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创刊以来,Lens一直定义影像之美、传递人性温暖,被公认为中国有品质和品位的影像阅读品牌。
·《目客》系列从现代人生活中稀缺的情感、价值观和美学体验出发,以对影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文字的解读,深化日常生活的熟悉之物。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都是精致的收藏品。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吴敬琏、陈丹青、蔡澜、刘树勇(老树画画)、阿来、崔卫平、田溯宁、黄怒波、梁冬、吴念真、阿克曼、周迅、陈坤、姚晨、沈星、老狼、许巍、蔡康永、曹景行、杨宗纬、袁泉、田原等。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视觉》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Lens的Mook系列已出版:
《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
《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
《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视觉004: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找寻》
《视觉005:以手抵心》
《目客001:花朵与我》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
《目客003:山本耀司》
海报:
LENS《目客》系列第三本。《Lens·目客003:山本耀司》是LENS对山本耀司的深入采访,呈现了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早年经历、设计哲学,以及对亲情、友谊、生活、得失、服装,以及当下年轻人失去渴望、思维惰性的看法。他谈论北野武、文德斯、皮娜·鲍什、电影、文学、音乐等话题,以及他用一生来“反抗”的,不愿被主流和大师称谓所束缚的心境。
LENS团队历时一年,多次赴日,对山本耀司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多次深入采访。从其工作室甚至是个人作品库房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和数据,在国内甚至在日本也属罕见。相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版权引进作品,本书包含的信息更为清晰,更懂中国读者。
山本耀司在《Lens·目客003:山本耀司》中借时装讲人生,讲做事的道理,讲传统和现代、本地和国际之间的身份认同。既有愉悦、励志的一面,也有醍醐灌顶、对照反思的功效。 200 余张高清大图,打开山本耀司四十余年的设计世界。
另有64 页的别册,呈现了山本耀司联手知名艺术家和摄影师,营造品牌故事的历程。
1.呈现了山本耀司营造品牌的过程,以及他对当下的思考。
2.分享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和他的人生观:
关于亲情、友谊、生活、得失、身份认同,及对年轻人丧失“憧憬”和“渴望力”的忧虑;
谈北野武、文德斯、皮娜·鲍什、电影、文学、音乐、空手道……
3.“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活着”。借时装的美丽世界,讲述做事的道理:“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4.山本耀司致年轻人和创业者:“不要只用头脑学习,要训练”;“要有一个憧憬和向往的对象,否则是无法前进的。这是现代年轻人缺乏的东西”;“关上你的电脑。如果想看某种东西,那就走过去,走到那个东西前面,用鼻子闻它的气味,用手触摸它”……
太多醍醐灌顶的思维撞击!
Lens杂志,2005年创刊至今已经10年,持续且稳定地刊登影像阅读内容,近10年时间,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31万的微博粉丝、25万微信粉丝,其中不乏有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一个既有品质又有品位的影像阅读品牌。
这是中国超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作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经济学家)
这是我全本读完并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
世界观改变世界。Lens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作家)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人生观】
一个自律的浪子和他的人生观
无数偶然后,决定做一位设计师
“要做反抗运动的话,应该用一生去做”
----------
【时尚哲学,也是人生哲学】
调子每次有所不同,但唱的是同一首歌
女人的性感:若隐若现,反而让人兴奋
男装:让我们做回流浪汉吧
接纳残缺和无常之美
黑色是冷静、节制的美,是匠人的骄傲
在衣服和身体之间加入空气
“不去打扰人们的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
----------
【秀场】
邀请函和时装秀
册中册
----------
【共振:山本耀司的趣味清单】
谈北野武:我们都是被嫌弃的人
和文德斯:分享没有故乡的漂泊感
联手皮娜·鲍什:“放手一搏般地跳入对方的领域”
练习空手道:“要做的话,就做有对手的运动”
谈文学:被坂口安吾醍醐灌顶
一遍遍地看自己喜爱的电影
谈音乐:“除了唱出我的人生之外别无选择”
----------
