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

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彬,谢文会,喻西崇 著
图书标签:
  • 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
  • FLNG
  • 液化天然气
  • 海洋工程
  • 天然气生产
  • 浮式装置
  • 工艺技术
  • 设备选型
  • 安全技术
  • 储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1438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554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70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FLNG/FLPG、FDPSO关键技术”课题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系统地阐述了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FLNG)的总体设计、单点系泊系统、LNG外输系统、结构设计、工艺系统及设备、发电及动力系统、公用系统和辅助系统、风险辩别与评估、模型试验等内容。她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的专著,充分结合了中国南海深水气田的开发特点,反映了我国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研发与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和*新科技成果。

作者简介

谢彬,男,53岁,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曾任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海洋工程油气开发设施研究与设计工作。

目录

1FLNG装置概述(1)
1.1FLNG装置概念(1)
1.2发展历程(3)
1.3工程应用(6)
1.4技术优势(8)
1.5技术难点(8)
2FLNG装置设计基础和技术要求(10)
2.1基础数据(10)
2.2设计要求与性能指标(10)
2.3设计标准规范(11)
3FLNG装置总体设计(18)
3.1FLNG装置规模与主尺度(18)
3.2FLNG装置总体布置(21)
3.3FLNG装置系泊形式(26)
3.4FLNG装置外输方式(28)
3.5FLNG装置液舱围护系统(30)
3.6上部模块总体布置(34)
3.7上部模块重量估算(37)
3.8FLNG装置总体性能(41)
4FLNG装置单点系泊系统(46)
4.1设计基础及设计准则(46)
4.2FLNG装置系泊方案设计(48)
4.3FLNG装置系泊系统分析(49)
5FLNG装置外输系统(60)
5.1外输系统发展现状(60)
5.2外输系统选型设计研究(64)
6FLNG装置结构设计(75)
6.1船体结构设计(75)
6.2上部模块结构设计(79)
6.3模块支墩结构设计(86)
7FLNG装置预处理及液化工艺(88)
7.1目标气田FLNG装置预处理工艺方案设计(88)
7.2目标气田FLNG装置液化工艺方案设计(96)
8FLNG装置工艺设备选型(105)
8.1换热器的选型(105)
8.2塔的选型(108)
8.3泵的选型(109)
8.4分离器的选型(109)
8.5干燥器的选型(110)
8.6过滤器的选型(111)
8.7压缩机的选型(111)
8.8透平膨胀机的选型(114)
8.9工艺设备适用性(115)
9FLNG装置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及配电系统(117)
9.1燃气轮机电站选型与布置(117)
9.2配电系统(122)
9.3应急电站(124)
10FLNG装置公用系统与辅助系统(126)
10.1BOG处理系统(126)
10.2惰气系统(126)
10.3氮气系统(127)
10.4燃料气系统(127)
10.5热媒系统(128)
10.6胺液配置和补充系统(129)
10.7火炬泄放系统(130)
11FLNG新型装置风险辨识与风险分析(131)
11.1风险因素辨识(131)
11.2风险后果分析(134)
12FLNG装置试验(147)
12.1水池试验(147)
12.2液舱晃荡试验(161)
13FLNG装置发展展望(168)
13.1我国FLNG装置应用技术挑战(168)
13.2FLNG装置技术研究展望(170)
1FLNG装置概述(1)
1.1FLNG装置概念(1)
1.2发展历程(3)
1.3工程应用(6)
1.4技术优势(7)
1.5技术难点(8)
1.6小结(9)
2FLNG装置设计基础和技术要求(10)
2.1基础数据(10)
2.2设计要求与性能指标(10)
2.3设计标准规范(11)
3FLNG装置总体设计(18)
3.1FLNG装置规模与主尺度(18)
3.2FLNG装置总体布置(21)
3.3FLNG装置系泊形式(25)
3.4FLNG装置外输方式(28)
3.5FLNG装置液舱围护系统(30)
3.6上部模块总体布置设计(33)
3.7上部模块重量估算(36)
3.8FLNG装置总体性能(41)
4FLNG装置单点系泊系统(45)
4.1设计基础及设计准则(45)
4.2FLNG装置系泊方案设计(48)
4.3FLNG装置系泊系统分析(49)
4.4小结(59)
5FLNG装置外输系统(60)
5.1外输系统发展现状(60)
5.2外输系统选型设计(64)
5.3小结(74)
6FLNG装置结构设计(75)
6.1船体结构设计(75)
6.2模块支墩结构设计(79)
6.3上部模块结构设计(81)
7FLNG装置预处理及液化工艺(88)
7.1目标气田FLNG装置预处理工艺方案设计(88)
7.2目标气田FLNG装置液化工艺方案设计(96)
8FLNG装置工艺设备选型(105)
8.1换热器的选型(105)
8.2塔的选型(108)
8.3泵的选型(109)
8.4分离器的选型(109)
8.5干燥器的选型(110)
8.6过滤器的选型(111)
8.7压缩机的选型(111)
8.8透平膨胀机的选型(114)
8.9小结(115)
9FLNG装置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及配电系统特点(117)
9.1燃气轮机电站选型与布置(117)
9.2配电系统(122)
9.3应急电站(124)
10典型FLNG装置辅助系统与公用系统(126)
10.1BOG处理系统(126)
10.2惰气系统(126)
10.3氮气系统(127)
10.4燃料气系统(127)
10.5热媒系统(128)
10.6胺液配置和补充系统(129)
10.7火炬泄放系统(130)
11FLNG新型装置风险辨识与风险分析(131)
11.1FLNG装置风险因素辨识(131)
11.2FLNG装置风险程度分析(134)
11.3风险分析总结(145)
12FLNG装置试验(147)
12.1FLNG装置水池试验(147)
12.2FLNG液舱晃荡试验(161)
12.4小结(167)
13FLNG装置发展展望(168)
13.1我国FLNG装置应用技术挑战(168)
13.2FLNG装置技术研究展望(170)

