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富可敌国(经典版) [More Money Than G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 著,徐煦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
  • 投资
  • 财富
  • 商业
  • 传记
  • 美国史
  • 石油
  • 权力
  • 家族史
  • 石油大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6549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外文名称:More Money Than G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70
字数:362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湛庐文化旗舰店>>


编辑推荐

本书一经出版,便被彭博资讯提名为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并入围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
在这本书中,你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对冲基金从开始出现到成长壮大的鲜为人知的历程,经历其中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的种种精彩事件,真实体验在每一次的交易和崩溃中他们的情绪激昂和无助。
《富可敌国》被彭博资讯提名为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
《富可敌国》是《法里德 扎卡利亚的环球公共广场》(Fareed Zakaria GPS)在2010年6月14日的节目中的推荐书
《富可敌国》在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中被提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著名的对冲基金发展史,充满了对美国金融界人物戏剧性沉浮的引人入胜描述。在本书中,华尔街的生存之道、美国金融界的商业文化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本书作者对该行业进行了包括300个小时访谈和无数内部文件在内的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关于对冲基金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该行业的鼻祖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到乔治 索罗斯,再到许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这个领域同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从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网络泡沫,再到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对冲基金参透了市场的玄机,不断赚取巨额财富。它们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场,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规则。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通向未来金融体系的窗口。

作者简介

塞巴斯蒂安 马拉比


保罗﹒沃尔克时期对外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

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13年,在《华盛顿邮报》编委会工作了8年,主要专注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经济领域。

他之前的著作包括2004年出版的《世界银行家》(The World’s Banker)和1992年出版的《后种族隔离时代》(After Apartheid),前者被《纽约时报》评获编辑选择奖,后者是《纽约时报》推荐书目。



精彩书评

“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非常好。”
——《纽约时报》大卫﹒布鲁克斯

“一本极其令人满意的书:一部金融市场前沿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一个危机出现时这些鲜为人知的机构的现状的扣人心弦的描述。”
——《卫报》(The Guardian)

“精彩。”
——《slate》杂志

“一部精彩的对冲基金行业史,今年夏天的必读书。”
——《纽约时报》

“马拉比设法将那些奇闻逸事戏剧化,比如保罗﹒琼斯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还有乔治﹒索罗斯1992年成功狙击英格兰银行。他深入了解了交易者的想法…并不着痕迹地增加了这个可读性极高的故事的历史性和学术性。”
——《金融时报》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马拉比的书] 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帐目和奢华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引诱你转行。”
——《新闻周刊》(Newsweek)

“…很不错的书…”
——《经济学原理》(Economic Principles)

“很精彩…木又威的对冲基金史。”
——《爱尔兰独立报》(The Irish Independent)

“有说服力…一个诱人且可信的看法。”
——《展望》(Prospect)

“高明、引人入胜的分析…一部很好的书。”
——《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令人信服…[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动…《富可敌国》也是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富含信息和许多的轶事…其清晰明了可作为其他金融作家的典范。”
——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Irish Sunday Business Post)

“很有意思。”
——《出版者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富可敌国》一书对如何在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成为亿万富翁这个模糊的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以轻松的语气讲述了这个行业一系列为人熟知或不广为人知的神奇人物,他描述了阿尔弗雷德 文斯洛 琼斯的匪夷所思的经历,这个曾经居无定所的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大胆的反纳粹分子于二战后创立了一只‘对冲’投资基金。自那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对一系列投资巨头的生动描述——从十足的赌徒迈克尔 史坦哈特,到大胆的流亡者乔治 索罗斯,到随和的选股高手朱利安 罗伯逊,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些不走运的知识分子,再到现今的对冲基金业员们。尽管马拉比用的是轻松的语气,但他提出了一个非正统却令人信服的结论:鉴于对冲基金资金如此庞大,它们很可能是社会用来承担风险的好工具。任何对此有异议的人都将难以理解近来华尔街的崩溃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对于将风险集中在那些他们的高层管理者用别人的钱来做赌注,并且傲慢地要求纳税人买单的大银行觉得恐惧的话,那么,就像马拉比所指出的,对冲基金就是一个消除恐惧的必要良策。”
——罗杰 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

