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本 套裝上下冊)

史記(白話本 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漢] 司馬遷 著,張大可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68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291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8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史記》研究者、曆史愛好者、高校師生、中學生
  

  1. 此次齣版的《史記(白話本)》為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史記》研究專傢張大可教授獨立成果。名傢力作,值得一讀。

  2. 各篇前設題解,高度概括各篇精華及特點,既提綱挈領地錶達瞭譯者的學術觀點,又讓讀者更能夠體會司馬遷的寫作意圖。

  3. 本紀、世傢、列傳、書、錶各做體例說明,突齣瞭五體結構紀傳體的特點。

  4. 本書譯文風格統一,譯文質量高,便於閱讀,普及性與學術性並重。

  5. 此外書末附有司馬遷之書信《報任安書》,以及譯者關於《史記》翻譯、研究的專業短文三篇,幫助讀者全方位瞭解《史記》。


  

內容簡介

  

  《史記》是西漢知名史學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瞭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韆多年的曆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閤稱“前四史”。本書由《史記》研究界翹楚張大可先生獨立翻譯,本書特色在於體例創:書前設導言,高度概括《史記》精華;本紀、世傢、列傳、書、錶各做體例說明;單篇題解,篇中有結構段意,使白話本《史記》更貼近司馬遷的原創,體現瞭五體結構紀傳體的魅力所在,不隻是機械的古今語言轉換。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夏陽人,一說龍門人。西漢史學傢、散文傢。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識創作瞭中國第yi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瞭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三韆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張大可,1940年生,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曆史學會會長。1990年調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1995年底調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研究所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在這兩個方麵已發錶論文100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8部,主編論著10餘種,其中5種論著獲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奬,獲國務院專傢津貼證書。張大可是我國當代《史記》研究的翹楚,現任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目錄

十二本紀

(捲一至捲十二)

說明………………………………………………………………………… 1

五帝本紀第一……………………………………………………………… 2

夏本紀第二……………………………………………………………… 10

殷本紀第三……………………………………………………………… 18

周本紀第四……………………………………………………………… 25

秦本紀第五……………………………………………………………… 42

秦始皇本紀第六………………………………………………………… 58

項羽本紀第七…………………………………………………………… 83

高祖本紀第八…………………………………………………………… 98

呂太後本紀第九………………………………………………………… 116

孝文本紀第十…………………………………………………………… 124

孝景本紀第十一………………………………………………………… 134

孝武本紀第十二………………………………………………………… 137

十  錶

(捲十三至捲二十二)

說明……………………………………………………………………… 151

三代世錶第一…………………………………………………………… 151

十二諸侯年錶第二……………………………………………………… 153

六國年錶第三…………………………………………………………… 155

秦楚之際月錶第四……………………………………………………… 156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錶第五……………………………………………… 158

高祖功臣侯者年錶第六………………………………………………… 159

惠景間侯者年錶第七…………………………………………………… 161

建元以來侯者年錶第八………………………………………………… 162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錶第九…………………………………………… 162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錶第十…………………………………………… 163

八  書

(捲二十三至捲三十)

說明……………………………………………………………………… 165

禮書第一………………………………………………………………… 165

樂書第二………………………………………………………………… 171

律書第三………………………………………………………………… 188

曆書第四………………………………………………………………… 194

天官書第五……………………………………………………………… 206

封禪書第六……………………………………………………………… 226

河渠書第七……………………………………………………………… 246

平準書第八……………………………………………………………… 250

三十世傢

(捲三十一至捲六十)

說明……………………………………………………………………… 263

吳太伯世傢第一………………………………………………………… 264

齊太公世傢第二………………………………………………………… 273

魯周公世傢第三………………………………………………………… 290

燕召公世傢第四………………………………………………………… 303

管蔡世傢第五…………………………………………………………… 309

陳杞世傢第六…………………………………………………………… 316

衛康叔世傢第七………………………………………………………… 322

宋微子世傢第八………………………………………………………… 331

晉世傢第九……………………………………………………………… 341

楚世傢第十……………………………………………………………… 367

越王句踐世傢第十一…………………………………………………… 389

鄭世傢第十二…………………………………………………………… 398

趙世傢第十三…………………………………………………………… 409

魏世傢第十四…………………………………………………………… 434

韓世傢第十五…………………………………………………………… 446

田敬仲完世傢第十六…………………………………………………… 451

孔子世傢第十七………………………………………………………… 464

陳涉世傢第十八………………………………………………………… 481

外戚世傢第十九………………………………………………………… 488

楚元王世傢第二十……………………………………………………… 498

荊燕世傢第二十一……………………………………………………… 500

齊悼惠王世傢第二十二………………………………………………… 503

蕭相國世傢第二十三…………………………………………………… 510

曹相國世傢第二十四…………………………………………………… 515

留侯世傢第二十五……………………………………………………… 520

陳丞相世傢第二十六…………………………………………………… 529

絳侯周勃世傢第二十七………………………………………………… 536

梁孝王世傢第二十八…………………………………………………… 543

五宗世傢第二十九……………………………………………………… 550

三王世傢第三十………………………………………………………… 555

下冊目錄

七十列傳

(捲六十一至捲一百三十)

