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从容优雅的生活哲学是浮躁世事下难得的一股清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女性之美,为所有渴望拥有心灵力量的女性,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这是一本“像杨绛一样生活”的女性智慧书,书中提炼了杨绛先生跨越两个世纪人生起伏的难得智慧,带你品味她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魅力。
●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女人,或正面对世间何种烦恼,你都可以从杨绛的身上获得改变的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
●纯美纸质,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
杨绛是从容优雅的女性代表,虽生于乱世,历经百年沧桑,心中却始终有一份与世无争的淡泊宁静。
杨绛的才华与修养,是岁月历练出来的陈酿,历久弥香,越品越醇。
本书讲述了杨绛先生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从中可以读到她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怡然自得的生活哲学。这些越过光阴隧道与生活沧桑获得的珍贵阅历,会帮助你找到更本真的幸福。
夏墨,知名传记作家,来自北方的温婉才女,安静的写书人,既能坚强独立亦能温柔似水,文如其人,细腻优雅。著有畅销书《zui贤的妻,zui才的女:杨绛传》。
第一辑 时光深处有暖色
时光深处有暖色| 003
洞悉复杂世事间的浓情蜜意| 009
容易满足,便容易纯粹| 014
像母亲,做素色的女子;像父亲,做独立的人| 021
第二辑 刚刚好的爱情
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才有刚刚好的爱情| 031
爱,是平常人事,是安心相伴| 035
掩己锋芒,做他背后的英雄| 042
旅行之于夫妻关系的发现| 049
第三辑 自成一道风景
世俗中多一些独立| 059
自成一道风景,便是好的青春| 066
性之所近,最相宜| 073
第四辑 有情味地活
有情味地活,“糟”便成了“趣”| 083
小小生命带来的感动| 089
与书香、茶香为伴| 095
唯有死别,不再生离| 101
做了,就做出一些明堂| 107
第五辑 动荡的是岁月,不是内心
优雅地缄默,智慧地发声| 117
坚强,是不动声色的理性| 122
一个“零”的旷达与从容| 127
动荡的是岁月,不是内心| 134
再坏的事情也无须刻意规避| 140
人生低谷中的“向上力”| 146
第六辑 你当温柔,亦有力量
你当温柔,亦有力量| 155
女子之美,在于内外兼修| 161
优雅,是岁月的沉淀,是无法伪装的韵味| 167
妻子、情人、朋友| 174
第七辑 淡,是最真的滋味
在书中修行| 185
淡,是最真的滋味| 192
喧嚣之外,自有雅趣| 199
第八辑 人间没有永远的聚
当我们渐渐老去| 209
人间没有永远的聚| 215
一个人守护“我们仨”| 222
第九辑 为人生画一个圆满
往事成文,一本书就是一段时光| 233
用余生“打扫现场”| 240
历经百年,平和如初| 247
一生为文,一生为人,不悔| 253
后记
如果说,愿意时刻厮守在一起的是爱情,那不图回报,心甘情愿去付出一切的,就是真情。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对待爱情的态度,足可以品出一个人的性情。
自幼便见惯了父母之间言语不多,却彼此真心付出的爱情,杨绛也深受感染。她时刻按照母亲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却没有奢求,更不会有半点怨言。爱情总是会让时间显得短暂,还没来得及细数温情,转眼已经白头。
20世纪90年代初,杨绛的脑血管病刚刚治愈,钱钟书又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疾病。他本来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可医院却要他住院治疗。杨绛在钱钟书身旁陪伴了一生,她不放心他一个人住院,于是一同陪他住进了医院。医生们理解几十年相守的意义,他们明白杨绛心里的焦虑,让她也坐在旁边一同看CT检查的屏幕。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钱钟书不要遭受手术的痛苦,可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输尿管中长了瘤子,那个部位已经变形。
这是一项极大的手术,大夫们也慎重地反复检查、会诊,拍了许多片子,可一个月后还是通知杨绛需要手术。杨绛知道在手术通知上签字代表的含义,也许进了手术室的门,便从此天人两隔。她不敢让钱钟书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为了争取一线活下去的希望,还是咬牙签字同意手术。
危机之中的选择,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智慧。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代表着面临另一种失去,可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妥,可能失去得
更多。