《华尔街的末日》一书作者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将我们带入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传授了金融知识。这本书讲述的都是参加高风险游戏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从头至尾,马拉比都以其惯有的睿智,帮助我们理解金融业中这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法里德 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

《后美国世界》一书作者

“当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创立一只对冲基金时,他根本不知道它会何去何从。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肯定是现阶段对对冲基金敏锐的研究者,他在这本非常好的书中与你分享他的见解。”
——艾伦 布林德(Alan S Blinder)博士

Gordon S rentschler memorial的经济学教授

《静悄悄的革命:中央银行走向现代》一书的作者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马拉比对关键人物做了生动地描述,同时也对不同金融历史时期、不同投资风格的优势根源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我向学术界及资产管理领域的同仁和学生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Y.坎贝尔(John Y. Campbell)

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阿洛斯瑞特资本公司(Arrowstreet Capital)的合伙人

“《富可敌国》一书所带来的启发非常受欢迎…[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
——《华尔街日报》

“很不错...是木又威的对冲基金史,对许多著名人物和他们充满戏剧性的经济起落引人入胜的描述。马拉比将叙述与经济理论和市场历史进行了非常适当的穿插,而且他巧妙地用简单而优雅的文字解释了复杂的交易策略。”
——《华盛顿邮报》

“对一个行业的起起落落的精彩描述,在这个行业中,没有几个20多岁的对冲基金崇拜者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和爱管闲事的政治家应该在重蹈覆辙之前读读这本书。”
——《金融时报》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新闻周刊》

“《富可敌国》一书是关于美国赚钱的投资工具的专业入门书。[马拉比的书]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时事纵观’(NPR's All Things Considered)

“在《富可敌国》一书中,马拉比记录了对冲基金业辉煌的历史。他不只解释了有钱的大亨们如何赚钱。他认为,对冲基金业有吸引力的不同之处是华尔街的未来,而且也可能能拯救华尔街。”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关于对冲基金的历史写得很好,充满睿智,取材得当。”
——格里高利 曼昆(Greg Mankiw)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的深入研究和清晰的写作风格很吸引人...《富可敌国》一书深入剖析了对冲基金这个赚钱的行业,是当前好、引人入胜的金融书籍之一。”
——财经专业邮报(The Finance Professional's Post,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的一个出版物)

“非常好的书”
——大卫﹒布鲁克斯

《纽约时报》

“马拉比...将专业知识与生动的讲述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目录

推荐序一 对冲基金: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序二 对冲基金与中国
刘震
中国首只对冲基金负责人
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中文版序

引言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
第1章 谁缔造了对冲基金第一个神话
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1968年被《纽约》杂志奉为业界“鼻祖”。到1968年,他的累计回报率几乎高达5000%,这意味着1949年投资的10 000美元现在整整相当于480 000美元,他远远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经过20年的辉煌后,琼斯的投资优势消失了,市场终于追上了他。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 鼻祖

第2章 大额交易的高手
1971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8只最佳对冲基金中,史范柏公司是唯一一家在萧条时期有所增长的。从1967年7月开创以来,公司获得了361%的收益,这个业绩比同时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好36倍。在市场上打拼的28年里,斯坦哈特只有3次亏损,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八万二千分之一。1979年秋天,他结束了一年的休假,又杀了回来,大步迈入20世纪80年代。
关键词: 迈克尔?斯坦哈特 史范柏公司 大额交易
第3章 趋势分析时代来临了
仅在1980年,商品公司就赚了4 200万美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即使在对140名员工发放了1 300万美元的奖金后,威玛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仍然排名58。其后顶尖交易员的外流加上威玛的大手大脚使公司陷入危机,历史的重心开始转移:从威玛转到一帮年轻人,从普林斯顿的悠闲舒适转到纽约对冲基金的新一代。
关键词:海默?威玛 迈克尔?马库斯 布鲁斯?科夫勒 商品公司

第4章 金融炼金术
某杂志的人物简介说,索罗斯早在大多数基金经理知道东京在哪儿之前的好几年就是全球投资的研究者,他从静得可怕的曼哈顿交易大厅,到统治全球市场,并用5种语言和全球的金融家交谈。《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投资者”,而《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则暗示他可能会作为“当代最有预见性的投资者”排在沃伦?巴菲特的前面。
关键词:乔治?索罗斯 量子基金 黑色星期一

