州協力“在國際間的比較中確定教育能力及提供與此相關的報告和建議”(基本法第91b條第2款)而設立,由Dr.Jurgen Baumert教授任主席的專傢顧問組為協調組提供意見,與這兩個團隊的密切閤作使得編寫組的工作成果顯著。
  許多專傢分彆對每一章的內容給齣瞭專業鑒定、批評意見和實實在在的幫助,這些都為編寫組提供瞭莫大的支持,在此尤為感謝康斯坦茨大學的高校研究股份公司、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德國成人教育研究所(DIE)、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IAB)、高等教育研究所(IHS)、教育質量發展研究所(IQB)、萊布尼茨教育過程研究所(LlfBi)、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國際教育比較研究中心(ZIB)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
  本次報告的專題“殘障人士的教育”得到瞭漢諾威大學Rolf Werning教授的寶貴建議,編寫組在此緻以誠摯的謝意。此外,編寫組還得到瞭漢諾威大學Arnulf Bojanowki教授、柏林自由大學Gudrun Doll-Tepper教授、慕尼黑大學Ulrich Heimlich教授、奧登堡大學Clemens Hillenbrand教授、羅斯托剋大學Katja Koch教授、富爾達大學Sabine Lingenauber教授、盧森堡大學Justin Powell教授、達姆施塔特新教大學Anne-Dore Stein教授、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Kirsten Vollmer女士和慕尼黑工業大學Elisabeth Wacker教授悉心的專業指導。
  編寫組嚮全體參與者錶示感謝,因參與人數眾多,在此恕不一一羅列。
教育的基石: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 《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是一份由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委托,並由多個權威教育研究機構聯閤發布的深度分析報告。它不僅是對2014年德國教育體係的一次全麵梳理和評估,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方嚮的戰略性指引。這份報告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德國教育的成就與挑戰,為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社會大眾提供瞭寶貴的洞察與啓示。 核心主題與結構: 報告緊緊圍繞“教育質量與公平”這一核心主題展開,係統性地審視瞭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等各個層麵的現狀。其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關鍵部分: 1. 教育發展概覽與挑戰: 報告伊始,便對德國教育體係的整體發展趨勢進行描繪,指齣當前麵臨的主要挑戰。這包括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資源的需求、社會經濟背景對教育機會的影響、數字化轉型對教學方法和學習內容的要求、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化趨勢的推進等。報告著重強調瞭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並分析瞭不同社會群體在教育參與和成就上的差距。 2. 幼兒教育(Kita)與早期發展: 報告深入探討瞭幼兒教育在兒童早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重點關注瞭不同地區幼兒教育的普及率、質量差異、以及不同類型教育機構(如公立、私立、傢庭式托育等)的特點。報告分析瞭高質量的早期教育如何為兒童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並提齣瞭提升幼兒教育可及性、專業化水平以及針對不同需求兒童提供個性化支持的建議。 3. 中小學教育(Schule): 這是報告的核心篇幅之一。報告對德國中小學教育的各個方麵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包括: 入學與分流: 詳細考察瞭德國多軌製教育體係(Hauptschule, Realschule, Gymnasium, Gesamtschule)的運行情況,分析瞭不同學製學生的學業成就、升學去嚮以及社會經濟背景對其入學選擇的影響。報告關注瞭早期分流帶來的潛在不公平問題,並探討瞭如何構建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教育路徑。 教學質量與教師專業發展: 報告評估瞭學校的教學質量,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學習評估等。特彆強調瞭教師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分析瞭教師的培訓、招聘、繼續教育以及工作條件。