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金藻孢囊圖集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大興安嶺金藻孢囊圖集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龐婉婷,王全喜 著
圖書標籤:
  • 金藻
  • 孢囊
  • 大興安嶺
  • 淡水藻類
  • 形態學
  • 分類學
  • 顯微觀察
  • 生態學
  • 生物多樣性
  • 圖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45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95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370000
正文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緯度**的地區,植被覆蓋率高,淡水資源豐富,氣候寒冷濕潤,人為乾擾相對較少,沼澤類型多樣,多為酸性沼澤,適閤金藻生長。《大興安嶺金藻孢囊圖集》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采自大興安嶺地區的金藻孢囊進行顯微觀察和拍照,依據國際靜孢子工作組(ISWG)1986年頒布的數字命名法以及Cronberg&Sandgren;(1986)、Duffetal.(1995)、Wilkinsonetal.(2001)的描述和分類方法,對金藻孢囊進行瞭形態研究,共發現205種金藻孢囊,其中33種為新形態型。並對每一種金藻孢囊形態、地理分布、生境等進行瞭詳細的中英文描述,並提供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大興安嶺金藻孢囊圖集》為中國金藻孢囊的研究奠定瞭基礎,為世界金藻和金藻孢囊的研究及其在環境中的應用積纍重要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前言/1
1.1 金藻及金藻孢囊簡介/1
1.2 金藻孢囊的研究概況/2
1.2.1 金藻孢囊的命名與分類/2
1.2.2 金藻孢囊的形成和萌發/3
1.2.3 金藻孢囊的形態及研究方法/3
1.2.4 金藻孢囊在環境研究中的應用/4
1.2.5 金藻孢囊的分布/6
1.3 大興安嶺沼澤概況/7
1.4 本書的內容與目的/7
第2章 標本采集、處理及觀察/9
2.1 標本采集時間及地點/9
2.2 標本采集方法/9
2.3 實驗室標本處理/10
2.4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材料製備和觀察/11
第3章 金藻孢囊的命名、描述術語和分類/12
3.1 金藻孢囊的命名/12
3.2 金藻孢囊的描述術語/12
3.3 金藻孢囊的分類/16
第4章 大興安嶺盒藻11囊的形態描述/17
4.1 錶麵光滑的金藻孢囊/17
4.1.1 錶麵光滑且無領的金藻孢囊/17
4.1.2 錶麵光滑且具柱狀領的金藻孢囊/34
4.1.3 錶麵光滑且具錐扶頓的金藻孢囊/39
4.1.4 錶麵光滑且具倒錐狀領的金藻孢囊/60
4.1.5 錶麵光滑且具長領的金藻孢囊/78
4.1.6 錶麵光滑且具寬領的金藻孢囊/83
4.1.7 錶麵光滑且具假復領及復領的金藻孢囊/87
4.2 錶麵具凸超紋飾的金藻泡囊/95
4.2.1 錶麵具癡狀、疣狀、錐狀凸起的金藻孢囊/95
4.2.2 錶麵具瘤狀凸起的金藻孢囊/118
4.2.3 錶麵具刺狀凸起的金藻孢囊/121
4.2.4錶麵具脊狀及翅狀凸起的金藻孢囊/180
4.2.5 錶麵具擬網狀及網狀凸起的金藻孢囊/201
4.3 錶麵具凹陷紋飾的金藻孢囊/221
4.3.1 錶麵具杯狀凹陷的金藻孢囊/221
4.3.2 錶麵具溝槽狀凹陷的金藻孢囊/228
4.4 錶麵具復閤紋飾的金藻泡囊/230
參考文獻/248
圖版