第5章 这只“大老虎”比任何人都懂股票
罗伯逊能找出千里马的能力构成了他明显的优势,从1988年初到1992年底,老虎基金的收益连续5年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接下来的一年,罗伯逊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纪录,在扣除各种费用后,他给他的投资者们带来了64%的回报率。据《商业周刊》估计, 1993年他的个人收入达到了10亿美元。而由于老虎基金的成功,富有的投资者越来越开始把目光投向下一代的基金明星。
关键词:朱利安?罗伯逊 老虎基金

第6章 每次扰乱市场的都是他
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期货最大的贸易商之一詹姆斯?埃尔金斯说:“每当保罗?都铎?琼斯走进场内,整个市场都会害怕。我的规模可能比他的规模大,但他的名望能让他每次进入时都会把整个市场搅乱,反应令人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冲基金已经大到足以改变各种市场,它们甚至可以压倒政府。
关键词:保罗?都铎?琼斯 都铎投资公司

第7章 狙击英镑的“白色星期三”
1992年,在德国马克交易两年后,德鲁肯米勒上演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伟大的胜利——英镑狙击战,他打破了欧洲货币秩序,奠定了对冲基金在全球金融中新兴力量的地位。为了防止对本国货币的投机性攻击,欧洲最终在1999年统一了货币,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卡在了盯住汇率政策上,这在未来10年给对冲基金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关键词:斯坦利?德鲁肯米勒 乔治?索罗斯 英镑危机

第8章 对冲基金的狂欢结束了吗
到1994年9月,投资者已经从对冲基金抽回了约9亿美元,而且撤资远未结束。保罗?都铎?琼斯退还了资金的1/3,科夫勒在1995年6月决定退回资金的2/3,索罗斯也抱怨资金的规模。而受到致命打击的斯坦哈特在1995年宣布退休,他的离开是对冲基金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为一个做了27年交易的奇才、三巨头之一退出了这个行业。
关键词:格林斯潘 迈克尔?斯坦哈特 债券市场危机

第9章 是嗜血的金融大鳄,还是悲悯的救赎者
1997年9月下旬,索罗斯飞往香港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对他的接待仪式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投机家索罗斯不出所料地受到谴责,但是,作为政治家和慈善家的索罗斯在会议上被大家交口称赞。索罗斯像一个救赎犯罪的救世主,从奥林匹斯山走下来,但他遭受了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关键词:索罗斯 亚洲金融危机

第10章 敌人就是自己
1998年8月是对冲基金历史上最残酷的一个月。到美国劳动节的时候,4只基金里有3只在亏损。梅里韦瑟和他的伙伴亏掉了资本的44%,即19亿美元,他们算出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在宇宙的整个寿命期限内都不会发生一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关于杠杆融资危险性的实例,然而,世界的反应不仅让杠杆交易继续进行,而且容忍其变本加厉。
关键词: 约翰?梅里韦瑟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11章 宏观型对冲基金时代的终结
2000年3月,在纳斯达克开始下跌的时候,罗伯逊已经决定退出,他被打击得太厉害而不想再去改变它了。4月28日,索罗斯也宣布量子基金从此将作为一个捐赠基金来管理。在短短一个月内,两个最大也最有名的对冲基金落下了帷幕。至此,索罗斯似乎不再涉足他曾帮助创造的这个行业。但他大错特错了,现在为对冲基金写墓志铭还为时尚早。
关键词:老虎基金 量子基金 科技股泡沫

第12章 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的新活力
首先将捐赠基金和对冲基金融合起来的是耶鲁大学的大卫?斯文森。捐赠基金的资金涌入表明对冲基金这个行业远未衰亡:新世纪刚开始几年相对来说是宏观型对冲基金的时代,但现在已被法拉龙之类的事件驱动型基金取而代之。随着它们吸纳更多的机构资金,对冲基金变得更壮大、更娴熟、更有条不紊,它们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关键词: 大卫?斯文森 耶鲁捐赠基金 汤姆?斯泰尔 法拉龙

