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理、科学、技术被称作现代文明的三驾马车,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装备维修保障是装备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开展精细化管理,保障已经成为共识,这就要求部队各级各类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客观规律,具备现代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列丛书: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论》紧贴装备维修保障岗位需求,围绕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实践重点、难点问题,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业务工作为主线,以提高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目的,重点介绍装备维修保障的理论、方法以及业务工作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岗位指向性。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列丛书: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论》可用于部队任职培训班次教学,还可作为装备保障专业方向研究生课程.以及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在职学习之用。
作者简介
王海燕,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副教授,1968年5月出生,1986年9月入伍,山东菏泽人,军事装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排长、指导员、教导员、教员、教研室主任,现主要从事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完成总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项,主编、参编《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论》《军事装备百科全书》《军事训练百科全书》《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等专著、教材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等教学科研奖励5项。
李渊,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维修管理教研室主任,1980年7月出生,1999年9月入伍,四川成都人,军事装备学硕士。全军装备维修工作专家咨询组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装备维修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总部级重点课题10余项,撰写总部决策咨询报告6篇,主编、参编《军事装备保障学》《军事装备维修管理学》等著作、教材5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军事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
李相良,装备学院训练部教务处副处长,1978年9月出生,1997年9月入伍,河北保定人,军种战役学博士。历任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航海长、副船长、参谋、教员、副处长,现主要从事作战指挥教学改革研究论证与组织实施工作。参与完成总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主编、参编《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装备保障》《舰炮武器系统及作战运用》等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拟制教育训练法规3部,获军队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科研奖励2项,荣立三等功1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述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属性
二、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三、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
一、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基本职能
二、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主要特点
三、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地位作用
第三节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学学科
一、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学科性质
二、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理论体系
三、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
第一节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的特征
一、一般性特征
二、特殊性特征
第二节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传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
二、现代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
三、新时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
第三节 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
一、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发展历程
二、我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第三章 装备“五性”与保障性工程
第一节 “五性”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一、可靠性
二、维修性
三、测试性
四、保障性
五、安全性
第二节 “五性”工程工作内容
一、确定“五性”要求
二、实施“五性”工程管理
三、开展“五性”设计与分析
四、开展“五性”要求验证
五、开展“五性”评价
第三节 装备综合保障工程
一、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内涵
二、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组成
三、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关键技术
第四章 装备维修保障中的项目管理
第一节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一、项目
二、项目管理
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四、项目管理演进与发展
第二节 项目管理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
一、装备维修保障经费项目管理
二、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项目管理
三、装备维修保障进度控制项目管理
第五章 装备维修保障法规
第一节 装备维修保障法规体系
一、装备维修保障法规体系调整对象
……
业务篇
第六章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体制
第七章 装备维修保障计划管理
第八章 装备维修组织实施管理
第九章 装备维修质量管理
第十章 装备维修安全管理
第十一章 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第十二章 装备维修保障设施设备管理
第十三章 装备维修保障经费管理
第十四章 装备维修保障信息与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列丛书: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论》:
第四节 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管理
装备维修器材供应,是为了满足部队对装备维修器材的保障需要而进行的分配、调拨、发放、输送和接收等活动的统称,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最后环节。只有通过供应活动,才能将装备维修器材转移到使用者的手中,实现装备维修器材的使用价值。
一、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时机
装备维修器材的供应时机,主要根据部队执行各种任务时对装备维修器材的需要和装备维修器材的供应条件等情况确定。一般可区分为平时供应与战时供应。平时供应又区分为年度供应与临时供应;战时供应区分为任务前供应、任务中供应和任务后供应。对于装备维修周转器材,通常根据平时的消耗定额按年度实施供应,执行各种任务的额外需要量实施临时供应。对于战备装备维修器材,通过在部队执行任务前按规定的装备维修器材储备标准和携行、运行量等全部供应到位。完成任务过程的维修器材消耗,通常在遂行任务过程中视情实施补充供应。当部队完成作战任务后,按规定的储备标准和携行运行量及时补充装备维修器材的缺额,以保证部队迅速恢复装备维修器材的保障能力。
二、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方式
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方式,应根据供应对象、供应时间、供应地点和供应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
前言/序言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发展,武器装备信患化程度逐步增强,装备保障理论、体系、方法手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装备维修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位一体”办学育人新要求,提高军事职业教育的质量,本书针对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岗位需求,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认真总结分析历年来任职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编撰了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教材,为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业务两大部分,共计14章。其中,第一部分为理论篇,主要包括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述、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思想、装备“五性”与保障性工程、装备维修保障中的项目管理、装备维修保障法规;第二部分为业务篇,主要包括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体制、装备维修保障计划管理、装备维修组织实施管理、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装备维修安全管理、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装备维修保障设施设备管理、装备维修保障经费管理、装备维修保障信息与数据管理。参与本书各章编写的人员分别为,王海燕、张浚乾编写了第一章,郭世贞编写了第二章,陈乐编写了第三章、第十四章,王秀华、蒋南编写了第四章、第十章,姚战军编写了第五章、第十三章,舒正平编写了第六章,陆凡编写了第七章、第八章,赵明编写了第九章,王海燕、李相良编写了第十一章,李渊编写了第十二章,全书由王海燕、李渊、张浚乾、李相良确定编写纲目、统稿,蒋南校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机关、部队、院校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达衷心感谢。