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152-2015):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152-2015):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WDM
  • 波分复用
  • 光传输系统
  • 工程设计
  • 国家标准
  • GB/T 51152-2015
  • 通信工程
  • 标准规范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89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2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统一和规范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152-2015):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152-2015):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适用于单纤单向开放式c波段DWDM系统和单纤单向开放式CWDM系统的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工程设计应以保证通信质量为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152-2015):波分复用(WDM)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缩略语
2.1 术语
2.2 缩略语

3 系统组成及分类
3.1 波分复用系统特性
3.2 系统组成
3.3 系统应用分类
3.4 中心波长分配
3.5 主光通道接口
3.6 波长转换器光接口
3.7 光监控通路

4 传输系统设计
4.1 局站设置
4.2 光纤选用与站段设计
4.3 色散补偿及其他技术
4.4 波长使用及通路安排

5 辅助系统
5.1 网管系统
5.2 公务联络系统

6 网络保护
6.1 网络拓扑
6.2 保护方式

7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
7.1 光信噪比
7.2 误码性能
7.3 抖动性能

8 设备选型与配置
8.1 设备选型
8.2 设备配置

9 局站设备安装
9.1 局站通信系统
9.2 机房平面布置与设备排列
9.3 设备及铁架的安装
9.4 线缆选择与布线要求
9.5 电源系统及接地
9.6 机房环境条件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波分复用(WDM)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规定的内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缩略语,系统组成及分类,传输系统设计,辅助系统,网络保护,传输系统性能指标,设备选型与配置,局站设备安装。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应用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甲16号,邮政编码: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
工程设计与实践:现代光通信系统建设新篇章 图书名称: 工程设计与实践:现代光通信系统建设新篇章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光通信工程领域的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管理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手册。内容聚焦于当前光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特别是面向高速率、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需求的下一代光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维护。全书结构清晰,理论阐述与工程案例紧密结合,力求在提升读者理论素养的同时,显著增强其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一部分:光通信系统基础理论与网络架构演进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纤的传输特性(损耗、色散、非线性效应的机理与量化分析),以及光源、探测器、调制解调技术(如相干检测、先进的调制格式如QPSK、16QAM等)的核心进展。重点阐述了光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直放式系统到基于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粗波分复用(CWDM)构建的骨干网、城域网及接入网的结构差异与技术选型考量。 第二部分:光网络规划与系统容量设计 详细介绍了光网络规划的系统性方法论。内容涵盖了网络需求分析(流量预测、业务类型分类、未来带宽扩展性预留),以及传输距离与容量目标下的光纤选型(如单模光纤G.652、G.655以及新型低非线性光纤的适用场景对比)。 在容量设计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系统传输目标,科学地计算和优化波长通道数量、光载波功率、光信噪比(OSNR)裕度要求。特别强调了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点对点、环网、全网格)中,如何进行链路预算的精确计算,以确保系统在复杂环境和长期运行中的可靠性。讲解了如何评估和选择合适的色散补偿方案(如色散补偿模块DCM或电域色散补偿EDC)以满足高码率系统的要求。 第三部分:光传输设备选型与集成技术 本部分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光传输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交叉连接(OXC)、波长选择开关(WOS)、光放大器(如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拉曼放大器Raman Amplifier)的性能参数解读与工程应用。 对于有源设备,本书详细分析了相干光收发模块的接口标准、速率兼容性、功耗特性及其对系统OSNR性能的影响。在设备选型过程中,强调了对厂商设备在互操作性、管理维护接口(如Y.1731、G.8001等)和能效方面的综合评估标准。同时,探讨了光电混合集成技术在提升设备密度和降低延迟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四部分:光纤链路施工、调测与质量保证 工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网络的长期稳定性。本章聚焦于光纤链路的物理施工规范。内容包括光缆敷设(管道、直埋、架空)的土建要求、光缆接续(熔接、冷接)的工艺标准与质量控制,以及光缆路由的文档化管理。 在系统调测环节,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和指导,包括OTDR(光时域反射仪)用于链路衰耗和故障点定位、光功率计用于插入损耗测试、以及光谱分析仪用于波长和功率的精确测量。重点介绍了相干系统的动态性能测试方法,如BER(误码率)测试、OSNR动态监测与回退裕度的验证流程。强调了系统开通前的“信令验证”和“业务承载测试”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网络维护、故障诊断与安全加固 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有效的运维体系。本部分涵盖了光通信网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详细介绍了基于网管系统(NMS)的告警监控、性能数据采集与趋势分析方法。 故障诊断部分,提供了针对常见故障模式(如光纤断裂、光放大器失效、波长冲突、非线性抑制失效)的排查流程和工具使用指南。例如,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协议(SNMP/TL1)快速隔离故障点,如何进行故障重路由(保护/恢复机制的激活)。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网络安全在光传输层面的实践,包括对物理入侵的防范措施、传输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如OTN层加密、SDH/SONET保护机制的强化),以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原则。 第六部分:光通信工程中的标准化与合规性 本部分强调了工程实践必须严格遵循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关于光纤链路性能、设备互操作性、安全与环境适应性的要求。通过分析多个典型工程案例中的合规性挑战与解决方案,指导读者理解如何将复杂的标准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规范,确保项目通过验收并满足长期运行的要求。 适用对象: 通信运营商网络规划与设计部门工程师 建筑与市政工程中涉及光缆引入的专业人员 光通信设备集成与系统集成工程师 高校光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本书以其高度的专业性、详尽的工程细节和前瞻性的技术视角,将成为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可或缺的实用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得挺严肃的,透着一股子国家标准的权威性。我本来就是搞通信工程的,对光纤传输系统,尤其是WDM这种复杂的技术,一直想找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际工程操作的权威参考。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看得我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于浅显的应用手册,关键的设计决策点总是说得不够透彻。我期望这本GB/T 51152-2015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系统容错性和可靠性设计的部分,毕竟在大容量、高可靠性要求的骨干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对规范中如何量化和评估系统在不同环境应力下的性能指标非常感兴趣,比如光功率预算的精确计算方法、色散补偿方案的具体选择依据,以及不同类型放大器(如EDFA、拉曼放大器)的适用场景界定。希望能看到一些贴合国内实际网络环境的案例分析或者设计范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标准背后的工程逻辑,而不是仅仅记住条文。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可操作的设计流程图,那就更完美了,这样在面对新的项目时,我就能迅速搭建起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初步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网络架构师,我阅读这类标准,更侧重于它对“前瞻性”和“可扩展性”的指导意义。WDM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几十路到现在的上百路甚至上千路,速率也在不断迭代。我更希望这本规范不仅仅是固化了当前主流技术的最佳实践,更能在高阶特性上有所体现,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易于升级到下一代传输速率(如400G甚至800G)的初代网络结构。一个好的工程设计规范,应该能预留出足够的“冗余裕度”来应对未来的业务增长和技术迭代。具体来说,我对规范中关于光层保护倒换机制的细则非常关注。在实际运行中,业务中断时间是衡量设计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标准中对保护切换时间、保护组的划分原则,以及与电层的协同机制是否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一个系统健壮性的关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平衡成本与性能的指导框架,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上的最高指标,毕竟工程实践永远是受限于预算和可行性的艺术。

