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族群和諧機製 : 實現多元族群社會的“善治”

新加坡族群和諧機製 : 實現多元族群社會的“善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磊 著
圖書標籤:
  • 新加坡
  • 族群關係
  • 社會和諧
  • 多元文化
  • 善治
  • 政治
  • 社會學
  • 公共政策
  • 族群衝突
  • 國傢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5561102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5085
品牌:博集天捲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2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著名企業傢 馮侖 及其領導的世界未來聯閤頂針智庫,傾力打造!馮侖本人承諾不遺餘力的宣傳!

2.新加坡有75%的華人,與中國同屬儒傢文化圈,也是一黨執政的威權國傢。但新加坡的社會矛盾烈度遠低於中國,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藉鑒的社會治理成功經驗!

3. 跨越文化和宗教,看新加坡多元族群如何和諧並存!


內容簡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族群並存的社會,不同族群之間的平等互動必然會締造族際和諧與社會穩定,新加坡已經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參照。本稿從曆史背景、現實問題和解決方法等不同角度分析瞭新加坡的族群和諧機製,展示瞭多元族群社會如何實現“善治”。

作者簡介

範磊,法學博士,現供職於山東政法學院,是山東省社會穩定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受聘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同時還是山東省國際政治和國際共運學會理事、山東省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理事及副秘書長。長期從事新加坡政治、公共外交、比較政治、立法學等領域的研究,已在《東南亞研究》、《華人研究國際學報》、《南洋問題研究》等海內外期刊發錶論文近二十篇,並為《聯閤早報》撰寫時評。主持和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山東省法學會研究項目等十多項課題。

精彩書評

在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讓中國經濟有瞭30 多年的榮景,也很成功,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轉型中也麵臨很多挑戰,麵臨未來中國社會如何整閤社會政治資源,從而創設更好的國傢治理形式的問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可以帶來很多參考。

   —— 馮侖


目錄

引言/ 001


第一章 新加坡:族群問題開啓的新國傢 / 001

第一節 多元的開端:曆史從這裏起航 / 002

第二節 從亂到治:風雨之後現彩虹 / 013

第三節 族群和諧:多元新加坡的標簽 / 037


第二章 政者正也:平等公正的和諧路 / 047

第一節 任人唯賢:人纔沒有族群邊界 / 048

第二節 集選區製度:“抱團取暖”的選舉製度 / 060

第三節 基層組織:多元族群社會的“貼心人” / 071

第四節 親疏有度:族群視野中的外交政策 / 086


第三章 經邦濟世:自力更生也要族際互助 / 097

第一節 能力與飯碗:職業技能的力量 / 098

第二節 恒産恒心:鞏固族群和諧的物質基礎 / 109


第四章 化成天下:文化裏的自在乾坤 / 117

第一節 有教無類:教育製度改革促進族群和諧 / 118

第二節 不僅僅是紐帶:語言政策與認同培育 / 124

第三節 我們都是“新加坡人”:新加坡國傢認同的建構 / 135

第四節 共同價值觀:新加坡人的共有規範 / 157


第五章 國民融閤:完整的沙拉碗 / 175

第一節 族際交流:跨族群情感的養成場域 / 176

第二節 和衷共濟:跨族群互動助融閤 / 195


第六章 宗教和諧:信仰的橋梁是無縫的 / 211

第一節 政策引領宗教和諧:政教分離與信仰自由 / 212

第二節 製度推動宗教和諧:法律的規約與自治架構 / 221


結 論 / 241


圖錶索引 / 256


參考文獻 / 257


精彩書摘

第一節 任人唯賢:人纔沒有族群邊界



一、政治競爭中的賢者優先


“21世紀什麼最貴?人纔!”這句經典的颱詞道齣瞭一個基本道理,其實不僅僅是21世紀,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優秀的人纔總是承擔著社會發展主要推動力的角色。隨著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的持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體現為對綜閤國力的競爭,而人纔很自然地充當瞭其中的先鋒隊。為瞭在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各國對於人纔的競爭日益激烈,而國傢內部對於人纔的培養與團隊建設也提上瞭相比以往更為突齣的位置,越來越受到重視。


國傢實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纔的競爭,政黨之間的競爭也是如此。要想鞏固執政地位,既要建立強大的有競爭力和凝聚力的領導層,又要有高素質的人纔團隊做支撐。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自成立以來就將人纔隊伍建設作為發展的基本戰略,自立黨以來該黨就一直秉承任人唯賢的精英政治理念。該理念認為“有好領袖纔有好政府”,“假如新加坡被平庸與投機主義者所控製,就要付齣極大的代價……隻要五年,新加坡就會垮颱……就會被解體”,“我們必須有一批具有良好品行、品格高尚及令人信服的人纔來當政,新加坡纔能成功”。行動黨政府利用執政優勢所掌握的豐富的經濟與社會資源,幾乎壟斷瞭人纔培養和遴選的渠道,以主動邀請和遊說的方式延攬社會精英,將其納入到行動黨陣營,通過這種方式給行動黨造就瞭一個強大的治理團隊。李顯龍也曾經說過:“我們要使人民行動黨在國傢事務上扮演領導角色,……就必須建立一支獲得人民支持的有凝聚力和能乾的核心隊伍。”?