【他们眼中的山本耀司】
----------
【“不要只用头脑学习,要训练”】
山本耀司:一个自律的浪子和他的人生观
山本耀司的身材依然瘦削。这种瘦削并非是孱弱的象征。在他一岁时,他的父亲就被迫入伍,从此一去不返。他眼见着母亲日夜操劳,看着新宿歌舞伎町的妓女迎来送往,于是对操控社会的男性怀有敌意。他学习柔道,后来又练起了空手道……他要的不只是健身,他还要置身于一决胜负的紧张感之中。他始终要保持男子气概。
他喜欢黑色。北野武电影中的黑社会成员穿着的正是他设计的服装。“我在各种人当中,最喜欢近似罪犯的人。”他对Lens说。他和这些人一起长大,他知道:这些“卑污角色”才是真正支撑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对于他们活着的艰辛,他有共鸣。就像他对流浪汉的潇洒念念不忘一样。他是社会主流轨道之外的人。
因为卷入了时尚的潮流,他被尊奉为“大师”。但他又一直和那个潮流对抗,人生充满了矛盾。
他的生活所需很少,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心爱的东西要环绕着他:CD(光盘)随身听触手可及,剪刀在小桌上,狗粮在随身的布兜里……
他喜欢音乐,但开车的时候不会听。因为看着街上男男女女走过,会有很多想法迸发出来。对他来说,观察和凝视永远是最可依靠的灵感之源。就连来中国参加论坛,他也一直在关注会场观众的穿着。“现在中国的女性穿衣打扮和日本女性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是男士们有些落后。”他对Lens说。
他一般都是自己开车。他喜欢那种驾驭感。
Lens在北京和东京两次专访他。采访时,他经常停下来,长久地沉默,直到想到合适的词。他是一个表达者,也是有魅力的对谈者。他在合作者的帮助下写书。他的歌词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喜欢的鲍勃·迪伦一样,他有时靠把词念出来,就完成了一首歌。
这些文字,被整理成语录,像他的logo(标识)一样流传。他会喜欢这一切吗?那的确是一些萃取了他人生经验的语句。但他更在意的,总是过程本身。他说:“人类社会中根本不存在所谓无色透明、简单明快的答案。”
他现在不喝酒了,但每天还会抽半包到整包香烟。他喜欢巴黎的原因之一就是,那里曾经有随处可闻的香烟味道,但现在,它像东京的尘土味一样,消失了。在他看来,那是典型的城市的味道,人的味道。
“我年轻的时候,东京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人们拼命努力渴求成功。而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意志消沉。”他说,“年轻人一个比一个娇生惯养,城市也变得千篇一律。人人穿得看起来都一个样,日本人总莫名地希望生活可以再急迫一点儿,不管有没有意义。”
他曾说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觉得人生好艰难,好想快点儿变成老头儿,牵着狗去散步。现在,只要在东京,每天早上五六点钟,他都要牵着狗去青山墓地散步,每次慢步走大约一个小时。
当20世纪80年代初,他和川久保玲,以及稍早于他俩一些的三宅一生,开始征服巴黎舞台时,大概没有料想到至今被频繁提起的日本设计师,还是他们几位。年轻一代成气候的并不多。山本耀司评论说:“这是因为个人小世界的思维还不够强大。以前对巴黎、欧洲十分向往并为之努力的年代中,比如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就有这种‘视创作为生命的’的强烈渴望。与他们相比,如今的年轻人一直被溺爱着。只要表现出一点儿才能,企业就立马出钱。比如,我们给你3000万日元,你做一个展会或者做一个品牌给我们看看之类的。可以说年轻的创作者一直被溺爱着。如果现在出现那种身无分文、独自一人在公寓中开始创作的人,也许日本能够再次出现厉害的人物。”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深沉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色彩搭配,立刻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时尚世界。我尤其喜欢封面上使用的那种粗粝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山本先生那些标志性的解构主义面料的纹理。内页的排版也是极为考究,大片的留白与那些充满力量感的黑白照片形成了绝妙的对比。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精心策划的一场静默的戏剧,模特的肢体语言、光影的捕捉,无不透露出一种不羁的、反主流的美学态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一本图册或传记,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艺术鉴赏。那些早期的秀场照片,那种带着原始冲动和叛逆精神的造型,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感,反而更添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韵味。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更像是记录了某种时代精神的转折点,那种对传统优雅的颠覆,对“完美”二字的重新定义,都通过这种极致的美学表达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脉络时,那种对山本美学内核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没有流于表面的追捧,而是深入到了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辨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回婉转,讲述山本耀司早年艰辛的学徒生涯和初露锋芒时的挣扎与坚持;时而突然转入高亢激昂的乐章,集中笔墨描绘“八十年代巴黎的震撼”,那种文化冲突与美学碰撞的火花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设计转变点时的细腻笔触,比如他是如何将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布的哲学”与欧洲立体剪裁进行对话与融合,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嫁接,更是两种世界观的交锋。