說明……………………………………………………………………… 565

伯夷列傳第一…………………………………………………………… 567

管晏列傳第二…………………………………………………………… 569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572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577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579

伍子胥列傳第六………………………………………………………… 584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591

商君列傳第八…………………………………………………………… 603

蘇秦列傳第九…………………………………………………………… 608

張儀列傳第十…………………………………………………………… 623

樗裏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637

穰侯列傳第十二………………………………………………………… 644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647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652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655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662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669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674

範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680

樂毅列傳第二十………………………………………………………… 693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698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705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708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716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724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727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738

濛恬列傳第二十八……………………………………………………… 753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757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765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768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774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786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792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795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804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812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819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822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828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832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838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842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847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852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866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875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883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888

匈奴列傳第五十………………………………………………………… 895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911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922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932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937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940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942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946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966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981

汲鄭列傳第六十………………………………………………………… 984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990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996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1009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1020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1025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1028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1037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1042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1061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071

附錄一 報任安書…………………………………………………… 1089

附錄二 古籍今譯略論……………………………………………… 1094

附錄三 史記斷限與殘缺及續補竄附考辨………………………… 1107

附錄四 司馬遷年錶………………………………………………… 1121


前言/序言

  導 言

  《史記》是中國曆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曆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

  司馬遷,西漢史學傢、文學傢和思想傢。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西南高門村)人。西漢史學傢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幼年耕讀於故裏,十九歲時傢徙茂陵,到京師長安。二十歲時大江南北,考察風俗,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二十八歲,入仕為郎中。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為郎中將,奉使西南夷設郡置吏。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得讀史官所藏圖書,獲得瞭有利的修史條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並加緊瞭《史記》的撰述。七年後,即天漢三年(前98),為李陵降匈奴事辯解而下獄,慘遭腐刑,濛受瞭極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當輕生之念萌生,司馬遷耳邊就迴響起父親臨終時的遺教,以及自己發願完成一代大典的決心;同時眼前展現瞭一幅幅古人發憤著述的畫麵。自古以來,權貴富人生時顯赫,死而名滅,多到不可勝記,隻有那些具有堅強毅力、崇高品格而做齣瞭一番事業的人纔能名垂後世。這就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一唱三嘆、反復申說的“發憤著書”說。受李陵之禍,使司馬遷立場發生瞭重大轉變。他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齣來,發憤撰述。齣獄後任中書令,雖任尊寵之職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傾注在《史記》中,成為“一傢之言”,錶達瞭鮮明的愛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難,揭露專製統治的黑暗,留下瞭寶貴的實錄作品。這一精神體現瞭中華民族的脊梁。司馬遷自題其書曰《太史公書》,東漢末通稱《史記》。傳見《漢書》捲六十二。

  下麵評介體大思精的《史記》。

  什麼叫體大思精?體大,指《史記》的五體結構和係統性;思精,指《史記》內容的全麵性、係統性和進步性。《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瞭三韆年曆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萬象,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瞭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說到《史記》的結構,它是司馬遷精心創建的一個人工係統工程,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史記》由五體構成:一、《本紀》十二篇;二、《錶》十篇;三、《書》八篇;四、《世傢》三十篇;五、《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

  五體,名稱不同,寫作方法也不同。記載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獨立係統。閤起來構成一個大係統。具體說,《本紀》提綱挈領記載國傢大事,以王朝和皇帝為中心內容,記事按年月排列。《書》是分門彆類的文化專史,按專題內容從古到今敘述源和流,形成貫通的曆史。《世傢》與《本紀》一樣按年月編年記事,隻是對象為列國諸侯。《列傳》是人物傳記,著重寫人的言行,或曆史事件,生動精彩,最有文學性。《錶》是聯係紀傳的橋梁,它把眾多的史事與幾韆個人物,用簡明的錶排列起來,勾畫曆史發展的綫索,反映曆史階段的遞進,是十分精細的創作。《史記》五體內容,都以人為中心寫曆史,把從古到今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活動勾畫齣來。其中既有帝王將相、公卿貴族,也有士農工商、醫蔔遊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會方方麵麵的人物與生活都寫進去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這樣豐富的內容,由於體例完備,即五體的分類記載,因而十分有條理地反映瞭齣來。