前言/序言

  當我拿到本書的校樣稿的時候,忽然覺得應該寫點什麼,應該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過程,感謝為此項工作付齣勞動和智慧的人們,就作為本書的序吧。
  早在1990年在南京大學參加第六次全國藻類學會期間,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李傢英研究員在會上說:“你們研究藻類分類的人,能否研究一下金藻孢囊的分類,我們在南極考察時,地質樣品中發現大量的金藻孢囊,不知道如何處理,……”。我當時作瞭一個囊裸藻的分類報告,囊裸藻的形狀很像金藻孢囊,引起瞭李傢英研究員的這番話。從那時起,我牢牢地記住瞭李傢英研究員的話,很想有機會做這方麵的研究。
  在以後的大興安嶺藻類研究過程中,發現在製作好的矽藻封片中,也夾雜著許多的金藻孢囊。但是如何研究它,國內未有任何相關的文獻和書籍,無處下手。
  2007年,我去英國訪問大英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時,在那裏我看到瞭Attas of Chrysophycean CystsⅡ一書,得知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John P.Smol教授實驗室在該領域做瞭大量的工作。2009年4月,我和曹同教授等到Smol教授的實驗室訪問,受到瞭他的熱情接待,他給我們介紹瞭相關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給瞭我們許多相關的資料,為我們開展這項研究奠定瞭基礎。
  當我掌握瞭相關的資料和標本時,希望有一位有興趣的年輕人願意開展此項T作。恰在這時,龐婉婷同學來找我,想來攻讀博士學位,我給她講瞭該項目的思路,她非常有興趣。2009年,她考上瞭華東師大王幼芳教授的博士,我們聯閤培養,展開瞭該項目的研究。2010年,我申報的“大興安嶺沼澤金藻孢囊分類學研究”獲得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瞭資金保障。
  我們經曆瞭7年的研究工作,先後7次去大興安嶺進行標本采集,到瞭8個地區,200多個采樣點,采集標本1000餘號;為獲得孢囊發育的照片,我們曾將顯微鏡帶到阿爾山興安林場現場拍照;由於於金藻孢囊個體比較小,細微結構必需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纔能看到,本書采用的照片也全部是掃描電子顯微鏡下拍攝的照片。
  龐婉婷博士在完成她的博士學位論文以後,經過幾年的整理和補充實驗,完成瞭本書的寫作。本書共記錄瞭210種金藻孢囊形態,有167種是發現在中國的新形態,其中32種是屬於本書第一次發錶的新形態,為中國金藻孢囊研究提供瞭主要依據,也為世界金藻孢囊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雖然本書的內容仍采用瞭國際上現在沿用的數字編號方法命名,但是這種命名方式也帶來許多的不便。目前國際上用孢囊編號加命名人的方式已記錄瞭1000多種孢囊形態,名稱的寫作形式和編號標準很不統一,隨著金藻孢囊形態數量的增加,人們已經很難判斷每個數字所代錶的形態特徵,學者們也認識到現在這種命名方法的弊病,在捷剋(2012)和日本(2016)兩次國際金藻會議上都提齣瞭對金藻孢囊命名方法的修改建議,但是尚未有人提齣令人滿意的方法,隻好仍然沿用現行方法。我們也將努力在未來的研究中,提齣一套更閤適的金藻孢囊命名方法,為金藻孢囊的研究做齣我們的貢獻。
  由於這是國內第一本有關金藻孢囊的著作,許多術語、形態描述等都沒有更多的中文著作可以參考,再加上我們的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在此書齣版之際,我們衷心地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王幼芳教授為此項工作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她曾一起和我們去阿爾山采集標本;感謝她在龐婉婷博士期間給予的指導和支持;感謝她多年來對我們各方麵的幫助!
  感謝加拿大女王大學John P.Smol教授在項目開始時提供資料,感謝他曾來本實驗室對本研究給予的建議。
  感謝曹建國、吳波、劉妍、劉琪、欽娜、房勇、李博、李曉菲等參加野外采集;楊耐英在電鏡觀察中給予幫助。
  感謝科學齣版社陳露編輯對本書許多方麵給予很好的建議和所付齣的辛勤勞動。
  感謝所有為本項目開展和本書齣版做齣貢獻的人!
  最後要衷心地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興安嶺沼澤金藻孢囊分類學研究(31070181)”、“錐囊藻科金藻分類及孢囊研究(31300170)”的資助和支持。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北方山地生態係統的曆史與地理學著作的簡介,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藻類圖集內容。 --- 圖書名稱: 《北境蒼茫:大興安嶺地區的曆史、地理與生態變遷》 作者: 王景山、李明德 齣版社: 華北師範大學齣版社 字數: 約1500字 書籍簡介: 《北境蒼茫:大興安嶺地區的曆史、地理與生態變遷》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東北部邊疆——大興安嶺地區(Greater Khingan Range)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匯集瞭曆史地理學、區域生態學、民族學以及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旨在構建一個全麵而立體的認知框架,揭示這片廣袤而獨特的土地在漫長曆史進程中所經曆的自然演化與人文互動。 大興安嶺,不僅是中國東北平原的西部天然屏障,更是一條連接濛古高原與東北平原、橫跨寒溫帶針葉林與草原生態係統的關鍵地理單元。本書首先從宏觀地理格局入手,係統梳理瞭大興安嶺山脈的成因、構造演化及其對區域氣候模式的塑造作用。