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史话

山东大学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培平,李彦英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大学
  • 大学史
  • 地方史
  • 高等教育
  • 历史文化
  • 山东历史
  • 史学
  • 文化史
  • 名校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1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8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228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东大学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本书通过对山东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名家名师、优秀学生、现代风貌的叙述,展现了山东大学建校11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既有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以及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中华文明进程中起到的作用与贡献,也有助于加深广大师生和校友对母校历史文化的了解。

作者简介

刘培平,1957年生,男,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发表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等论文20余篇。出版过《社会矛盾与近代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等著作。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省教委课题一项。

目录

在山大,我们不负青春(代序)【张 荣】/1
一 饱经沧桑/1
  1.山东大学堂/3
  2.省立山东大学/5
  3.国立青岛大学/6
  4.国立山东大学/8
  5.山东大学/10
  6.山东医科大学/13
  7.山东工业大学/15
  8.新山东大学/17
二 几多辉煌/21
  1.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21
  2.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24
  3.齐鲁大学/28
  4.中国奥运摇篮/32
  5.中国第一个水产系/36
  6. 1952年院系调整/39
  7.学报之王——《文史哲》/42
  8.民族精神进课堂/46
  9.《子海》之缘/51
  10.“天、海、韩”的特色/56
  11. AMS热控制系统/59
三 宗师荟萃/63
  1.状元校长——王寿彭/63
  2.杨振声与“酒中八仙”/66
  3.人民艺术家——老舍/69
  4.中国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学者——梁实秋/73
  5.红烛之光——闻一多/76
  6.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80
  7.中国电影先驱——洪深/81
  8.两弹元勋——王淦昌/84
  9.《共产党宣言》的译者——华岗、成仿吾/86
  10.克隆之父——童第周/92
  11.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96
  12.古典大师——“冯陆高萧”/99
  13.史学巨匠——“八马同槽”/107
  14.“哥德巴赫猜想”大师——潘承洞/118
  15.晶体之梦——蒋民华/121
  16.工程力学家——刘先志/125
  17.崧高维岳——蒋维崧/128
  18.和谐之美——周来祥/131
  19.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133
  20.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140
四 桃李芬芳/144
  1.罗荣桓元帅的母校/144
  2.国学泰斗——季羡林/146
  3.大师幼年的记忆——丁肇中/150
  4.俞启威与山东大学抗日爱国运动/153
  5.当代诗魂——臧克家/158
五 创建一流/163
  1.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163
  2.今日山大/188
后 记/198

前言/序言

在山大,我们不负青春(代序)

