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 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

气壮山河 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育钢 著,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远征军
  • 黄埔军校
  • 军事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战争
  • 中国历史
  • 黄埔生将领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1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51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远征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为践行中美英等盟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协定而组织的出击缅甸和滇西的军事武装。中国远征军的将领基本是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在中国远征军各部队中团以上干部约占有三分之二。《气壮山河 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以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为主轴和纽带,以中国远征军历史活动为脉络,结合穿插,再现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在这段历史中的精彩人生和爱国英雄业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浴血缅南,中国远征军彰显中国军人本色
践盟约,中国远征军枕戈待旦
三军中,两位主将杜聿明、甘丽初往事历历
解危局,戴安澜率第200师作先锋
炸坦克,黄景升在鄂克春阵地奋不顾身
援同古,廖耀湘率新22师驰援克永冈
出奇兵,黄翔率游击支队袭扰日军

第二章 战局恶化,中国远征军且战且退
行军受阻,第96师滞留彬文那投入会战
英军毁盟,远征军会战计划一再落空
以德报怨,刘放吾奉命率新38师第113团驰援仁安羌
也真阻敌,凌则民壮烈牺牲
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一溃千里
保山告急,宋希濂指挥第36师驰赴解危
怒江东畔,第11集团军厉兵秣马

第三章 北撤途中,中国远征军备尝艰辛损兵折将
掩护师长,柳树人英勇献身
国失干城,戴安澜牺牲于缅北茅帮村
病魔缠身,杜聿明险丧野人山
七里通受阻,胡义宾魂断深谷
不辱使命,陈启銮寻粮建奇功

第四章 筹划反攻,中国驻印军边训练边修路
忽接命令,郑洞国离开鄂西战场出任中国驻印军新编
第1军军长
兰姆伽、列多营地,新编第30师、第14师和第50师
先后换装受训
黄埔生聚餐,曹聚义醉卧兰姆伽
护路开路,李鸿率新编第38师第114团作规复缅甸
的先行军
接替战友,陈鸣人所率新编第38师第112团也不赖

第五章 反攻缅北,中国驻印军越战越勇
胡康谷地战役,新编第38师三路并进
百贼河、孟关诸役,新编第22师所向披靡
瓦鲁班、坚布山攻坚,赵振宇率战车营大展雄风
卡盟之战,郑洞国亲临前线冒雨督战
密支那攻击战,胡素统领三个师作战

第六章 挥师南下,中国驻印军连战皆捷
密支那、孟拱整训,中国驻印军扩军整编
攻打八莫,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兵分两路
卡萨英军遇险,中国驻印军再次为盟军保驾护航
克南坎,唐守治率新编第30师勇往直前
夺芒友取腊戍,新编第30师、新编第38师再立新功
会师乔梅,第50师孤军为中国驻印军画下圆满句号

第七章 反攻滇西,中国远征军喋血奋战
百折不挠,国民政府军委会重组中国远征军
五月渡泸,第54军第198师充当先锋
增援第198师,预备第2师渡江作战
阴登山战斗,新编第28师知耻而后勇
攻克松山,第8军损兵八千
攻打腾冲,霍揆彰指挥作战
龙陵之战,张绍勋表功心切误报军情
第11集团军易帅,黄杰为龙陵战役做总结
回龙山一战定局,陈明仁蜚声中外

第八章 伟哉壮哉,中国远征军
掩卷静思——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失利之因
功在人类——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
历史地位
中流砥柱——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之作用