由于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同军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管理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本书虽然力求能够涵盖多样化的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概论:战略视角的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关于具体的装备操作手册或技术维修指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宏观、更为战略的层面——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它深入探讨了这一复杂系统如何成为支撑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基石,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优化其运作,从而实现装备效能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第一章: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战略定位与核心要义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宏观认知框架,阐明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并剖析其最本质的内涵。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装备保障: 我们将从国家安全、军事现代化、经济发展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维护等多个维度,论证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重要性。一个强大、可靠的装备体系,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应对潜在风险能力的核心体现。本书将深入分析,为何拥有先进装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确保这些装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不仅关系到军事行动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民用工业、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的稳定运行。我们将探讨装备保障如何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隐形支撑,以及在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其战略价值的凸显。 维修保障的定义与范畴: 本章将清晰界定“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内涵,区分其与单一的维修活动、零配件供应或技术支持等概念的差异。我们将强调其“管理”的属性,即涉及规划、组织、执行、控制和优化等一系列系统性的管理职能。维修保障的范畴将从传统的“修复”概念,拓展到预防性维护、状态监测、可靠性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以及后勤支持等多个环节。我们将深入解析,为何将这些环节进行系统化、集成化的管理,才是实现装备高效、经济运行的关键。 核心价值与目标: 本章将阐述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根本价值——确保装备的可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目标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预防性维护,虽然初期成本可能较高,但却能显著降低后期故障修复的频率和成本,并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最终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同时,高可靠性直接关联到任务的成功率,而安全性则是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底线。 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 简要回顾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技术变革、全球化挑战、以及新兴的保障模式(如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何重塑装备维修保障的未来,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技术体系和全球供应链的挑战。 第二章: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维修保障的深度融合 本章将聚焦装备从设计、研发、生产、使用、维护到退役的全过程,阐述维修保障管理如何贯穿其中,并发挥关键作用。 全生命周期理念: 详细阐述“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 LCM)的内涵,强调将维修保障的考量纳入装备设计之初。我们将分析,为何“可维修性”、“可保障性”等设计原则,对于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提高装备可用性至关重要。例如,在设计阶段就考虑模块化、标准化,将大大简化未来的维修和部件更换。 设计阶段的保障性工程: 深入探讨如何将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RAM)等保障性指标,融入装备的设计和研制过程中。本章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设计方法、仿真技术以及评估标准,旨在从源头上降低装备的故障率,并提升其故障诊断和修复的便捷性。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故障模式与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等工具,主动识别和消除潜在的风险。 生产与交付环节的保障考虑: 分析在装备生产和交付过程中,如何为后续的维修保障做好铺垫。这包括质量控制、初始配置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我们强调,装备在离开生产线的那一刻,就应该具备完善的保障条件。 使用与维护阶段的优化: 这是维修保障管理的核心环节。本章将详细剖析各种维护策略,包括计划性维护(预防性维护、定期维护)、纠正性维护(故障修复)、以及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维护策略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装备的类型、使用环境和重要性,选择最优的维护组合。 退役与报废的保障管理: 探讨装备在生命周期末期,如何进行合规、经济、环保的退役和处理,并从中回收有价值的资源。这同样是维修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维修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与运作机制 本章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系统地解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阐述它们之间如何协同运作。 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 分析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维修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包括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以及支持者。我们将探讨,一个高效的维修保障组织,应具备怎样的层级结构、信息流转和协作机制。 技术支持与知识管理: 强调技术文献、诊断工具、维修手册、以及专家知识在保障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全面、准确、易于获取的技术支持体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宝贵财富。 备品备件与物资管理: 详细阐述备品备件的预测、采购、库存、分发和管理策略。我们将分析如何平衡备件的充足性与库存成本,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确保关键备件的及时供应。 维修资源与能力建设: 探讨维修场地、设备、工具、以及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我们将分析如何进行维修能力的评估、规划和提升,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复杂度的维修需求。 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 强调信息化、数字化在现代维修保障中的关键作用。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集成的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实现装备信息、维修记录、备件库存、人员培训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质量控制与监督: 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维修工作的质量,并对保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第四章:维修保障决策与优化策略 本章将聚焦于维修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优化方法,旨在提升保障效率、降低保障成本。 维修策略选择与优化: 深入探讨基于状态监测(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CBM)和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 PdM)等先进维护策略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历史维修记录以及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装备故障,并制定最优的维护计划。 可靠性增长与分配: 阐述如何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实现装备可靠性的增长。我们将讨论可靠性分配的概念,即如何将总体的可靠性目标,分配到装备的各个子系统和组件上。 保障资源优化配置: 探讨如何运用运筹学、仿真技术等数学工具,对维修人员、备件、维修场地等保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保障效益。 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理: 详细阐述如何对装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并将维修保障成本纳入 LCC 核算。这将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装备采购和维护决策。 风险管理与应急保障: 分析在面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特殊任务时,如何建立快速响应、高效运作的应急维修保障机制。 第五章: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展望装备维修保障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深入探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等技术在维修保障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实现装备的远程监测、预测性维护、智能诊断、以及自动化维修。 服务化制造与共享保障: 探讨“服务化制造”模式如何改变装备的提供和保障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共享保障资源,提高整体保障效率。 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 分析未来维修保障领域所需的核心技能和人才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构建高素质的保障队伍。 国际化与标准化: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装备维修保障的国际化合作与标准对接。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保障: 关注环保要求,探讨如何实现装备维修保障过程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 本书致力于为所有关心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它将帮助读者理解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战略意义,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为应对未来挑战、推动技术进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