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绵延上百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复一年她都迎来新的同学,如同新的血液注入她的肌体。半个多月来,你们在军训场上展示青春的力量,在迎新晚会上演绎青春的华彩,让这个美丽的校园到处洋溢着激情和梦想。今天会聚在这宏大的体育馆,我们再次感受到这股撼人心魄的巨大能量,山大的事业必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更加绚烂!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2014级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感谢你们的父母、师长对你们的培养,以及对你们选择山大的坚定支持!
2014,对于每位新同学来说,一定是终生难忘的一年;而对于山东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同样具有特殊的含义。也许你不会想到,当你踏入山东大学的那一瞬间,你的肩上已经承载了150年的厚重历史。
1864年,登州文会馆在美丽的山东蓬莱创建,被教育史家誉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01年,登州文会馆赫士馆长带领部分师生,帮助筹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京外官办高等学府——山东大学堂,开启了山东大学的办学历史;其后,由登州文会馆开创的齐鲁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又被山东大学吸收和继承,齐鲁大学的校园也成为今日山东大学的一部分。这种历史的传承奠定了山东大学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的地位。从1864年到2014年,从登州文会馆到今天的山东大学,绵延跌宕,愈挫愈坚,在各个时期都成就了璀璨华章。登州文会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好的大学,她所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其中有一批被京师大学堂等高校聘为西学教习,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鲁大学与当时的燕京大学共同享有“南齐北燕”之盛名。历史上的山东大学群星璀璨、大师云集,以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洪深等为代表的人文学者和以“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中国藻类研究之父”曾呈奎、数学大家潘承洞等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都曾在这里执教,留下了“文史见长”“生物学科中国最好”“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的美誉,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许多个第一:早在1904年,山大教授便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中国现代科学走向世界的开端;“童鱼”“夏道行函数与夏不等式”“彭一般原理”等国际上为数不多用中国人命名的重大成果皆源于山大;近年来山东大学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ATLAS强子对撞机等国际合作项目,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同学们,你们今天所在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创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大学,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大学,是永远值得尊重和深爱的大学。走进山大,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一定是一个无悔的选择,它必将开启你们人生精彩的篇章。
但是此刻,你们是否想过,选择这样一所具有古老传统和深厚底蕴的大学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事关你们对未来的规划。如果你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那么你们的大学生活便有了方向。在我看来:
选择山大,就意味着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山东大学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诞生,自成立之日起就在章程中宣示:“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山大人把学校的命运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价值融入了社会进程,从此“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就成为山大人的使命,激励着一代代山大人沿着这样的精神脉络接续永恒。作为一个山大人,必须有高层次的追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胸怀天下、勇担重任,这是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与责任。作为青年精英的山大学子,更应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
选择山大,就意味着选择了以卓越为追求。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是山大人的优秀基因。正是因为这一基因,山大人不仅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众多神奇,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他们中有辛亥革命的先驱,有抗日名将,有开国元勋;还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百余位部长、省长;更有近百位两院院士,这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有代表半个世纪的文化巨擘、诗坛圣人;也有大批艺术名家、驻外大使、企业界领袖。无数杰出的校友以其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对国家社会的卓越贡献,为学校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为你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珍惜、维护这个荣誉是你们应尽的责任;以校友为榜样,不断超越自我,续写母校的光荣,你们更是责无旁贷。