中国远征军黄埔生将领简介表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气壮山河 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
  第一章 浴血缅南,中国远征军彰显
  中国军人本色
  践盟约,中国远征军枕戈待旦
  1941年下半年,国际法西斯势力无比猖狂。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海军基地,日美战争爆发。战争之初,德日法西斯显得比较强势,占据了上风。
  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严峻,国际友好国家及人民对华援助今不如昔。也就是在这历史紧要关头,中国国民政府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39年冬,日军在广西钦州防城登陆,侵占了南宁,截断了中国通向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失去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对外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相邻,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北同印度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北最长距离为192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960千米,面积约67万平方千米。英国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侵略缅甸,使缅甸沦为其殖民地。
  滇缅公路,是中国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开辟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干线,它东起昆明,西至缅甸境内的腊戍,与仰光至曼德勒铁路线联结。这条线路于1938年初开始修筑。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口号的感召下,自带口粮和工具,披晨曦踏朝露,风里来雨里去,劈石凿岩,披荆斩棘,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千米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塌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工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年底通车,中国抗战又有了一条输血管。
  日本知道滇缅公路这条交通线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为了切断滇缅公路,曾采取了多种政治、外交措施对英国施压,迫使英国关闭滇缅公路。
  1940年9月,日军侵略越南,加紧了侵略东南亚的步伐,英国殖民地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傲慢的大英帝国才不得不放下架子,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方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向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派遣8万人入缅作战。”然而,韦维尔既希望中国出兵帮他打仗,又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害怕中国染指英国殖民地缅甸,就借口运输不便予以拒绝。
  其实,根据中国西南边境的国防需要和中英军事合作洽谈议定,中国方面早已在云南做好了准备,首先出动的是甘丽初的第6军。“珍珠港事件”的第四天,蒋介石对远征军下达动员令,命令第6军第93师开往中缅边境的车里,第6军第49师以一个加强团开往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准备开往缅甸景东。12月16日,蒋介石又命令第5军、第6军向所部官兵做入缅作战的动员。驻防于贵州安顺的第5军全部移师,12月下旬到达云南保山。1942年2月上旬,第6军已集中于芒市、遮放、龙陵一带,等候英方派车接送入缅。
  1942年1月19日,日军攻占泰国缅甸边境位于缅甸一侧的土瓦。31日,日军打败英印军第16步兵旅,占领了毛淡棉。这时,英军才感到火烧眉毛,着急起来,于2月3日向中国求援,请求中国军队入缅。至2月16日仰光情况危急时,英方一贯的绅士风度荡然无存,方寸全乱,更是迭次请求中国军队迅速入缅,协助英军作战。
  ……
铁血忠魂:抗战烽火中的黄埔英豪录 丛书系列名: 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此为虚构系列名,与您所提供书名不重叠) 图书名称: 铁血忠魂:抗战烽火中的黄埔英豪录 图书简介: 本书系“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中的重要一辑,专注于描绘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一批从黄埔军校走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坚力量。这批将领,他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国广袤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本传记丛书不拘泥于单一战役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黄埔系将领的早年经历、在军校的受训过程、以及他们在抗战不同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探究他们如何从初入军校的青涩学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 第一部分:军校铸魂——信仰与初心的淬炼 本书开篇追溯了黄埔军校创建初期,那段充满理想主义与救国热情的岁月。详细记述了早期学员们如何接受军事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如何系统地接受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的洗礼。我们聚焦于几位核心人物,如A将军(化名,以保护真实历史细节的叙事需要)如何从一个地方士绅子弟,转变为坚定的革命信徒。通过查阅其早年日记、同期学员的回忆录,本书细致描摹了他们在“为党、为国、为民族”的口号下,内心世界发生的深刻转变。这不仅是军事素养的培养,更是精神图腾的构建。 第二部分:内战烽烟——磨砺中求生存的考验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黄埔系将领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国内冲突,包括北伐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后期的派系斗争。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早期的实战经验,如何为他们日后应对日军的现代化军事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例如,B师长(化名)在某次地方剿匪战役中采用的创新战术,虽然在当时背景下被视为“非常规”,却在后来的台儿庄大战中得到了更宏大的印证。我们探讨了在资源匮乏、内部整合困难的背景下,这些年轻军官如何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第三部分: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本书的主体篇幅,聚焦于1937年至1944年间,黄埔系将领在正面战场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1. 战略防御阶段的坚守: 详细分析了C军团长(化名)在淞沪会战后期,如何以极大的牺牲性阻滞日军的推进,为后方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转移时间。书中收录了多份战地报告的节选,揭示了当时指挥官面临的物资短缺和兵力悬殊的巨大压力。重点阐述了他们如何贯彻“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图,并在此过程中,以血肉之躯筑起抵抗的长城。 2. 会战中的关键决策: 选取了三次重要的战役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战役中均有黄埔系将领的身影。例如,在长沙会战中,D旅长(化名)所率部队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运动防御和伏击战术,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的快速穿插意图。本书对这些战役的指挥艺术进行了去神秘化的解读,侧重于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决策过程,以及将领们如何平衡上级指令、自身判断与士兵承受力的关系。 