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媒介传播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后工业化社会与人、分配制度彰显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众文化消费成就个人自我中心、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行动范围、独生子女与经验弱化的社会、技术创新解散了集体而非社区、工作场所的集体型结构受到了削弱、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个体的要求在提高、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出现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面对的现实
一、虚拟世界里的我们
二、什么叫理论?
三、受众
四、媒介与媒体在概念上的差异
五、媒介、媒体研究
六、媒体研究的核心是人
七、媒体研究的缺憾
八、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兴媒体时代的异变
九、社会现实的发展动向
十、两种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分子化社会的成因
一、大众与分子化社会
二、个性化及自我中心的时代
三、后工业化社会与人
四、分配制度彰显个人的社会价值
五、大众文化消费成就个人自我中心
六、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行动范围
七、独生子女与经验弱化的社会
八、技术创新解散了集体而非社区
九、工作场所的集体型结构受到了削弱
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个体的要求在提高
十一、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出现
第三章 人对人的影响力
一、人为何要影响人?
二、人因何能影响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吸引理论
五、自我评价保持模型
六、关系规则理论
七、社会交换理论
八、自我表露
九、社会渗透理论
第四章 从众的影响力
一、从众现象
二、从众研究
三、从众是人的本能吗?
四、榜样的影响力
五、各式各样的从众表现
六、对从众的认识
第五章 流言的影响力
一、流言为何具有“强大的”传播与影响力?
二、对国人流言(谣言)定义的分析
三、流言的几个特性
四、信息内容论
五、流言的社会论
六、流言的社会关系论
七、流言的社会心理论
第六章 宣传的影响力
第七章 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力
第八章 关于媒介理论的研究
后记
精彩书摘
《媒介传播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人们已经迈入元信息(构成信息的基本要素)消费时代。当每一个人都可以采集信息、发布信息时,原有的大众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格局就被打破了。由于信息总量以及重复信息量的增加,信息传播链表面上被延长了,但信息要素却是多元了。此外,原来大众媒体构建的线性、互动、循环传播模式也在被取代。随时变化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加入了由公众与官方、技术供应商共同构建起来的智能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从垃圾信息清除到关键词检索,再到个性化推荐、筛选、互动和获知,极少数信息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共享信息,继而生产出新的热点,在话语转换过程中形成新的社会关注点。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能引起关注深度的增加,同时关注的层面也会放大甚至会转移,但它们都是因事件引起的关注,也都是公众想要的结果。在此后的延展传播中,与其说它们还是信息,不如说它们只是评说而已。并不是说它过去就不存在,只不过今天它被显现了出来。眼下最让有些人不安的是“怎么管”这个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绝不是公众认为的问题。
话语权集中于传统媒体使大众的自主地位被打压。因集中而变得狭窄的传播通道,因细分受众市场而小众化了的运作,事实上也没有给大众提供反馈的通道。又因各条线性传播通路之间是各自为政的,因此,大众在横向上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面貌等市场要素分割;在纵向上则被地区、行业、部门、民族等社会要素区隔,处在每一种格子中的大众实实在在被分子化了,从传达的内容来看,甚至是被“白痴化”了。
相比之下,新兴媒体则使集团话语权分散,使公众自主地位得到恢复。表达渠道向着人际传播形态——元传播接近,带来话语权分散的同时,也向着鼓励人人参与传播的方向发展,使人们拥有了更加充分的表达权。民众在各种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了原有的权威话语中心。由于反馈机制已自然具备,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提升。在网状结构中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近乎众声喧哗。伴随噪音高效传播信息乃至流言的同时,毕竟真实的才是有用的,在效果至上的追求中,也能使被谣言污染的信息得到净化。
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向发生了偏转。网络上的搜索引擎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上网搜索逐渐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因而,人们的记忆对象发生变化,更多选择性记忆针对的是获取内容的路径,而不再是具体的内容。谁能记住信息获取路径,谁就能得到需要的信息。
人对信息的记忆、储存和利用方式出现了前移。以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掌握信息的多寡;掌握信息的多寡又取决于占有原始资料的优势和权限。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给人的上述能力带来了颠覆式的撞击。云里的信息属于大家,在技术的支持下,不怕你得不到,只怕你没有想到。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有什么,以什么地方能得到什么被区分开来。靠用心就可以过目不忘的存储能力与信手就能拈来的检索能力,被电脑的储存能力和一整套算法支持的检索方式所取代,人从天生的能力局限中得到了解放,有利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信息的利用上来。换言之,个人对知识的占有被个人对网络的利用所取代,更多的人因此得到解放和提升,它充分体现了新兴媒体技术的社会价值,也解释了传统媒体技术因何而落后。
……
前言/序言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处理前言的,这么说也许不近情理,其实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不知道前言应该怎样写才合适。比如说它的作用应该是统括全书的要旨?还是作为一个娓娓道来的开篇?如果是全书的统括,读者请先读第八章。其中若有质疑再请回顾相关各章;若再有质疑,就敬请直接与我联系,也可以直接书面反驳。对我而言,尊重反对意见是我能活到老学到老的前提,也是做学问的基础。
作为一名学院派人,我的精神指引是:不歌功颂德,只专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只要问题被解决掉,身后留下的一定只是美好。持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痛苦”的,但一定不是阴暗的。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在灿烂当中去发现阴暗,还是在阴暗当中去专注更阴暗。“爱之越深,痛之越切”就是前者以爱包含着痛的心境的恰当表述。
于我之痛,在于亲身见识过三种新媒体的兴盛,其中,前两种被称为传统媒体,我曾目睹其转落过程,但一直无法解释其原因。
第一种新媒体是广播,20世纪50年代见到它时,它虽已不属于兴盛期,但至少算是鼎盛时期。因为文盲也能利用它,当时还是学龄前儿童的我,自然也受惠其中。对于50年代存在上亿文盲的中国来说,广播就是一个神奇的高科技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在怀柔见过一台收音机为全村人服务的场景。收音机的输出端经功率放大后,一个喇叭变成了全村家庭数量的“小喇叭”,通过它能把“政令送到千家万户”,也能集合全村的劳动力到“场院”共同劳动。20世纪70年代起,城镇居民闲暇时也会围坐在电子管收音机周围,看着光电管随音的高低闪烁着亮光。每日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广播剧”及体育实况转播节目,既是政治也是娱乐生活。在那个时期,广播的真实被等同于现实的真实。1938年10月30日晚8点黄金时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放了一个名为《星际大战》的广播剧,许多听众信以为真,感到末日来临,于是引起了一场社会性大恐慌事件。只不过30多年后我们就看到广播由新媒体到旧媒体的转变。
媒介传播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