前言/序言


《碧波深处:深海采矿的黎明》 本书是一部关于深海采矿这一新兴领域前沿探索的深度报告。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的目光已悄然投向广袤而神秘的海洋深处,那里蕴藏着巨量的金属矿藏,为解决未来的资源短缺提供了无限可能。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深海采矿的现状、挑战与未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复杂议题。 第一章:蓝色宝藏的召唤——深海矿产的现状与前景 本章将详细阐述地球上陆地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现实,并重点介绍深海中可能存在的几种主要矿产类型: 多金属结核: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富含镍、铜、钴、锰等多种金属,是目前深海采矿研究的重点。本书将介绍结核的形成机制、分布区域、品位特征以及其潜在的市场价值。 海底热液硫化物: 形成于海底火山活动区域,富含铜、锌、铅、金、银等。本书将深入探讨热液喷口的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硫化物矿床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冶金工业中的重要性。 富钴结壳: 覆盖在海山斜坡上,富含钴、镍、铂等稀有金属。本书将分析富钴结壳的形成环境,其独特的地质背景,以及钴等金属在新能源、电子产业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介绍这些主要矿产,本章还将探讨深海矿产的储量估算方法、评估其商业开发的可行性,并预测未来全球对这些关键金属的需求增长趋势,从而凸显深海采矿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巨浪下的挑战——深海采矿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深海采矿并非易事,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本章将一一剖析这些挑战,并介绍当前正在研发或已取得初步成果的解决方案: 矿物采集技术: 结核采矿: 介绍不同的结核收集方式,如刮吸式、铺网式等,以及它们在应对复杂海底地形、避免过度搅动沉积物方面的优缺点。 热液硫化物采矿: 重点介绍钻探、切割、破碎等技术,以及如何在高压、低温、腐蚀性环境中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富钴结壳采矿: 探讨机械臂抓取、水力挖掘等方法,以及如何在高陡坡面进行精准作业。 矿物提升与运输: 管道输送: 详细介绍水力输送、气力输送等方式,包括管道材料选择、流体动力学模拟、防堵塞措施等。 柔性管与刚性管: 分析不同管材在深海环境下的适应性与技术要求。 浮力支持系统: 介绍如何设计高效的浮力系统,以支撑长距离的管道输送。 支持平台与作业船舶: 大型工程船: 介绍具备动态定位、动力定位等先进技术的专业船舶,它们如何提供稳定的作业平台。 水下机器人(ROV/AUV): 重点阐述其在海底勘探、监测、设备维修、辅助作业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能源供应与通信: 深海能源解决方案: 探讨高效率发电机、海底充电站等可能性。 水下通信技术: 介绍声学通信、光纤通信等在深海作业中的应用与限制。 第三章:绿色深海?——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考量 深海采矿的潜在环境影响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章将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探讨这一敏感议题: 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 栖息地破坏: 分析采矿作业可能对深海生物群落、海底沉积物及相关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风险。 搅动沉积物: 阐述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如何影响水体透明度、沉降速度,以及对滤食性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 噪音与光污染: 讨论采矿设备产生的噪音和光线对深海生物行为、繁殖的潜在干扰。 水体影响: 废水排放: 分析从采矿作业产生的尾矿(富含细小颗粒和某些化学物质)排放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对水质、溶解氧以及海洋生物的影响。 甲烷释放风险: 讨论在某些特定区域,采矿活动可能诱发海底甲烷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 可持续性原则与风险管理: 环境影响评估(EIA): 强调在开发前进行全面、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估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体系: 介绍建立完善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以跟踪和评估采矿活动对海洋环境的长期影响。 生态修复与补偿: 探讨可能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责任划分。 国际法规与管理框架: 介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等国际组织在监管深海采矿方面的角色与挑战。 第四章:逐浪前行——全球深海采矿的实践与展望 本章将回顾全球范围内深海采矿的研究、勘探和试验性开发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主要国家与公司的探索步伐: 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关键区域的勘探活动,以及各国政府和主要矿业公司在此领域的布局。 试验性开采项目: 介绍已有的或正在规划的试验性开采项目,分析其技术验证、环境监测和经济可行性评估的成果。 技术创新驱动: 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新材料等技术在提升采矿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方面的潜力。 商业化前景与经济分析: 评估深海矿产的未来市场需求、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全球矿产供应链可能产生的影响。 