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豆瓣人气作者沈书枝历时三年倾情撰写的长篇散文力作,是一本完全关于童年与家乡的人事之书。
即使在乡下,像沈书枝家这样姊妹五个的,也实在很少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姐妹间相互的照顾与情感的牵念,是作者童年及少年时期宝贵的礼物。沈书枝以一贯细密工整的文字、冲淡平和的语调讲述着姐妹五人之间的情感和各自的人生故事,温柔地注视记忆中的自己与亲人,朴素诚实地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看似琐碎的讲述中,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平淡日子的冷暖,体味生活的质感。
在一页页翻开记忆中或心酸或温情的故事之时,沈书枝更用一支干净而克制的笔,记录下一代人的成长,真实而客观地映射出乡村生活及其变化,将新一代农村人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新奇和因不适带来的痛楚,平实而温润地呈现出来。书中谈到计划生育、外出打工求学等情节,皆真实而且触动人心。
阅读书枝的文字,我们会时而心有戚戚,时而鼻中酸涩,像乡间溪流,可以润泽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碾压之下枯涸的内心。
沈书枝,1984年生,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
热爱自然与文史,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文艺风象》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八九十枝花》。
2014年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佳作奖。2015年作品《姐姐》获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
我在纯文学中总见到王小波所说的“幽闭的、压抑的情调”,“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书枝的这本书则不同。在日常生活的素描里,在温柔与痛苦交错进行的叙述中,人性之美逐渐透了出来,柔弱但无处不在地弥漫。她的文笔温柔敦厚,绵密贞静,是《诗经》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绿妖
沈书枝的新书《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装帧很漂亮,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读着读着,心情竟低落了下去。因为我也不知道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所有这一代从乡村出走的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沈书枝在这本书里不仅写下了自己的故事,也写下了很多很多和她一样的、那些未被说出和记得的人,他们的故事。
——魏小河
沈书枝所描绘的乡村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因为农村生活实际上是沉重缓慢的东西,是会在人身上留下印子的。
——有鹿
沈书枝的这部作品写得很真诚。如果说这风格细碎,那是因为日常生活原本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所谓“客观”的叙述,相反,那是“有情”的。
——维舟
即使在乡下,我们也是很特殊的。远近村子上和我们同龄的小孩子,家里兄弟姐妹一般是两三个,像我们这样姊妹五个的,实在已很少见。计划生育在三姐出生前已经开始推行,超生的小孩子没有户口,被称作“黑人口”。小孩子吵架,往往可以骂人:“你这个黑人口!”我小孩子时被这样骂,往往很着急,苦于无力翻身,无法还口,其实并无实质的伤害力,无非是表示你好像没有生而为人的资格罢了。乡下每户人家按人口会分得几亩田,“黑人口”是没有田的。我因而很担心长大了家里的田不够我们吃怎么办,心内如有隐忧。到我们小学快毕业时,“黑人口”的说法却渐渐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里的户口本上,在大姐二姐的页码之后,就添上了三姐、我和妹妹的名字。
三姐做“黑人口”的时候,计划生育管得还不是很严,到我和妹妹出生,就已经很需要躲躲藏藏了。我们出生以后,常听的一个故事是妈妈怎样侥幸躲过了大队来查的人:那天早上妈妈正大着肚子在屋里腌菜,小孤山的万老奶奶迈着小脚,拄着拐棍,急急忙忙从上面村子跑下来,告诉她抓计划生育的人正在往我家走。彼时她的儿子正在村里做大队书记,妈妈听了,赶紧往外跑,刚跑到村子另一边,抓计划生育的已经到了村口,她只好偷偷从后面绕到邻居家里。抓计划生育的喊:“这人肯定没走远,还在腌菜哩!”屋前屋后搜了一遍,到底没有找到,家里太穷,也没有什么东西,只好把屋门贴上封条了事。爸爸白天到奶奶家吃饭,晚上就用一盆水把封条浸浸,揭开来偷偷跑进去睡觉。妈妈去外婆家躲着,三天以后就生了我们,再过三天,就被拖去做了结扎手术。
我的同学余远飞便没有我们这么好的运气,他在他妈妈肚子里已经足月,还是被拖去乡医院引产,不想针头打偏了,打到他的脸颊上,生下来竟然没有死。他家里人把一个在院墙外站着,另一个偷偷从里面把他递出来,总算活下来。余远飞的左颊上因此留下一个螺旋状的深窝,讲话的时候,声音很尖。但他的爸爸还是很高兴,他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怀我们的时候,妈妈的肚子很大。这使得他们抱了一种乐观的惊异,以为肚子既然这么大,这回想必是个儿子了。等到生我们的那一天,据大姐说,是在外婆家,早晨天还没有亮,奶奶领着她走到外婆家。我们小姑姑的婆婆来给妈妈接生,一看到我生出来,妈妈就哭了。接生婆婆把我包好,放到和妈妈一起躲在外婆家睡觉的三姐旁边,她对妈妈说:“别哭别哭!肚子里好像还有一个,搞不好是个儿子呢!”等到妹妹也生下来——谁曾料坏运气竟是双份——妈妈更加伤心地哭起来,爸爸把妈妈抱在怀里,奶奶的脸都黑了,外公外婆在一边唉声叹气。没看到小鸡鸡,连大姐都感到很失望。
许多年后,再说到我们的出生,奶奶对我说:“那时候你家爹爹(我们称外公为“家爹爹”)一听到你妈生了个两个女儿,把脸一黑,鼻子里一’哼!’,就把头扭过去了。人家跟我讲,我笑嘻嘻的,讲:’好诶,是姑娘是小子我都喜欢!’”而外家的说法则是:“你妈妈生了你们两个丫头,你奶奶连医院都不肯去,还骂:“生的尽是些逼丫头!’你们小那时,还不就我们把你们带大的!”言语的真假毋需深论,单说当时,三天以后,妈妈便被拖去乡医院结扎。手术完后,流血不止,没一两天小腹便鼓胀起来,躺在病床上,疼痛几近于死。夜里一个老护士劝妈妈,赶紧走,移到县医院开刀看看!不走恐怕就没命了!
