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经典作品集(逝世20周年纪念版)。
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直指生活的赤裸真相。他是《皇帝的新衣》里的小男孩,在大多数人沉默的时候,他选择了做发声的少数。
《沉默的大多数》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本书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001 沉默的大多数
015 思维的乐趣
025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032 知识分子的不幸
040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046 积极的结论
055 跳出手掌心
061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067 论战与道德
073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078 我看文化热
080 文化之争
084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087 极端体验
090 洋鬼子与辜鸿铭
093 我看国学
097 智慧与国学
104 理想国与哲人王
109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112 百姓·洋人·官
115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118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123 人性的逆转
130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133 有关天圆地方
135 优越感种种
138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144 肚子里的战争
147 椰子树与平等
150 思想和害臊
153 体验生活
156 皇帝做习题
159 拒绝恭维
163 关于崇高
166 高考经历
169 盛装舞步
172 有关“错误的故事”
175 迷信与邪门书
179 科学与邪道
182 科学的美好
沉默的大多数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作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前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纷争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前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肖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看过《铁皮鼓》的人都知道,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我现在当然能同意往别人的水壶里吐痰是思想不好,境界不高。不过有些事继续发生在我身边,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胎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教坏。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话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说当年和朋友讨论肖斯塔科维奇,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我为什么就一声不吭—朋友倒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我怕他挑我的毛病。
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教室,开始接受话语的熏陶。我觉得自己还要早些,因为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郎。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除了怀疑话语,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时,在课桌后面一坐下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支,后面有橡皮头。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到木头笔杆以后,软糟糟的没什么味道,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着吃。终于把整支铅笔吃得只剩了一支铅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我说到的这些东西,有些被吃掉了,有些被啃得十分狼藉。这也是一个真理,但没有用话语来表达过: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除此之外,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含蓄。而含蓄是我们的家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所以听到别人说我们多么幸福,多么神圣,别人在受苦,我们没有受,等等,心里老在想着: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当然,这不是说,我不想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我是这么想的: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沉默的大多数(20周年纪念版)》,我真的算是等了好久了。当初接触到它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书里那些直击人心的文字,像是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许多困惑。当时就觉得,哇,原来还能这样思考问题,原来我内心的那些犹豫和不安,是如此的普遍,又如此的……真实。20年过去,我的人生也经历了不少跌宕起伏,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稍稍清晰,那些曾经让我反复咀嚼的句子,现在再读来,又有了新的体会。有些道理,年轻时是“听了觉得有道理”,现在则是“经历了才懂得”。它不像那种纯粹的励志书,给你打鸡血,而是更像一位温和的长者,不疾不徐地跟你聊生活,聊人性,聊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却又无法摆脱的困境。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一个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的角落,安心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魅力,不华丽,却字字珠玑,很多表达方式,至今仍然是我学习的范本。我特别期待这次的20周年纪念版,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新的惊喜,比如增加的篇章,或者作者的新后记,能让我看到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及那些不变的东西。
评分我一直觉得,有这么一类书,它们不像快餐读物,读完就丢,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这本《沉默的大多数(20周年纪念版)》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用猎奇的标题吸引眼球的书,内容也绝不是“教你如何在三天内暴富”之类的空洞鸡汤。相反,它有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去思考,去审视。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那些被我们忽略,或者不愿去承认的普遍人性中的弱点和挣扎。这种洞察力,既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又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20周年纪念版,我关注的不仅是内容的更新,更多的是它是否保留了原有的那种精神内核。我希望它依然能给我带来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那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多一份从容和清醒。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陪伴和滋养。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知道《沉默的大多数(20周年纪念版)》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正处于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期,感觉很多事情都让我无所适从,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焦虑。偶然间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片段,就被它那种不回避现实、直面困境的态度深深吸引。它不像很多书那样,给你描绘一个虚假的完美世界,或者告诉你一些“成功秘籍”,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去探讨那些我们常常藏在心底的、不那么光鲜的真实。我总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里。这次20周年纪念版,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更多关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思考。因为在我看来,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属于这个群体,我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们构成了社会最广大的基石,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平凡人生,同样值得被看见和被理解。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在认真地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20周年纪念版)》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味。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声音轰炸的时代,喧嚣、浮躁、功利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沉默的大多数”,仿佛代表了另一种存在,一种不那么张扬,却真实而普遍的群体。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冷静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2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这本书能够走到今天,并且推出纪念版,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在这20年里,作者对“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观察和理解。我希望这次的纪念版,能够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基础上,为我们展现更多跨越时代、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部分。
评分对于《沉默的大多数(20周年纪念版)》这本书,我保持着一种既熟悉又期待的心情。熟悉,是因为它曾经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它所探讨的那些关于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孤独与共鸣的议题,至今仍然是我思考的起点。那些朴实却充满智慧的文字,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期待,则是因为20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切都发生变化,也足以让一些永恒的东西愈发闪耀。我希望这本纪念版,能够带给我一些新的惊喜,或许是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新解读,或许是那些曾经的思考在时间的冲刷下,呈现出更深刻的哲学意味。它不卖弄概念,不玩弄技巧,而是用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一次重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对方的指引下,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坦然地拥抱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书的质量还可以,赞一个,快递包装有待改正。
评分越看王小波的书就越喜欢他这个人,书的内容不错,有思想,大爱呀,书质量不错,喜欢这个版本...
评分《沉默的大多数》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
评分很喜欢、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王小波三部曲,沉重的不仅仅是书本的重量!!谢谢京东小哥,我很喜欢,非常棒!!!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封面是硬皮包装易于收藏,印刷清晰,质量很好
评分速度很快,快递服务很好。书是正版,有点磕到了,总之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