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集(全兩冊)

對山集(全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康海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現當代詩
  • 中國詩歌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魯迅
  • 雜文
  • 散文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35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75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學者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頁數:780
字數:8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對山集》今存多種版本。本書以收羅較富且經多位名傢慎加選校的萬曆本作為底本,集嘉靖以來的六種版本,加以校勘、整理;並輯得萬曆本所佚之文57篇、詩253首,為目前搜羅康海詩文較多的版本(共有文405篇、詩1419首)。本書雖為“校點本”,但為方便讀者瞭解、研究康海之交遊及思想變化等狀況,校點者不惜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對集中詩文撰作時間及其有關人物、背景,盡可能做力所能及的考證和注釋——這是不同於它種“校點本”之處。

作者簡介

康海,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傢。他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是明代文學革新運動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同為開創時的領導人。《對山集》是他的詩文集。
金寜芬,筆名凝雰、張卉等,女,義烏廿三裏人。1933年7月生於南京。1948年鼕迴義烏就讀於義烏中學,1949年5月初中畢業。後進南京 二中高中部,1950~1956年先後在南京華東革命大學、江蘇省城建局等單位任乾事、秘書等職。l956年考入北京俄語學院繼續學習,1957年轉南京大學中文係,1962年畢業。1962~1978年,在北京女十二中任語文教師。1978年春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現為研究員,中國戲麯學會理事,中國老教授協會全員。已於1993 年退休。

