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罗曼·罗兰经典作品,傅雷译,杨绛先生生前推荐,经典畅销!
★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佳作,一阕奋斗不息的英雄交响曲!
★被高尔基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被译成数百种语言。
★参照原版翻译,未做删减,是外国文学名著的全本和足本。
★通过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不仅是全译本,而且是名家名译;让你感悟到,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巨人三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伟大艺术家的传奇一生!
内容简介
★《名人传》问世以来,影响了亿万读者,激发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作者弘扬了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展现了他们的性格,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名人传》记录了三位艺术巨匠,他们在困顿忧患的人生征途上所历经的磨难和不屈服命运、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了他们丰满的人格和宽广的胸襟。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所著,他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经典作品,傅雷译,杨绛先生生前推荐,经典畅销!
★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深度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生于法国克拉姆西,他早期从事戏剧创作,歌颂过去时代的英雄。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被人们称之为“用音乐写小说”的人。
★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和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于1913年获得法兰西学院的文学奖。
★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离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精彩书评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动摇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杨绛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目录
【名人传】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 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弁言
原序
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上编 战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裂
三 绝望
下编 舍弃
一 爱情
二 信心
三 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代序)
原序
托尔斯泰传
“最近消失的光明”
我的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三个死者》
《夫妇间的幸福》
《安娜小史》、《战争与和平》
《忏悔录》与宗教狂乱
《社会的烦虑》、《我们应当做什么·》
《我信仰的寄托》
《艺术论》
《通俗故事》、《黑暗的力量》、《伊万·伊里奇之死》、
《克勒策奏鸣曲》
《复活》
前言/序言
【名人传】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这部书的初译稿,成于一九三二年,在存稿堆下埋藏了有几十年之久。——出版界坚持本书已有译本,不愿接受。但已出版的译本绝版已久,我始终未曾见到。然而我深深地感谢这件在当时使我失望的事故,使我现在能全部重译,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者
一九四二年三月
原序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一九〇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波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伦茨访问的韦格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格勒夫妇。在美因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魏因加特纳(WeingartnerFelix(一八六三—一九四二),系指挥贝多芬作品之权威。)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罗曼?罗兰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数卷的事实和主人翁的性格,颇多取材于贝多芬的事迹与为人。且全书的战斗精神与坚忍气息,尤多受贝多芬的感应。);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贝玑(贝玑(CharlesPeguy,一八七三—一九一四),法国近代大诗人,与作者同辈,早死。本书全文曾在贝玑主编的《半月刊》上发表。)拿去披露。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韩德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大家人手一编地拿了去,给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此系弥撒祭典礼中之一节。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的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离得更近?)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作者预备另写一部历史性的和专门性的书,以研究贝多芬的艺术和他创造性的人格(此书早已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在巴黎出版。。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一九二七年适为贝多芬百年死忌。,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罗曼?罗兰
一九二七年三月
《名人传》是一部传世经典,它并非一部单一的传记集合,而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一系列传记文学作品。罗曼·罗兰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视野和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选择了三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伟大灵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位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不朽的高度,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思想斗争,以及面对命运的种种挑战,共同构成了《名人传》波澜壮阔的精神画卷。 贝多芬:在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中绽放 《贝多芬传》是《名人传》中最具感染力的篇章之一。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并非仅仅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更是一位与命运殊死搏斗的勇士。他生来就带着不幸,童年饱受父亲的压迫,青年时期又被无情的耳疾所侵袭,逐渐走向失聪的深渊。然而,正是这残酷的命运,激发了他内心深处最原始、最强大的生命能量。 罗曼·罗兰并没有回避贝多芬人生中的痛苦和挣扎,相反,他细致地描绘了贝多芬在失聪的黑暗中如何继续创作,如何用灵魂中的音乐与世界对话。那些伟大的交响曲、奏鸣曲,不再仅仅是悦耳的旋律,而是他内心不屈意志的吶喊,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的证明。从《英雄交响曲》中对拿破仑的崇敬与幻灭,到《命运交响曲》中对命运的挑战与战胜,再到《欢乐颂》中对人类大同的憧憬,贝多芬的音乐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史诗,充满了激情、痛苦、抗争与希望。 罗曼·罗兰特别强调了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并非是指军事上的征服,而是精神上的强大,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和热爱。即使面对身体的残疾和世俗的误解,贝多芬依然坚持自我,不向压迫屈服,他用音乐为全人类筑起了一座精神的殿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的孤独、他的激情、他的爱恨交织,都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得到了最生动、最深刻的展现,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来自灵魂深处的澎湃乐章。 米开朗琪罗:在孤独的圣殿中雕刻永恒 《米开朗琪罗传》则将我们带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圣殿。米开朗琪罗,这位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于一身的天才,他的生命是一场与艺术的博弈,一场与自身的较量。罗曼·罗兰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内心充满矛盾的米开朗琪罗。他远离尘嚣,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如同一个在孤独的圣殿中劳作的神祇。 罗曼·罗兰着重描绘了米开朗琪罗与他的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不仅仅是石头,更是他将自己灵魂深处的激情、痛苦、理想和对人体的崇拜注入其中的生命。从《大卫》那健硕而充满力量的身体,到《圣母哀子》中母子间深沉而悲悯的情感,再到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中宏伟而壮丽的构图,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无不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然而,米开朗琪罗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为了完成教皇的委托而承受巨大的压力,他的艺术理念常常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环境发生冲突,他饱受嫉妒和误解。罗曼·罗兰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艺术家。他描绘了米开朗琪罗的忧郁、他的偏执、他对完美的执着,以及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压抑。正是这些复杂的情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用坚硬的石料,雕刻出了人类最柔软、最深刻的情感,将短暂的生命凝固成永恒的艺术。 托尔斯泰:在良心与信仰的十字路口寻求救赎 《托尔斯泰传》则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笔下的托尔斯泰,并非仅仅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而是一位在人生的晚年,经历着深刻的 spiritual crisis(精神危机)的思想家和探索者。他出身贵族,却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虚伪感到痛苦,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怀疑。 罗曼·罗兰详细地记述了托尔斯泰从一个文学巨匠,如何逐渐走向精神上的觉醒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他放弃了富裕的生活,走向简朴,甚至在晚年试图回归农民的生活,践行他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这一过程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他既要摆脱自己根深蒂固的贵族习气,又要面对家人和社会的误解。 《托尔斯泰传》展现了托尔斯泰对真理的永恒追寻,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他从对文学创作的极致追求,转向了对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的深刻探索。罗曼·罗兰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向自己宣战,敢于质疑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勇于做出痛苦的改变。他的晚年,与其说是一种逃离,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类灵魂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对美好社会模式的尝试。尽管他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离家出走,寻求最终的宁静,但他的精神探索,依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名人传》的价值与意义 《名人传》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生命的意义、艺术的力量、精神的追求、与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罗曼·罗兰并非简单地歌颂这些伟人,而是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痛苦、怀疑,以及他们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将这些名人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凡人,但正是这些凡人,在各自的领域内,以非凡的毅力和坚韧,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灯塔。罗曼·罗兰通过对他们悲壮人生的描绘,告诉我们,伟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而铸就。 《名人传》的语言充满了激情与哲思,罗曼·罗兰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将历史、传记、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盛宴。阅读《名人传》,不仅是对三位伟大灵魂的了解,更是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探索,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它激励着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作品,将永远指引着那些渴望在精神世界中寻求超越的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