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溪畔论史》是著名史学家陈三井先生多年思想的结晶,论述了孙中山、蒋介石、严复等人的思想轨迹与历史作用,以及上海近代化历程、法国殖民与中法越三角关系等史事,为反思百年中国的变迁提供参考。
陈三井,台湾省彰化县人,1937年6月生,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历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组主任、副所长、所长。退休后,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著有《近代外交史论集》、《现代法国问题论集》、《国民革命与台湾》、《中国国民党与台湾》、《台湾近代史事与人物》、《中山先生与法国》、《中山先生与美国》等专书二十余种暨学术论文逾百篇。
陈氏精明干练,才高心细,长于外交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尤深研上海之近代化,精研中法关系,于外交文化、政治人物以至留法前驱有广泛深入探讨。亦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六年,即是学派领袖,众所推戴。
——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
第一辑 风云人物与思想轨迹
从斌椿到孙中山:论晚清国人铁路观的演变
一、引言
二、初乘火车——对现代科技的绝妙赞赏
三、“开眼看世界”先驱者的铁路观
四、孙中山的铁路观
五、结语
从严复到孙中山:论国人对自由观念的诠释
一、引言
二、“自由”定义浅释
三、中国史上的自由观
四、西方史上的自由观
五、国人对西方自由观的诠释
六、孙中山论自由
我心向明月——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
一、与哈定政府的一段过节
二、关余交涉与美国态度
三、孙中山北伐与美国
北伐初期蒋介石的日本观
一、前言
二、对日本观感
三、论评日本政治家
四、中日关系的重大转折
五、结语
敌乎?友乎?蒋介石对日本的爱恨情结
一、前言
二、中国人对日本的爱恨情结溯源
三、孙中山的日本观
四、蒋介石对日本的爱恨情结
五、余论
吴稚晖与里昂中法大学之创设
一、前言
二、海外中国大学的倡议及其回响
三、招生过程与学生来源
四、创校初期的内忧与外患
五、结语
新论民初旅欧教育运动
小引
一、发起动机
二、创办者的共同特质
三、鼓吹到法国留学的理由
结语
第二辑 上海风华与苍桑
近代上海人的消费习性与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二、晚清奢华风气鼓励了消费
三、广告花招刺激了消费
四、娱乐休闲带动了消费
五、结语
民初上海商人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以棉业巨子穆藕初为例之讨论
一、前言
二、穆藕初的生平简历
三、穆式现代化经营理念产生的时空背景
四、穆氏的企业经营理念
五、结语
抗战初期上海对变局的肆应
一、引言
二、文宣与动员
三、民间武力对抗
四、另一种形式的“敦克尔克”
五、结语
第三辑 殖民与中法越三角关系
安邺与中国
一、引言
二、家世与教育
三、堤岸的黄昏
四、探航湄公河
五、安邺与红江
六、安邺在中国
七、北圻问题的由来
八、安邺在北圻
九、安邺对中国的认识
十、结语
十九世纪法国的殖民主张
一、引言
二、法国地理学会的影响
三、经济学家的鼓吹
四、其他护卫者的声援
五、结语
茹费理的殖民思想及其对华政策(1880–1885)
一、引言
二、茹费理的家世、教育及生平略历
三、茹费理的殖民思想
四、茹费理的对华政策
五、议会舆论的反响
六、结语
从北圻到中国:19世纪一个里昂商人的殖民观
一、引言
二、毕拉的家世及其教育
三、东方经验:从上海到横滨
四、为殖民扎根:从马赛到海防
五、经营北圻,开发南中国
六、结语
阮述《往津日记》在近代史研究上的价值
一、《往津日记》的发现、注释与出版
二、阮述的生平与使华动机
三、《往津日记》所载的旅程与重要活动
四、对沿途城市的印象
五、与王韬、伍廷芳等人的交往
六、参观洋务新政心得
七、对中法交涉的悲观看法
八、结语
抗战时期的中法关系
一、假道越南运输问题
二、中法军事合作问题
三、承认汪政权问题
四、结语
第四辑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两岸对近代中国史研究之比较与合作之展望
一、前言
二、主观条件之比较
三、史学研究本身之比较
四、客观环境之比较
中法关系研究之回顾
一、引言
二、档案与回忆录的出版
三、专书与论文的成果
四、结语
回顾与展望:近二十年来台湾的华侨华人研究
一、前言
二、重要研究机构
三、重要成果
四、回顾与展望
孙中山与列强关系——六十年来台湾学界研究之回顾
一、前言
二、研究的奠基工作——史料搜辑
三、研究之回顾
四、结语
《四分溪畔论史》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挖掘。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探究了那些被时间洪流掩埋的时代脉络和潜藏的社会动力。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剖析,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出其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历史转折点的解读,他能够精准地指出那些关键的节点,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种宏观视野和洞察力,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作者的论述常常能够启发我,让我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也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大概就是历史学的魅力吧,它能够穿越时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评分《四分溪畔论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全新的思考方式。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他提出的问题常常发人深省,引导我去审视那些被忽略的视角,去发现那些被隐藏的真相。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仿佛他正是说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这种智识上的互动,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享受的部分。作者的观点独到,见解深刻,常常能突破我原有的思维定势。他并没有试图说服我接受他的观点,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证据,引导我去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多元,也更加珍惜每一次阅读带来的智力上的挑战和成长。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挑剔的读者,尤其是在阅读历史类书籍时。很多作品会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显得不够可信。《四分溪畔论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并且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时,对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服饰、生活习惯等细节都有着生动的刻画,这使得整个历史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展开,极具画面感。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执着追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信不疑,并且获得了极大的阅读满足感。它让我相信,历史并非是模糊不清的过去,而是由无数生动的细节构成的一幅幅真实画卷。