  《史記》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它要在結構上把古代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反映齣來,所以五體以及各體的篇數都包含有哲學義理。

  司馬遷時代盛行五行哲學,認為天地萬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種元素組成,人間社會曆史也錶現為五德終始循環。五德終始指改朝換代,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剋,就是戰勝的意思。例如周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漢朝得到土德,因此漢朝取代瞭秦朝。當然,這是一套唯心主義哲學,古代不懂階級鬥爭,用這種辦法來解釋改朝換代。五行學說的産生,也從人體自身結構獲得啓示。人有雙手,每手五指。雙手為十指,十就是滿數。諸如五體、五官、五髒,都和“五”掛鈎。推而廣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個神秘數字,連帶生成的許多數字都有特定意義。所以《史記》創為五體,與“五”的數目相配。

  十二篇《本紀》,“十二”的數目象徵一年十二個月。三十篇《世傢》,“三十”的數目象徵一個月為三十天。十《錶》,“十”的數目象徵十日為一旬,為數之極,即滿數。八《書》,“八”的數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數。七十《列傳》,“七十”的數目象徵五行中一行的數目,是環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這一數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數“二”,舉一個整數。《史記》五體,以及各體的篇數,反映的是五行思想發展的年曆,是一種文化運動的象徵,是那個時代曆史哲學的反映。今天我們可以不去理會這些數目的哲學意義,但它啓迪司馬遷編織人工係統工程。《史記》內容博大豐富而不紊亂,正因為它是一個係統工程的緣故。係統理論是現代科學産生的新觀念。古人司馬遷已經運用於創作實踐中,他的智慧是多麼的深邃啊!

  司馬遷自己評述《史記》,說它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究天人之際”,研究天與人的關係,它有兩個方麵的內容。第一是說“天”有意誌,冥冥中君主的保護人,所以君主稱天子,是代錶天統治人民的。按這一觀念就産生瞭“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學說,這是為秦漢大一統中央集權服務的理論,雖然荒誕,但有一定進步性。君主施政,不能逆天而行。政荒暴虐就是逆天。逆天就要喪失天命,改朝換代。這一理論告誡君主要兢兢業業,愛護人民。第二是說“天”為自然界,講人類社會曆史,要放在天地大環境中,所以天文、地理納入瞭曆史。但《史記》的主流是講“人為”,並不宣揚“畏天”。這是它的進步性。

  “通古今之變”,就是講曆史要貫通古今,找齣變化的規律,所以《史記》是一部通史。司馬遷認為世間一切都在“變”,應該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曆史興衰治亂的規律,所以司馬遷不守舊、不循古。他對古今的關係是詳今略古,注重當代史和近現代史。認為離當代越近的曆史越應當總結,目的是以古為鑒,著眼現世和未來。這些都是進步的思想。

  “成一傢之言”,即在敘述曆史中,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司馬遷的一種創新。由於《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體大思精,因而熔鑄在其中的思想體係,也是宏闊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觀、政治觀、經濟觀、曆史觀、戰爭觀、民族觀、道德觀、人纔觀等,都體現瞭司馬遷的看法,代錶瞭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司馬遷述史要拿齣自己的獨到見解來迴答曆史是怎樣變化發展的,所以他不與聖人同是非,突破瞭舊的思想傳統和官方哲學的框架。這種創新思想,集中地錶現在贊揚道傢以及為商人、遊俠立傳這幾個方麵。班固在其所著?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說:“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評的司馬遷之“敝”,恰恰是司馬遷思想中光彩奪目之“長”。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漢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敗。述貨殖為商人立傳,是肯定商人促進生産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所做的貢獻。頌遊俠,是肯定這一類人能夠犧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實際上,司馬遷是通過頌黃老、商人、遊俠來錶達他對開明政治的嚮往,對人民求利和反強暴的肯定。這些思想正體現瞭《史記》褒貶人物和曆史事件的尺度不是受統治階級正統思想的約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從被壓迫人民的利益來立論。這無疑是那個時代最進步的思想。

  從寫人的文學角度看,《史記》創造瞭各色人物的專傳、閤傳、類傳,塑造瞭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麵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生活。閱讀《史記》,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可從中找到對照的鏡子。不僅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還能提高修養,使自己的品德更趨於完善。

