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际著名地热专家Ronald DiPippo撰写,由我国杰出的地质勘探家马永生院士组织翻译。本书内容涵盖了当今世界地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包括地热资源勘探、地热发电原理、地热发电厂设计、环境影响等在内的各个层面,并且选择了世界范围内14座有代表性的地热发电厂为研究案例,详细介绍地热发电厂规划、设计、性能、热电联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进展,*新一版特别增加了有关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新技术的内容。本书是从事地热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必读书目。
第一部分 资源识别与开发
第1章 地热地区的地质概况
1.1 引言
1.2 地球及其大气圈
1.3 活跃的地热区域
1.4 水热型地热资源模型
1.5 其他类型的地热资源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2章 勘探方法与技术
2.1 引言
2.2 勘探目标
2.3 勘探计划的各个阶段
2.4 综合与解释
2.5 下一阶段:钻井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3章 地热钻井
3.1 引言
3.2 现场施工准备与钻井设备
3.3 钻井操作
3.4 安全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储工程
4.1 引言
4.2 热储与井筒渗流
4.3 试井
4.4 井中套管碳酸钙结垢
4.5 储层模型和模拟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二部分 地热发电厂发电系统
第5章 单级闪蒸蒸汽发电厂
5.1 引言
5.2 管网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5.3 能量转换过程
5.4 转换过程的热力学
5.5 实例——单级闪蒸最优化
5.6 最优分离器温度——近似公式
5.7 单级闪蒸电厂的环境考量
5.8 单级闪蒸电厂的设备清单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思考题
第6章 双级闪蒸蒸汽发电厂
6.1 引言
6.2 集输系统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6.3 功率转化系统
6.4 转化过程的热能动力学
6.5 实例——双级闪蒸过程最优化
6.6 废液的结垢问题
6.7 双级闪蒸地热发电厂对环境的影响
6.8 双级闪蒸电厂的设备清单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思考题
第7章 千蒸汽发电厂
7.1 引言
7.2 干蒸汽资源的来源与性质
7.3 蒸汽集输系统
7.4 能量转换系统
7.5 实例——最优井口压力
7.6 干蒸汽电厂对环境的影响
7.7 干蒸汽电厂的设备清单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思考题
第8章 双工质循环发电厂
8.1 引言
8.2 基础双工质系统
8.3 工作液选择
8.4 先进的双工质循环
8.5 双工质循环的实例分析
8.6 双工质循环的环境影响
8.7 基础双工质发电厂的设备清单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思考题
第9章 先进的地热能转换系统
9.1 引言
9.2 单级闪蒸一双级闪蒸混合系统
9.3 闪蒸一双工质混合系统
9.4 实例——综合的闪蒸一双工质混合系统
9.5 全流系统
9.6 化石燃料一地热混合系统
9.7 联合热电厂
9.8 超咸卤水发电厂
9.9 太阳能一地热混合发电厂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思考题
第10章 地热发电系统的火用分析
10.1 引言
10.2 开放稳定系统的第一定律
10.3 开放稳定系统的第二定律
10.4 火用
10.5 计算开放稳定系统中的火用
10.6 火用效率及其在地热发电厂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三部分 地热发电厂案例研究
第11章 意大利托斯卡纳区拉尔代雷洛干蒸汽发电厂
11.1 发展历史
11.2 地质特征和储层特征
11.3 发电厂
11.4 对环境影响的缓解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第12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诺马县和莱克县的盖尔瑟斯干蒸汽发电厂
12.1 历史和早期发电厂
12.2 地理及地质环境
12.3 钻井
12.4 蒸汽管道系统
12.5 发电厂
12.6 储层的回注
12.7 关于可持续
参考文献
第13章 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亚州的塞罗普列托发电厂
13.1 墨西哥地热发展概述
13.2 赛罗普罗地质及地理环境
13.3 赛罗普罗发电厂
13.4 赛罗普罗的扩展及前景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第14章 日本大分县的Hatchobaru发电厂
14.1 日本地热发展回顾
14.2 Hatchobaru地热发电厂
14.3 Hatchobaru发电机组
14.4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第15章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Mutnovsky闪蒸蒸汽发电厂
15.1 背景、勘探和早期的发展
15.2 Mutnovskv地热田的概念模型
15.3 Verhne-Mutnovskv 12MW发电厂
15.4 Mutnovsky第一阶段50MW发电厂
15.5 Mutnovsky未来的发电厂
参考文献
第16章 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省的MiravaIIes发电厂
16.1 Miravalles之旅
16.2 地热开发历史
16.3 井
16.4 发电
16.5 防止钙结垢系统
16.6 酸的中和系统
16.7 环境保护及监测
16.8 其他地热发电工程
参考文献
第17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峡谷的Heber双工质发电厂
17.1 简介
17.2 勘探和发现
17.3 第一个Heber双工质发电厂
17.4 第二个Heber双工质发电厂
参考文献
第18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帝王谷的East Mesa Magmamax双工质发电厂
18.1 环境和勘探
18.2 Magmamax双工质发电厂
18.3 改进后的Magmamax双工质发电厂
18.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9章 冰岛的奈斯亚威里尔和赫利舍迪发电厂
19.1 介绍
19.2 地质与地球科学
19.3 奈斯亚威里尔发电厂
19.4 赫利舍迪发电厂
参考文献
第20章 美国爱达荷州的Raft River发电厂
20.1 简介
20.2 地质和地球科学
20.3 初始开发的DOP试验厂
20.4 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21章 土耳其地热发电发展概况
21.1 地质条件
21.2 Kzldere单级闪蒸发电站
21.3 Salavatll双工质电站
21.4 Germencik双级闪蒸电厂
21.5 环境影响
21.6 土耳其地热发电的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第22章 增强型地热(EGS)工程和电厂
22.1 定义
22.2 早期工程
22.3 后期工程
22.4 ECS发电厂
22.5 项目建议
参考文献
第23章 地热发电厂的环境影响
23.1 概述
23.2 规章制度
23.3 发电影响
23.4 地热发电厂的环境优势
23.5 地热发电厂的环境挑战
23.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世界地热发电厂发展概况(截至2011年8月)
附录B 单位换算
附录C 电能换算
附录D 热力学原理
附录E 思考题答案
附录F 补充思考题
附录G 部分补充思考题答案
附录H REFPROP软件对于地热双工质循环的应用教程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地热发电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我更多地将其与火山、温泉等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能源。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最终落脚到其环境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这种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逐步理解并掌握地热发电的核心知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科学文献和实际数据,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严谨性。他对于不同类型地热发电站的描述,从干蒸汽到闪蒸再到二元循环,每一种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和流程图,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让我不禁感叹作者的学识渊博和研究的深入。
评分这本书的“第3版”这个标签,预示着其内容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在阅读过程中,也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和采纳。他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详细阐述,以及对超临界地热能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地热发电领域前沿的动态。作者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融入到书中,使得这本书始终保持着其权威性和前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演进的梳理,他会追溯不同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然后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这种历史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热发电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地热能发展方面的政策和策略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地热能的推广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议题。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可读性”。虽然“地热发电厂:原理、应用、案例研究和环境影响(第3版)”是一本关于专业技术的书籍,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十分流畅和易懂。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即使是我这种对地热能领域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乐趣,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案例研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讲故事”的能力。