真正的爱情是最强烈的依恋,是无私专一、倾尽全心全力的最真实的情感。彼此尊重才能相互恩爱。杨绛已经习惯了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用坦然去化解内心的纠结。她带着女儿在手术室外忐忑不安地等了六个小时,终于等到手术顺利结束,医生取出了输尿管中的肿瘤和一个坏死的肾,母女两个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杨绛看到大夫推着钱钟书走出手术室,几乎含泪给大夫跪下,她十分感谢做手术的邵医生,她知道,站六个小时已经是极辛苦的事情,何况还要保持同一姿势。经受着内心的极度煎熬,依然理解他人的不易,这就是杨绛一贯的个性。
越是深爱,越是有着割舍不断的牵挂,看着钱钟书身上一共缝了四十多针的伤口,只有杨绛自己才知道有多么心痛。每天,她只被允许在医院看望钱钟书十分钟,直到离开特护病房之后,她才能重新入院陪护。医生不允许钱钟书看书,杨绛就每天陪着他说话,两个人的话说了一辈子,却依然有说不尽的话。
哪怕是病魔,也无法拆散这份用大半生时间酝酿出的真情,这份神圣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钱钟书在春天出院了,对于杨绛来说,出院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春天真正地到来。她的心中早就被春风吹开了一座花园,那种欣喜甚至比当年结婚的时候更加浓厚。
结束了在医院两个月的生活,回到家的钱钟书自然无比高兴。照顾他的重任,依然落在杨绛的身上。杨绛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比钱钟书的好,照顾他是理所应当的。可她自己也患上了心脏病,经常心绞痛,胃也剧烈地痛。也许是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了放松,回家之后,她竟然成了病人,只感觉到疲惫头晕,连走路也要扶着墙壁。
杨绛从前也有过头晕的毛病,是因为不消化导致的,晕的时候会感觉天旋地转的,不能睁眼,不能吃东西,不能动,只能闭着眼睛休息。可这次却和从前的感觉大不相同,用她的话说,自己就像是一杯水,“杯子在旋转,水就随着旋转”。走路的时候仿佛踩在云雾上,飘飘浮浮,出去散步反而需要钱钟书扶着她,哪怕是身边有一辆汽车开过,带起的风似乎都能将她吹倒。
当生命走到晚年,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爱情与婚姻的意义,平静时相互扶持,病痛时彼此照顾,真正的情感无法被时间冲淡,反而需要时间去见证。
杨绛得的是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主动脉硬化,还有高血压。她不好意思麻烦给钱钟书看病的李大夫为自己看病,只请他的女徒弟为自己把脉,可李大夫却认为,杨绛的病不好,钱钟书的病也不会好,坚持为杨绛看病抓药。这下,两个人一同成了病人,每天一起煎药,一起服药,反而滋生出了许多快乐。服药之后,钱钟书还要拉着杨绛出去走走,他说,这叫“行药”,通过散步来散发药性。也许,彼此搀扶间的那份真情,比任何良药都更加有效。
也许,轰轰烈烈的激情,反而比不上平平淡淡的柔美。这种默然不言的平淡情感,能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用心品味,就能发现它的美。浸染在这样一种情感里,就仿佛一股宁静深沉的清水浇灌在干渴的土地上,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让人在任何焦躁的时刻,都能如同闲庭信步般淡定。
……
有这样一个女子,穿越百年岁月,穿越动荡波折,穿越生死离别,始终淡然优雅、明媚从容,她被丈夫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她是女子,却被世人尊称为“先生”;她笔下的文字如同其人,温婉平实却意蕴悠长,以轻快勾勒深重的苦痛,以浅淡描绘百味的世情。她是杨绛,是学者,是隐士,是母亲,是钱钟书的妻。
在杨绛身上,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美,与形貌无关;有一种睿智,与年龄无关;有一种爱情,与时间和死亡无关。
她向世人倾谈:女子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气韵,是阅尽千帆的从容,是不慌不乱的优雅;女子的睿智,是大度宽厚的包容,是温婉与傲骨交织的脾性,是不贪图浮华、不喧嚣于世的淡泊;女子的爱情,是志同道合的相协,是能为爱人提供臂膀的相持,是跨越生死的相守。
杨绛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人的一生,华服、风月皆为轻,唯有无穷无尽的心灵力量能让人立足于世界,在历经生活沧桑、光阴蜕变时,不羞不怯,不退不避,不失热忱、优雅与情怀。
这是杨绛,她的智慧让她行走百年但芳华如初,年华老去但灵魂深湛。这也是世间女子行于世的最好智慧,像杨绛一样生活,不求撼动世界,但求笑对风云,无愧岁月、无愧自己。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反而像是一部慢镜头下的纪录片,将焦点聚焦于女性精神世界构建的漫长过程。我读到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章节时,深感其独到之处。它没有提供那些速成的“秘籍”,而是强调了积累的力量,那种日拱一拱、水滴石穿的坚韧。书中的笔触时而轻盈如羽毛,描绘那些关于美学和情趣的追求;时而又沉重如磐石,直面人生成长中的困境与取舍。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不至于枯燥乏味,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更吸引我的是,作者似乎懂得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触碰最深层的哲学命题——关于存在的意义,关于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而非一味对抗。