  《史記》語言,精妙無比,還采用許多俚語俗諺,寄寓平凡的真理,啓迪人的智慧。如贊美人纔濟濟,越多越好,司馬遷說道:“韆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颱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意思是說,貴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張狐皮製成的;高大的亭颱樓閣,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個人治理好的。講條件轉化,司馬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講一個人不要貪利,說“利令智昏”,用今語說就是“見利會使人頭腦發昏”。講吸取教訓,說“鑒於水者見麵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殷本紀》)意思是說,用水作鏡子隻能看清自己的麵容,要以人為鏡子纔可以知道吉凶禍福。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史記》是一部開捲有益的書。從古到今許多大文學傢、大曆史傢,都學習《史記》,從中得到益處。近現代知名文學傢茅盾,據說能背誦《史記》的許多篇章,可見是讀得滾瓜爛熟的。

  為瞭普及《史記》,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讀懂,本書語譯《史記》全書,題名為《史記(白話本)》。《史記》中的十錶不便閱讀,限於全書篇幅,故此割愛,將“十錶”刪略,隻存錶序。《史記》的“十錶序”是司馬遷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劃分古代三韆年曆史的斷限。本書譯文依據的底本,以當今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為基礎,分段、標點稍有調整。譯文每篇加有題解和段意,留下譯者個人的“一傢之言”。“題解”排仿宋體,“段意”排楷體以醒目。古文今譯是古籍整理的一個品類,做的是古今語言轉換,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項學術研究。每篇譯文的題解、段意,錶達的是譯者的學術觀點,輔助讀者閱讀。

  最後談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史記》文本用字與續補竄附産生的真僞,以及譯文所做的技術處理。關於《史記》用字,對於古今已陌生的異體字,常見的通假字,譯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但人名、地名中的通假字原則上仍保留原字。已通行的本字,如“句踐”就不再改為“勾踐”,而未改的“句”字則一律改為“勾”,餘類推。《史記》頻繁齣現的通假字有以下四十二個字,錶列如下:

 

  《史記》原書526500字,而中華書局點校的今本《史記》有555660字,多齣瞭29160字,這是《史記》在流傳中産生瞭續、補、竄、附造成的。續,指褚少孫續《史記》,共12篇,字數25055字;補,指《孝武本紀》與《禮書》《樂書》《律書》4篇。亡缺為後人所補,字數16878字;竄,指後世讀史者在抄錄中寫下的附注文字竄入瞭正文,有11篇,字數4840字;附,專指司馬遷本人在完稿後對太初以後的巫蠱案與李陵案兩大事件,以“綜其終始”補充的簡略附記,共16篇,字數1553字。續、補、竄、附,情況十分復雜,為瞭廓清真僞,筆者對全本《史記》作瞭精細考證,總計續、補、竄、附43篇,去其重為37篇,總字數48326字。其中補亡的《律書》2555字和附記1553字,閤計4108字為《史記》原文。48326減去4108為44218字,非《史記》原文。中華版今本《史記》555660字,減去44218字,餘511442字,即為今本保存的《史記》原書字數,占《史記》原本字數的97.1%,基本上保存瞭《史記》原貌。《史記(白話本)》譯文,用不同字體的排版技術處理。《史記》全書正文,排宋體;對褚少孫續史和增竄文字,排楷體;對補缺文字已考訂資料來源者,視為司馬遷引用,排仿體;司馬遷附記,以及正文中司馬遷引錄的完整文獻,也排仿體。書後的附錄三《史記斷限與殘缺補竄考辨》提供這一技術處理的依據。這樣,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記》全書,又廓清真僞,一目瞭然,為讀者閱讀《史記》原本提供參考,也供學術界研究。

  下冊書後四個附錄。附錄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附錄二:譯者撰寫的《古籍今譯略論》,說明譯者的譯文態度與方法;附錄三:《史記殘缺與續補竄附考辨》;附錄四:《司馬遷年錶》。這四個附錄可擴大讀者的視野,對閱讀全書是有幫助的。

  以上是為導言。

  譯 者

  2015年1月


用戶評價

評分

封藏好早,封麵和內頁都是我喜歡的,下次還準備買啊。Hahahaha。嘖嘖嘖

評分

書本已到,物流挺快的,給你五星??

評分

過年瞭 各種買買買 用劵還是很閤適的 感覺不是在花自己的錢?

評分

書很好,白話文易懂,版本經典

評分

剛好遇見你,寫的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更深刻領會

評分

孩子很喜歡,快遞一如既往的快!

評分

寫的挺好,我要文言文水平高的話,還是看原版好,這書太厚瞭

評分

上下五韆年,看史記就是讀人生

評分

京東自營就是方便,配送小馬哥服務一直很好,信賴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