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约瑟夫?弗兰克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的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厚重的陀传。弗兰克站在列昂尼德?格罗斯曼、阿?谢?多利宁等前驱学者的肩上,并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传记,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伟大作品。《受难的年代》作为第二部,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艰难历程。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难的年代里进一步巩固了“反叛的种子”,苦役与流放并没有击垮他,通过“西伯利亚小说”的写作,他顽强地保持着与俄国文坛的精神联系,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国文坛。本书荣获美国一九八四年国家图书奖(传记类)。
陀思妥耶夫斯基首次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使得本书在评传的体例里有意增加了传记的成分,可读性很强。
本书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这部雄心之作满纸生辉——严肃的知性,对俄国环境及资料的驾驭,谦和的语调,温润的感情……弗兰克显然正在创造这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传。
——欧文·豪,《纽约时报书评》
……知识分子之历史与传记的完美结合。
——《时代杂志》
像小说一般迷人、充满意味又扣人心弦的传记。
——《费城问询报》
插图目录
音译
前言............ⅰ
第一部分彼得保罗要塞
第一章引言............ 3
第二章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 8
第三章“丰富的生活”............ 26
第四章“聪明,独立,狡猾,顽固”............ 45
第五章谢苗诺夫校场事件............ 68
第二部分苦役地
第六章初次印象............ 95
第七章无数的道德恐怖............ 126
第八章俄罗斯爱国者............ 149
第九章农夫马列伊............ 165
第十章新眼光............ 181
第十一章悲苦中的恶魔............ 205
第三部分初恋
第十二章渴望知识............ 229
第十三章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244
第十四章有影响的朋友............ 257
第十五章“穿女装的骑士”............ 280
第四部分再次开始
第十六章俄罗斯之心............ 311
第十七章“强”“弱”典型............ 337
第十八章文学计划............ 359
第十九章西伯利亚小说............ 373
《舅舅的梦》............ 377
《斯捷潘奇科沃村》............ 387
第二十章归来............ 404
参考资料............ 427
索引............ 436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如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一直对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命运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紧密相连。我仿佛看到了沙皇时代的腐朽与革新在暗流涌动,看到了贵族阶级的奢靡与底层人民的挣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敏感而深刻的灵魂,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承受者。书中对于他参与革命活动的描写,以及随之而来的严酷审判和流放,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在有限的史料中,还原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交织在一起。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革命的激情、思想的碰撞、以及严酷的压迫,都仿佛在我眼前展开。我能感受到,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后作品中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批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俄罗斯灵魂的画像。
评分天呐,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尽管书中详尽描绘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十年,但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伟大作家的人生低谷,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灵魂深处,以及人类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与韧性。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手术刀,一点一点地剖析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流放、监禁的经历中所经历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我尤其对其中对于他如何从绝望的边缘重新找回创作力量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关于他如何与狱友们交流,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观察人性,以及那些在字里行间闪烁着的对信仰、对救赎的挣扎,都让我感到既压抑又振奋。我能想象,当他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在简陋的牢房里,面对着粗粝的生活,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是如何被激发的。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与痛苦,反而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让我看到了这位文学巨匠是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以笔为舟,艰难而坚定地航行。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巨大的苦难,而人类的精神,在最深的黑暗中,也能爆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本书,绝对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中一段极为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时期。我原本以为,这段时间仅仅是作家人生中的一段低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十年,恰恰是他生命中最具蜕变意义的时期。书中对于他如何从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宗教思想家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如此细致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是如何由他的个人经历所驱动的。我看到了他在西伯利亚的劳动改造,不仅仅是对他肉体的惩罚,更是对他灵魂的锤炼。我能够感受到,那些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触,那些面对死亡的恐惧,都极大地拓宽了他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苦难并非总是摧毁人,它也可以是塑造人的熔炉。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作品,会对人性的幽暗面进行如此深刻的挖掘,以及为什么他对救赎和信仰的探讨如此动人心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在生命的最低谷,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吸引人,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用了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的日常生活,他的衣食住行,甚至是他与狱友的每一次对话,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牢房里传来的嘈杂声,闻到潮湿发霉的气味,感受到西伯利亚寒风的凛冽。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他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但又饱含同情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遭遇命运重创时的挣扎与困惑。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苦难”这个词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肉体的折磨,更是精神的洗礼,是重塑灵魂的熔炉。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同经历着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阅读起来颇具挑战性,因为它深入探讨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复杂议题,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上的挣扎与转变。我一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作者对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各种思潮,如虚无主义、斯拉夫主义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分析了它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形成的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面对信仰危机,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摇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关于他对于宗教、对于罪与罚、对于自由与必然性的深刻思考,让我为之震撼。我能够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复杂与矛盾,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又是古老传统的守护者。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看到了他作品中那些深刻的哲学命题,是如何在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中孕育而生的。它让我意识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离不开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深刻认知。
评分精装本,书做的很好,可惜另一本没货,没法入手。
评分书不错,1111买了很多,足够看半年甚至一年了。
评分像看美剧一样精彩,陀翁第二季,1849到1859,这十年真是苦,这么过了十年怎么可能写舒缓优雅的风格呢,不惊心动魄不狂风暴雨可能吗
评分还没看,给好评
评分还不错噢!
评分一直购物车收藏,京东活动入手,性价比较高。优惠券不好抢,活动价入手。希望下次京东多发放些优惠券。
评分有折痕,有损坏,书本身还行
评分期待已久的书,京东正版,值得信赖!
评分我们这个小团体本来有三个人,他加入后就变成了四个。我们三个本是个铁三角,他的加入让我们始料不及。拉帮结派是很早以前的事儿啦,我们都已经开始想象着逃离学校,走向人生舞台。他名叫艾德里安?芬恩,一个高挑而羞涩的男孩,起先总低着头朝下看,什么都放在自己心里。刚开始那一两天,我们几乎都没注意到他:我们学校从来不搞欢迎仪式,更不必说其反面了——新生惩戒仪式。我们只是意识到他在那儿,然后就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