选择山大,就意味着选择了以世界为舞台。山大有史以来就注重开放办学,中西并举,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今天山大的育人环境更是充满了国际化元素。我们实施国际化战略,构建了与世界名校携手的合作网络,为你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你们有更多机会到海外访学交流,开阔视野。这里名师荟萃、鸿儒辉映,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和莫言先生相继加盟山大,以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的彭实戈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已成为世界的中国科学名片,在这里你们可以对话学术大师,徜徉国际前沿。山大探索完善了“三跨四经历”、“协同育人”、“泰山学堂”、“尼山学堂”、卓越人才系列等富有成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改革也正深入推进,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里,你们将实现个性化发展,走向世界。
同学们,大学时代是独特而重要的人生机遇。这个机遇是你们经历了激烈得近乎残酷的竞争换来的,得来如此不易,因此格外宝贵。能够从报考山大的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说明你们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你们绝非等闲之辈!有这么好的先天素质,生活在这样一所非同一般的大学里,就应该珍惜机遇,充实自我,努力成为精彩的山大人。
那么,如何成为精彩的山大人?
我相信同学们在入学教育中一定记住了八个字:“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这是山大的校训,是指导你们人生方向的座右铭,也是你们成为精彩山大人的基本路径。
我们的校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对“为学”“为人”的基本要求,彰显了山东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山大人都应遵循的价值尺度。
“学无止境”,是关于学习的准则。这其中包含几层意思:一是学生在校要以学习为第一要务,这是你们一切行动的根基,因为教育目标本质上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善于探究,敢于怀疑,勇于创新,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学习为生活方式,弘扬“崇实求新”的校风和勤奋严谨的学风,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这四个字是山东大学优良校风、学风的集中表现。
“气有浩然”,是关于做人的准则。山东大学根植齐鲁大地,南望泰山,东临黄海,受齐鲁文化之浸润,蒙山魂海韵之涤荡,涵养了山大人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要求我们: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坚持真理;富于家国情怀,懂得民族大义;具有泰山的刚毅,拥有大海的胸怀;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四个字是一种气势恢宏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永远的价值取向。
“为学”也好,“为人”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浩然之气”才是山大人最根本的特征。
要养成“浩然之气”,我认为,大家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都把崇德修身放在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山东大学地处圣人之乡,有丰厚的道德资源,创办之初选人育人即坚持德才并举、以德为先,要求学生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今天,我们更要严于律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做世人的道德楷模。
其次,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的前人在办学章程里也说过:“所志者闳,而所成就者亦大”,就是说,你的志向越大,追求越高,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那我们追求什么呢?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事业,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图富强。
再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同的人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思想。思想显示一个人的高度,思想引领未来,思想是力量、是财富。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大学之道不仅在于传承文明、熔铸新知,更在于塑造灵魂、开启梦想。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你们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自己的“作品”。大学就是一个敢于坚持自我的舞台,要努力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持真理但敢于质疑,崇敬圣贤但不迷信,尊重老师但不依赖,给思想插上翅膀,以兴趣引领知识探索,以个性铸造人生特色,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
最后,要做一个有行动的人。行动是通往目标的桥梁,有志向、有思想、有学识,而不落实在行动上,一切只能流于空谈。要做到知行合一,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山大人的一个优秀品质就是扎实肯干,刚毅执着。我们要弘扬这种品质,善于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正所谓“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大事还要敢于直面困难,不畏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应该成为当代青年的坚定意志与优秀品质。
同学们,山大是精彩的,你们的老师、校友是精彩的,只要你们不甘于平庸,只要你们肯付出努力,相信你们也必将精彩,并为山大的精彩添上浓重的一笔。当几年后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回望来路,你们一定能够骄傲地说:“在山大,我们不负青春!”