伦理与社会责任: 讨论深海采矿在资源分配、利益共享、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伦理挑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结语: 《碧波深处:深海采矿的黎明》不仅是一次关于前沿科技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未来资源利用模式的深刻反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认知的深入,深海采矿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理解这项宏大事业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探索蓝色宝藏的同时,审慎地考量我们对这片蓝色星球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硬核”和“前沿”的气息所吸引。虽然我并非是直接从事能源或海洋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宏大工程项目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一项极其复杂且至关重要的技术。书中详细描述的各种海上浮式LNG(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科技实验室。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个简单的设备,而是展现了一个集勘探、生产、储存、液化、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极端环境适应性”和“风险管理”的探讨印象深刻。要知道,将一个庞大的工业设施安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深处,并且要在此过程中进行高风险的液化天然气生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对浮体结构、系泊系统、以及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的详细阐述,都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复杂性和可靠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了解到,设计和建造这样的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海洋水文动力学、地质条件、气候变化、甚至包括潜在的海上事故等。此外,书中对LNG低温储存和处理技术的深入解析,也让我惊叹不已。将天然气冷却到零下162摄氏度,并安全地储存和运输,这背后涉及到的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知识,是相当深奥的。书中对保温材料、冷气排放管理、以及防止意外泄漏的技术措施的介绍,都展现了该行业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资料的汇编,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工程奇迹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敬意。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时,说实话,我最先想到的是它厚重的封面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这通常意味着一本“硬核”的学术著作,可能会让我望而却步。我并非专门从事能源或海洋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平时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轻松易懂的故事类书籍。然而,出于对新兴能源领域的好奇,以及对“浮式”这一概念的想象,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起初,我尝试从第一页开始,但很快就被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原理图淹没了。例如,关于SPAR型、Semi-submersible型和Tension Leg Platform (TLP)型浮式结构的详细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海况下的稳定性与动力学响应,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般。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力学原理、流体动力学方程,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投入的巨大心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我开始意识到,要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工程学基础。尽管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然被书中展现出的工程挑战和技术突破所吸引。书中对于LNG(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和传输技术的阐述,以及与浮式平台集成后的独特考量,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但实则极为复杂的产业链有了初步的认知。我了解到,将数十万立方米的超低温液体安全地储存在不断晃动的海上平台上,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其液化状态,需要多么精密的控制和多么可靠的设计。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似“高大上”的能源技术,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每一个图表,但书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决心和成就感,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资源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评分