行動黨的黨員有普通黨員和乾部黨員兩種,其中普通黨員占絕大多數,約為95%左右,乾部黨員雖然比例較低,卻個個都是黨的骨乾,也是參與國會選舉和擔任政府部長的議員的主要來源。在吸收和培養乾部黨員的程序方麵,人民行動黨有著一套嚴格規範的選拔製度。在每次大選之後,行動黨會在全國各行業物色優秀候選人,然後主動邀請其加入行動黨,再通過茶敘、麵試、多次對話會、心理測試以及最高領導人見麵會等多套程序,最終脫穎而齣的優秀人纔便會成為未來乾部黨員的候選,並將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培養。


黃根成前副總理曾經就此問題指齣,人民行動黨對人纔的選拔主要看中是否具有4C,即能力(Capability)、品格(Character)、獻身精神(Commitment)、同情心(Compassion)。張思樂議員也指齣:“人民行動黨目前的黨員都非常優秀,這是與行動黨的黨員選拔機製有關的。行動黨任人唯賢的原則始終未變,李光耀時代湧現齣的吳慶瑞、拉惹勒南等優秀人纔為國傢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目前,行動黨吸收瞭很多有纔華的青年人加入,他們大多都在知名的跨國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醫務機構等擔任過管理崗位,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比較能勝任政府中的諸多高效率工作。比如,我本人曾經在多傢跨國公司的工作經曆,對我如今在政府的工作提供瞭很多經驗和藉鑒。”?而新加坡注重精英政治、堅持遵循任人唯賢原則的原因,張思樂認為主要是“新加坡國傢很小,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都沒有大國那樣的先天優勢,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注重對優秀人纔的選拔”。隻有這樣,人民行動黨纔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麵對國內反對黨的壓力時保持優勢,強於對手,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


這也是新加坡領導人的一個共識,李光耀曾經說過,美國人如果選錯一個領導人也不會危及國傢存亡,因為他們是大國,有各種資源,當優秀的新領導人上颱以後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但是新加坡作為小國卻不允許犯錯,如果新加坡被缺乏治國經驗和優秀人纔的政黨來治理,難保國傢會陷入睏境,以緻“永遠不會有機會收拾殘局,然後重新開始”。所以,新加坡必須堅持任人唯賢的製度,讓有纔能的人來治理國傢,確保國傢發展的方嚮與效率。


除瞭任人唯賢之外,人民行動黨也非常注重領導人和行動黨自身隊伍的更新換代,亦即在保持隊伍的專業化之外,還要確保隊伍的年輕化。比如雖然李光耀1990年纔辭去總理職務,但是行動黨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醞釀尋找接班人的事宜,並最終在經過多年的考察和曆練之後,於1990年將國傢交給年輕的領導人吳作棟,實現瞭領導人的第一次更替。而2004年李顯龍執掌政權則將這種領導人輪替方式以製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為國傢的政治發展和權力移交奠定瞭良性的基礎。


時代的發展讓選民和社會對執政黨也提齣瞭更高的要求,而國際競爭和國內壓力的持續提升也要求行動黨自身必須尋求變革並加強人纔隊伍更新,吸收更多的青年人來補充新鮮血液,增強活力。2013年年初榜鵝東補選時參選的許寶琨醫生就是人民行動黨選拔的一位優秀的新生代,雖然競選失利,但是李顯龍總理仍然對他在補選中的錶現錶達瞭認可:“我有意在未來的選舉派他(許寶琨)上場,以讓他成為我的團隊的一分子,為新加坡服務。”?承擔年輕黨員培養和挖掘工作的是行動黨的青年團(YP),以及為此成立的一些委員會和社團等。也正是因為人民行動黨注意延攬優秀人纔,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給反對黨造成很大的壓力,因為大多數社會精英都被行動黨的資源優勢所吸引,成為執政陣營的重要力量。隨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推動,民眾對反對黨的態度發生瞭變化,目前也有一些優秀人纔選擇瞭反對黨作為實現政治抱負的平颱,如榜鵝東補選前後就有多位高層次人纔加入瞭工人黨,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吳佩鬆副教授。但是相比行動黨而言,目前反對黨的人纔隊伍建設還不能與之相抗衡。


行動黨注重人纔隊伍建設,一方麵強調吸收精英人纔,另一方麵也注重組織團結,因為有深刻的曆史教訓。1961年人民行動黨發生瞭嚴重的分裂,13名激進的左翼親共議員因為和李光耀為代錶的黨內溫和派政見分歧,最終選擇退齣人民行動黨,並另組社會主義陣綫。社陣成立初期,其實力非同小可,原來行動黨的51個支部中有35個轉投社陣,而且23名組織秘書中的19名也退齣行動黨,?此事件給人民行動黨造成瞭非常大的衝擊,大傷元氣。行動黨的分裂也曾讓吳慶瑞失去自信:“令人震驚的是我們沒有輸掉與共産主義分子的鬥爭,卻被他們以如此輕鬆的方式擊垮。”此後,人民行動黨加強瞭黨員隊伍建設,完善瞭政黨的製度建設,通過有效的措施避免黨內分裂,增強凝聚力,最終實現瞭黨內的高度統一,這是行動黨日後可以所嚮披靡並可以長期執政的重要保證。


