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琉璃厂杂记(套装共2册)》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作者简介
周肇祥(1880~1954),浙江绍兴人,字嵩灵,号养庵,又号无畏,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民国时期,曾任奉天劝业道、临时参政院参证、湖南省长、清史馆提调、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他擅书画,工诗文,精鉴藏,通文史,著述甚丰,有《补正宋四家墨刻簿》、《山游访碑目》、《石刻汇目》、《辽金元古德录》、《寿安山志》、《婆罗花树馆题记》、《辽文拾》、《辽金元官印考》、《虚字分类疏证》、《宝觚楼金石目》、《宝觚楼杂记》、《重修画史汇传》、《画林劝鉴录》、《退翁墨录》等,其中不少尚未出版。
目录
序
琉璃厂杂记一
琉璃厂杂记二
琉璃厂杂记三
琉璃厂杂记四
琉璃厂杂记五
琉璃厂杂记六
琉璃厂杂记七
琉璃厂杂记八
琉璃厂杂记九
琉璃厂杂记十
琉璃厂杂记十一
琉璃厂杂记十二
琉璃厂杂记十三
琉璃厂杂记十四
琉璃厂杂记十五
琉璃厂杂记十六
琉璃厂杂记十七
琉璃厂杂记十八
琉璃厂杂记十九
后记
精彩书摘
《琉璃厂杂记(套装共2册)》:
树愈老花愈盛,姿愈靓实愈蕃。吾观于宝塔寺之海棠,万寿寺之梨,丰泽园之杏,而叹其与人适相反,何天厚于物而薄于人耶?虽然,树一植物耳,知觉少,故能全其天。夫天全者,无苦疾、无老死、无生亦无灭,人苟不自戕伐,与天地长存可也。未老而先衰,岂天之咎哉?悲乎,可以猛省矣!
东安市场得唐京兆府三原县《重修东岳庙记》,颜真卿撰书,字大如拳,有《离塘记》、《东方朔画像赞》之体裁,遍检石刻各书,皆未著录。近在关中,何以竟无知者?拓本墨色似是二百年前氇蜡,一字不损,其文亦简当有法,真可异也。索价甚昂,以其罕见,姑留之以待考定耳。
近代铜炉之佳者,其铜皆和合,即宣德晚年,有淡青色如蟹壳者,亦参有铅、锡等物。惟清初和家仿宣,则有纯用黄铜者。又明末如云间胡文明、朱震明等炉,雕镂虽工,烧之,并不起朱绿斑点,其色亦不莹澈,此皆提炼未精故耳。
唐冢出土小杯白土胚,糙米釉,作玻璃碎纹,把处如刀环,极精雅。延古得之河南,一金归我。又有元瓷碟,内深青,外环淡白,隐隐若晕,中贯紫色一道,余名之曰“暮雨长虹”。天然奇景也。三十番得之。
邱凤真自江南来,为其东家备礼物寿辽帅,求余鉴定。遍观厂肆,得王云《瑶池酣宴图》、乾隆内府造雕嵌插屏等。余于大观得灵璧石小笔架,岩峦透漏,又得一镜,形如桃,皆作符箓。纽在顶上,甚诡异,有金时官验字,辽宋物也。
改革以来,清室徒拥虚名,不自求善后之计,以为帝号可久居,如意大利之有教皇廷者。不知历史上既迥然不同,而宗教精神之及人,与专制罪恶之遗毒,利害何可道里计?复辟之役,诿词迫胁,若使西南诸将率师戡定,则俄皇地窟之惨,难乎免矣。优待经费既积久不结,日以抵卖珍宝供度支,其何能久?而虚名之坐拥如故,宫内之排场如故,老谬之师傅仍以陈腐之学说为教授,而自居于甘盘、四皓之列(英人庄士敦为英文教授,借居水竹村之樱桃沟别业,以采芝名其亭,是以四皓自况也)。臣仆之辈,绝不肯有所改图,以自破其饭甄,复辟之迷梦或尚未醒也。吾友易水赵凌云,尝充都护副侠,语余曰:皇城之内,终日所为,无非奸淫邪盗而已。以寡妇孤儿豢养二千阉监,无威权以整齐之,其为奸盗,势有必至。近年盗卖品器物之杂,层见迭出,而都护使之执法科与内务府当事者率以敷衍了结,坐使贼胆益大。收买赃物者公然列肆于地安门外,内外城古董铺能买清官潜出之物者,无不利市百倍。至于勾结银行商人,贱价抵卖,从中渔利,则非阉监所能为,而阉监之盗窃,无敢深究之者,盖有由矣。今夏寿皇殿失窃金玉器皿至二十余件之多,清帝有鉴于此,乃将建福宫所收藏珍物盘查摄照,甫经着手,越日遂至焚如。自五月十三夜亥刻延烧至次日寅刻,火势乃衰,计烧去建福宫、延春阁、德日新斋、静宜轩及东西游廊、广盛楼、中正殿及后佛楼、秀云亭及东西配殿、宝华殿后部,共二百余楹,即建筑物之代价,已逾百万,况建福宫所藏颇多珍异,而中正殿为历代图籍庋藏之所耶?!失火原因,有谓木久自焚者,其言至不通,无非为典守开脱其责任;有谓灯走火者,而电灯未遍设于久闭之殿座;有谓太监聚赌,遗落火种者,殿宇构造极坚固,非星星之火所能燃发;其为盗窃已多,希图消灭罪证,可以断定。数百年竭四海以奉一人,宫中之储藏尚多,若辈盗窃必不止此。放任之,则如纵鼠食肉,不尽不止;责之急,则狠心辣手,与汝俱尽。长此以往,即无非常之举,亦将有覆亡之一日。东海昔为太傅,余尝说其陈于清室,去帝制,谋收束,求永久之安全。东海谓“醇王固闭,不可语”,及其出掌大柄,力能为而又不为。至于其他所称遗老者,无毅力,多顾忌,盖不足与谋矣。
……
历史的尘封与文脉的传承:探寻京城文化遗珍的另一扇窗 《京华旧事钩沉》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而是一部广阔而精微地铺陈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这座古都城中,那些被时光冲刷、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市井生活、行业变迁与知识阶层的独特侧影。它如同一个精密的探针,深入到那些构成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之中,以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细腻笔触,重构了一个逝去的文化生态系统。 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共计约五十万字,通过对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史料、家族信函、私人日记以及口述访谈的回溯与整理,力求展现一个多维度、非官方视角的“老北京”。