他会把每一个地热发电项目的建设过程,想象成一次探索未知的探险,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种叙述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书中的配图也是一大亮点,清晰的示意图、精美的照片,都为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直观的帮助。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不仅关注地热发电的技术可行性,更强调其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书中对于地热能如何助力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论述,让我对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提出的“能源转型”和“绿色经济”等概念,与当前全球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热能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关于能源未来的思考,一份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评分“案例研究”部分,无疑是这本书最令我兴奋的部分。作者精选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热发电项目,从冰岛的蓝色泻湖到新西兰的怀拉基,再到菲律宾的火山地区,他带领我们近距离地审视了这些工程的辉煌成就。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项目名称和地点,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项目的技术选型、工程实施、运营管理以及其在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成功的地热项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地质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与汗水。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描述,充满了细节和洞察力。他会详细介绍项目的地质勘探过程,如何克服地下复杂的岩石条件,如何优化钻井技术,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能量转换系统。对于每一个案例,他都力求呈现一个全景图,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并网发电,以及长期的维护和升级,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兴地热技术应用的案例所吸引,比如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它正在打开一片新的地热开发疆域,让那些传统意义上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质区域也看到了希望。这种对具体项目的深入剖析,不仅让我学到了宝贵的工程经验,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地热能的无限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再到案例分析和环境考量,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明确提出本章的重点,并在结尾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专家视角”和“技术提示”等板块,这些内容为我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角度和实用的操作建议。它们就像是书中精心设置的“彩蛋”,在不经意间为我带来了额外的惊喜和收获。例如,在介绍地热钻井技术时,作者会插入一个关于“定向钻井”的专题,详细解释了其原理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这让我对地热勘探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
评分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技术和应用,但作者并没有回避地热发电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他在“环境影响”章节中,以一种非常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分析了地热发电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诱发地震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他并没有危言耸听,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向读者展示了这些潜在风险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减轻和规避这些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封闭循环系统防止地下水污染,通过精确的监测和控制来管理诱发地震的风险,以及通过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来处理排放的温室气体。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地热能的环境足迹”的量化分析,他通过与其他能源形式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优势。书中提到的“零排放”地热发电站的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它正在不断地挑战我们对能源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应用”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地热发电只是少数几个拥有特定地质条件的国家才能玩转的技术,但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地热能的潜力远比我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热发电的不同技术路线,从传统的蒸汽轮机发电,到更为先进的二元循环发电系统,再到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如供暖、温泉水疗、农业温室和工业过程供热等,我都看到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实际应用案例。他不仅介绍了这些技术的优势,也坦诚地指出了它们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对地热能的推广和发展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地热能作为分布式能源的探讨,这与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不谋而约。他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热资源特点,设计出最适合的发电系统,这其中涉及到了工程学、经济学甚至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考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地热回路”的描述,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更象征着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模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书中丰富的案例,我看到了地热能如何在偏远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如何在城市中心为居民提供温暖,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提高效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热能的实际价值和广泛前景。
评分总而言之,“地热发电厂:原理、应用、案例研究和环境影响(第3版)”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专业书籍。它不仅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而且语言生动、案例丰富。无论是地热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地热能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激发了我对清洁能源的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纸张和油墨的本身,它是一扇通往清洁能源未来的窗口,一盏照亮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明灯。
评分“地热发电厂:原理、应用、案例研究和环境影响(第3版)”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深入地壳深处的奇妙旅程。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严谨却又引人入胜的叙述所吸引。他对于地热能的原理的阐述,简直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一步步地带领读者穿越复杂的地下世界。那些关于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岩石物理学的知识,以往在我看来枯燥乏味,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见地下岩浆的低语,感受到地热水的澎湃。他对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如干蒸汽、闪蒸和双相流——的细致剖析,让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图表和清晰的公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复杂概念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不同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和形成机制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地球动力学的一次深刻洞察。他将地质构造、火山活动与地热潜力的关系解释得头头是道,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站在了那些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感受着地球强大的能量。这种将科学原理与实际地质背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深度,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收获了扎实的地热学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