第13章 不可复制的神秘“大奖章”
到2009年退休的时候,西蒙斯已经远不止是个亿万富翁了。仅2006年一年,据说他的个人收入就达到了15亿美元,相当于星巴克115 000名员工和好事多118 000名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的总和。每次西蒙斯的照片登上财经杂志封面,就有更多急切的机构资金涌入计量交易系统,然而,该基金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功的原因却一直是个秘密。
关键词:詹姆斯?西蒙斯 大奖章基金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第14章 它可能引发火灾,也可能是消防员
自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华尔街一直担心下一个对冲基金的倒闭。现在,事情发生了,疤痕却几乎看不见。对冲基金的批评者仍然担心这些高负债的恶魔可能影响整个体系,毕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这样。但是,大本营投资集团已经证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也许对冲基金有时可能引发火灾,但它们也可能是消防员。
关键词:肯尼斯?格里芬 大本营投资集团 多策略基金 不凋花基金

第15章 谁是风暴中最大的赢家
每一个新的时代都有一种新的失误,为交易员创造新的机会。宏观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信贷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已经到来。约翰?保尔森就是新时代的乔治?索罗斯。截至2007年底,保尔森旗下的抵押贷款基金扣除费用后累计上涨了700%,产生了大约150亿美元的利润,保尔森本人赚了30-40亿美元。
关键词:约翰?保尔森 信贷对冲基金

第16章 “剩”者为王
一只精明的基金的基金——石溪资本计算发现,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下降相对不多,亏损了12%,与此同时,石溪资本跟踪的资产规模在10-100亿美元之间的基金亏损了16%,而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亏损了27%。然而,尽管损失惨重,但它们仍然是受羡慕和渴望的对象,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最喜欢的打发时间的高手,它们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
关键词: 大本营投资集团 全身而退的小型对冲基金

结论 金融业的未来取决于对冲基金的过去
附录:老虎基金创造了超额利润吗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富可敌国(经典版)》


《富可敌国》在美国出版后不久,就收到一封从中国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信人刘震是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E Fund Management Co)的高级投资官,信中解释说,易方达将很快宣布推出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对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弄清了对冲基金在美国的历史之后,我相信它们能够在其它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很高兴中国将发展自己的基金,并对刘震本人有合适的经验印象深刻。从美国的研究生院毕业后,这个中国先锋曾在美国量型对冲基金先驱之一——肖氏对冲基金工作过。
为什么我认为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很重要呢?答案在于2007-2009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危机标志着“西方金融”的失败和监管更加严格的“中国金融”的胜利。“美国一直是中国的典范,”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2008年在《经济学人》说;“现在它制造了这样一个大混乱,我们当然要三思而后行。”但我认为信贷危机不代表西方金融的全面失败,而只是提醒我们一个古老的真理:动机永远是重要的。
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这次危机。不负责任地授予次级抵押贷款证券AAA级的评级机构是由创建这种证券的人付酬的,所以这种利益冲突扭曲了其动机,造成他们的论断太没有原则也不足为怪。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的金融工程师们通过出售它们赚取费用,但如果它们崩溃,却不必付出代价,所以他们创建这种高风险的证券也不足为怪。同样,很多买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也动机不纯——他们拿着别人的钱冒险。只要这种策略奏效,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家就等着拿大额的个人奖金。当几年后这种策略不奏效了,银行家会亏掉银行的钱,而银行的股东将蒙受损失。但是,没人会要求那个银行家退还那些奖金。
现在,将这些不良动机和对冲基金的良好动因比较一下。从1949年阿尔弗雷德·文斯洛·琼斯创立第一只“对冲基金”时起,经理人就将自己的个人储蓄和客户的钱一起投资。他们的利益一致:如果他们给客户的投资做得好,给自己的投资就好;如果他们亏了客户的钱,他们自己也会有亏损。这成为对冲基金管理风险的强大动因。因此,2007年,美国对冲基金平均有上涨,而那一年大多数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有亏损。2008年,也就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那年,对冲基金也亏了钱,但它们的跌幅只有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一半。
……