书中引用了大量山本先生在不同时期接受采访的原文片段,这些直接的声音资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让人仿佛能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带着哲思的低语。读到他对于“失去”与“残缺”的迷恋时,我深感震撼,这种对不完美的热爱,恰恰构成了他美学体系中最坚固的基石。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视觉的敏感度,更要有文化背景的承载力,才能真正领会其间的深意。
评分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收藏级别的作品。纸张的选择上,作者团队显然下了大功夫,有些部分采用了偏哑光的重磅纸张来承载那些精妙的廓形细节,另一些部分则采用了略带纹理的铜版纸来展示秀场的氛围感照片。这种触觉上的变化,本身就是对山本设计理念的一种呼应——即通过材质和触感来构建叙事。我尤其留意了装订线的设计,它采用了某种接近于手工装订的工艺,使得整本书摊开时没有任何视觉上的断裂,图片和文字可以自然地延伸至跨页,这种设计处理体现了对内容完整性的尊重。再者,书中的索引和注释部分也做得极其详尽和专业,对于那些不熟悉日本时尚史或者欧洲高级定制术语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及时的背景知识补充,使得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但又不失其深度。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分量十足,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满足,更是一种物质上拥有艺术品的满足感。我几乎舍不得用手去翻动它,生怕破坏了它原本完美的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疏离感”的把握。它没有试图将山本耀司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时尚教父”,反而刻意保留了他作品和人格中那种冷峻、疏离甚至略带悲观的底色。作者在描述他与时尚圈主流的微妙关系时,笔调非常客观,既肯定了他在艺术上的突破,也描述了他在商业世界中可能遭遇的隔阂与挑战。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黑色”——这种他标志性色彩的哲学探讨,极其精彩。它不再仅仅是颜色,而是成为了一种态度、一种宣言,一种对喧嚣世界的无声抵抗。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剖析,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创作者形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赞美诗,而是一部带着敬畏去审视一个艺术巨人内心世界的报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优雅”的理解被彻底重构了,它不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内在的沉静、自信与对自身选择的绝对忠诚。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时尚案例,提升到了对现代个体生存状态的哲学探讨层面。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山本耀司与同时代其他设计大师之间的“对话”着墨不少,这部分内容处理得非常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而更加突出了山本美学的独特性。比如,作者巧妙地将他与某些强调结构紧凑和极致性感的欧洲设计师放在一起比较,然后立刻将焦点拉回到山本所追求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以及“反形式”的剪裁上。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精确定位山本耀司在时尚坐标系中的位置。书中引用的批评家评论也十分尖锐且富有洞察力,有些评论甚至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偏见,但作者并未回避,而是将其作为历史背景呈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消化。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非常扎实和可信。它成功地描绘了山本耀司是如何在西方世界高傲的时尚体系中,用一种近乎“禅宗”式的、去中心化的美学方式,硬生生地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殿堂。这本书,绝对是研究二十世纪末时尚演变不可或缺的重量级文献。
评分文字也很棒 很走心
评分不错,价廉物美,送货速度快,必须赞,已经习惯在京东买书了
评分一如既往的精彩,就喜欢这个文字少的书,之前买了第四本,这次买了剩下的三本。
评分很好的摄影文化专题书籍。
评分一整套,不错!
评分爱看书的人总是最美的
评分非常赞的一本书!
评分买了全套囤起来慢慢看了再说
评分因为看了猫,所以买全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