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管理、科學、技術被稱作現代文明的三駕馬車,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裝備維修保障是裝備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開展精細化管理,保障已經成為共識,這就要求部隊各級各類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人員必須瞭解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掌握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客觀規律,具備現代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係列叢書: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論》緊貼裝備維修保障崗位需求,圍繞部隊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實踐重點、難點問題,以先進的管理理論為基礎,以業務工作為主綫,以提高部隊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水平為目的,重點介紹裝備維修保障的理論、方法以及業務工作等內容,具有很強的係統性、實用性和崗位指嚮性。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係列叢書: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論》可用於部隊任職培訓班次教學,還可作為裝備保障專業方嚮研究生課程.以及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工作崗位的人員在職學習之用。
作者簡介
王海燕,裝備學院裝備指揮係副教授,1968年5月齣生,1986年9月入伍,山東菏澤人,軍事裝備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曆任排長、指導員、教導員、教員、教研室主任,現主要從事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參與完成總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8項,主編、參編《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論》《軍事裝備百科全書》《軍事訓練百科全書》《信息化戰爭裝備保障》等專著、教材12部,發錶論文60餘篇,獲軍隊科技進步奬等教學科研奬勵5項。
李淵,裝備學院裝備指揮係維修管理教研室主任,1980年7月齣生,1999年9月入伍,四川成都人,軍事裝備學碩士。全軍裝備維修工作專傢谘詢組辦公室副主任,主要從事裝備維修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總部級重點課題10餘項,撰寫總部決策谘詢報告6篇,主編、參編《軍事裝備保障學》《軍事裝備維修管理學》等著作、教材5部,發錶論文30餘篇。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二等奬1項、三等奬4項,軍事科學研究成果二等奬1項。
李相良,裝備學院訓練部教務處副處長,1978年9月齣生,1997年9月入伍,河北保定人,軍種戰役學博士。曆任海軍水麵艦艇部隊航海長、副船長、參謀、教員、副處長,現主要從事作戰指揮教學改革研究論證與組織實施工作。參與完成總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主編、參編《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裝備保障》《艦炮武器係統及作戰運用》等專著、教材5部,發錶論文10餘篇,參與擬製教育訓練法規3部,獲軍隊教學成果奬等教學科研奬勵2項,榮立三等功1次。
內頁插圖
目錄
理論篇
第一章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述
第一節 管理與管理學
一、管理的屬性
二、管理學和現代管理學
三、管理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
一、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基本職能
二、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主要特點
三、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地位作用
第三節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學學科
一、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學科性質
二、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理論體係
三、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研究內容
第二章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
第一節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的特徵
一、一般性特徵
二、特殊性特徵
第二節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的發展
一、傳統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
二、現代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
三、新時期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
第三節 我軍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
一、我軍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發展曆程
二、我軍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主要內容
第三章 裝備“五性”與保障性工程
第一節 “五性”的基本概念及內涵
一、可靠性
二、維修性
三、測試性
四、保障性
五、安全性
第二節 “五性”工程工作內容
一、確定“五性”要求
二、實施“五性”工程管理
三、開展“五性”設計與分析
四、開展“五性”要求驗證
五、開展“五性”評價
第三節 裝備綜閤保障工程
一、裝備綜閤保障工程內涵
二、裝備綜閤保障工程組成
三、裝備綜閤保障工程關鍵技術
第四章 裝備維修保障中的項目管理
第一節 項目管理理論基礎
一、項目
二、項目管理
三、項目管理知識體係
四、項目管理演進與發展
第二節 項目管理在裝備維修保障中的應用
一、裝備維修保障經費項目管理
二、裝備維修保障任務項目管理
三、裝備維修保障進度控製項目管理
第五章 裝備維修保障法規
第一節 裝備維修保障法規體係
一、裝備維修保障法規體係調整對象
……
業務篇
第六章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體製
第七章 裝備維修保障計劃管理
第八章 裝備維修組織實施管理
第九章 裝備維修質量管理
第十章 裝備維修安全管理
第十一章 裝備維修器材管理
第十二章 裝備維修保障設施設備管理
第十三章 裝備維修保障經費管理
第十四章 裝備維修保障信息與數據管理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係列叢書: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論》:
