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虚构大国的日本,有一群怎样的创作者?他们在描绘怎样“不存在的世界”?
日本的内容产业为何会孕育出如此丰富的虚构创作?其背后又有怎样的规则?
这一次,知日对日本的漫画、动画、小说、日剧、电影等虚构创作领域进行了一番探究,专访不同领域的 13 位大师与创作者,庵野秀明、浦泽直树、石黑正数、古泽良太、有栖川有栖……他们的天赋与想象力让人叹服,而创作背后无法遮掩的热情更让人震撼!或许,这才是激发一切脑洞的原动力。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36弹 ——《知日·脑洞》特集!
“脑洞” ,在互联网语境中已经是想象力的代名词。日本人在虚构创作中的“脑洞大开”,一直在拓展着我们的脑洞边界。
无厘头、日常、科幻、悬疑、推理,漫画、动画、小说、日剧……这一次,纵横脑洞王国,看看他们的大脑里拥有怎样的构造?
漫画家浦泽直树、石黑正数、菅原SOTA、贰瓶勉、今日machiko、keigo,带你走进他们用画笔描绘的脑洞王国;
探访诞生 EVA 的动画制作公司 khara,专访“痞子”庵野秀明和动画人团队,日本动画的未来在哪里?
“神编剧”古泽良太讲述《Legal High》的创作,推理作家有栖川有栖带你进入密室的非日常探险;
“天才”野岛伸司的超现实先锋剧轨迹;社会派推理女王凑佳苗的笔尖告白;
夭折的天才科幻作家伊藤计划、与日本科幻同行的评论家大森望,带你走进不可思议的日本科幻世界。
《知日·脑洞》特集,向脑洞大国学习的第一手册!
撰稿人
feature
李一
80后专栏作家,独立艺术策展人,前电通社员,现定居东京,任东京艺术博览会(ART FAIR TOKYO)海外事业推进担当,对于昭和时期文化及日本当代艺术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丁丁虫
原名丁子承。科幻文学评论者,科幻文学翻译者,尤其擅长日语翻译。网络杂志《幻动》、幻想文学评论杂志《边缘》编辑。
regulars
施小炜
学者,作家,翻译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现任上海杉达学院教授。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施依依
生于上海,毕业于早稻田大学di一文学部,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现居东京。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受访人
浦泽直树
漫画家,1960年出生,1982年获得小学馆漫画大赏出道。代表作包括《MONSTER》《20世纪少年》,2003年开始连载的以手冢治虫的《阿童木》中的机器人为灵感的《PLUTO》等。2008年开始隔周连载漫画《BILLY BAT》。2014年11月,由浦泽直树企划的节目《浦泽直树的漫勉》在NHK教育电视台播出。
石黑正数
漫画家,1977 年生,2005 年开始连载《即使这样小镇也依然转动》,2009年开始连载《我家的街猫》,同时不定期开载《响子与爸爸》。2006 年开始连载的《睡觉的笨蛋》(ネムルバカ)和 2008年开始连载的的《外天楼》。
菅原 SOTA
多栖艺术家,CG漫画家。1979年生于东京。2000年,开始在《周刊SPA!》上连载《我们的托尼奥酱》。近年来,通过制作 3DCG作品,在广告、音乐、映像、动画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今日machiko
日本漫画家、插画师。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2004年开始在自己的博客“千年画报”上登载1页漫画,现已出版《mikakosan》(みかこさん)、《cocoon》等多部漫画作品。2015年,《草莓战争》获得了日本漫画家协会大奖。
庵野秀明
动画导演、khara 董事长。1960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代表作包括《新世纪福音战士》《不思议之海的娜迪娅》(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等。2006年成立动画制作公司khara,日本动画(人)博览会的发起人和总制作人。
吉崎响
动画导演,1980年生于东京,隶属 khara 动画制作公司。曾参与过《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的制作。
井关修一
角色设计师,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隶属 khara 动画制作公司,《ME!ME!ME!》的原画担当。
古泽良太
生于1973年,毕业于东海大学文学部,日本著名编剧、戏剧家。曾获得包括日本电影学院奖zui佳编剧奖在内的诸多奖项。代表作包括日剧《相棒》《铃木老师》、《Legal High》《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电影《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如月疑云》《寄生兽》等。
有栖川有栖
日本推理作家,1959 年生于日本大阪,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毕业。代表作有《双头恶魔》《第46号密室》《马来铁道之谜》等。
大森望
原名英保未来,生于196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美国文学专业。日本 SF 翻译家、评论家、编辑,翻译过包括菲利普·狄克、康妮·威利斯等诸多SF作家的作品。
特别鸣谢
小学馆《Bigcomic Sprits》、讲谈社《Morning》、khara、PANTOGRAPH
浦泽直树、石黑正数、菅原 SOTA、贰瓶勉、今日machiko、keigo 、庵野秀明、吉崎响、井关修一、古泽良太、 有栖川有栖、 大森望、 井上仁行
特集 脑洞
让创造性的大脑膨胀吧!