评分翻开这本《四分溪畔论史》,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如诗如画的标题。立刻,我的思绪便飘向了那遥远而宁静的溪畔,仿佛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看到古往今来的人影在溪边来回穿梭,留下历史的印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漫游。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都极具感染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风雨,一同感受悲欢离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宏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史料变得有温度,有血肉。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人性。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历史书籍难以给予的,也是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的关键所在。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老实说,初拿到《四分溪畔论史》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我曾阅读过不少历史著作,有些过于枯燥乏味,有些则过于主观臆断,很难找到真正引人入胜且严谨的作品。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性的叙事之间找到了绝妙的平衡。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它们串联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辩证思维,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呈现出多维度的视角,避免了单一化的解读。这种对历史的多重理解,让我对许多曾经固有认知的事物产生了新的认识。书中的论证过程也十分清晰,逻辑严密,仿佛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如何解读,这种求知欲的满足感,是阅读的巨大乐趣。
评分《四分溪畔论史》是著名史学家陈三井先生多年思想的结晶,论述了孙中山、蒋介石、严复等人的思想轨迹与历史作用,以及上海近代化历程、法国殖民与中法越三角关系等史事,为反思百年中国的变迁提供参考。性价比非常高!书质量很满意! 算上各种优惠券,折算下来大概10元一本。在京东买书的好处就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对书籍不是特别急切的话,可以等待京东出优惠券。一般来说优惠券最大的力度我见过的是有全场满200-80的东券,更犀利的是,还可以叠加一些京东诸如买满6本减最低价2本、满150立减50等待立减活动。非常的超值!!下面关于这本书和这一类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同样是作为启示录式作家,德里罗的性格比较温和。虽然意识到了科技、信息和资本盲目扩张造成的破坏力量,但他并没如科马克·麦卡锡(《老无所依》作者)那样激烈地愤世嫉俗。他只是以毁灭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和人性,从中写出垂训世人的小说。他对文学的感化力量抱持一定的乐观倾向。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是德里罗的代表作,他之后的小说风格依旧,乐观精神依旧,但已不太容易达到此书的规模和深度了。(已刊新京报2013.5.25)
评分陈三井论文集
评分尽管德里罗被称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很久以来只维持着一群忠实的读者,但他的书明显是为公众而写。他总以全景式目光俯视美国人的生活,不仅对电影、电视、街头涂鸦等大众艺术保持最敏锐、最前卫的直觉(比如小说《欧米茄点》);也对现代科技保持机警的批判意识,比如使他声名鹊起的《白噪音》。“9·11恐怖事件”之后,他写了一本小说《堕落的人》,其意在普及大众对突发恐怖事件的防范能力。他觉得作家比普通民众的认识更敏锐,因而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警醒职责。
评分活动很给力!送过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中国与日本壤地密接,历史上精神物质之关系至深且切,论其情谊,俨如兄弟。”
评分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比如“杂种”和老黑狗斗智,与巨犬们斗勇,几次落入“十三号”的魔爪又机智逃脱,直至孤身斗群狼的壮举,无不是一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们会为阿蓬的机智、勇敢、忠心以及不屈不挠、不畏困难,在逆境中艰难成长为一条优秀牧羊犬的曲折故事感动;会为狼妹的狼性和人性交错揪心,为小猪皮实的不幸深感怜悯和可悲;也会痛恨宠物场老板的贪婪和十三号驯养员的冷血冷酷。
评分作者唐·德里罗1936年出生于美国意大利裔天主教家庭。小时候痴迷于体育广播,经常模仿播音员。二十岁之后开始阅读对他影响巨大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弗兰纳莉·奥康纳和海明威等,这些作家教给他观察世界的方式。在创作形式上,他更喜欢师法欧洲战后那批卓越的电影大师如安东尼奥尼、伯格曼、戈达尔和特吕弗等人。他那将自己深深隐藏在冷静、细致的观察之下的叙述技巧,会让人联想到安东尼奥尼那种总是悄悄地潜到被摄者的鼻子底下,并随被摄者的心理而运作的极其冷静的摄影手法。
评分据唐·德里罗自己披露,他创作时总是等到故事里的形象成熟到要从他的头脑里滑落出来才开始动手写。因而他的情节很有镜头感,但是有些章节既没有写出人名,也没有时间点,只是两个人在那里无头无尾地聊天,聊他们两人(和他们的熟人)才清楚的事实。作为影像,我们可以立刻明了他们是谁,在聊什么;作为文本,只通过两个字“他”或“她”,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读者不想挑战难度,可以看完序幕,从第六部看起,先理清人物关系。而那些执意从头看到尾的人必定会重头再看一遍,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会明白所有的叙述都是清楚的,先前那些让人如坠云雾的情节片断实际如蜻蜓点水一样轻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