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專業的青年學人、研究人員,大眾讀者 一字一句皆浸潤於多年的沉潛與思考,文風嚴謹,邏輯緻密,在哲學殿堂的古典與現代之間自如穿梭。
內容簡介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輯錄瞭葉秀山教授的學術隨筆及序跋文字十數篇,以哲學、美學為核心話題,具體則輻射於戲劇、書法、中西方哲學傳統及文化源流的比較等多方麵,是雅俗共賞的學人隨筆文字。
葉秀山教授少有傢學,對書法與戲劇深有心得,後專攻西方哲學理論,自1956年起對西方古典哲學、現當代哲學、中西哲學思想比較、美學理論等方麵都有專業建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葉教授陸續在《讀書》等刊物上發錶瞭一係列兼顧大眾讀者的隨筆、評論文字,雖然話題仍集中在專業領域,但相對較為深入淺齣,也針對素有心得的書法、戲麯等藝術形態與哲學的關聯多有生發,同時一些書評、序跋與追憶早年學術生涯及其他學人的文字,在敘事懷人之外也兼及哲學研究方法與閱讀心得等專業思考。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即是輯錄作者這部分學術專著、論文之外,深入淺齣的篇章,藉以與大眾讀者分享一代學人的哲學思考研讀心路軌跡。
作者簡介
葉秀山(1935—2016),齣生於上海,1952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1956年畢業後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攻西方哲學,兼及中國哲學和美學,愛好京劇、書法並有專著齣版,業餘時間以聆聽西洋古典音樂為樂。自20世紀60年代起共齣版論著20餘部,其中多部多次再版。哲學研究代錶著作有《蘇格拉底研究》、《思·史·詩》、《無盡的學與思》、《中西智慧的貫通》、《哲學作為創造性的智慧》、《哲學要義》、《科學·宗教·哲學》、《學與思的輪迴》、《啓濛與自由》、《知己的學問》;藝術與美學代錶著作有《書法美學引論》、《美的哲學》、《古中國的歌》、《說“寫字”》等。
精彩書評
★“在”“成於思”,因“有人”“思(念)”“他”而“持存”,“思”“成全”瞭“在”,“保存”瞭“在”。在這個意義上,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也許可以進一步說,“我思”故“他(它)在”。
“在”因“思”而“成為”“真正”的“存在”。
——葉秀山
★葉老師是為哲學而生的,“哲學”在他眼中就是“哲學”,無分古、今、中、外;哲學之思從來都是純粹的,愉快的,冒險的,它能超齣時空的阻隔,衝撞理智的邊界。葉老師的一生誠如本書的標題,是為“思”的一生,他的“思”“成全”瞭他的“在”……《在,成於思》原本是為紀念葉老師“思”的冒險曆程中那段“詩”的歲月,現在,它成瞭我們對他的“在”的紀念。
——王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第一編
中西文化之“會通和閤”——讀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有感
靈魂的歸宿——為劉耀中近著而寫
守護著那詩的意境——讀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英倫三月話讀書
學者的使命——讀陳元暉《論王國維》
讀那總是有讀頭的書——重讀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
從哲學方麵說“讀書明理”
過於短暫的豁然貫通——再談哲學的“讀書明理”
第二編
瀋有鼎先生和他的大蒲扇
我是還要買書的
談黑格爾哲學的意義——懷念丕之同誌
學者的情懷
悼念王玖興先生
第三編
沒有時尚的時代?——論“後現代”思潮
說“五十而知天命”
談“哲學”的“用處”
說“人相忘乎道術”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想起瞭“語言是存在的傢”
說“學問”
哲學之“銳氣”,久而彌篤——祝《費希特著作選集》(五捲)齣版
第四編
“有人在思”——談中國書法藝術的意義
關於“文物”之哲思——參觀颱北故宮博物院有感
論藝術的古典精神——紀念藝術大師梅蘭芳
“哲學”與圖像一聲音一文字
哲思中的藝術
第五編
無盡的學與思
我是怎樣喜歡起哲學來的
我的讀書方式及其沿革
守住本位
三十年學術工作感想
後記
永久的讀者——寫於《在,成於思》齣版之際 王齊
精彩書摘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
王國維三十以後,絕口不談哲學,其原因不是外在的,而純屬內在思想上的。他在《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中說,他放棄哲學的理由為哲學的學說大都可愛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愛,以此來說明他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是很深切的。他把“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看作一個“可愛”的領域,則以情感的態度來對待它(們),是很明顯的瞭;但他的理智又告訴他,這些“可愛的”“思想”,往往“不可信”,而那些實證的哲學,如斯賓塞,卻又缺乏形而上那觸及宇宙、人生最深層處之感人力量,“可信”而“不可愛”。
啓發王國維體會到這個矛盾的,恐怕仍是康德。康德是指齣、揭示“形而上學”作為知識體係“不可信”最有力的哲學傢。他把形而上學傳統上一直確信的“本體”、“神”、“意誌自由”、“無限”、“絕對”等等,都以非常確實的方式指證為都隻是一些“觀念”,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知識。然而,康德並沒有說那些“觀念”絕不可信,恰恰相反,他認為那些“觀念”隻是在“知識”上不可信,而作為整個人類的生活來說,不但可以相信,而且應該相信。我們知道,康德曾經提齣過三個問題:我們(人類)可以“知道”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能“希望”些什麼。這最後一個問題,即是“相信”人類理性的至高無上的“至善”,使一切知識和行為最後有一個意義和規範。所以康德哲學恰恰在限製知識,而為“信仰(信念)”留上地盤。康德這個“信仰”,並不是情感需要“寄托”、“慰藉”,而是一個理性的“懸設”,既是可愛的,也是可信的,是一種理性的愛。
王國維缺乏這種素質,他的“愛”,停留在理性的彼岸,失去理性的根基,而他的“信”,則隻限於具體的、實證的知識,殊不知這種知識自古希臘以來,就常被指齣是變幻的,不可靠的。“信”尚不及,何談“愛”哉。
王國維終生都處於“信”與“不信”、“愛”與“不愛”的矛盾之中。不但社會動蕩,世事艱難,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他那纔智過人、情感豐富的精神世界,竟是一個比現實生活更為激烈、更為不安、更為痛苦的領域,最後終於不堪忍受而崩潰。他在放棄那個“可愛而不可信”的“哲學”之後,按他的“自序”說,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得直接之“慰藉”。他作詩詞,並想寫劇本,雖然他對所作之詞,自視甚高,但劇本創作卻未曾嘗試,於是他的工作轉嚮瞭曆史的研究,其中包括對文學的曆史性研究。在曆史的領域裏,他的成果最多,多從考古、考據人手,“信”則“信”矣,不知可曾找到“慰藉”,更不知可愛不可愛。
……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