作者們詳細分析瞭冰川作用、河流侵蝕與沉積等地質過程如何塑造瞭今日的山地地貌,特彆是關於河流源頭分布、古湖泊遺跡的考證,為理解區域水文係統的曆史變遷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曆史地理部分,本書采取瞭“時間切片”的研究方法,追溯瞭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族群在這一地區的遷徙、定居與資源利用模式。重點探討瞭古代東鬍、鮮卑、室韋、韃靼等北方遊牧及漁獵民族與定居農耕文明的交匯與衝突。書中利用考古發現、古代文獻(如《史記》、《後漢書》中的相關記載以及遼金元時期的邊疆誌書)以及現代人類學資料,重建瞭不同曆史階段的聚落分布圖景和交通路綫網絡。一個核心議題是,古代的森林覆蓋率、草甸分布與人類活動(如火耕、遊牧、采礦)之間的相互影響機製。例如,書中對元代以來,隨著采金和木材開采活動的興起,山地植被結構發生的早期微小變化進行瞭細緻的文獻梳理。 生態環境變遷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篇章。大興安嶺地區以其寒溫帶泰加林生態係統著稱,其生物多樣性對全球氣候變化極為敏感。作者們結閤氣候代用資料(如樹木年輪、沉積物芯樣分析的初步成果),重建瞭過去五百年來該區域的溫度和降水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活動對生態係統的壓力。特彆關注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沙俄與清朝後期在林區進行的大規模商業性采伐如何改變瞭林相結構,以及隨之而來的水土流失風險增加。書中強調,大興安嶺的生態脆弱性並非近現代現象,而是曆史選擇(如遊牧路徑的變動)與自然波動長期疊加的結果。 在民族學與社會文化方麵,本書詳細考察瞭鄂溫剋族、鄂倫春族等世居於此的少數民族,在極端自然條件下的生存智慧與文化適應。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對傳統習俗的記錄,更側重於分析其傳統土地利用(如轉場、狩獵路綫、采集區域)如何形成一種與森林生態係統保持動態平衡的“文化景觀”。作者們認為,這些傳統知識體係中蘊含著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的寶貴經驗,對於理解現代林業管理和生態保護策略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近現代工業化進程對該地區的影響。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煤炭、鐵礦的集中開發以及大規模的林業基地建設,無疑極大地改變瞭山區的經濟地理麵貌。書中批判性地評估瞭這些工業活動在促進地方發展的同時,對區域環境質量和原住民生活方式帶來的衝擊與重塑。 《北境蒼茫》最終落腳於對區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它主張,任何有效的生態保護與區域規劃,都必須建立在對這片土地深厚曆史脈絡和復雜地理背景的深刻理解之上。本書不僅是對大興安嶺地區一次全麵的“體檢”,更是一部關於人與邊疆自然環境如何共生共存、相互塑造的宏大敘事,為研究中國北方邊疆史、森林生態史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瞭一份紮實而富有洞察力的參考資料。其嚴謹的考據和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其成為該領域不可或缺的學術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對書中的許多專業內容感到吃力,但這本書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它所展示齣的,是一種超乎尋常的耐心和細緻。每一張圖片都凝聚瞭研究者們無數的觀察、拍攝和分析。這種對微小生命的不懈追求,讓我肅然起敬。我嘗試著去關注那些圖片中的細節,比如孢囊錶麵的小點、細綫,甚至是某些不規則的形狀,並猜測它們可能代錶著什麼功能。雖然我無法像專傢一樣解釋這些細節的意義,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科學邏輯和研究價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研究往往是從對最微小事物的深入探索開始的,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發現,纔構成瞭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基石。它也提醒我,在看待自然時,不應隻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壯麗,更要學會去發現和欣賞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更為深邃的生命奇跡。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環境,在其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復雜而精密的生命體係。大興安嶺,我隻知道它是一片廣袤的森林,是許多珍稀動物的傢園,卻從未想過,在其水體中,竟然生存著數量如此龐大、形態如此多樣的金藻孢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微觀世界的豐富程度,絲毫不亞於我們肉眼可見的宏觀世界。那些在圖片中呈現齣的,如同雕塑般精緻的孢囊,讓我對“生命”的定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或許不像大型生物那樣引人注目,但它們的存在,同樣構成瞭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開始想象,這些孢囊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又是如何被科學傢們發現和研究的。它就像一部關於地球生命演化的微縮百科全書,默默地記錄著古老時代的秘密,等待著有心人的解讀。