它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专注于记录“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坚持。 上卷:市井烟火与行业脉络 上卷聚焦于北京传统行业、手工艺作坊以及特定商业聚落的兴衰更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东城、西城乃至宣武区的深巷之中,探访那些昔日赫赫有名的老字号,探究其门前冷落与辉煌背后的经营哲学与家族传承的艰难。 第一部分:匠心独运的器物世界 本卷首先详述了京城几大核心手工业的传承困境。例如,对传统木作工艺中“榫卯”技术在机械化冲击下的坚守与变异;对景泰蓝(珐琅)制作工艺中,失传的“画丝”与“填釉”技法,是如何在特定家庭作坊中秘密传承,又如何因匠人凋零而面临中断的危机。书中详尽记录了对几位仍在坚持使用传统工具、遵循古法制作的铜器铸造匠人的访谈,他们对原料、火候的掌控,其精确度令人惊叹,却也揭示了他们面临的时代压力——优质原材料的短缺与市场对低价仿制的偏好。 第二部分:商埠与行会的生态变迁 书中对特定商业区的生态进行了深入的描摹,而非简单罗列店名。以西四北大街的药铺为中心,细致分析了当时中药材的采购渠道(如对内蒙、川滇的药材商的依赖)、行会(钱粮行)对定价权的约束,以及医者在面对西医涌入时的文化心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票号”体系瓦解后,民间金融与典当业如何填补真空的论述,提供了理解当时资本流动的重要视角。作者甚至引用了多份清末的“债务契约”范本,展示了民间法律关系的微妙之处。 第三部分:梨园内外的人文景象 不同于专门的戏曲史著作,本卷关注的是梨园行会中普通艺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观众、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几位已故京剧武生、坤生后人的口述资料整理,呈现了“科班”训练的严苛、舞台上下对“行规”的遵守,以及在民国政局动荡时期,戏班如何通过依附不同军阀或政要来求得生存,这种“依附性生存”的无奈与智慧。书中对戏班子的伙食开销、服装道具的维护成本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使得这一艺术行当的经济现实得以清晰展现。 下卷: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与文化记忆 下卷将视角转向了京城受过新式或旧式教育的知识阶层,探讨他们在新旧思想碰撞中的精神困境、日常的文化消费,以及他们如何维系着某种“士大夫”式的文化抱负。 第一部分:书斋与藏书的命运 本卷大量篇幅用于探讨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的流散与保护。作者考察了几个重要的私人藏书楼,如某位晚清翰林的“抱经楼”,不仅记录了其藏书的珍稀目录(很多孤本的来源都被追溯),更着重描写了这些藏书在战乱中是如何被辗转出售、捐赠或甚至被用作燃料的悲剧过程。书中穿插了对一些专业“蠹虫”(即收书贩子)的描绘,他们既是文物的“推手”,也是文化断裂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第二部分:沙龙、茶馆与思想的低语 本书细腻地描绘了北京知识分子在特定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模式。它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宏观总结,而是记录了胡同里某几家私家茶馆,如何成为不同政治派系、学术流派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场所。例如,对某位著名哲学家的日常午后聚会,书中记录了他们谈论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对当时出版物审查制度的私下抱怨,以及对年轻学子的期许与失望。这种“低语”式的交流,更能体现思想流动的真实轨迹。 第三部分:教育的转向与乡村的反哺 最后一部分关注了教育对家庭的影响。通过对清末留日学生回国后,如何在家乡兴办新式学堂的个案分析,展示了教育救国理想与现实资源的巨大落差。书中对比了京城贵族子弟接受的英文家教,与平民子弟在教会学校或义学中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资源的阶层固化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复杂的一面。作者还记录了知识分子在“反哺”家乡时,所遭遇的家族内部对“洋学问”的不解和抵触。 总结而言,《京华旧事钩沉》通过对个体生命、家族记忆与具体空间场景的深耕细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近现代北京城的独特视角——一个由匠人、商人、学者、艺人共同编织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世界,而非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它旨在唤起读者对那些“微小历史”的珍视,理解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