评分

我对这本国家标准最朴素的期待,是它在“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上能做得更好。很多国家标准动辄堆砌专业术语,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一本“天书”。我希望这本规范在阐述复杂设计原理时,能辅以清晰的图示和定义明确的术语表。例如,在谈到非线性效应(如四波混频、受激拉曼散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抑制措施时,规范能否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这些物理现象对系统设计参数(如信道间隔、传输距离)的制约?另外,工程设计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设备选型。我期待规范能提供一套基于性能指标的设备通用选型参考,而不是局限于特定厂家的产品。这套参考标准应该涵盖光模块的BER(误码率)要求、OSNR(光信噪比)裕度预留、以及不同厂商设备对接时的兼容性校验流程。如果规范能详细列出不同等级的网络(如城域、长途、海底)在信噪比和色散容限上的差异化要求,那对指导不同场景下的具体设计工作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规范的价值在于它为整个行业设定了一个“质量底线”。我阅读此类文件时,总会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它对项目验收标准和测试流程的规定。一个设计规范的闭环,必须包含如何验证这个设计是否被正确实现。因此,我非常关注标准中关于系统调试和最终验收的章节。它应该明确规定哪些参数需要在光路搭建完成后进行现场测量,哪些是出厂测试的范畴。例如,OTDR(光时域反射仪)的测试参数设定、光功率计的校准要求、以及最重要的——实际运行一段时间后的长期性能监测指标基线是如何确定的?我尤其关注规范对“光纤链路损耗”的预算标准。实际施工中,接头损耗、连接器损耗往往难以控制在理论值,规范对此是否有明确的上限和应对措施的指引?如果规范能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报告模板,并详细说明每个测试项的通过/失败标准,那无疑将大大提升工程交付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评分

我个人对涉及光学链路预算和光放大器部署策略的部分抱有极大的兴趣。WDM系统的核心挑战之一就在于如何高效地利用放大器链来跨越长距离,同时保证各路信号的OSNR均衡。我希望这本规范能深入探讨动态波长分配(DWA)策略下的功率管理问题。在实时或准实时调整波长路径时,功率的波动性如何被设计规范所约束?此外,考虑到目前的传输系统越来越多地集成了OTN(光传送网)功能,我期望规范能清晰界定纯光层设计与OTN电层管理之间的接口规范和相互影响。例如,在进行光层OSNR设计时,如何将OTN前向纠错(FEC)带来的OSNR增益纳入整体系统裕度计算中?如果规范能够提供不同FEC等级对应的实际OSNR容限提升值,这将极大地帮助设计师在成本受限的场景下做出最优化的光层保护方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保守的安全系数进行过度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