報告提齣瞭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優化教師培訓體係、以及吸引更多優秀人纔投身教育事業的策略。 跨學科能力與核心素養: 報告關注瞭學生在數學、科學、語言、外語等核心學科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強調瞭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信息素養、閤作能力等跨學科素養的培養。報告分析瞭當前課程設置與未來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度。 學校管理與教育支持: 報告考察瞭學校自主權、校長領導力、傢校閤作、以及學校在社會融閤、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麵的作用。 4. 職業教育與培訓(Berufsbildung): 德國以其強大的雙元製職業教育體係聞名於世。《報告》對其進行瞭深入的評估,指齣該體係在為勞動力市場培養高素質技能人纔方麵的巨大貢獻。報告分析瞭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培訓需求,探討瞭如何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提升職業培訓的吸引力,並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同時,報告也關注瞭職業培訓的現代化,包括對新職業的需求,以及如何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培訓過程。 5. 高等教育(Hochschule): 報告對德國大學、應用技術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質量、科研水平、人纔培養進行瞭評估。分析瞭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學生滿意度、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研究與教學的協同作用。報告還關注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包括吸引國際學生和學者,以及德國高校在國際科研閤作中的地位。 6. 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Weiterbildung und lebenslanges Lernen):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加速,終身學習已成為個人發展和職業適應的關鍵。《報告》強調瞭成人教育在提升公民素養、促進職業轉型、應對社會挑戰方麵的重要性,並分析瞭當前成人教育體係的現狀、需求以及發展趨勢。 7. 教育公平與社會包容: 這是貫穿報告始終的重要綫索。報告深入分析瞭傢庭背景、移民身份、經濟狀況等社會因素對教育機會和成就的影響,並提齣瞭一係列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措施。這包括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優化招生和分流機製、促進校園多元化、以及消除教育過程中的歧視性障礙。 8. 教育政策與改革: 報告在梳理現狀和分析挑戰的基礎上,也對德國的教育政策進行瞭評估,並提齣瞭未來改革的方嚮。這可能涉及財政投入、法律法規、教育治理結構、以及國際教育閤作等多個層麵。 報告的價值與影響: 《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之所以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於其: 數據驅動的嚴謹分析: 報告基於大量的統計數據、研究成果和實證分析,為讀者提供瞭客觀、深入的教育圖景。 前瞻性的政策導嚮: 它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規劃,為德國教育政策的製定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跨領域的綜閤視角: 報告覆蓋瞭教育體係的各個環節,展現瞭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聯動性,以及教育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緊密聯係。 促進社會對話的平颱: 報告的發布引發瞭教育界、政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助於提升公眾對教育議題的關注度,促進形成共識。 國際比較的參照: 作為一份國傢層麵的教育報告,它也為其他國傢瞭解德國教育體係提供瞭寶貴的案例,促進瞭國際間的教育交流與閤作。 總而言之,《德國國傢教育報告(2014)》是一份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教育研究成果。它不僅為理解德國教育的復雜性提供瞭詳實的資料,更通過對挑戰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的戰略性規劃,為德國乃至全球的教育發展指明瞭方嚮,強調瞭教育作為社會進步基石的核心作用。

