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zui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zui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侨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侨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迦摩罗,并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抛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
(1877-1962)
作家,诗人,画家。
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
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主要作品
1904《彼得·卡门青》
1906《在轮下》
1913《印度札记》
1919《德米安》
1922《悉达多》
1923《辛克莱的笔记》
1925《温泉疗养客》
1927《荒原狼》
1928《沉思录》
1930《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1932《东方之旅》
1943《玻璃珠游戏》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
--蒋勋
读完黑塞小说《悉达多》,有关修道者的书。他游历天下,最后坐在河边,师从于河流,流水日夜教会他。我想的,河流就是时间的形象,时间是宇宙秘密的源泉。永远流逝并且歌唱。
--周云蓬
他(悉达多)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人之一生,总有所惑。惑于理者心苦,惑于事者身苦,理事皆惑者活着已是大苦聚。悉达多却惑于生命自身,现成的答案经验皆不可用,于是悉达多流浪于声色犬马事业爱情之中,直到有一天遇见自己而豁然开朗,生命之惑顿除。这是每个追求自身生命真相的人必须面对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明奘禅师
第一部
001婆罗门之子_012沙门
024乔达摩_035觉醒
第二部
042迦摩罗_059尘世间_070轮回
079在河边_091船夫_104儿子
114唵_121乔文达
133译后记
这天,在去朝觐佛陀的徒众中,走来从前最美的名妓,衣着质朴的迦摩罗。她早已结束过去的生活,将花园赠予乔达摩僧团并皈依佛陀,成为朝圣者的施主和成员。她听说乔达摩病危,就带着儿子小悉达多步行前往朝觐。他们抵达河畔。小悉达多不时喊累,他哭着要回家,要休息,要吃。迦摩罗只好随他频繁停步。孩子任性,母亲不得不喂他吃,安抚他,呵斥他。孩子不理解母亲为何带他踏上辛苦忧伤的朝拜之路,去往陌生地,见一位陌生而垂死的圣人。他死了和小孩有什么关系?
两位朝圣者行近瓦稣迪瓦的渡船时,小悉达多再次要求停步。迦摩罗也感到疲倦,便给孩子香蕉充饥,自己席地闭目歇息。突然,她发出一声痛楚的惨叫,受惊的孩子忙望向她,见她脸色煞白,从她裙下溜出一条小黑蛇。迦摩罗被这条蛇咬伤。
母子俩疾步前行,寻求帮助。临近渡口时,迦摩罗瘫倒在地,无法动弹。孩子一边抱住母亲、亲吻母亲,一边凄厉地呼叫。迦摩罗也吃力地求救,直到声音传至渡船旁的瓦稣迪瓦耳中。他迅速赶来,将迦摩罗抱到船里。孩子紧随其后。很快,他们进了茅舍。悉达多正在炉边生火。他抬起头,先见到孩子的脸,这张脸让他惊讶地记起已经淡忘的往事。接着,他看见迦摩罗,尽管她晕厥地躺在船夫的臂弯中,悉达多还是马上认出她。他立即明白,这个有着和他相同面孔的孩子是他的儿子。他心潮起伏。
他们清洗了迦摩罗的伤口。她的伤口已经发黑,身体开始肿胀。他们喂她服了药,好叫她恢复神志。她躺在悉达多的床上,曾经深爱她的悉达多守在一旁。如梦似幻,她含笑回望昔日的恋人。渐渐地,她清醒过来,想起自己被蛇咬伤,便惶恐地呼叫孩子。
"别担心,他在你身边。"悉达多道。
迦摩罗望着他的双眼。蛇毒令她吐字艰难。"亲爱的,你老了。"她说,"头发白了。但你仍是当年那个赤裸身体,双足布满灰尘,来我花园的沙门。你比当年离开我和迦摩施瓦弥时更像那个沙门。悉达多,你又有了沙门的眼睛。啊,我也老了,老了--你可认出我?"
