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当代禅宗代言人铃木大拙写给读者的禅学入门必读佳作。
★铃木大拙将禅介绍到西方,对东西方世界产生持续影响,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适合大众读者的禅学智慧读本,以浅显的语言讲解令人望而却步的禅学妙谛。
★从认识“禅是什么”开始,跟随禅学铃木先生学习禅的缘起与本质。
★禅可以帮助我们远离这个喧嚣无趣的世界,回归到孩童般纯净的灵魂。
★禅有助于现代人拯救内心,摆脱俗世,活出生命的圆满与真实的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的禅者”、日本当代禅宗大德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禅的本质。首先介绍作为宗教体验的禅是什么,然后介绍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导读者思考禅在当今世界的存在价值。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借助西方现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有助于现代读者走出心灵的困境、摆脱俗世的纷扰,找到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当代禅学大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学习院教授、大谷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禅者的思索》等数十部禅学著作。
精彩书评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民国一代文化巨匠胡适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钱穆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美国禅宗研究者理查德·贝克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学者玉城康四郎
目录
编者序 // 001
新版序 // 003
序 // 005
第一编 宗教体验的禅 // 001
第一讲 什么是宗教体验
第二讲 什么是佛教生活
第三讲 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四讲 证三菩提的禅
第五讲 从心理学角度看禅
第二编 禅在佛教中的位置 // 079
第一讲 宗教经验的诸多要素
第二讲 宗教体验的各种形态
第三讲 作为宗教的佛教
第四讲 《楞伽经》大意
——楞伽经与禅宗在历史和内容方面的关系
第五讲 神秘主义的禅
解说 // 171
精彩书摘
《禅是什么》:
那么,宗教体验是什么呢?每个人在到达“宗教体验”终点的进程中,交织着宗教的社会活动、仪式、道德和理性等。没有经历过宗教的终极体验,就无法感受到宗教的妙趣和真谛。妙趣如果无法显现,宗教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体验”。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可否对“心”进行分析。其实,体验就是我们的心。当我们的主观以“一定不变的某种态度”面对内、外境界时就会感觉到心的存在。“内在境界”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奇怪,它是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我们的主观意识始终是在用一种稳定的态度去面对。只有我们的主观意识在面对内、外境界时都能确保稳定的状态,宗教的意义才能成立。精神层面的不满情绪在主观意识具有面对“内、外境界”的稳定状态之前是无法消失的。为此,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感到烦闷、不安、焦躁。这是追求“能够有一个稳定的主观态度去面对内、外界”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和烦闷。只有人类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人类以外的生物和动物没有这种烦恼。所有的动、植物都会安于外界的现状。人类存在于神和动物之间,所以,心灵上的烦恼,会一直纠缠着我们。
为什么人类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呢?十三世纪德国的爱克哈特讲到:人类在追求内心祥和的过程中,最终会在对神的信仰中得到心灵安宁。悬挂在半空中的石头会永远动荡不安。人类也是一样,在观察内外在事物的主观意识尚未确定前,心灵上的烦恼会一直存在。
《阿含经》中多次出现“涅粲”一词。“涅槃”意为安稳,也可译为“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四个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涅槃”的含义。当我们的内心面对内外界的事物时态度能够稳定不变,安乐我净的意义就会自然显现。常,意味着永远。乐,不是世俗的“享乐”,是指心有所属不随外界改变。我,是自由自在。净,是内心清澈、澄明。我认为,常、乐、我、净之中,“我”字最重要。这里的“我”是指内心自由自在,不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所束缚。如果能够吃透这层含义,常、乐、净的含义自然融会贯通、不言自明。涅槃的真相存在于实证了“自由自在”后的境界之中。要记住,当你感受到精神上的不满足时,从另一方面恰好说明我们已经得到了满足。禅宗常说:“问在答之中”意思是怀疑中已包含着相信。“叩门的,就给他们开门吧”(译者注:出自《新约圣经·福音书》),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询问的反面是明了。不满中已有着满足,不满中存在着满足的可能或满足的预期。
……
《静默的河流》 序言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总在追逐着远方的声响,却忽略了近处的微风。仿佛每个人都在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中,以为终点定然藏着某种未知的答案,某种能让内心安宁的钥匙。然而,当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来路,却发现那些曾经以为至关重要的事物,在岁月的冲刷下,已渐渐模糊不清。 《静默的河流》并非一本告诉你“是什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强加某种观点,而是邀请你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感受,去体悟,去发现那些潜藏在生活表象之下,却又无处不在的宁静与深邃。 第一章:窗外的落叶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在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影。屋外,一片落叶缓缓飘落,在空中划出一道孤寂而优雅的弧线,最终轻柔地触碰地面。这一幕,多么平凡,多么寻常。