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特点都不尽相同。本书田野调查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主,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主要记述了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配以66张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使得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王颖超,女,1979年出生,辽宁锦州人,民俗学博士,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
潘虹,女,1984年出生,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干部。
赵志国,男,1956年出生,满族,2008年被命名为国*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洪亮,男,1980年出生,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美术摄影部专业干部。
春
立春 打春阳气转
雨水 雨水沿河边
惊蛰 惊蛰乌鸦叫
春分 春分地皮干
清明 清明忙种麦
谷雨 谷雨种大田
夏
立夏 立夏鹅毛住
小满 小满雀来全
芒种 芒种开了铲
夏至 夏至不拿棉
小暑 小暑不算热
大暑 大暑三伏天
秋
秋 立秋忙打靛
处暑 处暑动刀镰
白露 白露忙割谷
秋分 秋分无生田
寒露 寒露不算冷
霜降 霜降变了天
冬
立冬 立冬交十月
小雪 小雪地封严
大雪 大雪江河冻
冬至 冬至不行船
小寒 小寒忙买办
大寒 大寒就过年
结语
剪纸目录
参考书目
致谢
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中,为了掌握农时,通过长期观察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顺应大自然与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的传统历法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因此属于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自成体系,属于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阳历部分。在农历中,通过设置闰月,将二十四节气恰当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稳定的季节特征,故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以前,先民们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时。《尚书·尧典》是有关节气记载的最早文献。到战国时期,先民们已懂得将一年分二十四个等份,每隔十五天为一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这样每年就有四季,每季有六个节气,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按照时序季节的变化,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元代吴澄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并训释其所以然。
在这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年中冷、暖、雨、雪的发生情况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特征。先民们在具体指导农事实践时,就是根据这些节气的变化,并与阴历结合参照,相应地从事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
发生在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事项,被称为岁时习俗,也叫“岁事”。岁事在农业社会中,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行为,而节日习俗正是伴随着岁事而发生的信仰祭祀行为。先秦史册《周礼·春官》中“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就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先民的农事与祭祀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活动的总体原则。我们甚至可以说,岁时之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开端。
伴随着岁时民俗而产生的节日民俗,反映了人们对农业深深依赖和对自然的虔诚崇拜。如清明正是播种时节,人们就要祭奠祖先的亡灵,祈求对新生命萌发的保佑;六月六“虫王节”正是害虫危害庄稼的大暑时节,人们祷告虫王,请求它手下留情……正如古人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节日民俗中最重要的就是“祀”。这就是农业社会中低下的生产力对人们行为、思想的无情制约。
为了便于记诵,人们编了一首便于记忆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方气候、物候和物产差异较大,所以人们又根据各地特点,编出了指导当地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歌,形成各地独具特色的节气内容与生产、生活习俗。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医巫闾”,是属于通古斯语系的东胡语“伊可奥利”的音译,译作汉语,就是“大山”的意思。
所谓“花信风”,是指花开时吹过的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所以又用来代指物候。
本书重点记述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
东北地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既是中原地区移民带过来的,又融合了当地的物候特点。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谷,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河冻,冬至不行船。
小寒忙买办,大寒就过年。
歌中有对气候和物候的描述,有对农事和生活的指导。朴素明朗,一如东北黑土地上那广阔、丰饶的田野。不但有四季不同的景色,更有东北人脸上不同的表情。春风吹拂着扶犁、点种的人们,脸上满是希望和期盼;炎炎夏日中,拔节的庄稼咔咔作响,薅草拔苗的人们,满脸的汗水浸泡着深深的疲惫;金色的秋天,成熟的庄稼果树把田野染成五彩缤纷,到处荡漾着大人小孩的欢笑;寒冷的冬天来了,人们忙着采买年货,热腾腾的粘豆包、杀猪菜……热炕头上是浓浓的幸福和化不开的亲情。
时节习俗具有超常的恒定性与包容性,以至于从近代乃至今天的一些东北地区的时节习俗中,我们仍能窥探到几千年前先民们社会活动的踪影和在农业文化包围圈中以变通为手段保留下来的北方各民族远古时期的信仰习俗形态。所以有人说,时节习俗是研究中国农民民俗心理文化的活化石。
一年又一年,风有信,花不误。田野上轮番吹过的花信风,讲述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故事……
这本书的书名《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简直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划分,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情感表达的方方面面。而“民俗故事”这四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隐藏在节气背后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细节。比如,立秋的时候,人们会有怎样的收成喜悦和对即将到来的凉爽的期盼?处暑的“暑”去了哪里?白露时节,早晨的露水,在古人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诗意和象征意义?冬至的饺子,为什么会成为北方人过冬至的标配?这些看似寻常的民俗,背后一定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节气,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他们与自然的联系。我期待,通过这些故事,我能够重新审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自身文化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一开始看到就觉得特别有画面感,“田野花信风”——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微风吹过麦浪,带来阵阵花香,还有那在田间默默传递着季节讯息的风。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与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节气文化。总觉得,节气不仅仅是挂在日历上的日子,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古老的节气,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是会详细讲述每个节气背后的神话传说,还是会描绘节气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比如,立春的时候,人们会做些什么来迎接春天?夏至的午时,太阳是不是真的会停止片刻?秋分时节,农民们又会怎样庆祝丰收?冬至的饺子,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那些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民俗。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对这些节气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也许,通过这些故事,我还能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找回一些被现代社会渐渐遗忘的节奏和韵味。
