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深情的凝视
踏入后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紧张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巿化所带来的频密接触却又疏离的人际关系,鼓吹消费的文化,令我们总觉得不够。一个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得自在如意,这与我们对精神健康的了解有多少,以及如何将知识化成行动、身体力行成正比。
《希望就在转角处》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中人有男有女,出身和背景大不相同,论年龄,由小孩而至耆老﹔论文化水平,有目不识丁,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论居住环境,有远在穷乡僻壤的,也有身处繁华都巿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人生路上遇到了困顿挫折,或是不如意的婚姻、家暴、性侵犯,或是自身遇到天灾或交通意外,或是在天灾交通意外中失去至亲,或是罹患精神疾病,林林总总,涵盖了人生种种不同境况。
这群遇到困顿挫折的人,没有画地为牢,困囿其中,窒碍自己的人生。他们勇敢踏前一步,寻求协助,决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待人处世的方式,告别过去,走向新生。在辅导温暖与全然接纳的环境中,这些本来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有所困惑的人,透过与心理治疗师的深情交谈,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方法,因而有了出路。
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和青年一代,是现今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议题。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所涉及的不仅是学业上精益求精,知识上不断累积,同样重要的,是具有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身处逆境的弹性和韧力,这一切都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立足、出人头地必备的人文素质。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启迪。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功课。很多时候,面对丧亲者或遇到重大变故的人,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因为情感太强烈,自然而然地想回避逃开,但往往又无处可逃,于是我们喃喃自语,说一些不合时宜,甚至造成二度伤害的话。作者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如何与丧亲者同在,借着聆听、陪伴,以及一些物质上的援助,与哀伤的人同行。
性,是许多不同社会文化的禁区,华人小区也不例外。由于禁忌,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强奸往往成了扫入地毯底下的灰尘,令受害者求助无门。许多北美的调查研究显示,加害者并不仅限于素不认识的陌生人,很多个案的加害者是熟悉的人,诸如父亲、兄弟、亲戚、男朋友等。作者大胆地将地毯下的灰尘扬出来,让我们看清问题的真相,在人生的黑森林中找到出路。
精神疾病是另一个黑盒。迄今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仍存有许多误解,又因误解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而患者又往往因这些偏见和歧视而讳疾忌医,因而忍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作者以一则又一则活生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也有希望可以康复。病从浅中医,学习辨识精神疾病早期的症状,及时求医,可以早日从疾病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每章在故事之后附有一篇评析,及“精神健康小锦囊”,透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我们得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治疗师应对方式背后的理论;这些技巧不但可以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更可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改善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更可以透过心理治疗所使用的深情聆听、与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学习如何跳出本我的思维,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双方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对话,搭建积极而有意义的关系,最后达至双赢。
本书最后一章分别由作者,以及徐雅妮、刘锐、林承昌/马咏珊,及詹维明等人现身说法,缕述自己如何走过生离死别、读写障碍、忧郁症、恐惧症的心路历程。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社工、心理治疗师或牧师,都不免于生、老、病、死、心理创伤,或先天性的学习障碍,借使徒保罗的一句话来说﹕他们的身上都有一根刺。不过,他们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创伤和平共处,因而开创出人生新天地。
相信如果将从本书学到的心理健康常识付诸实践,必然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盛,生活更从容。
黄梅初
移民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总监
光是看这本书的书名,“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就觉得它带着一种治愈的光环。最近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也挺大的,偶尔会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有点怀疑人生的意义。这种时候,一本能触及心灵深处,又能给予人力量的书,就显得尤为珍贵。我喜欢“转角处”这个意象,它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可能性,总让人觉得,即便是最糟糕的时刻,也可能藏着一份惊喜。而“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私密的空间里,那些真实的人们,他们带着各自的伤痛和困惑,在这里寻求帮助,寻求理解。我期待着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人性最柔软的一面,看到那些在绝望中不放弃的坚持,看到那些在疗愈中重生的力量。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戳我了!“希望就在转角处”,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一种不经意间的慰藉。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遭遇和跨越的过程,有的时候,我们会被困难和挫折绊倒,感觉自己陷入了绝境,看不到一丝光亮。这个时候,真的需要一些东西来拉我们一把,来告诉我们,即使此刻身处黑暗,前方也依然会有转机。“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这几个字更是直接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倾诉、疗愈和成长的空间。我好奇这些故事会讲述怎样的人生困境,又会如何通过治疗,最终找到通往希望的道路。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各种画面,也许是那些被焦虑和抑郁折磨的人们,也许是那些在关系中感到迷茫和痛苦的灵魂,又或者是那些在自我认知上徘徊不前的人们。我都非常期待,在这些故事中,能够看到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出阴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能帮助我们抚平伤痕,重拾信心。
评分“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最近正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时期,感觉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常常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里。每次当我觉得快要放弃的时候,脑海里就会闪过“希望就在转角处”这句话,感觉它像是在给我打气。而“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心深处的困惑是如何形成的。我很好奇,在这些故事里,会展现出怎样的人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又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生活有新的认识,也对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困惑有一些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在他们的故事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力量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有力量。“希望就在转角处”,光是这几个字,就能在灰暗的日子里点亮一盏小灯。读这本书之前,我正经历着一段低谷期,感觉生活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头绪。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鬼使神差地就被吸引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指引我。当我拿到实体书,捧在手里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都带来一种踏实的慰藉。封面设计也很简洁,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是用一种沉静的色调,勾勒出一种内敛而深刻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能在那“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丝曙光。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总会有晴朗的日子,也会有阴雨连绵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乌云密布时,依然坚信转角之后,就是阳光灿烂。这本书的书名,就是这样一种信念的传递,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渴望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些在最艰难时刻,依然选择坚持和寻找出路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光是读出来,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意。我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条曲折的山路,有时会遇到陡峭的悬崖,有时会陷入迷雾笼罩的山谷,但只要坚持向前,总会看到另一番风景。这个书名,就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些是阳光明媚的,有些则可能隐藏着阴影。心理治疗室,就是一个让人能够坦诚面对自己,探索内心世界的地方。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些故事里,会展现出怎样的人生百态,又会通过怎样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种子是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关于勇气、关于疗愈、关于人性深处不灭的光芒的集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