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作者李赛美教授自2000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个年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即是由团队拍摄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过程,并根据视频翻录整理而成。共十次课组成十讲。
作者简介
李赛美,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伤寒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伤寒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经方降糖研究及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创办国际经方班享誉海内外。
目录
第一讲 伤寒六经与传变,寒温学术理相传
一、博士班《伤寒论》的教学
二、经方团队介绍
三、《伤寒论》的版本沿革
四、学习《伤寒论》的原因
五、《伤寒论》的作者
六、《伤寒论》与温病学
七、《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八、《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九、伤寒的含义
十、六经辨证体系
十一、六经传变的规律
第二讲 太阳本证重风寒,开表还需兼证详——太阳病本证
一、桂枝汤证及兼证
1.桂枝汤证
2.自汗证
3.桂枝汤禁例
4.桂枝汤证兼证
二、麻黄汤证及兼证
1.麻黄汤证
2.麻黄汤证兼证
三、表郁轻证
第三讲 太阳变证最多端,热化寒化虚实列——太阳病变证
一、伤阴热化证
1.栀子豉汤类证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芩连汤证
5.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汤证
二、伤阳寒化证
1.心阳虚证
2.脾虚证、肾阳虚证
3.阴阳两虚证
第四讲 蓄水蓄血气血分,结胸无虚脏结险——太阳病变证
一、蓄水证、蓄血证
1.五苓散证
2.桃核承气汤证
二、结胸、脏结
1.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2.小陷胸汤证
3.寒实结胸证
4.脏结
第五讲 痞在中焦升降逆,上热下寒病机异——太阳病变证
一、痞证
1.热痞证
2.寒热错杂痞证
……
第六讲 阳明热实主清下,发黄血热兼湿瘀
第七讲 少阳枢机胆三焦,和解变通柴胡剂
第八讲 太阴脏寒四逆辈,肢疼腹痛桂枝变
第九讲 少阴虚衰分阴阳,兼表兼里也可开
第十讲 寒热错杂厥阴象,厥逆呕利宜细辨
学术交流(一)
学术交流(二)
学术交流(三)
学术交流(四)
学术交流(五)
学术交流(六)
学术交流(七)
案例教学(一)
案例教学(二)
精彩书摘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中风表虚证主要是讲桂枝汤证,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这些我们都很熟悉了。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桂枝汤的煎服法,也就是在原文后面的一大段话,这段内容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仲景所处的时代,字是写在竹简之上,写文章是惜墨如金的,仲景能够花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段文字,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后面很多条文在煎服法中讲到“如桂枝法”“如前法”,都是以本条的煎服法为基础,因为这里写的详细,后面就简略了。这段文字虽然讲的不是方证,但是讲到桂枝汤怎么样煎服,怎么样调护,以及服桂枝汤证的禁忌,这些都是需要临床医生注意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服用桂枝汤后对发汗的要求。第一是药后“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桂枝汤以后,要趁热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振奋胃气,补充汗源。第二是要“温覆”,就是说喝桂枝汤和热粥以后,还要捂上被子帮助发汗。第三是发汗的时间“令一时许”,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还有就是发汗的具体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就是说遍身都要出汗,身上要出汗,手脚也要出汗,而且所出的汗只能是微汗,不可以出大汗。这些都是对发汗的基本要求。
接着是剂量的问题,根据考证,汉制一两为今天的15.625克,一升约为200毫升。在原书用量中桂枝、芍药各用三两,也就是要用到45克多,那么大家就要思考了,桂枝和芍药我们现在经常开到45克吗?当然很少这样开,所以有的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张仲景用的量太大了,是不是现在的人体质就弱一些?那么再仔细看,煎法中讲到“煮取三升”“服一升”,那么每次用量仅为一剂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次的桂枝、芍药用量是各15克,而我们现在开10-15克算是常规量,所以我们现在跟仲景原方的用量是差不多的。