张 荣
2014年9月27日
山东大学史话:一部穿越时空的精神史诗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它的名字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山东大学。从诞生之初的那声洪亮啼鸣,到如今巍然屹立于学术殿堂之巅,《山东大学史话》将带您踏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回溯那段跌宕起伏、辉煌璀璨的校史。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学校变迁的编年史,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精神颂歌,它承载着一代代山大学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百年教育的智慧与担当。 孕育与萌芽:国立青岛大学的曙光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在进步思潮的涌动和民族救亡的呼唤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们,怀揣着复兴中华、培养栋梁的宏愿,于1924年创办了国立青岛大学。这所大学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时代召唤的回响,是民族希望的寄托。 坐落于风光旖旎的青岛海滨,国立青岛大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仅仅是一所简单的大学,更是一个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最前沿的学术思想的熔炉。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发扬,“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训,如同一道明亮的灯塔,指引着这所年轻的学府向着真理的海洋扬帆远航。 在这里,一代宗师的身影熠熠生辉。比如,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杨振声担任校长,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梁实秋、闻一多、老舍等一大批在中国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们在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点燃思想的火花。他们在课堂上挥洒才情,在研究中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塑造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国家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 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不仅仅是教育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它更是当时中国知识界追求独立自主、繁荣学术的生动体现。尽管历经风雨,但它所倡导的自由学术精神和科学探索态度,却深深地烙印在了后来的山东大学的基因之中,成为其发展历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薪火相传:山东大学的凤凰涅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立青岛大学的历程虽然短暂,但其精神却得以延续。在国家动荡、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这所大学经历了多次的辗转与合并,最终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并整体迁址济南。这个名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预示着新的篇章。 从青岛的海滨到济南的泉城,山东大学的地理位置变了,但其坚守的教育使命却从未改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山东大学肩负起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任。 建校初期,山东大学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王淦长、童第周、苏步青、彭实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他们在这里潜心治学,诲人不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学生们为人处世的楷模。 在教学上,山东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学校还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 科研方面,山东大学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众多学科领域,学校都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是应用技术的开发,山大学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科学的传奇。 时代潮头:创新与发展,迈向新辉煌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山东大学也紧抓时代机遇,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办学水平。 在新的发展阶段,山东大学更加注重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众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和学者前来交流学习,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国际视野。同时,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起更多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发展难题的重任。 新校区的建设,标志着山东大学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先进的科研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学校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山东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她扎根齐鲁大地,面向世界,秉持“为国育贤,为民育才”的宗旨,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传承与展望:永恒的山魂 《山东大学史话》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发展。从国立青岛大学的严谨治学,到山东大学的锐意进取,再到如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代代山大学人始终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己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里的每一页,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先贤的智慧;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山大学子的风采。它讲述了大师们的风范,记录了学子的求索,展现了学校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超越。 当我们翻开《山东大学史话》,我们看到的,是那段波澜壮阔的教育史,是那曲感人至深的奋斗史,更是一首永恒的精神赞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山大学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鲁迅先生“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这本史话,不仅属于山东大学,也属于所有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奋斗过、奉献过的人们。它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地方性大学的历史题材通常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地方志式的自夸或缺乏普适性。然而,《山东大学史话》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罕见的客观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学校发展中的曲折与失误,而非一味地歌颂。书中毫不避讳地谈及某些时期教学质量的波动、学科布局的调整带来的阵痛,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更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特别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学生运动的记述,作者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视角,避免了单线条的解读,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文字的打磨极为考究,遣词造句雅而不俗,阅读体验极为顺畅。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营养的参考书。它成功地将“山东大学”这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升到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更广阔的维度,视野之开阔,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山东大学史话》读起来,真像是在翻阅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山大百余年的风云变幻浓缩于笔端。作者的叙事功力深厚,没有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早期学派争鸣时期的描绘,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能从纸面上跃然而出,让人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激情与挣扎。尤其是对于那些关键节点的转折描述,比如抗战烽火中的西迁与回迁,文字里充满了坚韧与不拔,读到动情之处,不免让人热泪盈眶。作者显然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梳理,但最终呈现出的却是流畅、富有画面感的叙述,而非堆砌的学术辞藻。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所大学的兴衰,更是在讲述一段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我尤其欣赏它对校园文化变迁的捕捉,从早期严谨的学术氛围到后来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每一步的印记都清晰可见,让每一个对山大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的记忆碎片,那种对母校深沉而细腻的情感,透过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也为整体阅读体验加分不少。纸张的质感温和,印刷清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那些泛黄的旧影,定格了不同年代的山大学子和教授的面孔,他们的眼神里有迷茫,有锐气,有对未来的憧憬,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图文并茂的编排,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现场感。每一张图片仿佛都自带背景音乐,配合文字的描述,瞬间就能将人拉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严格按照时间轴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专题式的回顾与穿插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不会因为专业名词或复杂的政治背景而感到吃力。它真正做到了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结合,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历史普及与情感连接的范例。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山东大学史话》,过程既充实又带有一丝怀旧的惆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或许是它对“精神传承”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描绘。它没有空泛地谈论什么“精神”,而是通过讲述一代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学术尊严、如何在变革中寻求创新,将这种精神具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坚定的信念。例如,书中对某届校友毕业典礼的场景重现,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知行合一”的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校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学者、一个有担当的公民”的教科书。它的语言风格如同醇厚的山泉,清澈、自然,不带任何矫饰的痕迹,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心神宁静。它让我明白,一所大学的历史,是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洪流,这种体悟是看再多官方报告也无法获得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史书不该是冰冷的档案集合,而应当是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载体。这本《山东大学史话》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体经历完美融合。书中对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的生平侧写尤其精彩,作者没有采用刻板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矛盾、抉择和学术坚持。比如,某位老先生在特定政治运动中的学术坚守,那种在压力下维护真理的勇气和智慧,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厚重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它的行文风格时而沉稳如老酒,时而激昂如战歌,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穿梭在百年时光里的见证者,目睹了这所学府如何在战火中播撒知识的火种,在和平年代里探索教育的真谛。它让我对“大学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响亮的校名,更是无数代山大人薪火相传的学术操守和责任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