前言/序言

对冲基金: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关于对冲基金,市场最为津津乐道的,要么是他们如何在动荡不居的金融战役中获得巨额财富、对冲基金经理每年获得的数以亿美元计的丰厚奖金以及这些对冲基金经理个人的传奇般的才能,要么是他们如何成为金融稳定的巨大冲击力量,密谋于暗室,以令人出其不意的操作手法,冲击政府的政策与市场的防线。
这样两个完全对立和迥异的形象,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几乎同时得到了集中的展现: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许多对冲基金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盈利丰厚,我们同样也看到监管者把不少危机的导火索归结为对冲基金。
实际上,许多对于对冲基金几乎矛盾的看法,源自于对这个有些神秘的投资群体的不了解。因为信息的披露有限,公众可以获得的关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与资料往往一鳞半爪,各种误读当然就难以避免。我曾经遇到几个全球较大的对冲基金,他们的办公室往往不再繁华的中心商务区,而往往是在一般的公募基金很少去的安静场所,我曾经见到一家全球较大的对冲基金在香港的公司,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居民小区办公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关于对冲基金的著作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本书跨越了更长的历史、包含了更多位传奇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故事,并且将离我们最近、破坏力最强的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这些对冲基金的生死存亡故事也鲜活展现给读者,为读者丰富了难得的一线市场体验。无疑,本书精彩讲述了对冲基金这一神秘群体的奇闻轶事。作为一名研究学者,在饕餮这些精彩故事之余,我更加关心的是对冲基金行业背后发展的轨迹,这一产业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因此,从专业金融研究的视角,剥离掉精彩的故事细节,对对冲基金与前沿金融理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引。
证券收益率的决定因素
投资的核心在于对证券未来收益率的预测,通俗的来说,这一过程就是先分析清楚股票为什么涨跌,再对未来的涨跌进行预测。学术界和实务界通常的做法,是将收益率与一系列因子建立回归关系,认为证券未来的收益是由这些因子的波动解释的,这些因子未来的变化率由于有基本面的逻辑支撑,相对比较好预测,通过预测因子的变化就可以对证券的收益进行预测。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演变
在寻找证券收益率决定因素这一方面,对冲基金扮演的角色犹为积极,对冲基金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证券定价公式的过程,也是对前沿金融理论贡献想法和检验想法的过程。可以说,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发展的历程,基本上反映了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四十年来的演化。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较早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哈耶克Hayek(1945),概念的成型则以法马Fama(1970)为代表。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认为,证券市场是充分有效的,风险是决定投资回报的唯一因素,市场上不存在系统性的错误定价,投资者也不能够利用任何信息(会计信息、价格信息或其他信息)取得超额回报。在充分有效的市场中,证券投资的最优选择是持有市场指数基金。市场保持有效的状态,有赖于套利活动。套利活动往往不仅涉及买入证券,大部分时候,套利者需要同时做对冲交易,以控制买入证券所承担的风险。对冲交易就是在买入一部分证券的同时,卖空风险相同的另一部分证券。这两部分证券的风险相同,同时买入和卖空可以对冲掉交易中涉及的风险。同时套利者还可以理论上使用卖空得到的资金买入证券,所以套利者的活动既不需要资本,也不承担风险,但是可以取得从错误定价的股票上赚来的回报。在聪明人云集的证券市场中,这种无风险的超额回报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无成本、无风险的套利活动的“威胁”下,错误定价在市场上不存在,市场也保证是有效率的。
近几十年来,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是统计会计学、金融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也有相当多的文献验证了该假说的准确性或近似准确性。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发现了若干系统的、不符合有效资本市场假说预测的实证证据。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一个最根本的预测是股票的预期回报是由其风险水平决定的,投资者不能够通过其他变量构建投资策略,系统地取得超过风险回报(或正常回报)的超常回报。然而,市场中出现了诸多违反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预测的现象,由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统治地位,所以学术界把违反了其预测的现象称为“异象”。大致来说,市场关注的异象至少包括:
市场规模异象,在控制了市场风险以后,市值小的公司未来回报系统的高于市值大的公司的回报,该现象之所以异常是因为公司规模本身不是一个风险因素,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应该在控制了公司风险以后有预测未来回报的能力。
2、盈余/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现金流等会计指标除以市值的比率异象,这些比率越大,未来回报越高,反之反是,从而可以预测未来投资回报,但是这些指标本身并不是风险因素,不应该具备预测未来回报的能力。
3、反转异象、惯性异象、盈余公告后漂移异象,应计异象和稳健会计政策异象,这些异象的共同点都是投资者不能够对公开的历史会计或价格信息作出正确反应,或者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导致股票的未来回报可以实现预测,并且即使控制了风险以后,还有可以预测到的超额回报。
这些异象的发现,直接挑战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基础,因为如果该假说成立,市场上就不会出现系统的错误定价和异象,因为一旦出现错误定价,投资者就会马上通过反向操作的套利行为,利用错误定价取得超额回报,并在这个过程中迅速纠正错误定价,使市场马上恢复有效性。但是,以上异象的存在时间都很长,从几个月到几年,这表明错误定价是可以持续存在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或证券分析发现市场上的错误定价,并通过套利策略取得超额回报。