在選拔優秀人纔的過程中,行動黨堅持族群平等的原則。這與它自立黨以來就堅持標榜自己的多元族群政黨屬性密切相關。由於華族黨員和領導人在其中占有較大比例,所以它在早期曾經被其他族群的極端分子攻擊為是華人政黨,但是行動黨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對多元族群屬性的堅守。而且在發展中一直堅持吸收各族群的優秀人纔加入政黨,以確保能更好地代錶各族群的利益訴求。從早期的拉惹勒南、巴剋、奧斯曼渥等建國領袖,到如今的國會議長哈莉瑪,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尚達曼,以及雅國、維文、尚穆根、英蘭妮、再努丁等等多位優秀的政府部長和議員,都是來自少數族群。這一方麵體現瞭人民行動黨政府對於多元族群政策的落實,另一方麵也強調瞭其在人纔選拔過程中,既堅持瞭多元化原則,又確保瞭人纔隊伍的質量,廣納各族群的優秀人纔為國傢所用。


二、族群平等是政治參與的黏閤劑


人民行動黨政府深知政治領域確保族群平等的重要性。政治領域所涉及的權力分配與政治參與是極易引發族群動員、煽動族群情緒的重要舞颱,也是能否化解族群張力的關鍵,所以在政治領域的利益平衡中,人民行動黨政府付齣瞭極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說,“人民行動黨最大的功勞其實是成功地將多元族群主義付諸實行。”最終,人民行動黨及其領導下的政府在具體的治理與施政進程中實施和演繹瞭一種有效的多元族群主義模式,既強調族群平等,又注重任人唯賢,並將其製度化而延續下來。


由於“人民行動黨黨員有75%是華人,因此被認為是代錶華人利益的政黨”,但是在其執政以後,並沒有為此而為華人族群爭取特殊的利益,而是將新加坡各族群的福祉作為齣發點,以社會整體為依托,製定照顧新加坡人整體利益的政策,凸顯瞭其作為多元族群社會公民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該黨的黨章明確指齣,人民行動黨的發展目標是要“建設公平公正、包容開放的多元種族社會,不分語言與宗教,並培養新加坡人的國傢認同感”。李光耀也曾指齣:“新加坡政府必須照顧全體利益——如果不可能的話,也得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


為瞭避免華人的族群沙文主義和照顧少數族群的族群情緒,以及縮小不同族群之間的不平衡發展差距,政府不論是在政策與法律法規的製定還是在製度建設等多個方麵,都對少數族群給予一定的照顧。新加坡憲法規定:“始終不渝地保護新加坡少數族群和宗教共同體的利益,……馬來人是新加坡的原住民,政府應在承認他們的特殊地位方麵負起責任,相應地政府有責任保護、保障、支持、培養和促進馬來人的政治、教育、宗教、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以及馬來人的語言。”


1970年,為瞭平衡少數族群在多個層麵的利益訴求,確保立法程序中盡可能地保證少數族群閤法權益的實現,新加坡成立瞭“少數族群權利總統理事會”(Presidential Council for Minority Rights),理事會主席和成員人選由總統在聽取內閣的建議後委任,以此來維護和保障少數族群的閤法權益。?政府嚮國會提交新法案之前,都須交由理事會審查,並嚮總統做齣報告,以確保各項法案的內容不會損害或影響少數族群的權利。理事會由一名主席、最多十名永久成員,以及最多十名其他成員組成。除瞭主席和永久成員為終身任命外,其他成員任期為三年。少數族群權利總統理事會現有17名成員,由大法官陳锡強(Chan Sek Keong)擔任主席,永久成員包括李顯龍、李光耀、吳作棟、奧斯曼渥(Tuan Haji Othman bin Wok)、丹那巴南(Suppiah Dhanabalan)以及尚穆根(K Shanmugam)。同時,理事會也嚮總統建議擔任宗教和諧總統理事會(PCRH)理事的人選,以及嚮總統提名馬來族社群委員會和印度族及其他少數族群社群委員會的人選。為瞭平衡各族群發展與參與公共事務而成立的宗教和諧總統理事會、族群與宗教互信圈(IRCC)、社區發展理事會(CDC)等組織,在國傢與社會層麵為各族群尤其是少數族群的利益訴求提供瞭切實的組織保障。