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去品味的“慢阅读”,它要求你放慢脚步,去聆听文字背后那些若有若无的回响。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对其那种内敛的文风略感不适,总觉得少了些许现代阅读习惯所期待的“爆点”。然而,坚持读下去后,我逐渐体会到这种“内敛”实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掌控力。它将最深刻的洞察隐藏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下,需要读者用心去挖掘。书中对于“学习”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它将学习定义为一种终身态势,而非阶段性任务。作者强调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你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以及面对未知世界时保持的好奇心和谦卑。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与当前社会中追求“速成”和“知识变现”的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让人重新审视“深度”的价值,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持续性的内在积累,而非转瞬即逝的外部光环。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的某个章节,都有一种被温柔地拉入一个充满秩序感和古典美的空间里的感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优雅”的定义,那远不止于外表的修饰,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洽与从容。书中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拿捏,有着非常精妙的论述。它不是教你圆滑世故,而是倡导一种真诚且保有距离感的相处之道,让每段关系都保持着呼吸的空间。这种成熟的处世哲学,在如今这个讲求即时反馈和过度亲密的社交环境中,显得格外具有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过于急躁或用力过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理想中的美好状态,更是如何一步步脚踏实地去靠近那种境界的切实路径,充满了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给我带来的整体感受,是一种“高级的质感”。这种质感并非来自于炫耀性的词汇堆砌,而是源于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要求的严格尺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精神富足”的描写,它描绘了一种不以外物喜乐为转移的内心定力。在谈及个人选择和牺牲时,语气是平静而坚定的,没有抱怨,只有对既定道路的尊重和承担。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成功或赞誉都无法比拟的。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标准的审美训练,它提高了我对生活细节的辨识度,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筛选和过滤那些低质量的信息和低能量的交往。这本书不是一本指导你如何“成为”谁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指南,它给予的不是答案,而是更精妙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读完,心中涌起的感受是那种跨越时代的沉静与力量。它像是一坛老酒,初尝时或许觉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后,那份醇厚的底蕴便缓缓释放出来,让人回味无穷。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阐述,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对日常点滴的捕捉,展现出一种极具烟火气的智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克制”的探讨,那种知道何时收敛、何时放开的边界感,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教人变得木讷,而是引导我们去追求一种更有质感、更少虚耗的精神生活。书中的文字,偶尔带着一丝旧时光特有的疏离感,却恰恰营造出一种静心沉思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可以远离喧嚣、与自我深度对话的空间。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获得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与重塑,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清净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