不仅学术界的异象研究构成了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挑战,投资行业积极投资基金的发展本身就是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挑战。如果市场是充分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只投资于指数基金,而不应该花费更高的费用投资于积极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基金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专业人士的技能,发掘市场上的错误定价,取得超过风险回报的超额回报。如果市场是充分有效的,显然积极投资策略都是徒劳的,所以,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投资者不断把资金投入到徒劳的行为中去。
面对异象研究的挑战,以Fama为代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学派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继续捍卫有效资本市场学说。他们最重要的论据是风险的衡量问题。在1970年的文章中,Fama教授就提出了检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一个重要困难,任何这样的检验都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对市场有效性和风险衡量模型的联合检验。CAPM模型只是衡量风险的理论模型的一种,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抓住了企业的全部系统性风险。所以,当检验市场有效性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异常回报,我们很难因此做出市场是无效的结论,因为也有可能是CAPM没有充分的控制住企业的系统风险,因此异常回报只是对我们观察不到的,而且CAPM衡量不到的系统风险的补偿,而不是超额回报,不是市场无效的证据。
此外,为了回应异象研究的挑战,Fama and French拓展了CAPM模型,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展的Fama-French三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因素除了包括市场风险因素以外,又纳入了市场规模因素和账面/市值比因素。市场规模因素认为公司的市场规模也是一个和市场因素独立的风险因素,而账面/市值比因素认为在这个指标也是一个和市场风险因素独立的风险因素。在控制了三因素之后,Fama and French发展规模异象、盈余/股东权益/现金流市值比异象的超额回报都不存在了。因此,这些异象不能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Carhart在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动量因素,形成了四因素模型。还有更多的因子被吸收进来,多因素模型逐步发展成为解释证券收益的基本形式。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Barra多因素模型,包括波动率、规模、动量、交易活跃度、价值、成长、财务杠杆、下行波动率、本地市场等九大类因子,每类因子中又包含多个指标,这一多因素模型的因子很多都是由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演化而来,而Barra模型的创始人Barr Rosenberg,本身也是量化投资革命的引导者,他创造性的将马可维茨、夏普、托宾等人的理论进行包装,以多因素模型的形式应用于投资实务,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相关争论,似乎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无解的问题。一方面,根据Grossman and Stiglitz(1980)悖论,从反证的角度,说明现有的资本市场不可能达到有效市场。因为信息有成本,而有效市场中由于股票价格有效,投资者就不会去收集和分析信息,从而股票价格不能有效的反映股票的价值,因此,有效市场的均衡状态永远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根据Fama提出的联合检验的问题,有效市场又可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衡量风险的方法。所有CAPM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异象很有可能只是CAPM模型没有完全包括相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对CAPM模型进行扩展,将此类风险因素包含进来,就可以消除异象。如此一来,所有的异象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以消除,但是这类方法存在根本的缺陷,例如规模因子、价值因子、动量因子等更多的是一种统计性指标,并没有坚实的经济理论支持,将这类统计性因子加入到系统之中,很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
对冲基金的有效市场理论实践
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争论虽然经过几十年仍然没有取得定论,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对冲基金的实际操作和前沿探索。根据对冲基金对于有效市场的理解,他们认为在长期中,随着各种信息在市场中的有效反映,市场是趋于有效的,但是在短期,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情况,这些无效情况可以提供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这些超额收益如同诱饵一般,吸引拥有特殊信息的投资者进入到场内进行套利操作,其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将新的信息传递到了市场。
在投资实践中,对冲基金首先建立属于自己的证券收益解释模型,在建立了该模型之后,如同寻找到了衡量资产价格的标尺,可以用标尺来判断不同资产价格的合理程度;第二步,可以利用标尺来获取收益。一方面,可以利用市场对不同证券的低估和高估,通过买入低估的证券,卖空高估的证券,之后等待市场修正这一定价错误,以此来套利。另一方面,对冲基金也会利用市场的错误,成为趋势投资者,利用市场趋势来获取收益。对冲基金这两种获取收益的行为,使其成为有效资本市场状态的稳定器和破坏者。
目前对冲基金的主流投资策略中,大多是根据套利交易性质和投资异象的特征来加以区分的。
股票多空策略long-short,该策略是最为传统的对冲基金策略,根据对冲基金的模型,对股票价格的合理程度加以评估,做多低估的股票,做空高估的股票,待估价错误修正的过程来获取收益。
兼并套利策略Merger Arbitrage,该策略认为在公布兼并信息之后,被收购公司相对收购公司获得超额收益,通过做多被收购公司,做空收购公司,可以在公告之后获得超额收益。
可转换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买进可转换债券,并卖空标的股票,行使转换权等同于回补空头头寸,在可转换债券及标的股票的价格偏离均衡水平时会有利可图。