吸收少數族群精英進入國傢政治體係是人民行動黨政府采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在組織上凝聚瞭不同族群的優秀人纔,使其成為團結多元族群的重要紐帶和靈魂。但是,由於不同的族群在發展程度上的不同,造成部分族群尤其是少數族群齣現高級人纔短缺的情況,所以政府一方麵通過適當降低門檻廣納少數族群精英,另一方麵則通過提升少數族群的教育水平來培育更多的優秀人纔,並鼓勵他們參政。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的公務員比例中,華人67.2%,馬來人19.8%,印度人9.8%,其他族群3.2%。而當時各族群的人口比例則是華人76.2%,馬來人15%,印度人7%,其他種族2%,清晰展現瞭政府對於少數族群參政的支持力度。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政府更是加大瞭對少數族群精英參與政治的扶持,在部長和副總理中,少數族群的比例得到瞭較大的提升,比如現任國會議長哈莉瑪(Halimah Yacob)、副

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外交部部長兼律政部部長尚穆根、環境與水源部部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通訊與新聞部部長雅國(Yaacob Ibrahim)等,都是少數族群的優秀代錶;在新加坡曆任七位總統中,就有四位來自少數族群,分彆為第一任總統尤索夫(Encik Yusof Bin Ishak)、第二任總統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第三任總統蒂凡那(Chengara Veetil Devan Nair)以及第六任總統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截至2014年12月份的99位議員中,有25位是少數族群議員,比例與人口比例基本相符。


對於華人族群來說,自然希望執政的政黨可以更傾嚮於本族群,將其打造成帶有典型華人族群色彩的政黨。但是人民行動黨自誕生起就一直將自己視作是一個多元族群政黨,積極抵製和反對華人族群沙文主義的傾嚮,並努力尋求與馬來社群的閤作。為此專門成立瞭馬來事務局,負責馬來族黨員的具體工作,積極爭取馬來社群對人民行動黨的政治支持並認可行動黨政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政策。在執政初期,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及各個基層支部中,不同族群的黨員比例與新加坡總人口中的族群比例基本保持一緻(錶2.1、錶2.2)。但是1961年人民行動黨的分裂造成華人黨員大量脫黨,所以齣現華人比例明顯下降的情況,而少數族群的馬來人和印度人在行動黨黨員中所占的比例有瞭相應的提高。最初,這成為新加坡政治發展的一個慣例,即必須保證少數族群的聲音,以保障不同族群之間的利益平衡,避免族群沙文主義和族群歧視等現象齣現。而其所采取的任人唯賢的人纔選拔製度也創設瞭一個公平競爭的製度機製,為不同族群通過這一競爭機製進入政壇發齣本族群的聲音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平颱,同時鑒於少數族群的弱勢地位,所采取的對少數族群的優待政策也盡可能地保障瞭這一選拔機製的公平性。


1963年選舉之前,馬來人聚居的新加坡南部島嶼曾經是巫統的傳統票倉,但是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大選以後開始將這些選區作為此後大選的努力方嚮,在這些島嶼內部推行一係列的利民、惠民政策,推動瞭島嶼內部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的改善,從而贏得瞭更多的支持,“一方麵贏得瞭更多的選票,另一方麵則吸收瞭大量的馬來人新黨員加入”。最終在1963年大選中贏得瞭這些島嶼所在選區的大多數選票,進而引發新加坡巫統的不滿,成為1964年族群暴亂的重要導因。


政府意識到,在二戰以後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推動下,東南亞各族群的族群意識覺醒以及對政治權力的追逐已經成為各族群實現不斷膨脹的利益訴求的重要途徑,而基於此由族群精英煽動的族群動員機製,則成為引發族群衝突的直接原因。要避免這一情況,一方麵通過國民教育讓普通民眾習得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就是通過對族群精英權力訴求的協調來緩和族群情緒,並將適度的製度威權體製與代議民主相結閤,以此來維護族群關係的穩定與和諧。在議會民主的政治體製下,就是如何讓選票的力量與族群和諧呈現正相關的關係。這就要求一方麵要對各族群提供更多的利好,保障民生可以在更好的條件下發展,另一方麵積極吸收族群精英成為執政黨的一分子,讓不同族群的優秀人纔都成為政府治理的當事人。


所以在政治層麵為瞭更好地保障少數族群的利益,確保族群平等,避免多數族群的沙文主義傾嚮,政府通過意識形態引領、國會立法、成立相關組織機構、製定相關政治製度、發展基層組織等形式在政治領域實現對少數族群利益的維護,化解不同族群之間以及族群與國傢之間的結構性張力,其中集選區製度(GRC)是典型代錶。


集選區的候選人必須是由政黨或政黨聯盟推齣的多名候選人組成的團隊,每個團隊至少要有一名非華裔的少數族群參選者,以此保障作為少數族群的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裔在國會中的議席比例,該製度在1988年6月的大選中正式實施。設立集選區製度的目的旨在照顧少數族群,有助於少數族群獲得更高的勝選機會進入國會,是新加坡在政治領域追求族群平等、確保政治權力分配、各族群利益均沾的重要舉措。而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威權的存在,也有效地約束瞭不同族群的行為,確保瞭國傢不會因為劣質的民主體製而陷入無休止的紛爭與衝突中。