第四節 裝備維修器材供應管理
裝備維修器材供應,是為瞭滿足部隊對裝備維修器材的保障需要而進行的分配、調撥、發放、輸送和接收等活動的統稱,是裝備維修器材保障的最後環節。隻有通過供應活動,纔能將裝備維修器材轉移到使用者的手中,實現裝備維修器材的使用價值。
一、裝備維修器材供應的時機
裝備維修器材的供應時機,主要根據部隊執行各種任務時對裝備維修器材的需要和裝備維修器材的供應條件等情況確定。一般可區分為平時供應與戰時供應。平時供應又區分為年度供應與臨時供應;戰時供應區分為任務前供應、任務中供應和任務後供應。對於裝備維修周轉器材,通常根據平時的消耗定額按年度實施供應,執行各種任務的額外需要量實施臨時供應。對於戰備裝備維修器材,通過在部隊執行任務前按規定的裝備維修器材儲備標準和攜行、運行量等全部供應到位。完成任務過程的維修器材消耗,通常在遂行任務過程中視情實施補充供應。當部隊完成作戰任務後,按規定的儲備標準和攜行運行量及時補充裝備維修器材的缺額,以保證部隊迅速恢復裝備維修器材的保障能力。
二、裝備維修器材供應的方式
裝備維修器材供應的方式,應根據供應對象、供應時間、供應地點和供應內容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
……
前言/序言
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和發展,武器裝備信患化程度逐步增強,裝備保障理論、體係、方法手段等也發生瞭巨大變化,對裝備維修保障人纔隊伍建設提齣瞭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主席指齣:“要推動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加強高素質新型軍事人纔培養,深化國防和軍隊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係。”為瞭更好地貫徹落實“三位一體”辦學育人新要求,提高軍事職業教育的質量,本書針對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崗位需求,藉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認真總結分析曆年來任職培訓經驗的基礎上,研究、編撰瞭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教材,為部隊裝備維修保障管理人纔培養提供支撐。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和業務兩大部分,共計14章。其中,第一部分為理論篇,主要包括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述、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思想、裝備“五性”與保障性工程、裝備維修保障中的項目管理、裝備維修保障法規;第二部分為業務篇,主要包括裝備維修保障管理體製、裝備維修保障計劃管理、裝備維修組織實施管理、裝備維修質量管理、裝備維修安全管理、裝備維修器材管理、裝備維修保障設施設備管理、裝備維修保障經費管理、裝備維修保障信息與數據管理。參與本書各章編寫的人員分彆為,王海燕、張浚乾編寫瞭第一章,郭世貞編寫瞭第二章,陳樂編寫瞭第三章、第十四章,王秀華、蔣南編寫瞭第四章、第十章,姚戰軍編寫瞭第五章、第十三章,舒正平編寫瞭第六章,陸凡編寫瞭第七章、第八章,趙明編寫瞭第九章,王海燕、李相良編寫瞭第十一章,李淵編寫瞭第十二章,全書由王海燕、李淵、張浚乾、李相良確定編寫綱目、統稿,蔣南校對。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和藉鑒瞭大量的專著、論文和其他研究成果,並得到瞭機關、部隊、院校有關專傢的指導和幫助,在此謹錶達衷心感謝。由於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內容多、涉及麵廣,不同軍種、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對管理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本書雖然力求能夠涵蓋多樣化的崗位需求,但是,由於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概論:戰略視角的深度解析 本書並非關於具體的裝備操作手冊或技術維修指南,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一個更為宏觀、更為戰略的層麵——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它深入探討瞭這一復雜係統如何成為支撐國傢安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基石,以及如何通過科學、係統的方法來優化其運作,從而實現裝備效能的最大化和可持續性。 第一章: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戰略定位與核心要義 本章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宏觀認知框架,闡明裝備維修保障管理在國傢整體戰略中的地位,並剖析其最本質的內涵。 國傢戰略視角下的裝備保障: 我們將從國傢安全、軍事現代化、經濟發展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維護等多個維度,論證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重要性。一個強大、可靠的裝備體係,是國傢綜閤實力和應對潛在風險能力的核心體現。本書將深入分析,為何擁有先進裝備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如何確保這些裝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處於最佳工作狀態。這不僅關係到軍事行動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到民用工業、交通運輸、能源供應等關鍵領域的穩定運行。我們將探討裝備保障如何成為國傢競爭力的隱形支撐,以及在日益復雜和不確定的全球環境中,其戰略價值的凸顯。 維修保障的定義與範疇: 本章將清晰界定“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內涵,區分其與單一的維修活動、零配件供應或技術支持等概念的差異。我們將強調其“管理”的屬性,即涉及規劃、組織、執行、控製和優化等一係列係統性的管理職能。維修保障的範疇將從傳統的“修復”概念,拓展到預防性維護、狀態監測、可靠性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以及後勤支持等多個環節。我們將深入解析,為何將這些環節進行係統化、集成化的管理,纔是實現裝備高效、經濟運行的關鍵。 核心價值與目標: 本章將闡述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根本價值——確保裝備的可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安全性。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目標如何相互關聯,以及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預防性維護,雖然初期成本可能較高,但卻能顯著降低後期故障修復的頻率和成本,並延長裝備的使用壽命,最終實現全壽命周期的經濟性。同時,高可靠性直接關聯到任務的成功率,而安全性則是保障人員生命和財産安全的底綫。 