用戶評價

評分

購買這本書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源於我試圖理解一個成熟的福利國傢是如何平衡其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德國的教育體係素以其嚴格的分流製度而著稱,這在提升專業人纔培養效率的同時,也常常伴隨著對社會階層固化的擔憂。我非常想知道,在2014年,德國的教育決策者們是如何看待和迴應這種內在張力的。他們是否在報告中提齣瞭新的策略來緩解早期分流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否存在著關於是否應該延遲分流年齡的激烈辯論的記錄?畢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社會流動性的發動機。如果一個國傢的教育體係在追求卓越的同時,無意中加劇瞭起點不平等的現象,那麼這份“國傢教育報告”就必須承擔起揭示這些結構性問題的責任。我期望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探討“機會均等”與“精英選拔”之間的動態平衡,而不是簡單地陳述現狀,那樣的報告價值就會大打摺扣。

評分

我記得當時在瀏覽關於此書的簡短介紹時,提到瞭其“年度性”的特點,這立刻引發瞭我的思考。教育政策的製定和反饋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纔能顯現效果。因此,一個年度報告,它所能捕捉到的,更像是一種即時性的快照,而非長期的趨勢演變。這就像看一部電影,年度報告可能隻展示瞭某幾個關鍵幀的畫麵,而真正理解人物命運的轉摺和情感的積纍,則需要觀看完整的影片。我很好奇,在2014年這個時間點,德國的教育體係正處於哪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正在消化前一年的改革成果,還是正在為下一輪重大的政策調整做準備?這本書無疑會記錄下當時所有的官方論調和統計指標,但我更關心的是,在這些官方敘事之外,那些處於教育鏈條末端的教師、傢長和學生們,他們的日常感受是什麼?他們對這份“國傢報告”裏的數字和結論,會有怎樣的真實反饋?年度報告的局限性在於其時間跨度,它或許難以捕捉到那些潛移默化、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纔能顯現的結構性變化。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第一眼看過去,感覺有點過於……嗯,嚴肅瞭。那種標準的政府報告風格,灰白的主色調配上德文標題,實在沒什麼能立刻抓住眼球的元素。我當時在書店裏翻到它,純粹是因為對德國的教育體係一直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畢竟,德國的“雙元製”職業教育名聲在外,總覺得這個國傢的教育體係裏藏著什麼我們亟需學習的秘密武器。然而,僅僅從封麵和那厚重的篇幅來看,我立刻預感到,這絕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散發著一種“你必須認真對待”的學術氣息,讓我不禁想起瞭大學時代那些堆積如山的官方文件。我猜想,裏麵的內容可能更側重於數據的羅列、政策的解讀,而非生動的案例分析或者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如果說一本書的外觀是它的第一張名片,那麼這張名片無疑是為學者或政策製定者準備的,對於一個隻是想大緻瞭解德國教育概貌的普通讀者來說,它似乎顯得有些高冷和難以親近。我希望,翻開內頁後,這種冰冷的理性能夠被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經驗所打破。

評分

拿起這本書的重量,著實讓我掂量瞭一下手臂的力量,這絕對是一部“分量十足”的著作。我立刻聯想到,這背後必然是海量的數據收集和跨部門的協調工作支撐的。可以想象,在幕後,肯定有一群嚴謹的統計學傢和教育專傢,花費瞭數不清的日夜,將聯邦州之間的差異、不同教育階段的入學率、資金投入的細枝末節,甚至是移民背景學生的融閤情況,都納入瞭這張宏大的國傢圖景之中。這種工程量本身就令人敬佩,但同時,也讓我對閱讀的體驗産生瞭一絲隱憂:數據堆砌過多,會不會讓核心的洞察被淹沒在數字的海洋裏?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復雜的社會係統,需要的不隻是“是什麼”,更需要“為什麼會是這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呈現這些客觀事實的同時,還能提供一些深層次的、對這些數據背後驅動力的剖析,比如政治博弈的影響、社會文化對教育選擇的塑造力,而不僅僅是提供一張精確但可能缺乏溫度的“體檢報告”。

評分

從目錄的結構來看,我推測這本書的組織架構必然是極其嚴謹且邏輯清晰的,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像是精密齒輪的咬閤。德國的學術傳統對體係化和邏輯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我相信,這本書在結構上是無可挑剔的——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職業培訓,層層遞進,毫無遺漏。然而,這種極緻的結構化,有時也會帶來一種疏離感。教育本身是一個充滿人性、充滿變數和個體差異的領域。我擔心,當所有內容都被框定在嚴密的框架內時,那些鮮活的、非標準化的“例外”和“萌芽”是否會被不自覺地忽略或淡化?例如,那些具有創新性的學校項目、那些挑戰現有體製的教育者,他們的聲音是否能在這份官方的“宏大敘事”中占據一席之地?我期待的,是能在嚴謹的框架下,看到一些“破格”的、充滿生命力的實踐案例,用以佐證那些冰冷的數據,讓報告讀起來更有血有肉,而非僅僅是教科書式的範本展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