李光耀還曾舉例稱亞非的一些國傢雖然鼓吹所謂的民主,但是經濟落後,人民生活睏苦,造成國傢動蕩不安、民生凋敝的不堪情況,並指齣“一個國傢,假如政治上、經濟上沒有進展,老百姓生活沒有改善,人民的不滿情緒依然存在,或遲或早,該政權都是會垮颱的”?。最終新加坡通過軟性的製度威權和議會民主相結閤的方式完成瞭對新加坡多元族群的政治利益的協調與平衡,不同族群之間即使對相同的政治議題存在不同的意見,也會藉助閤理、閤法的方式來化解,從而有效避免瞭族群衝突的齣現。


前言/序言

族群和諧:人類的共同追求



族群認同正在帝國的廢墟上抽芽滋衍,在各種新文化與新政治的牆縫中探頭,使理想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憂心不已,他們相信,除瞭這條道路之外,一定還有更好的途徑讓人類的故事繼續發展下去。? ——哈洛德?伊薩剋(Harold R. Issacs)


如果通過自媒體抱怨自己的鄰居婚禮太吵,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可能也就是抱怨者發發牢騷,或者還會得到網友的安慰,事後見瞭鄰居也不見得就會翻臉。假使這種牢騷滿腹用詞過於激烈,充其量也就是引來網友的更多吐槽,同樣七嘴八舌地激烈議論一番,又或者也不排除鄰居知道瞭會來道歉的可能性,最終一般也會以“相逢一笑泯恩仇”而得以妥善解決。可是,2012年的新加坡卻有幕,但是新加坡族群和諧大局中的不和諧音符並不會完全消除。


2014年8月初,就又發生瞭馬來族男子針對華人葬禮發錶歧視性言論的事情,再次引發新加坡社會輿論的關注與擔憂。而此前在2011年2月,一名人民行動黨青年團員在個人麵簿上傳瞭馬來幼稚園兒童乘搭校車的照片後,發錶涉嫌族群歧視言論,最終受到瞭行動黨和新加坡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該團員嚮所有人道歉並宣布退黨。


上述事例從一個側麵說明,雖然新加坡的族群和諧為世界所稱道,但是這種族群和諧的實現正如其領導人一直強調的,並非是理所當然得來的,而且影響族群和諧的不穩定因子隨時都有可能會齣現。2009年7月,李顯龍在參加靜山民眾俱樂部的種族和諧日活動時就指齣,雖然新加坡的族群和諧是世界上的一個小奇跡,但是“必須瞭解,族群和諧是我們辛苦創造齣來的”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官方語言,就連普通的民眾心中也已經刻寫下瞭這樣的理念。筆者的一位新加坡華族朋友目前在一傢馬來文化機構擔任領導職務,他就曾經告訴筆者:“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是我們的父輩披荊斬棘開創的,現在到瞭我們手裏,我們依然要努力維護好,並要在將來將這份和諧交給我們的後代子孫。”


新加坡的族群和諧已經成為人類多元族群社會發展的典範,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多元族群國傢來說,要想妥善處理其國傢內部的族群議題以實現消弭族群衝突、建構族群和諧的目標並不容易。就人類曆史發展來看,即使不同的族群托庇於同一的政治共同體,由於族群異質性消融的不完全性,族群之間以及族群與國傢之間的利益競爭、權力博弈、規範調適、認同睏境和文化角力等都會成為多元族群國傢不可避免的常態性存在。如何減少甚至避免不同族群之間在利益、規範和認同等維度的結構性張力,以和平方式推動族群和諧與包容共存,使有著較大差異性的人類共同體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城市、國傢乃至全世界,是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存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也是曆史的宿命。


換言之,族群這種人類共同體的齣現是人類“共同生活”的社會性得以凝結和發展的必然産物,當有著不同的膚色、語言、文化以及宗教的族群接觸之後,對立與衝突、依賴與閤作、同化與融閤等多種行為態勢都會接踵而至。在當前以民族國傢為基本形態的國際社會中,大多數的主權國傢都屬於多元族群國傢,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在不斷提升,彼此之間以跨國移民為代錶的人口流動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綜觀當今國際社會,不難發現由單一族群構成的現代民族國傢已經幾乎不存在瞭。毋庸置疑,多元族群社會這種社會形態已經成為當代乃至今後民族國傢發展進程中不可逆轉的主流趨勢。


據早些時候的統計顯示,當今國際社會的所有主權國傢中,“由單一族群或者語言共同體所構成的民族國傢不會超過12個。在這樣多元的世界體係中強調族群或者語言民族主義的行為,將是逆潮流而動的”。在如此多元的國際體係中如何區分族群與國傢、族群與民族、族群與種族是非常基礎性的工作。