悉达多含笑道:"我一眼就认出你。迦摩罗,亲爱的。"迦摩罗指着孩子:"你可也认得他?他是你的儿子。"她目光迷离,闭起双眼。孩子哭起来。悉达多把他抱到膝头,任他哭,又抚摩他的头发。他望着孩子的脸,想起自己儿时学过的婆罗门祷文,开始慢声吟唱起来,祷词从往昔和童年涌向他。孩子在吟唱声中平静下来,他抽泣两声便沉沉睡去。悉达多把他放在瓦稣迪瓦的床上。瓦稣迪瓦正在炉边烧饭,悉达多瞥向他,他以微笑作答。
"她快死了。"悉达多轻声道。
瓦稣迪瓦点头。炉灶里的火焰闪耀在他慈祥的面孔上。这时,迦摩罗再次恢复神志,她的脸因痛楚而扭曲着。
悉达多在她的嘴唇和苍白的双颊上读出这痛楚,他安静而专注地守候她,沉浸在她的痛楚中。迦摩罗有所察觉,她用目光寻找他的眼睛。
她看见他,说道:"我看到,你的眼睛变了,不同于从前。可我是怎么认出你的?你是悉达多,却又不是。"
悉达多不语,他安静地望着她的眼睛。
"你实现目标了吗?"她问,"找到你的安宁了吗?"他笑了,手抚在她的手上。
"我懂。"她道,"我懂得。我也会找到我的安宁。""你已经找到了。"悉达多轻声道。
迦摩罗看着悉达多。她想起自己本是去朝觐乔达摩,去亲眼目睹佛陀的圣容,吸纳他的平和,却和悉达多重逢。这样也好。和见到佛陀同样好。她想把这告诉他,可舌头却不听使唤。她默默望着他。他从她眼中看出她的生命之光即将熄灭。当最后的痛苦在她眼中萦回又破碎,当最后的战栗惊掠她的身躯,他合上了她的眼睑。
他呆坐着,凝视她长眠的脸,她衰老、疲惫,不再丰满的嘴唇,想起早年自己曾把它比作新鲜开裂的无花果。他呆坐着,凝视她苍白的脸,倦怠的皱纹,仿佛凝视自己苍白倦怠的脸。他看见他们年轻时的容颜,鲜红的嘴唇,炙热的双眼。两种情境交织着充满他,成为永恒。他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灭,刹那即永恒。
他起身。瓦稣迪瓦已备好米饭,可悉达多没吃。两位老人坐在羊圈的草堆上。瓦稣迪瓦躺下睡熟,悉达多则走出去,坐在深夜的屋舍前。他倾听河水奔涌,沉浸在往事中,被一生的时光触摸,簇拥。时而他站起来,走到茅舍门口,看一眼熟睡的孩子。
清晨的太阳尚未彻底升起,瓦稣迪瓦便走出羊圈,来到朋友身边。
"你没睡。"他道。
"我没睡,瓦稣迪瓦。我在这听水,河水讲了许多,它有益又统一的思想充满我。"
"你经受了痛苦,悉达多,可我并未发现你心头的悲伤。""没有,亲爱的,我为何悲伤?我富足、幸福,如今我更为富足、幸福。我有了儿子。"
"我欢迎你的儿子,悉达多。我们该去劳作了,事情很多。迦摩罗死在我过世妻子的床上,我们也该在焚化我妻子的山丘上为迦摩罗架起柴堆。"
孩子仍在熟睡。他们架起了柴堆。
这本书的文字,说实话,初读之下有些拗口,像是在品尝一种醇厚到需要时间才能化开的陈年佳酿。它不迎合快节奏的生活,拒绝用直白的叙事拉扯你的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寓言诗般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个意象深远、结构严谨的场景。我发现自己需要放慢呼吸,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的词汇组合,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那些细微的震颤。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风景是逐渐展开的,需要付出汗水和专注力去交换。它没有给我即时的快感,但却留下了绵长的回味,每次重读,总有新的光影投射在同一段落之上,揭示出此前未曾察觉的幽微之处。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其深邃的内里,它不贩卖情绪,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框架和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非常值得我们沉下心来,与之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像是成为了我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座灯塔。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辩证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对立面——痛苦与快乐、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脱。它没有告诉我哪个是正确的,而是告诉我,真正的圆满在于对所有这些面向的接纳与整合。这种观念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是在某次与人争执时,我突然想到了书中的某个场景,从而选择了退后一步,不再执着于一时的输赢。它赋予了我一种内在的宁静,一种即使身处喧嚣之中,也能听见自己内心声音的能力。每当我感到迷失方向时,这本书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无需重读,仅仅是它的存在和它所代表的精神,就足以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它并非线性叙事那么简单粗暴。你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古典的对称美学,节奏的把握如同音乐的咏叹调,有低回的沉思,也有高昂的顿悟,错落有致,绝不拖沓。作者似乎对时间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能够在短短的篇幅内,将一个生命跨度极广的历程描摹得既饱满又留有余韵。尤其是当故事进入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场景的切换和心境的转换,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笔墨。它更像是一种理念的递进,而非单纯事件的罗列。读到后半段,你会发现之前看似零散的片段,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叹构思之奇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静而富有哲思的氛围扑面而来。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细腻得让人心生敬畏,仿佛每一页都蕴藏着时间的重量。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内敛与从容,绝非市面上那些浮躁的畅销书可以比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安静地躺在那里,却散发出强大的引力。我喜欢那种在光线下,书脊上那些细微的纹理带来的光影变化,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仪式。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觉得拥有它是一种品味的体现。这本书在实体书店里,总能吸引我驻足,那种独特的墨香和设计语言,是电子阅读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可以说,从拿到手的第一个瞬间起,我就知道,这会是一段值得被认真对待的阅读旅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阅读这份行为的最高礼赞。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拷问之旅。它像一面被打磨得极其光洁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自身在追求目标、面对迷惘时的种种挣扎与妥协。我常常在某个清晨或深夜,合上书页,陷入长久的沉默,脑海中不断回放书中的某个情节或理念,那感觉不是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而是被他们所揭示的人类共同的困境所震撼。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只是耐心地铺陈了主人公探索的轨迹,把选择的重担完全交还给了读者自己。这种“不教而化”的力量,远比直接的教导来得更具穿透力,它迫使你去质疑自己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那些认知和生活方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灵魂深处的洗礼,让人在迷雾中,寻找到一丝坚定的方向感。
评分社会中走不出悉达多,因为他在天与地之间追寻。
评分书收到,快递很快。小小一本,很适合随身带
评分黑塞著作,又是关于人生,超脱话题的内容,喜欢此类的体裁。慢慢读。
评分《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评分读了一点,感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评分大好,纸张也好,价格公道,开本大小也合适。
评分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大的疑惑就是悉达多和乔达摩明明是一个人,为什么这里是两个人…看完后有所感悟,也许这就是书的经典之处,以后会再看几遍的
评分书还是可以的,至于内容要看完再来评价
评分黑塞的代表作,德文直译,值得反复咀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