认真开脑洞,科学看世界
我们为什么对“虚构”着迷?
你的脑洞有多大?
浦泽直树 漫画是天生带有悲剧性的
interview 浦泽直树
石黑正数 日常化叙事里的奇思妙想
interview 石黑正数
菅原 SOTA 开启一场 5 亿年的脑洞
interview 菅原 SOTA
贰瓶勉 赛博空间里的科技游牧民
今日machiko 梦的片段
interview 今日machiko
keigo 社交网络,就是我的掌心大小的美术馆
日本动画人,向荒野进发
interview 庵野秀明 吉崎响 井关修一
Space Dandy:向X次元延伸的无限可能
懒惰也能受欢迎, 滋味独特的蛋黄哥
古泽良太 在剧情里安装定时炸弹
interview 古泽良太
成年人无法寄居的脑洞 野岛伸司
来自爱丽丝的邀请 跌入有栖川有栖的非日常冒险
interview 有栖川有栖
凑佳苗笔下的众生相
大森望 他与日本科幻的盛夏同在
interview 大森望
伊藤计划 假如死神多给他一点时间
一场海底的火山爆发 日本 SF 里的幻想与预言
谢谢你送我的,来自平行世界的礼物
interview 井上仁行
实用中二病词汇手册
别册 日和手帖
我们每日的面包
regulars
八卦日本文学史
八卦谷崎润一郎
吴东龙的酒店设计之旅
用历史时空堆砌成的车站旅馆
施小炜×施依依 东京生活记事
第四回 认可他人的多样性,可让自己获得自由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今日你 fit了吗?
《Monster》最后的部分的时候,想着这个叫约翰的青年到底是谁,从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一直抱着在心里采访约翰的感觉来画。以前听说一些心理学者在开导罪犯的时候会被对方影响,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最后的时候觉得有些不舒服。
——漫画家 浦泽直树
基本上想要赚钱而投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少,大家都是为追求钱之外的乐趣在工作。作为导演自己本身无法享受,而是要让更多人去享受这个作品。像是一些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什么“这份工作特别开心”,我觉得那都是废话,我本身不是这种类型,动画不下苦功夫是做不出来的。
—— 动画导演 庵野秀明
像《Legal High》这部剧,正因为现实生活中不会存在这样的人才会给观众一种冲击力。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是写实而是幻想。在谎言中感受真实感,在现实中看到谎言。这才是电视剧的给观众带来的最真切的感受。
——编剧 古泽良太
……
《我们为什么对“虚构”着迷?》
“脑洞”一词,派生自日语中的“脑内补完”(脳内補完)。“脑内补完”原本是宅系用语,对于 ACG 作品中作者未直接提供信息的恣意想像与补完的行为。“脑内补完”不仅是对作者本意的猜测,更是对作品进行的一次颠覆性的二次创作。这种由二次创作者援引原作中的部分设定的重新创作的形式,在二次元圈已经流行多年,随着二次元文化进一步向大众渗透,在互联网文化中催生出“脑洞”一词。“脑洞大”成为了联想力丰富的代名词,使用范围也超越了原本的 ACG 领域。
“脑洞” ,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日本,但多年来,日本人在虚构创作中的“脑洞大开”,却一直在拓展着我们脑洞的边界。不管是漫画、动画、游戏还是影剧和小说,在虚构创作中,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丰富想像力,以至于我们想要掰开日本人的大脑,看看里面的构造如何?