20世紀70年代曾有學者指齣“族群看起來還是一個新概念”?,而當前族群已經成為普遍應用的大眾詞語瞭。族群作為一種人類共同體,既可以有政治、經濟屬性,也可以是文化群體,同時還可能與血緣、地緣等自然性因素密切相關。與其相對應,種族則是對人類群體的自然區分,不與語言、曆史、宗教和文化等這些變量産生交互影響,而隻有進一步被區分為民族和族群以後纔會有相交關係。一般意義上而言,民族指的則是基於政治因素建構起來的國傢層麵的人類共同體,是運用國傢力量對其他次國傢共同體進行國傢認同均質化以後而整閤起來的共同體,與國傢認同、公民身份等相對應;而那些受到社會認可或者排斥的次國傢層麵人類共同體如果無法上升到國傢民族地位,又會基於彼此各異的曆史、文化、語言和宗教等要素而有瞭清晰的群體認同,並被人為建構齣相應的邊界,完成這一過程,這些不同的群體就又可以被界定為“族群”瞭。


由此可見,族群可以被視作構成民族的基礎,又或者是民族發生分化或者碎片化之後會生成的結果。而綜閤來看,“在外延上族群則成為遠比種族概念寬廣的人類群體”?,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離散群體(如海外華人、吉蔔賽人、猶太人、庫爾德人等)一般意義上也被劃歸到族群的範疇。二戰時期美國就曾用族群概念來指稱那些信奉新教的猶太人、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等非英裔白人群體。?所以從數量上來看,族群>族體>民族>種族。比如種族按照膚色有黑人、黃人和白人等區區幾種劃分,數量劃分是最少的,而同一種族所包含的族群數量卻並非是簡單的數字可以錶達的。正是這種特點,族群作為邊界範圍最小的類彆,將是民族和種族等不同層次的人類共同體的構成單位,所以其應用範圍也就更廣。


隨著世界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即使不同的族群在國傢框架下培育齣統一的民族認同以後,族群作為一個共同體的符號並不會消失,“不同的人類群體正在對本群體的曆史、文化、宗教、族類和領土培育著更加深刻的感情,或者說人們在重新肯定自己的特殊認同,呼喚保留自己的曆史記憶”?。當前的族群研究中,族群概念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話語與現實。但是有人卻指齣“族群”概念産生自西方話語體係,要慎重應用;而“民族”概念來自蘇聯,符閤社會主義語境。這種以意識形態劃綫的學術研究是不嚴謹的,族群概念已經成為一種中性的世界性語言,它將在多元的語境中持續調適自己,在認同與排斥中培養自身的生命力,“族群概念將長期是一場不平等的權力對話”。對話中,概念的普適性將成為其生存與發展的價值所在。


在很多文獻中與族群同時使用甚至經常混用的還有種族(race)概念。如果將概念抽取其最具代錶性的特徵的話,不妨把民族看作政治概念,族群是文化概念,而相應的種族則是一個生理概念。種族的數量在這幾個概念體係中是最少的,目前人類主要有三大種族,分彆是白種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雖然每一個種族還會有具體的亞種族劃分,但是這種分類標準已經基本錶達瞭人類種群的生理特徵,主要以膚色、身體結構等生理性差異進行區分,同時會與血統、遺傳基因等直接相關,“一個種族……的成員即使不被他們自己也會被其他人認為在身體上是與眾不同的”。


正如族群概念不單純是一個文化概念、民族概念也不單純是一個政治概念一樣,種族本身除卻生理性的屬性之外,還有著其他更多特定的內涵,在該層麵上不論是否存在生理屬性上的事實,“種族往往與文化建構交織在一起”?。比如南非曾經長期存在的種族隔離製度,就是種族問題與政治議題直接相關的典型案例;美國黑人以及亞裔人群為瞭能獲得與白人同等的公民權而進行的鬥爭,同樣也是種族與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密切相關的例子。同一個種族因為生活的地域、文化傳統、語言等的不同而被分為不同的族群和民族,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沒有白人民族,也沒有黃人族群、黑人族群這樣的劃分,多個族群構成一個民族古已有之,多個種族構成一個國傢也已成常態,美國就是典型的多元族群和多元種族的大熔爐,而“新加坡民族”(有著“新加坡人”同一認同的人類群體)內部包含著四大族群,四大族群則又分屬不同的種族。隨著人類社會全球性流動的不斷加強以及族際通婚的增長,未來關於民族、族群、種族等不同類彆的屬性解讀會更加復雜多樣。


然而,對於不同的族群而言,在其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一般都已經形成瞭有著本族群獨特群體屬性的價值規範,有持續追求的族群利益,有長期建構起來的族群認同等等,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的族群之間是存在著較為清晰的異質性的。如果將多元族群國傢內部的不同族群之間以及族群與國傢之間的關係進行具體分類的話,一般可以存在三種力量運動形式,即斥力、張力與閤力,相應地錶現為三種關係狀態,即衝突、競爭與閤作,具體錶現齣來即是:斥力→衝突;張力→競爭;閤力→和諧。作為社會關係的集閤體,人類自有瞭共同生活的實踐活動,這三種關係形態就已經貫穿其中瞭。


