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不错中国哲学史专家担任学术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班教师推荐国学教材
北京大学国学班教师荐为国学精英教育读本
原文 以历史上专家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
注释 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新成果
译文 精致、流畅,严格忠实于原著
导读 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
配图 严谨、恰当,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内容简介
《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于西汉以前,书中的内容则涉及远古传说及夏、商、周等各个时期;今本《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的格局,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奠定的。《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连司马迁对《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都“不敢言之”,普通学者当然更不敢去碰了。
作者简介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图说汉字王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传统体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列入北京市重点出版工程)、《图说周易》(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图说论语》(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册,80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等多种书籍,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南山经第一
一、南山一经
二、南次二经
三、南次三经
西山经第二
一、西山一经
二、西次二经
三、西次三经
四、西次四经
北山经第三
一、北山一经
二、北次二经
三、北次三经
东山经第四
一、东山一经
二、东次二经
三、东次三经
四、东次四经
中山经第五
一、中山一经
二、中次二经
三、中次三经
四、中次四经
五、中次五经
六、中次六经
七、中次七经
八、中次八经
九、中次九经
十、中次十经
十一、中次十一经
十二、中次十二经
海外南经第六
海外西经第七
海外北经第八
海外东经第九
海内南经第十
海内西经第十一
海内北经第十二
海内东经第十三
大荒东经第十四
大荒南经第十五
大荒西经第十六
大荒北经第十七
海内经第十八
索引
精彩书摘
1.20又东五百里,日夷山①,无草木,多沙石,湨(ju)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③。
【注释】①夷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境内的括苍山;一说应在今福建境内。
②溴:见1.19注④。③列涂: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中不长草木,到处是沙石,湨水发源于夷山,向南流入列涂。
1.21又东五百里,日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注释】①仆勾之山:即仆勾(一作“夕”)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应在今福建境内。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仆勾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下草木茂盛,山中没有鸟兽,也没有水。
1.22又东五百里,日咸阴之山①,无草木,无水。
【注释】①成阴之山:即成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成阴山,山中不长草木,也没有水。
前言/序言
《山海经》原文近三万一千字,分为十八篇,其中“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这里的“海”,指僻远之地),主要记述了自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争议较多,我认为,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山海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于西汉以前,书中的内容则涉及远古传说及夏、商、周等各个时期;今本《山海经》的格局,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奠定的。
《山海经》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连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不敢言之”,普通学者当然更不敢去碰了。
研究《山海经》,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zi)鱼、长满珍珠的珠树、吃了其果实后能让人长生不死的不死树、胸口有洞的穿匈国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国人、能带来怪风雨的天愚神、睁眼闭眼即为白昼黑夜的烛阴神,等等。若一概视之为杜撰,斥之为荒诞,则《山海经》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若视之为信史,奉之为神奇,则无法获众人之认同。为了破解这一千古难题,当代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或以巫史或神话故事为进路,而把《山海经》视为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或从图腾崇拜入手,以现代科学为手段,而称《山海经》为博物学、自然史的专籍。这两种路径,恰如《周易·系辞传上》中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但结果却是“君子之道鲜矣”,汉口不能完整地揭示《山海经》的真面目。我认为,对于《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们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如书中提到的各种山神及祭祀这些山神的具体仪式,即属此类内容。二是它们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
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先秦诸子散文选粹 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领略先秦智慧的磅礴气象。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对单一典籍的解读,而是精心编纂的一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精华选集。它聚焦于中国思想史的奠基阶段,囊括了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代表性篇章。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触摸和感受那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理解这些源头活水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与文学的感染力。先秦散文,以其古朴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逻辑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典范。阅读它们,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是进行一场与古代圣贤的直接对话,锤炼思维,涵养心性。 【内容结构与选篇标准】 全书按思想流派划分,系统梳理了先秦诸子的核心观点及其表达方式: 第一编:儒家之道——仁义礼智的构建 本篇精选《论语》、《孟子》、《荀子》中的核心章节。 《论语》精粹:重点选取阐述“仁”、“君子”、“孝悌”等核心伦理观念的片段,展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精神。例如,关于如何处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论述,以及子贡问政等生动对话。 《孟子》的浩然正气:着重呈现孟子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性善论”的逻辑推演,特别是“浩然之气”的培养方法,语言雄辩有力,气势恢宏。 《荀子》的经世致用:选取关于“性恶论”的论证,以及“隆礼重法”的思想。重点展示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礼制规范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其论证结构严谨,富于说服力。 第二编:道家之思——自然无为的玄妙 本篇聚焦于《老子》、《庄子》的精髓,展示道家对宇宙本源和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道德经》的智慧:精选阐述“道”的本体论、“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以及“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这些篇章语言精炼,意象深远,如“上善若水”、“知足不辱”。 《庄子》的浪漫与自由:重点收录“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展现庄子超越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境界。着重分析其寓言的丰富性,如“庖丁解牛”对技艺与规律的深刻洞察,“鼓盆之歌”对生死观的超脱。 第三编:诸子辨析——百家争鸣的交锋 本篇展现了先秦思想的动态与冲突,是理解那个时代思想活力的关键。 墨家尚同与兼爱:选取《墨子》中关于“非攻”、“兼爱”的论述,着重分析其逻辑论证和实用主义色彩,对比其与儒家“差等之爱”的差异。 法家集权与术治:精选《韩非子》中关于“法”、“术”、“势”的论述,特别是对君主驾驭臣下的权谋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语言犀利,直指权力核心。 名家与阴阳家的思辨:简要介绍《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等经典逻辑命题,以及《尸子》中涉及的朴素自然观,展现了先秦思想在逻辑和宇宙论上的探索深度。 【阅读价值与特色】 1. 原典风貌,精校精注:所有篇章均采用权威校本,力求还原先秦文本的原始风貌。每篇后附有详细的注释和简要的白话译文(非逐字翻译,旨在阐明核心义理),帮助当代读者跨越时代鸿沟,准确把握原文的精微之处。 2. 思想脉络梳理:在各章节之间,设有导读性的过渡文字,清晰勾勒出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焦点和思想演变路径,使读者能将零散的篇章组织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3. 跨学科视野:不仅关注哲学内核,也关注其对后世文学、政治制度乃至生活美学的影响。例如,解析道家思想如何渗透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法家思想如何影响了秦朝的治理模式。 【献词】 《国家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彩图版)》带领我们进入神话与异兽的世界,探索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记录。而本卷《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先秦诸子散文选粹》,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人世间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三大根本命题。它提供的是构建“内在秩序”的蓝图,是华夏文明精神内核的铸造过程。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哲学史爱好者、以及需要在浩瀚经典中寻找立身之本的青年学子。通过阅读这些凝练的文字,我们将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思辨能力和高远的价值追求。这是对我们民族智慧的溯源,亦是对个体灵魂的深度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