3. 后勤与情报的较量: 抗战不仅仅是正面交锋,更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本书特辟章节,记录了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的黄埔毕业生,他们在情报战和后勤组织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建立起高效的通信网络和补给线,确保前线部队不至于彻底崩溃。这些“幕后英雄”的贡献,往往不为人知,却是支撑起整个抗战体系的关键要素。 第四部分:精神遗产与时代回响 丛书的最后部分,是对这些将领晚年生活及其精神遗产的梳理。许多在战争中幸存的将领,在抗战胜利后或继续投身于国家建设,或在新的历史洪流中面临艰难抉择。本书保持客观的叙事立场,记录了他们的忠诚、坚韧,以及他们对“军人荣誉”的终生坚守。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具体人物命运的描摹,折射出整个黄埔系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整体贡献与复杂性。它不仅是一部军事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军人如何在绝境中重塑民族精神的史诗。全书力求语言凝练,史料翔实,避免空泛的赞美,而是着眼于历史事实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互动。读者将能从中体会到,那一代军人所背负的沉重历史责任感。 目标读者: 军事史研究者、抗战史爱好者、对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系感兴趣的读者。 全书特色: 详实的战史分析结合深度的个人传记,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有理想有挣扎的黄埔英豪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可塑性”。它清晰地勾勒出,从一个充满激情的军校学员,到一个在残酷战场上做出艰难决断的指挥官,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蜕变。书中对人物性格中闪光点与阴影面的平衡处理,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鲜活立体,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脸谱。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人物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梳理,这种“人情网”的构建,极大地丰富了传记的深度。例如,某位将领在面对上级命令时的犹豫与最终的执行,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可感,充满了戏剧张力。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但表达上却极其克制和内敛,不煽情,却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重新审视“忠诚”与“良知”的边界时,这本书都能提供极具启发性的思考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其行文如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式的流水账记录,而是通过精选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关系网络,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论述,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非常强烈。它让我意识到,在那个特定时期,成为一名军官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超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更要承受来自内部的政治压力和信仰的考验。这种内外交困的复杂处境,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研究那个年代精英教育体系如何塑造军事领导力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是一本关于人性光辉与时代局限的深刻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佳,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即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与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叙事结合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其中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黄埔生成长轨迹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妙,凸显了那个时代人才选拔机制的独特性与局限性。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美化谁或贬低谁,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地后勤和情报工作的零星描述感到惊喜,这些往往是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幕后英雄”的故事,被挖掘得相当到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人物,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军事精英群体形成和演变过程的独特框架。

评分

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比较感兴趣的读者,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宏观战役的部署,而忽略了具体执行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则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近乎电影镜头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黄埔系将领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决策核心圈。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于“黄埔精神”的探讨,那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式的宣传,而是融入到他们日常训练、人际交往乃至生死抉择中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通过对几位核心人物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文风古朴又不失现代史学的严谨,语言的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山间的清泉般平缓叙事,时而如雷霆万钧般直击人心。读完后,我对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有了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认知,也更能理解他们所肩负的沉重历史使命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那个年代一些将领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陷入单纯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与那些年轻的军官们一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不仅仅是符号化的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各自的理想、恐惧和遗憾。书中的细节描写极为考究,从军装的磨损程度到行军路上的口粮配给,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史料的扎实掌握。这种详实的叙述,让宏大的战争背景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它不仅仅是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录。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回荡起那些在异域他乡坚守信仰的身影,让人不禁思考,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