冷戰結束後,曆史並未如福山所預言的那樣就此終結,和平、和諧與穩定也沒有成為世界的常態,長期以來遮蔽或壓抑在冷戰這個“大蓋子”下的矛盾與衝突日漸凸顯,頻繁的局部戰爭與暴力衝突逐漸隱去瞭意識形態色彩的同時,卻被烙上瞭清晰的族群政治印記。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後,由宗教和族群問題而引發的戰爭、衝突與內亂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瞭更多新的特點,諸如美國族群問題的抬頭、緬甸政府與少數族群之間的微妙關係、印巴衝突中族群與宗教問題的滲透、中東地區的族群衝突、南北蘇丹兄弟族群之間的硝煙等等,都在威脅著當地社會的和平與安全,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曆史上難以抹掉的傷疤,甚至在相對保守的聯閤王國也齣現瞭蘇格蘭民族分離的勢頭。此外,世界上日益多元的國際與地區形勢也給不少國傢的內部問題帶來瞭巨大的影響,讓族群與宗教、政治、資源環境等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益密切和復雜。


綜閤來看,“國內族群衝突在當前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突齣,尤其是最近的幾十年中,其範圍和程度早已超過瞭國傢間的衝突和戰爭”。麵對全球性民族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各國都在尋找一條能有效地實現多元族群社會和諧與穩定以及地區、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治理路徑,以期“文明的衝突”不會真實上演。重現到時代截麵上的族群問題也早已經不再是個彆國傢的特例,而是成為世界各地多元族群國傢所普遍麵對的客觀現實,這種導源於國傢內部的事務在成為影響本國政治發展進程重要變量的同時,也已經跨越國傢邊界,成為地區性、世界性的棘手政治議題。


毫無疑問,族群暴力與衝突造成的衝擊已經嚴重影響瞭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社會穩定與和諧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事實上,人類從來都不會熱衷於戰爭與暴力,畢竟和平與閤作、和諧與穩定素來都是人類的嚮往。所以,麵對日益復雜多樣的族群暴力與衝突,人類始終都在追尋化解暴力的路徑,以期實現族群和諧,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的穩定與有序運行。


值得欣慰的是,綜觀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隻要國傢治理得當,族際和諧與社會穩定的比例還是要遠遠高於衝突與戰爭的比例,依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不論是曆史上的古波斯帝國、古羅馬帝國、唐帝國、元帝國等傳統帝國,還是近代以來的英帝國、荷蘭帝國、西班牙帝國等近代殖民帝國,這些國傢單位要麼擁有橫跨多個大洲的領土,要麼擁有數十個到上百個不同族群的人口,要麼麵臨著來自域外不同文明的影響甚至是衝擊,但是其統治得以有效實施、整個社會秩序相對成熟與穩定的時期,都是其疆域內各族群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的時期,並進而藉助這種和平與和諧的發展來引領人類社會曆史持續發展和進步的潮流,這是曆史的規律。


以當代美國為例,這個以外來移民為主體而生的多元社會,自誕生以來就接納瞭來自世界不同大洲和國傢的不同種族、族群的移民,雖然曆史上也曾齣現過多次的排斥移民運動,甚至製定過相應的排外法令,但是整體而言,包容而有活力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其得以在近世逐漸獲得“獨步天下”的能力和實力的重要原因。如今,這個以“種族(族群、民族)大熔爐”而著稱的國度,雖然麵臨著更加多元化的新移民的湧入,而且主流社會也對其族群或移民政策存在較多的爭論,但是整個社會對族群和諧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追求卻從未停止過,即便是“9?11”事件發生以後,麵對一觸即發的國內族群衝突,很多的有識之士便自願充當瞭不同族群之間的減壓閥,盡可能地減少社會主體對穆斯林社群的敵視,積極維護被視作“美國精神”的族群和諧。


對於東南亞地區而言,在經過瞭數個西方國傢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原本曆史文化就錯綜復雜且存在明顯差異性的區域內,社會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據粗略統計,該地區約有400多個族群,而“齣自不同係統的形形色色的族群相互並立,幾乎每一個國傢都是不同的民族國傢,語言、風俗習慣、宗教各不相同”?。二戰以後東南亞各國逐漸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從此各國又都麵臨著族群是否和諧、國傢是否統一與社會是否穩定的迫切議題。當中央政府的權威與治理實踐開始逐漸由中央核心區域嚮邊緣地區拓展之時,原本鬆散而孤立的不同族群之間開始在一個想象的共同體的框架下展開互動。很自然地,部分新生國傢內部的不同族群也並非完全認同這個剛剛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新的政治共同體,從而為此後這些國傢內部的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埋下瞭伏筆,以緻在冷戰後逐漸成為國傢分裂和社會動蕩的主要威脅,嚴重破壞瞭族群和諧與社會穩定,比如印尼的亞齊、泰國的北大年等問題。


東南亞地區的族群政治之所以備受關注,除瞭其固有的多元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域氣候和人種差異之外,還在於它曾受到幾乎所有主要的西方殖民強國的直接或間接統治,曆經多次戰爭的影響和衝擊,加上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在曆史上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和航路樞紐,不斷湧來的域外移民更加重瞭該地區族群的多元與多樣,使該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多元族群移民社會。也恰恰是這一鮮明特點,使東南亞地區各國成為族群政治研究最具代錶性的選擇項,處於該區域中心位置的新加坡自然也不例外。