評分

在整理書架時,一本厚重的畫冊不經意間吸引瞭我的目光。封麵上的書名——《大興安嶺金藻孢囊圖集》——既充滿瞭地域的神秘感,又隱含著科學的嚴謹。我並非藻類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對於自然界中那些微小卻精巧的生命形式,我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我猜想,這本圖集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隱藏在北方森林深處,那些肉眼幾乎無法辨識的金藻生命奧秘的窗戶。想象著大興安嶺獨特的地理環境,那些古老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其中孕育著怎樣的微觀世界?金藻,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光澤和生命的活力,而“孢囊”更是暗示著生命的延續和某種奇特的形態。我很好奇,圖集中的照片會是怎樣的?是清晰到能看到細胞結構的放大圖,還是某種藝術化的微觀呈現?它會展示齣多少種不同的孢囊形態?這些形態之間又有什麼區彆和聯係?僅僅是圖集這個名稱,就已經勾起瞭我對未知的好奇心,仿佛一本關於北方生態係統中微觀生物的探險地圖。

評分

翻閱這本書,我雖然對專業術語感到陌生,但單從視覺呈現上,它就給予瞭我極大的震撼。那些密密麻麻、形態各異的圖像,仿佛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生物標本。我被那些精細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紋理、突起和結構所吸引,每一張圖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微觀世界的史詩。我開始嘗試去理解,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孢囊”是如何在大興安嶺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書中可能蘊含著關於這些微小生命如何適應寒冷氣候、如何在不同水體環境中生存的奧秘。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孢囊的形態差異是否與它們所處的棲息地有關?是否與它們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有關?雖然我無法直接解讀圖集中的科學信息,但它激發瞭我對生命多樣性和適應性的無限遐想。這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次與微觀生命進行無聲對話的邀請,讓我不得不驚嘆於自然界鬼斧神工般的創造力,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和驚人的美麗。

評分

每次拿起這本書,我都會被一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所包圍。它讓我暫時忘卻瞭日常的喧囂,沉浸在那個由無數微小生命構成的寂靜世界。我會在腦海中描繪齣大興安嶺那些清冽的溪流和幽深的湖泊,想象著金藻孢囊在其中默默地孕育和等待。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的知識,更是一種關於生命韌性和時間沉澱的哲學思考。它讓我體會到,即使是短暫的存在,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記,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擁有無窮的魅力。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有機會親身走進大興安嶺,去感受那片土地的獨特氣息,也許,在那片土地的水體中,我能以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去理解這本書所傳達的,關於生命最原始、最純粹的美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