当我拿到《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分量。我并非海洋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过程也知之甚少,但“海上浮式”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勾起了我对科技与海洋结合的无限遐想。翻开书页,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各种精密的工程图纸和复杂的公式,它们以一种严谨而有序的方式,勾勒出海上浮式LNG生产装置的宏伟蓝图。书中对不同类型浮式平台的详细介绍,例如SPAR、Semi-submersible和TLP,以及它们在设计理念、结构特点、稳定性和成本效益上的差异,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框架性认识。我开始了解到,设计这样一个能在海上稳定运行的巨型装置,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么的复杂和多维。从系泊系统的选择与计算,到波浪、风、流等海洋环境载荷的评估,再到结构的强度与疲劳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书中对LNG低温储存和输送技术的阐述也令我印象深刻。将比空气轻无数倍的天然气,在零下162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转化为液体,并安全地储存在数万甚至数十万立方米的储罐中,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安全要求是难以想象的。书中关于绝缘材料的选择、冷气排放管理以及防撞击保护等细节的讨论,都让我对这个行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人类在能源开发领域不断突破的边界,也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初次接触《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我所陌生的前沿科技领域,填补我知识的空白;而忐忑则源于书中可能充斥着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工程图解。作为一名对能源产业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对液化天然气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对于其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上进行生产和储存,却知之甚少。当我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比例尺精确、细节丰富的剖面图,展示着一座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型工业设施。我被其中令人惊叹的规模和复杂的设计所震撼。书中对不同类型浮式LNG生产装置的介绍,如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和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的结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让我初步建立了对这类设施的整体认知。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深入探讨了影响装置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例如复杂的系泊系统设计,如何在高浪涌和强风的恶劣海况下,将庞大的平台牢牢固定在预定位置;还有关于LNG低温储罐的设计和绝缘技术,以及在极低温度下保持天然气液态的精密控制系统。这些内容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其中的科学原理,但它们所揭示的工程挑战之艰巨、技术难度之高,让我对设计和建造这些海上巨无霸的工程师们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书中的数据和图表,即便对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精确计算和严谨论证,却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伟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驾驭海洋、开发深海资源的壮丽篇章,让我对海洋能源的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书页上的文字。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开它时,我原本只是抱着一种随意的、打发时间的心理。我并非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对液化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也知之甚少。然而,书名《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却散发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开始阅读,起初只是被那些精密的图表和复杂的公式所吸引,它们以一种令人敬畏的方式展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所描绘的宏大景象所征服。想象一下,在那广阔无垠的蓝色海洋之上,一座座巨大的、如同移动岛屿般的浮式生产装置,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吞吐着来自海底的宝贵能源,并将它们转化为无色无味却能点亮千家万户的液化天然气。这不仅仅是工业技术的展现,更是一种人类挑战自然、征服深海的壮丽史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让我窥见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前沿的科技脉搏。那些关于浮体设计、锚泊系统、传质传热、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虽然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其背后蕴含的严谨的科学逻辑和精湛的工程智慧,却让我肃然起敬。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维持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整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又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业科幻小说,将枯燥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工程师们在精密仪器的操作台前,眉头紧锁,又在灵光乍现时露出喜悦的笑容;我仿佛听到了巨型设备运转时发出的低沉轰鸣,感受到了海洋的呼吸与力量。这本书让我对“科技改变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勇气、智慧和梦想的启迪之旅,让我从一个普通读者,变成了一个对海洋能源事业充满好奇和敬意的观察者。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阅《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前沿”和“宏大”的气息所吸引。我并非是直接从事能源或海洋工程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现代工业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直接点燃了我对这项技术的探索欲。书中详细介绍的各种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例如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和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以及它们在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被书中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要知道,将一个庞大的工业设施安放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之上,并且要在此过程中进行高风险的液化天然气生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书中对不同类型浮体结构(如SPAR、Semi-submersible、TLP)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它们如何抵御海浪、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让我对工程设计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LNG(液化天然气)低温储存和安全管理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以及易燃易爆的特性,都要求极其严格的控制和防护措施。书中对绝缘技术、惰性气体保护、紧急泄压系统等关键技术的介绍,都展现了人类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一项技术,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坚持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去挑战极限,去利用自然,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捧读《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一书,我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亲眼目睹着一座座巨型海上工厂的雄姿。作为一名对海洋工程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对书中展现的科技魅力和工程奇迹感到由衷的震撼。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海上浮式LNG生产装置的核心要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浮体结构设计的章节。书中的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浮体,如SPAR(圆筒型)、Semi-submersible(半潜式)和Tension Leg Platform(张力腿平台),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原理以及在不同海况下的适应性,让我对工程设计中的权衡与取舍有了初步的认识。想象一下,如何在狂风巨浪中维持如此巨大的装置的稳定,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挑战。其次,关于LNG的生产和储存技术,也让我大开眼界。将天然气从海底开采出来,经过复杂的分离、净化,然后冷却至零下162摄氏度液化,并安全地储存在巨大的储罐中。书中对换热器、压缩机、低温泵等关键设备的原理介绍,以及如何将这些设备集成到海上平台上,让我对整个生产流程有了更宏观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火炬系统”和“安全泄压系统”的描述所吸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置,却是保障整个工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海上浮式LNG生产装置不仅是能源生产的工具,更是人类智慧和工程技术的集大成者。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克服自然的严酷挑战,将深海的宝藏转化为支撑现代文明的能源。它是一部关于海洋、能源与科技的壮丽史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起《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是抱着一种“拓展视野”的心态。我并非是那个每天与石油、天然气打交道的人,我的工作和生活离这些大宗商品有些距离。然而,在如今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对液化天然气(LNG)这个词并不陌生,也对海上作业的复杂性有所耳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高精尖”的科技感,预示着它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领域。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浮式LNG生产装置的详细阐述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巨大的船或者平台,而是由无数个精密、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我开始了解到,这些装置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海底的地质条件、海洋的水文气象特点、甚至包括地震风险。书中所提及的“模块化设计”概念,让我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复杂的生产、储存和输送设备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对于LNG来说,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储存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而书中所介绍的先进绝缘技术和冷冻系统,让我叹为观止。此外,书中对安全技术的强调,如防泄漏、防火、防爆的措施,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都体现了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在这一高风险行业中的至高无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如何系统性地识别、分析和控制各种潜在风险。虽然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具体计算模型,但这种对风险的敬畏和对安全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工程伦理的重要性。这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责任的行业,它不仅仅关乎能源的供应,更关乎人类对环境的尊重和对安全的承诺。