新加坡可謂是先天不足最為典型的一個國傢,毫無腹地縱深和資源礦藏,麵積僅有716.1平方公裏,人口539.9萬?,在地圖上也隻是一個“小紅點”的存在。不過,雖然它有著有限的幅員、多元的族群和復雜的地緣環境,但是卻因其齣色的治理能力贏得瞭與其先天條件不相稱的巨大國際影響力。它的存在與發展為族群政治研究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意思的案例:國傢雖小,卻充斥著亨廷頓所講的“文明的斷層綫”?,從其社區、國傢乃至整個地區層麵來看,新加坡人口中所包含的族群與社會的異質性、各族群之間所具有的曆史與社會關係的復雜性以及族群個體之間的社會互動、國傢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治理方麵的實踐與經驗等等,都展示齣族群政治發展的一幅幅生動畫麵。


麵對獨立後國內族群關係的現狀,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通過製定多元平等的族群政策和建立完善的相關配套製度等具體的因應措施,以相對平等公平的權力安排和資源配置,減少瞭國傢與社會資源的內耗,消解瞭族群衝突滋生的諸多根源,從而緩和瞭族群關係,避免瞭族群衝突的發生,這種由國傢主導的“多元一體”族群治理模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多元族群社會和諧發展的典範。這一成功局麵的形成除瞭得力於政府與政治精英的積極領導,也不能忽視新加坡各族群在“新加坡國傢”框架內同心同德、和諧共榮的積極認同。各族群在平等多元的基礎上,透過政府的積極主導和族群與社會層麵的積極參與,逐漸塑造齣“新加坡人”的國族認同、國傢意識和整體價值觀。


新加坡在族群治理領域的成功為世界其他多元族群社會的治理實踐提供瞭較為直觀的圖像。但是,總的來看,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在日趨多元化的潮流引領下,卻並沒有藉助優質的多元化治理而將這個原本色彩斑斕的世界整閤成一個和諧穩定的人類“桃源”。不過,不容置疑的是,在多元族群國傢中,族群共同體的多樣性與國傢政治共同體的唯一性始終是一個普遍存在又不可逆轉的社會現實。


迴溯曆史,不難發現,曆史上的帝國及霸權體製一般都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多樣性否定的基礎上,所以冷戰時期世界範圍內幾乎不存在明顯的族群問題,冷戰的結束釋放瞭壓抑已久的族群意識,族群問題成為世界各國麵臨的棘手議題。同樣是多元族群社會,為什麼有的國傢族群衝突嚴重,社會動蕩不安,而有的國傢卻族群和諧、政治穩定且經濟繁榮?衝突的根源在哪裏,和諧的動因又是什麼?是否有普適性的族群治理模式來解決多元族群社會的族群問題?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書嘗試通過對新加坡族群和諧機製的解讀,增進讀者對這個多元族群社會的認識的同時,也展開自己對如何實現人類的多元族群社會“善治”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評分

新加坡政黨卻壟斷人纔,真是太高瞭!所以纔能一黨獨大,社會卻如此和諧! 這本書非常客觀詳細地講述瞭人民行動黨的曆程和新加坡政治的優缺點

評分

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評分

滿意

評分

新加坡的公共政策傳播做的很有效,不光是他的製度建設與完善得好,而且其中的很多技巧和方法顯示瞭用心。值得我們學習。 排版很好,很好讀的一本書。

評分

書還可以,基本滿意。

評分

無産階級。現代工業無産階級約二百萬人。中國因經濟落後,故現代工業無産階級人數不多。二百萬左右的産業工人中,主要為鐵路、礦山、海運、紡織、造船五種産業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個數量是在外資産業的奴役下。工業無産階級人數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産力的代錶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瞭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我們看四年以來的罷工運動,如海員罷工、鐵路罷工、開灤和焦作煤礦罷工、沙麵罷工以及“五卅”後上海香港兩處的大罷工所錶現的力量,就可知工業無産階級在中國革命中所處地位的重要。他們所以能如此,第一個原因是集中。無論哪種人都不如他們的集中。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失瞭生産手段,剩下兩手,絕瞭發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産階級的極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們特彆能戰鬥。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以碼頭搬運夫和人力車夫占多數,糞夫清道夫等亦屬於這一類。他們除雙手外,彆無長物,其經濟地位和産業工人相似,’惟不及産業工人的集中和在生産上的重要。中國尚少新式的資本主義的農業。所謂農村無産階級,是指長工、月工、零工等雇農而言。此等雇農不僅無土地,無農具,又無絲毫資金,隻得營工度日。其勞動時間之長,工資之少,待遇之薄,職業之不安定,超過其他工人。此種人在鄉村中是最感睏難者,在農民運動中和貧農處於同一緊要的地位。

評分

新加坡的基層組織很高效,很接地氣,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一座橋梁,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偶們中國基層公務員藉鑒。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