商量过后,第二天爸爸和外婆一起把妈妈送到县医院。到医院已是黄昏,这时候她的小腹又硬又肿,亮得发光。乡下人在县城一人不识,身上又几乎没有钱,爸爸不知是如何婉转哀求,才终于为妈妈找到一个安置之处。接收的徐医生说,先看看再讲吧!已近五月,家里田还没有栽秧,爸爸便回去栽秧,只留下外婆一人看顾。他前脚刚走,徐医生就又来了,说要马上手术。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让外婆去办手续。外婆不识字,便由护士拿着她的大拇指,在手术通知单上按了一个手锣。徐医生连夜给妈妈做了手术,放出一肚子的脓血来。原来是庸医结扎错了管道,又丢了一块纱布在妈妈肚子里没有取出来。徐医生讲:“再晚一天来就没命了!”夜里从手术室出来,医院已没有多余的病床,也没有护士来帮她换纱布,她只好用我们的尿布垫着,在一床脓血中过了一夜。
刀口渐渐愈合之后,她的肚皮上留下几道显目的伤疤,微微陷下去,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最后在一个地方纠结起来。我们长到几岁后,仍然不懂事体,有时晚上跟她一起睡,便用手去摸她的伤疤,觉得有点好玩又有点可怕。我们问:“妈妈你肚子高头怎么这么多疤?”她讲:“妈妈生你们的时候留的。妈妈生你们,还不是九死一生!”有时候她带着叹息揉揉肚皮,问我们:“妈妈肚子丑吧?”虽然很小,我们也晓得这是不该说的话,我们讲:“妈妈肚子不丑。”
而当刀刚刚开过之时,妈妈只能暂时留在医院休养。因为身体不好,又没有营养,她的奶水不够我们两个人吃,爸爸只好把我抱回去,放在奶奶家喂米糊。过了几天,又抱到外婆家去。他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跑,还要顾田里的事情,姐姐们都还小,留在屋里,没有人带。奶奶家在我家屋后,她们就在奶奶家吃饭。有一天早上,小姑姑过来给二姐梳头。她的头发很久没有洗了,粘在一起,梳也梳不通,二姐疼得叫起来,小姑姑气得一把把梳子砸到她头上,骂道:“逼丫头!”一下子把梳子砸断了。
有一天爸爸在医院,忽然觉得心里不安,对妈妈讲:“我要回去一趟。”出了医院门往家里赶,从县城走到村口,几十里路下来,已是黄昏时分。转到通往外婆家的坝埂上,住在上面的胡家大女儿从坝上跑下来,看见他就说:“大姐夫,大姐夫,你赶紧去,你家毛毛躺在凉床子高头,快不行了!”他一口气跑到外婆家,见我一人耷在堂屋凉床上,已没有了精神。大人们不见踪影,他一把把我抱起,跑回村子里,找几个月前刚生了女儿的彩华子给我喂奶。而我已不知道吃奶,他只好又抱着我,跑到上面村子的赤脚医生那里,等医生给我打了一针葡萄糖,我才终于慢慢缓过来。
这样吓过一回之后,爸爸妈妈不敢再把我放在家里,只好两个都留在医院。过了几天奶水仍是不够,这回调着把妹妹带家来,没几天眼见着消瘦了,只好又抱回去。终于到了妈妈出院那一天,大舅去帮忙挑我们回来。他用一担稻箩挑我们,里面铺着被褥,一边挑一个。到了新义大桥河边,他停下来歇气,把稻箩往地上一扔,发气讲:“要不甩到河里算了吧!”