评分

《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深邃的海洋宝藏探测器,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并非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甚至连船舶的基本构造都知之甚少,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怀着的是一种纯粹的好奇和学习的渴望。书中所描绘的海上浮式LNG生产装置,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在无垠的蓝色海洋上,巨型的钢结构犹如一座座移动的岛屿,它们不仅要在恶劣的海况中保持稳定,还要承担起将深埋海底的天然气转化为可供我们使用的能源的重任。书中对于浮体结构设计的探讨,比如SPAR(圆筒型)、Semi-submersible(半潜式)和TLP(张力腿平台)等不同类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克服海洋环境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系泊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的详细讲解所吸引,这些技术是如何让庞大的装置在风浪中“岿然不动”的,这其中的奥秘着实令人惊叹。此外,书中对LNG(液化天然气)在超低温(零下162摄氏度)下的储存和传输技术的阐述,也让我为之折服。想象一下,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如何保证液化天然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多么精密的技术和多么可靠的设备。书中对低温储罐设计、绝缘材料选择以及防泄漏措施的深入分析,都体现了该行业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清洁能源,背后凝聚了多少科技的突破和人类的努力。它是一本关于技术、关于探索、关于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读《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及关键技术》这本书,我被它所展现出的宏伟景象深深吸引。在我脑海中,它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又极其壮观的画面:广袤的海洋上,一座座巨大的、由无数精密设备组成的浮动工厂,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能源心脏”,默默地将深海中的宝藏转化为人类社会所需的清洁能源。我并非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书中的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工程原理感到陌生,但作者的严谨和清晰的表述,让我即使在面对晦涩的专业内容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书中对不同类型浮式LNG生产装置(FLNG)的详细介绍,包括其结构特点、设计理念和应用场景,让我对这个新兴的能源开发方式有了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抗风浪能力”和“长期稳定性”的章节印象深刻。想象一下,在台风肆虐、巨浪滔天的恶劣海况下,如何保证一座庞大的海上生产平台能够安然无恙,甚至持续稳定地运行,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工程技术和多么精密的计算。书中对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以及浮体设计的探讨,都展现了人类在与海洋博弈中的智慧结晶。此外,关于LNG的液化、储存和装载技术,更是让我感到惊叹。将天然气在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下储存,并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书中对低温绝缘技术、防爆安全措施以及气体检测系统的描述,都体现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征服海洋、开发能源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的能源发展充满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