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研究》是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前期成果的一部分,书中共汇集了课题组以及其他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图谱编制方面的论文共18篇,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关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基本理论研究,如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内容构成,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原则、特点与方法,非遗资源图谱的类型划分与空间结构,非遗资源图谱的功能价值等;二是有关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技术研究,如非遗资源地图与GIS制图技术研究、非遗资源图谱化与信息图谱绘制技术研究等;三是有关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个案研究,如人物传说类图谱研究、盘古神话分布研究、民间剪纸发展与现状研究、端午民俗传承研究等;四是有关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如德国的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方法、日本的民俗地图制作及推广等。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与介绍,能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新成果,以及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心得与基本思路。
目录
序
中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内容构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科学方法
中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类型及其特点
非遗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图谱化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原则、特点与方法——以《中国手工纺织技艺图谱》编制实践为例
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
盘古文化及其分布地图
基于空间理论的中秋节肇始探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及其图谱化探析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价值
中国人物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
非遗资源地图谱与GIS制图技术
论信息图谱绘制技术对非遗资源保护开发的意义与影响
上海剪纸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策略
论编制非遗图谱中的若干问题——以手工纺织工艺为例
日本民俗地图:其历史与发展
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
《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
精彩书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研究》:
二、中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的内容构成
前已述及,中国非遗资源图谱是一种以具有中国特点的非遗资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图谱形式,因此,在整个中国疆域内的各个地区(当然也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非遗资源形态,都应该被纳入到其所要表现的内容范畴之中。其从内容构成上看,非遗资源图谱应该是对中国非遗资源的整体性囊括,包括中国非遗资源的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内容情节,主要类型、传承方式与传承关系、活跃程度和应用状态、社会影响,以及与这些基本内容相关的各种辅助信息,如生态环境、遗迹遗址、使用工具、保护机构等等。
(一)非遗资源历史发展过程
有关非遗资源历史发展过程方面的内容,是中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工作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方面。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等各种社会形态的演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的非遗资源,它们大多经历了数十代甚至上百代的传承,其历史生命十分漫长悠久。例如中国最长的史诗《格萨尔》(藏族),大约产生于距今2000年以前,那时藏族社会形态处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如今,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格萨尔》依然被广泛传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广泛流传于广西、贵州等地区的傩戏,本是古代“傩仪”的产物,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巫术思想与鬼神崇拜观念,其最早渊源可以推到汉代以前。《后汉书·礼仪志》载:“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变成了傩戏。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其起源大概是在晚唐五代间,基本成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许多非遗资源不但起源悠久,而且经历了诸多的发展变化。例如著名的《白蛇传》传说的故事情节,在唐代时只有关于一男子(李黄、李琯)留宿归来,或脑裂而卒,或化为血水的情节。到宋代时则有一男子(希宣赞)游湖救下迷路女孩卯奴,被其母引诱留宿,但其母食人心肝,男子两次逃脱两次被抓回,后其叔父奚真人相救并镇压三怪于西湖三塔中的情节。到明代时,又演绎出一男子(许宣)游湖初遇白娘子,一见倾心,私订终身,又因赠银、宝巾事件被发配至苏州、镇江,自己开设药店,后被金山寺高僧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的情节。至清代时,又增加了端午白蛇现形、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情节,进一步托出白娘子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与守护。《白蛇传》到元朝时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涉及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至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遗事象都会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主题思想、基本内容、具体情节、题材样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非遗事象与非遗资源的这种历史发展过程,是非遗图谱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非遗图谱编制者可以根据其时间发展的线索与情节演变的节点,制作相应的图谱材料,以反映与表现非遗资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
前言/序言
非遗图谱编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很强前沿性与挑战性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随着世界非遗保护公约的制定以及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2005年至2009年,我国已收集珍贵的非遗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量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汇编普查资料14万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其中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资源项目达7万多项。
面对浩如烟海、规模庞大、分布广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储藏,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这些资源的整理、归纳与研究。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使大量的非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保存,同时也可以使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更好地纳入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国家实现多元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非遗资源图谱的编制是整个非遗资源整理与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主要以图为对象来进行整理、归纳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图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献纪录与文献研究资料。“图”以摹形画像为主,“谱”则依类而著,强调系统,便于检寻,指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们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与一般以文字写成,用于明理、叙事、抒情的“书”有很大的区别。通过非遗资源图谱的编制,不仅可以清楚地展现非遗资源在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分布状况、传承脉络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较好地促进非遗资源的研究与管理,以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