自然他并没有把我们扔到河里。实际上,还在医院时,徐医生便特别喜欢妹妹,每天都要过来抱一会。他没有女儿,想要把她抱走。县城医生家的女儿,是比乡下种田人家好出好多倍的生活了,爸爸妈妈却终究没有答应。渐渐到夏天,我们长了一些,傍晚大姐把我们抱到
门口水塘旁边,放在木澡盆里给我们洗澡。有一天洗着洗着,我和妹妹就漂走了。爸爸在门口看见了,他赶紧跑过来,“啪”地打了大姐一巴掌,蹚到水里,一把把我们抱起来了。
……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摒弃了传统小说中那种线性的、按部就班的叙事模式,转而采取了一种碎片化、多视角的交织方式。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节奏,起初甚至有些迷失在那些跳跃的时间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然而,一旦我沉浸其中,便发现这种看似混乱的结构反而极具张力,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构建故事的完整图景,每一次“顿悟”都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和对话,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以一种近乎隐秘的方式串联起来,这种设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尤其欣赏它对环境氛围的刻画,无论是阴郁潮湿的旧城区,还是光线充足却令人窒息的现代公寓,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和情绪,紧密地影响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抉择。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不是对情节本身的好奇,而是对那种独特叙事氛围的持续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不像许多当代小说那样急于给出答案或明确的道德指向,反而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关于存在、记忆与遗忘的深刻议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身份构建”的探讨,书中那些人物似乎总是在扮演着与真实自我相悖的角色,他们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在试图填补内心某个巨大的空洞。这种对人性深层矛盾的挖掘,显得无比真实且残酷。语言的运用也极具匠心,时而华丽繁复,充满古典韵味的长句,仿佛在描摹一段史诗;时而又变得极其简洁、冷峻,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人物的脆弱。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某一段话的深层含义,它拒绝被轻易消化,需要读者付出相应的精神努力。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的“重型”作品。
评分坦率地说,我被书中几位配角的塑造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存在感甚至一度盖过了主角的光芒。尤其是那个名叫“老钟”的角色,他仿佛是某种古老智慧的化身,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种宿命般的压迫感和一丝微弱的希望。作者对边缘人物的关注,体现出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不再局限于主角的小情小爱或个人奋斗。我非常欣赏这种群像刻画的能力,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未被言说的历史和无法逃脱的困境。故事的张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人物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和情感拉扯。读到他们最终的命运走向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唏嘘——这不仅仅是为他们个人的悲剧而叹息,更是为人类处境的普遍困境而感到沉重。这种细腻而有力的群像描写,是这部小说最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评分这部小说的结构处理,尤其是时间线的处理,简直是一场高难度的智力游戏。它并非采用传统的回溯或闪回,而是将不同年代的事件以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并置在一起。你可能前一页还在阅读二十世纪初的某个家庭轶事,下一页就跳跃到了近未来某科技公司的内部会议,而两者之间似乎只隔着一个词语的转换。这种并置带来的冲击感非常强烈,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因果律的固有认知。我感觉作者是在暗示,所有的“现在”都只是过去无数个“可能”的汇集点,而所有的“未来”也早已在此刻的细节中埋下了伏笔。这种高度复杂的空间和时间错位,要求读者保持极高的专注度,但一旦被其“套路”所征服,那种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探索。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密度令人惊叹。它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被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沉默”的描绘,很多关键性的冲突和情感爆发点,并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来呈现的,而是通过人物之间长久的、充满暗示的沉默来完成的。这种“留白”的艺术,比直接的宣泄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读者去倾听那些未被说出口的话语,去解读人物眼神中的细微变化。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解读一幅极其复杂的、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的画作,每一个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蕴含着深意。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作品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地回到那些关键的“静默”时刻,探寻其中隐藏的深层信息。
评分行文自然、舒缓,娓娓道来,勾起许多童年时的回忆,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看了二十多页,感觉文笔还不够老到,有时候读着不顺畅。封面确实很美
评分有点意思,值得看看。。。。。
评分一口气看了一大半,絮絮叨叨,还是很喜欢这种闲散又温馨的叙述方式。也让自己想起了很多初中的事情
评分图书收到,包装完好无破损。纸张和印刷质量不错,价格比书店便宜,性价比高。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函数好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刚开始不懂买的有点贵,现在有活动买的话很便宜,而且书的质量有保证,京东服务又非常好,这一次更不得了,包装的非常高大尚,让我觉得包装的袋子都浪费了,哈哈
评分关注了作者的公众号和豆瓣,很喜欢作者的文风,所以书籍出来之后特地买了来看。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