三分之一的量喝完之后,通过啜粥、温覆,如果能得微汗,则“停后服,不必尽剂”,也就是中病即止,一剂药不用都喝完。如果没有出汗,则“更服依前法”,可以再服三分之一,仍然要啜粥、温覆。如果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也就是说第三次服药要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还不好的话可以再开一剂,“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乃服至二三剂”,仲景的一剂相当于今天的三剂,仲景的二三剂也就相当于今天六到九剂的量。
反观现在中医治疗感冒,常常就仅仅是开药,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医嘱,病人拿药回去后一副药煮两次,一天就一副药,然后就会觉得:“中药没效,不退烧,还是西药快。”所以我们平常开桂枝汤没有效果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调护法没到位,没交代病人要啜热粥、盖被子;第二,没有交代病人,在病情不好的时候要连续给药,西药都有“tid”,为什么中医就只能一天服一副呢?所以我在遇到桂枝汤证的病人时,通常都会开两到三剂药,而且要交代服药后喝热粥、盖被子,如果没出汗要继续喝,这样效果就会非常好。还有就是,如果汗出了,不能任其自然干,应该把汗擦干净,否则风一吹又会再次外感。
有一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是我带的一个博士生,当时我查房时他在病房值班,跟我说:“老师,我感冒了十多天都没好。”我问他:“你喝了药吗?”他说:“喝了桂枝汤,但好像没效,不过没有喝粥,我没时间。”我跟他说:“你今天服药后一定要喝粥、温覆。”第2天查房时他告诉我:“老师,我昨天晚上喝了药,又喝了碗粥,之后盖被子发了汗,今天就好了。”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本人自2000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伤寒论》,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
本书稿即是由团队拍摄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过程,并根据视频翻录整理而成的。共十次课组成十讲。其中授课内容由魏德全、刘煜洲、李日东等博士拍摄,邓烨博士组织学生团队进行文字翻录,由王慧峰、邹若思博士协助统稿整理,最后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观涛主任严格把关指导。此书历经三载,终于面世,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正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各位贡献者致以衷心感谢和敬意!
回想本人学医成长之路,启蒙老师应是我的外婆。由于父母工作忙,我出生8个月后就由外婆“领养”。幼时身体弱,几乎小朋友患的病我都“体验”过,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急性肾炎等。除急性肾炎,当时注射过1周青霉素外,其余疾病都是中医“土办法”解决的。如百日咳用鸡胆炖冰糖治愈;麻疹、水痘,则注意护理,避风,服中药透疹;患脓疱疮疖,用生甘草、金银花煮水服,脓溃时用麻线搓拿出脓头引流;消化不良用鸡内金焙黄研末煮粥。当地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五,饮雄黄、大蒜酒败毒”,冬月狗肉煲桂皮、附片,夏月六一散、人中黄冲泡当茶饮,还有金银花煮甘草、蚕豆、黄豆治疮疖,蒿叶饼醒胃助消化,皮肤痒用枫球艾叶煮水洗澡,补钙用鱼骨头焙焦黄食用,小儿腹痛用荷叶蒂炖水鱼肠;小儿发烧,将白酒点燃,直接将火苗引入局部皮肤,全身揉搓擦抹,并捂被发汗退烧;夏天用马齿苋煮菜治腹泻,或生大蒜子捣烂加醋,直接食用。平日常看到外婆治头痛脑热及目赤肿痒,用石膏块在火上烧热,人盛于清水的铜制面盆中,并加适量醋,头盖青布进行熏蒸。诸多“土方法”不但解决了大问题,也让儿时的我耳濡目染了中医。还记得外婆患风湿病,服了舅舅在外购买的中药“十滴酒”,因多用了l滴出现中毒昏迷,还在上幼儿园的我急呼邻居叔叔帮忙救治的情形,因而了解了中药过量可中毒。
从事会计工作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在中药店当过学徒,所以识药也懂些中药材加工炮制。外婆带孙儿辛苦,父亲常配些阿胶、鹿胶给老人家补养身体。我在外婆家长大,与父亲老家亲戚接触不多。考上了中医学院,得知父亲的叔父也是当地一位老中医,曾去拜访过老人家。毕业后因工作在外地,与叔公联系不多,听说叔公曾留了一套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给我作纪念,并存放在老家。大概这些就是我与中医的早期结缘吧。
1977年恢复高考后,正值我应届高中毕业,十分幸运参加了首届高考并中榜,被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录取,在医疗系本科学习。由于十年未举行过“国考”,当时百废待兴。首届高考生背景和年龄相差悬殊。当时入学的应届生属“稀有群体”,不到百分之几,绝大部分是老三届生。他们上山下乡,或招工人职,或已是医务工作者,部分还有“卫校”或“七二一大学”学习经历,其社会与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上大学只是再提高阶段。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