我们为什么对“虚构”的事物着迷?在虚构的世界中,我们随着登场人物的言行、喜悦、愤慨、惊愕、感动。透过情感的起伏,我们得以获得作为人的感受,成为确证我们人生丰富性的钥匙。
作为虚构大国的日本,有一群怎样的创作者?他们在描绘怎样“不存在的世界”?
日本的内容产业为何会孕育出如此丰富的虚构创作?其背后又有怎样的规则?
我们对日本的漫画、动画、小说、日剧等领域的虚构创作领域进行了一番探究,近距离与虚构大师交流,在对他们的叹服作品的“脑洞”的同时,我们总是能感觉到,他们的创作背后无法遮掩的热情。或许,这才是激发一切脑洞的原动力。
《知日》编辑部
我通常更偏爱那些叙事性强的小说,但这次的尝试绝对是值得的。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认知科学概念,转化为了一种可以“玩味”的游戏。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合上书本就什么都不记得的快餐读物。相反,书中的某些观点,尤其是关于“感知与现实”的章节,会像微小的种子一样,在你脑海深处悄悄生根发芽。我发现自己最近走路时会不自觉地思考一些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问题,比如,我的“自我”到底是在身体里,还是在他人对我的投射中?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作者的表达非常富有画面感,他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为你搭建一个又一个可以进行“思想实验”的虚拟剧场。这种互动性,远远超过了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脑洞”的体现。内页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美感。它没有使用那种浮夸的色彩和布局来吸引眼球,而是用极简主义的手法,将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引导到文字本身。我是一个对书籍质感很挑剔的人,这本书的纸张手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也极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作者似乎对人类认知边界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索欲。其中关于“不确定性”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不确定性描述为一种风险,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创造力的源泉。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由,有时候像一位哲学家在深夜独白,有时候又像一个充满激情的物理学家在黑板前演算,这种多变性使得阅读体验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它强迫你动用那些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逻辑模块,进行一次彻底的“大脑体操”。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通常是个比较注重实用性的读者,对那些标题花哨但内容空泛的书籍总是持保留态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知日·脑洞》时,立刻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传统认知的挑战所吸引。它不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脑洞”,引导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比如,其中探讨的某个关于时间流逝的悖论,让我反复琢磨了很久,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迷宫,但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出口,而不是单纯地绕圈子。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对于复杂的概念,他总能用最日常、最接地气的比喻来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思想实验的读者也能迅速领悟其精髓。更难得的是,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但你永远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因为下一个“脑洞”的出现而感到兴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随时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被其中一些概念的跳跃性搞得有点措手不及。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放松地“消遣”的书,它需要你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思维节奏,就会发现自己仿佛被施加了某种魔咒,无法停下来。特别是关于“命名”力量的那一部分,简直是精妙绝伦。作者用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例子,层层剥笋地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冷静且富有思辨性的,但绝不冰冷。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类心智潜能的热切期待,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走入知识的丛林,却又确保我们不会迷失。它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但“乐”的是智力的满足感,而不是肤浅的消遣。读完后,我有一种重新认识自己大脑潜能的喜悦。
评分说实话,我收到这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市面上那么多宣称能“拓宽思路”的书,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但《知日·脑洞》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颠覆”。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的非线性结构。你不需要按照既定的顺序来阅读,每一篇独立的“脑洞”都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即便单独出现,也光芒万丈。我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关于“意义”是如何被构建的探讨,立刻把我拉入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奇妙的逻辑世界。那种感觉,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作者抛出论点,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书中的案例选择也极具匠心,它们往往选取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现象,然后用一种近乎科幻的视角重新审视,让人醍醐灌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事务的滤镜都被更换了,变得更加敏锐和多维。
评分喜欢的知日,和朋友一起看。
评分继续收!奇葩书,值得一看。
评分一直在买这个系列,每本都很精彩,把一些很少有介绍的细节描写的非常透彻,角度也十分新颖。
评分期期必买,换了主编后比以前更精彩了
评分非常喜欢的书 一直在追 活动价格非常合适 物流配送非常快 真棒
评分早就想入手知日系列了,现在搞活动入手六本,下次搞活动再入手
评分不错,写的还是比较详尽。
评分送货很快,就那样,还行吧
评分*枯山水的历史,影响枯山水的9大人物,带你了解枯山水为什么是现在的模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