统计套利Statistic Arbitrage,该策略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几种证券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旦现实市场偏离了历史数据关系,就进行交易以套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富可敌国(经典版)》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旨在满足您的要求,不提及原书的任何信息。 --- 《时代的回响:工业革命的浪潮与社会重塑》 一、序言:历史的巨擘与转折点 本书深入探讨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不是一部枯燥的经济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汗水、以及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史诗。从蒸汽机的轰鸣到钢铁洪流的诞生,再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试图捕捉那个时代所有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细节,探究它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全新纪元。 二、第一部分:技术革新的引擎与机械的觉醒 1. 纺织业的突破与机器的引入 工业革命的火种最早在英国的纺织业中被点燃。本书详尽分析了“珍妮纺纱机”、“飞梭”以及后来的“珍妮纺纱机”和“骡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效率。我们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发明家(如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塞缪尔·克朗普顿)的思维过程,以及技术进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如何被接受和推广的。重点在于,这些创新如何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集中化的工厂制度,并由此引发了对劳动力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 煤炭、钢铁与蒸汽的魔力 如果说纺织业是开端,那么能源和冶金技术的突破则是推动革命驶入快车道的动力。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聚焦于焦炭冶铁技术的改进,以及亚伯拉罕·达比对冶金学的贡献。 随后,蒸汽机的演变被置于核心位置。我们详细梳理了托马斯·纽科门粗糙的蒸汽泵,到詹姆斯·瓦特对效率的革命性提升过程。瓦特的改良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能量利用效率的重新定义。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图解,我们展示了蒸汽机如何从矿井中解放出来,进入工厂、农田,并最终驱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三、第二部分:重塑版图:交通与全球化的初啼 1. 运河网络与内陆的连接 在蒸汽机驱动的铁路出现之前,运河是工业化早期最重要的生命线。本章详细描绘了英国运河的修建热潮——“运河狂热”。这些人造水路如何降低了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并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镇。 2. 铁路时代的降临 铁路无疑是工业时代最醒目的标志之一。本书不仅记录了乔治·斯蒂芬森的“火箭号”等经典机车的诞生,更着重分析了铁路建设对社会空间和时间观念的重塑。铁路的铺设,使得信息和物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整合,更是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我们还将考察铁路建设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早期形态。 四、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剧变与“新阶级”的诞生 1. 城市化的洪流与“雾都”的阴影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巨大迁移。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工厂的工作机会。本书深入描绘了这种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拥挤的贫民窟、恶劣的卫生条件以及疾病的肆虐。通过对当时医生记录、社会调查报告的引用,我们力求还原出早期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的真实面貌,探讨“进步的代价”。 2. 工厂制度下的劳动者 机器的引入解放了生产力,却也将大量工人置于严格的、非人性的工厂纪律之下。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童工和女工在早期工厂中的悲惨境遇,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3. 资本家的崛起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与工人阶级相对立的,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并试图将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Laissez-faire)转化为指导社会运作的圭臬。本书分析了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如何为这些新富阶层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古典自由主义与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激烈碰撞。 五、第四部分:工业的扩张与全球格局的演变 1. 工业化的扩散与美欧的追赶 英国的领先地位并非永恒。本书将对比分析德国、美国等国家如何通过学习、借鉴甚至超越英国的技术路径,实现了“后发优势”。特别关注了德国在化学和电力工业领域的独特发展模式。 2. 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的共生关系 工业化创造了对原材料(如棉花、橡胶)和广阔商品市场的巨大需求。本书认为,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期新帝国主义扩张最直接的技术和经济驱动力。机器的优越性,使得工业强国能够更轻易地征服和控制非工业化地区,从而形成了新的全球经济等级结构。 六、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反思 工业革命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留下的遗产是复杂的:空前的物质富裕与深刻的社会不平等并存。本书最后总结了这场革命对现代社会治理、环境伦理、以及人类对“进步”定义的长远影响,引导读者思考技术变革在今天依然具有的深刻启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体量确实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其内容的密度极高,每一页都承载着大量经过交叉验证的信息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它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还巧妙地穿插了政治哲学、国际关系甚至社会心理学的洞察。