评分《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这个书名实在太有画面感了!“田野花信风”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春日里,微风吹拂着金黄麦浪,夹杂着野花阵阵清香的美景。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更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我一直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非常着迷,觉得它们不仅仅是历法上的时间划分,更是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讲述这些节气的故事。是会像一本民间故事集,讲述与每个节气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谚语,还是会侧重于节气所对应的农事活动、饮食习俗和节日庆典?例如,惊蛰这个节气,除了象征着万物复苏,还会有哪些与它相关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故事?小满时节的“满”,究竟是指什么?大雪节气,人们又是如何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智慧,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和情感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田野花信风”几个字,瞬间就能让人联想到春天里,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带来了各种野花的芬芳,也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农耕文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的节气文化非常感兴趣。我总觉得,每个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日期的标记,它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情感。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节气,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立春时节,人们会有怎样的习俗来迎接春天的到来?雨水节气,又和降雨有着怎样的故事?夏至的“至”,究竟意味着什么?白露的“露”,在古人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深入了解每个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的节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找回一些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韵味。
评分《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想象着微风吹过田野,带来了花的讯息,也带来了季节的变化。而“二十四节气”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让我觉得非常神奇,它们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我一直很好奇,这些节气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承载了哪些具体的民俗故事。这本书的副标题“民俗故事”更是让我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节气介绍,而是能用鲜活的故事,将这些节气背后的生活气息、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展现出来。比如,惊蛰这个节气,除了万物复苏,还有哪些与它相关的有趣的民间传说?大雪节气,在古人的生活中,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和故事?冬至被誉为“冬节”,人们又是如何庆祝这个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感受到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一些生活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书名《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但真正让我内心产生强烈共鸣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意。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先民们,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将对自然的观察如此细致入微,并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套精妙绝伦的节气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这本书,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故事化的方式,来解读这些节气。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科学解释,而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寄托。比如,立夏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怎么吃?小满的“满”,究竟满了什么?芒种的忙碌,又藏着怎样的辛劳和希望?白露的清凉,是怎样悄然降临的?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却构成了我们一年四季的韵律,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生活哲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股“花信风”一样,轻柔地吹拂过我的心田,让我重新感受到节气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去更好地生活,去珍惜当下,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光是读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感受到微风吹拂过脸颊的温柔。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们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和情感表达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讲述这些节气的故事。我想知道,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人们会有怎样的习俗?比如,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哪些与它相关的,充满趣味的民俗活动?立冬的时候,人们又会用怎样的食物来“迎冬”?夏至的“至”,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意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的智慧,并且从中找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与自然连接的方式。
评分《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仿佛能看到,在广袤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带来了阵阵花香,也带来了季节更迭的讯息。而“二十四节气”这个词,更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最精准的把握,也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而“民俗故事”的加入,则让这份智慧变得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讲述这些故事。是会像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用精美的插画来描绘节气时期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活动?还是会像一本故事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与每个节气相关的传说、习俗和人物?我尤其好奇,在那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节气,例如“谷雨”的“谷”是指什么?“小雪”的“雪”又代表着什么?“大寒”的时候,人们又是如何度过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智慧的世界,让我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
评分光是看到《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微风轻拂,花香四溢,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心旷神怡。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所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与之紧密相连的节气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它们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生命节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节气。是会从历史的角度,讲述节气的起源和演变?还是会从民俗的角度,描绘每个节气所代表的独特习俗、饮食和活动?我尤其好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节气,比如“寒露”的“寒”究竟有多深,“霜降”的“降”又意味着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其中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自然律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
评分读完《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的封面,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那种微风拂过金黄麦浪,夹杂着野花香气的场景,简直太美了。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戳我这种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节气不仅仅是历法上的划分,它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指南,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呈现这些故事。是会围绕着农耕文明展开,讲述每个节气农事活动的细节,还是会侧重于节气与祭祀、节日、习俗的关联?比如,清明时节的扫墓踏青,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的赏月吃月饼,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我更期待的是,那些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在某个特定地区、某个特定群体中流传着的,与节气相关的独特故事。例如,惊蛰时节,人们会有怎样的祈福活动来驱赶“惊醒”的虫兽?大雪节气,北方农村的炉火旁,会发生哪些温暖人心的故事?霜降,是不是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还有与它相关的,人们对生命衰落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节气是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更是记录着生命,记录着情感,记录着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