時代背景與發展趨勢: 簡要迴顧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發展曆程,分析當前麵臨的技術變革、全球化挑戰、以及新興的保障模式(如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等),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基礎。我們將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如何重塑裝備維修保障的未來,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技術體係和全球供應鏈的挑戰。 第二章: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維修保障的深度融閤 本章將聚焦裝備從設計、研發、生産、使用、維護到退役的全過程,闡述維修保障管理如何貫穿其中,並發揮關鍵作用。 全生命周期理念: 詳細闡述“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 LCM)的內涵,強調將維修保障的考量納入裝備設計之初。我們將分析,為何“可維修性”、“可保障性”等設計原則,對於降低後期維護成本、提高裝備可用性至關重要。例如,在設計階段就考慮模塊化、標準化,將大大簡化未來的維修和部件更換。 設計階段的保障性工程: 深入探討如何將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RAM)等保障性指標,融入裝備的設計和研製過程中。本章將詳細介紹相關的設計方法、仿真技術以及評估標準,旨在從源頭上降低裝備的故障率,並提升其故障診斷和修復的便捷性。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故障模式與影響及危害性分析(FMECA)等工具,主動識彆和消除潛在的風險。 生産與交付環節的保障考慮: 分析在裝備生産和交付過程中,如何為後續的維修保障做好鋪墊。這包括質量控製、初始配置管理、以及人員培訓等。我們強調,裝備在離開生産綫的那一刻,就應該具備完善的保障條件。 使用與維護階段的優化: 這是維修保障管理的核心環節。本章將詳細剖析各種維護策略,包括計劃性維護(預防性維護、定期維護)、糾正性維護(故障修復)、以及狀態監測與預測性維護。我們將深入分析不同維護策略的優劣勢,以及如何根據裝備的類型、使用環境和重要性,選擇最優的維護組閤。 退役與報廢的保障管理: 探討裝備在生命周期末期,如何進行閤規、經濟、環保的退役和處理,並從中迴收有價值的資源。這同樣是維修保障體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維修保障體係的構成要素與運作機製 本章將從係統工程的角度,係統地解構裝備維修保障體係的各個組成部分,並闡述它們之間如何協同運作。 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 分析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在維修保障體係中的角色和責任,包括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以及支持者。我們將探討,一個高效的維修保障組織,應具備怎樣的層級結構、信息流轉和協作機製。 技術支持與知識管理: 強調技術文獻、診斷工具、維修手冊、以及專傢知識在保障體係中的核心作用。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建立和維護一個全麵、準確、易於獲取的技術支持體係,以及如何通過知識管理,將經驗轉化為可傳承的寶貴財富。 備品備件與物資管理: 詳細闡述備品備件的預測、采購、庫存、分發和管理策略。我們將分析如何平衡備件的充足性與庫存成本,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確保關鍵備件的及時供應。 維修資源與能力建設: 探討維修場地、設備、工具、以及技術人員的能力建設。我們將分析如何進行維修能力的評估、規劃和提升,以應對不同類型和復雜度的維修需求。 信息係統與數據管理: 強調信息化、數字化在現代維修保障中的關鍵作用。本章將探討如何構建集成的維修保障信息係統,實現裝備信息、維修記錄、備件庫存、人員培訓等數據的互聯互通,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質量控製與監督: 分析如何通過有效的質量控製體係,確保維修工作的質量,並對保障過程進行監督和評估。 第四章:維修保障決策與優化策略 本章將聚焦於維修保障決策的科學性和優化方法,旨在提升保障效率、降低保障成本。 維修策略選擇與優化: 深入探討基於狀態監測(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CBM)和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PdM)等先進維護策略的原理和應用。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傳感器數據、曆史維修記錄以及大數據分析,提前預測裝備故障,並製定最優的維護計劃。 可靠性增長與分配: 闡述如何通過持續的改進和優化,實現裝備可靠性的增長。我們將討論可靠性分配的概念,即如何將總體的可靠性目標,分配到裝備的各個子係統和組件上。 保障資源優化配置: 探討如何運用運籌學、仿真技術等數學工具,對維修人員、備件、維修場地等保障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保障效益。 全壽命周期成本(LCC)管理: 詳細闡述如何對裝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所有成本進行預測、評估和控製,並將維修保障成本納入 LCC 核算。這將有助於做齣更明智的裝備采購和維護決策。 風險管理與應急保障: 分析在麵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或特殊任務時,如何建立快速響應、高效運作的應急維修保障機製。 第五章:技術創新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展望裝備維修保障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嚮,重點關注新興技術帶來的變革。 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深入探討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等技術在維修保障領域的應用前景。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實現裝備的遠程監測、預測性維護、智能診斷、以及自動化維修。 服務化製造與共享保障: 探討“服務化製造”模式如何改變裝備的提供和保障方式,以及如何通過共享保障資源,提高整體保障效率。 人纔培養與能力提升: 分析未來維修保障領域所需的核心技能和人纔需求,以及如何通過持續的教育和培訓,構建高素質的保障隊伍。 國際化與標準化: 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實現裝備維修保障的國際化閤作與標準對接。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保障: 關注環保要求,探討如何實現裝備維修保障過程的可持續發展,例如資源的迴收利用、減少環境汙染等。 本書緻力於為所有關心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以及相關決策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它將幫助讀者理解裝備維修保障管理的戰略意義,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並為應對未來挑戰、推動技術進步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