比如,书中有一段论述了特定时期内,政府监管的松紧如何直接影响了特定行业的暴利空间,这种将经济行为置于宏大政治图景下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深度。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的股票涨跌视角,去思考财富的“生态系统”。对我而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追踪那些跨越数十年、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的复杂布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看待商业新闻时,总能迅速洞察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对“例外”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去研究那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取得成功的案例,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实现指数级财富增长的“颠覆者”。作者笔下的人物,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时,就抢先布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新规则的个体。书中对这些个体在面对体制性阻力时的策略分析,堪称精彩绝伦。他们如何通过游说、慈善捐赠,甚至是对关键人才的提前锁定,来确保自己的长期利益不受侵蚀?这些细节的呈现,远比那些教导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指南要来得真实和有力。它揭示了一个残酷但真实的底层逻辑:顶层的财富游戏,规则制定权往往与资本的体量成正比。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理解全球权力动态的全新透镜,读完后,你不会只是觉得自己更懂赚钱了,而是对“影响力”和“控制力”有了更本质的认识,是那种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读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文本质量感到非常满意,其语言的精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行话或故作高深的堆砌,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法律结构的部分,也能被清晰地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陷入歌颂富有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揭示了财富集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潜在的道德困境。书中对那些“聪明人”如何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来实现财富最大化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种批判性的审视,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财富保全和代际传承的章节时,感触尤为深刻。那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守住钱财,更是关于如何在权力真空期,通过精妙的家族信托和法律布局,实现对资本的永续控制,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也让人对“永恒的财富”这一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那种轻描淡写的入门读物,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深入剖析了财富积累的内在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宏大叙事时不失对微观细节的关注。书中对于早期资本家们在关键历史节点所做的抉择,那种胆识与远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决定命运的会议和谈判。它没有简单地将成功归结为运气或某种神秘公式,而是着重强调了系统性的思考、对风险的精准评估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决策艺术。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巨富并非仅仅是拥有大量金钱,他们更像是金融世界的建筑师,深谙如何利用结构性的优势来构建难以撼动的商业帝国。那种对资本运作脉络的洞察,远超一般的商业畅销书所能提供的肤浅见解,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与经济规则的深度教科书,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段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电影,将枯燥的金融数据和复杂的商业斗争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其读起来引人入胜。不同于许多传记或历史著作的平铺直叙,作者擅长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悬念,即便是对金融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博弈过程深深吸引。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代背景下“致富”的定义变化的探讨。例如,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财富积累逻辑,与信息时代基于知识产权和平台垄断的财富聚集方式,在本质上有何异同?书中通过对多个跨越世纪的家族和个人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资本形态的演变轨迹。这种宏观的历史对比,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赚钱”,更是关于“钱是如何塑造世界的”。那种娓娓道来却又暗藏锋芒的笔触,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商业智慧,回味无穷。

评分

飞过天空之城法规和方针给自己找罪逛一下我的心元……公共服务体系……在改革中??广告

评分

囤货,买一些经典著作,2018的书单

评分

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好书,就是贵,但是内容很好,受益无穷。

评分

不错了

评分

商品很不错,下次还会买,会向大家推荐购买

评分

一般把1111110000000000

评分

图书质量很好,京东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