然而,有多少人会在这样一个瞬间停下来,真正地“看见”它? 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思考机器,总是在分析、比较、判断。一片落叶,在我们的意识里,可能只是“秋天到了”、“该扫地了”,或者“这棵树需要修剪”。我们用过往的经验和固有的模式去解读眼前的一切,却鲜少允许自己纯粹地去“体验”。 书中,主人公李文,一个在都市丛林中疲于奔命的白领,第一次被这片落叶所打动。它没有理由,没有预设,只是存在。它的轻盈,它的坠落,都自有其生命轨迹。那一刻,李文感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一种不带任何目的的观看。他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大部分焦虑,源于我们总是在“想着”事情,而不是“处于”事情之中。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河边,看着河水流淌。你会在意水里有多少杂质吗?你会担心河水流到哪里去吗?大多数时候,你只是看着,感受着它的流动,感受着它的清凉。这种纯粹的观看,就是一种无言的智慧。 第二章:指尖的温度 我们常常用语言去定义和理解世界。我们给事物贴标签,分类,然后根据这些标签来做出反应。这就像试图用一张地图来理解一片广袤的森林。地图固然有用,但它永远无法取代森林本身所带来的气息、声音和触感。 书中,李文开始尝试放下对事物的评判,去感受它们最直接的“温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个陶艺体验课程。当他的手指第一次触碰到冰凉而湿润的泥土时,他感到一种奇妙的联结。他没有想着要做出一个多么完美的杯子,只是专注于指尖传来的触感,泥土在手中渐渐成形的过程。 指尖的温度,是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当你不带预设地去触摸一杯温水,你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当你握住一本书,你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当你拥抱一个亲人,你能感受到心跳的温度。这些都是语言无法完全传达的,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和成长,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是理论,是概念,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什么”。而真正的领悟,往往来自于身体的感知,来自于直接的经验。 第三章:寂静的回响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少给自己留下“寂静”的空间。手机里充斥着信息,脑海里回荡着各种声音:工作的计划、生活的琐事、社交的压力,甚至是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持续不断的“噪音”,让我们难以听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书中,李文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寂静。他不再把每一个空闲的时间都填满,而是允许自己放空。他发现,当外界的声音渐渐褪去,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开始显现。那不是一种空虚,而是一种充盈,一种沉淀。 寂静,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发生。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让生命得以舒展、让思绪得以澄清的状态。就像一片被风吹散的尘埃,在寂静中,它们会慢慢落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害怕寂静,因为它可能会暴露我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但恰恰是拥抱寂静,才能让我们看清这些情绪的本质,并找到与之相处的方式。寂静不是逃避,而是回归。 第四章:河流的姿态 河流,从不停歇,却又仿佛永恒。它顺应着地形,蜿蜒流淌,不争不抢,也不强求。它滋养着两岸的生命,也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河流的姿态,是一种自然的流动,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 李文在生活中,也开始学习河流的姿态。他不再执着于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尝试去接纳,去适应。当工作遇到瓶颈时,他不再一味地焦虑和强求,而是放慢脚步,去观察,去寻找新的方向。当人际关系出现摩擦时,他不再急于争辩和对抗,而是尝试去倾听,去理解。 这种“顺流而下”的姿态,并非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它认识到,有些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抗拒的。与其逆流而上,耗尽心力,不如顺应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可能。 河流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它在变化中保持着自己的方向,在包容中展现着自己的力量。 第五章:微小的臣服 臣服,在很多人听来,似乎是一种放弃,一种认输。但真正的臣服,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对当下实相的接纳。它是放下不必要的抵抗,是允许生命以它本来的面貌展开。 书中,李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起伏后,开始理解微小的臣服。比如,当身体感到疲惫时,他不再强迫自己继续工作,而是选择休息;当情绪低落时,他不再假装坚强,而是允许自己悲伤。这些微小的臣服,看似不值一提,却为内心的疗愈打开了通道。 臣服,也是一种对宇宙规律的尊重。我们是生命的一部分,而生命本身就遵循着某种更宏大的秩序。当我们学会臣服,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这种秩序,而不是与之对抗。 每一次微小的臣服,都是一次内心的释放。它让我们卸下沉重的负担,重新找回轻松和自在。 结语 《静默的河流》希望带给你的,不是关于“禅”的定义,也不是某种神秘的修行方法。它只是想提醒你,那些你一直在寻找的宁静与智慧,或许就藏在你早已拥有的当下。 它们存在于一片落叶的轻盈里,存在于指尖传来的温度里,存在于寂静的深处,存在于河流的流动姿态里,甚至存在于每一次微小的臣服中。 请放慢你的脚步,打开你的心扉,去倾听,去感受,去体验。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就是最深邃的启示,而你,早已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愿你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条静默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