目錄

上 冊
前 言/Ⅰ
凡 例/Ⅰ

對山集
捲一
製策一篇/3
  廷對策/3
捲二
賦七篇/9
  夢遊太白山賦/9
  嘆潦水賦/11
  憫誌賦/11
  觀漲水賦/12
  彆知賦/12
  後彆知賦/13
  止酒賦/13
捲三
古詩十二篇/15
  迎神湫歌二首/15
  祈雨歌二首/15
  秦侍禦鸚鵡圖/15
  悔過詩/16
  貽鳳麓子/16
  送閻公甫/17
  贈楊秉衡/18
  太白操/19
  當歌絕弦/19
  握手歌/19
雜調十五篇/20
  能官行/20
  夾河戰/20
  寜郭尉/20
  雁門太守行/20
  古倚歌/21
  雉鳴麯/21
  送楊用之還武功/21
  涇野子與餘居既數日,陟降原隰,臨眺川陸,二美具集,百情
    鹹暢。辛醜之夜,宴歸學宮,風雨忽作。因秉燭相對,慨然
    興懷,擊築長歌。悲婉激壯之聲,古之誌士未之能或先也。
    因倚而和之如此,固已愧涇野子之所陳矣/21
  與呂子發滸西/22
  同仲木往滸西彆業/22
  相逢行/22
  嘆息歌/22
  楊白花/22
  古彆離/23
  古邊城麯/23
捲四
五言古詩五十七首/24
  觀史/24
  三年/24
  投壺聯句/24
  十月十一日病中示婦/25
  病已二日又作,皆視舊作增劇,醒後再成/25
  贈萬斛/25
  謁綠野書院/26
  長寜留彆餞送親友/26
  鹹陽榖濟元傢宴集/26
  華州書懷/26
  華州對少華山/26
  華州寜山寺作/27
  潼關早發/27
  峽石逢正夫武選/28
  馬三丈於懷慶宴予/28
  劉安陽剋紹晝錦堂宴集同敬夫翰長聯句/28
  鄴城同諸公於趙王府宴/29
  朝退避雨瀋澄甫逆旅就酌/29
  夢故鄉親友/29
  即事/29
  樓上麯/29
  同段德光夜酌/30
  雜興二首/30
  觀漁梁/30
  辛未元日/30
  觀刈麥/30
  窮居/31
  懷呂仲木、鬍孝思兩君子/31
  離詩二首答東岡先生/31
  聞王敬夫消息/32
  有所思/32
  暮春與張朝聘雨中夜坐/32
  歸自長寜道中懷子衡/32
  在滸西彆業聞呂子仲木見訪/33
  同仲木謁後稷祠/33
  同仲木謁橫渠先生祠/33
  二月二十八日同呂子過武水聯句/33
  雨中獨坐三首/34
  扶風道中/34
  新寨佛堂柬楊子/34
  過馬援廟/34
  扶風詠懷古跡/35
  步齣城西門/35
  苦寒行/35
  至終南/35
  望神林寺/36
  西嚴村/36
  風/36
  泛舟至終南/36
  東原瞻眺/37
  同諸君於良璧園亭集答時濟/37
  壬辰元日/37
  十月一日書懷/37
捲五
五言古詩五十二首/38
  同承裕、升之過滸西彆業/38
  元日同諸弟宴東序/38
  硃升之祖德詩/38
  四月七日雨中同文浮山坐酌/39
  子卿泣彆圖/39
  贈用昭/39
  近山尚書莊上/40
  哀王朝列/40
  哀王中憲/40
  悲哉行/41
  短歌行/41
  思歌行/41
  易歌行/41
  寄伯循/42
  示昭胤/42
  有感/42
  讀史二首/43
  寄溫民懷/43
  用昭東歸華山率爾有懷二首/44
  首山行/44
  贈彭尚書濟物北上三十韻/44
  詠懷/45
  德充弟至/45
  清溪老人歌/46
  長寜望先塋作示諸弟/46
  得弟德充書/47
  往盩厔訪王子明叔/47
  燕明叔沜東亭子/47
  盩厔喜太微至/47
  馬融洞/48
  石上小酌/48
  滸西喜明叔、孟獨二君子過訪/48
  漆川西沜彆張子太微/48
  發車/48
  下經颱書土地祠柱/48
  於土地祠迴磴望太微峰/49
  上善池碑陰走筆/49
  寄題高德章微齋/49
  同楊宗文、張用昭南齋小酌/49
  遊觀田園/50
  於高陵壽明叔初度/50
  長安臥病/50
  病起/50
  晴/51
  答仲木/51
  送承裕/51
  十四夜見月/51
  初雪有懷/52
  贈石泉中尉/52
  送袁解夫還盩厔/52
捲六
五言古詩七十五首/53
  與仲木夜坐二首/53
  世爵堂燕仲木/54
  同仲木園林瞻眺二首/54
  湯泉道中二首/54
  謁橫渠先生祠/55
  雨中懷仲木/55
  楊子寶穡堂/56
  有懷於鵬/56
  張甥之榘自華西來省予,與之開尊夜坐,辭以闢酒數月。之榘
    少年,英妙勵誌若此,誠已罕矣。因賦詩贈焉/56
  答都人/56
  送羅山人/57
  詠懷二首/57
  同馬公順渡渭/57
  從象峰北崦下望普緣/57
  滸西同明叔小酌二首/57
  送灤江中丞西勘/58
  戲呈明叔/59
  喜薑君锡往過/59
  予治生乏理,遘歲弗調,積雨滂溢,牆柵畢隕,曦光不臨,濘淖
    如故,闆杵未謝,傾圮應手。雖時澤使然,而覽事增情,懷抱
    彌惡,間有微吟,旨不稱律,當楮長息。而乙巳夜與兒栗靜居,
    嘆子長之博遊,傷仲宣之遐眺,復占一章,錄付存壁,爰釋我
    憂,匪真省玩/59
  寶穡堂二首/60
  與駱生談玄/60
  寬用昭。用昭喪內,予與同戚,賦此寬之/60
  同用昭自華州南郭往西溪61
  夜發/61
  洪川柳浦斜眺/61
  將往彭麓,德充攜酒餞之滸/西61
  示王劉二君/61
  彭麓夜酌/62
  觀禾/62
  中夜二首/62
  悼張之榘三首/63
  宿渭源裏/64
  郭廟答餞送諸公/64
  靈寶縣北渡解州,酬餞送諸君子/65
  行至麯裏見杏花/65
  登山/65
  於條山絕頂下解瞷梁/66
  解梁書院四首/66
  贈寒泉中尉/67
  贈灤江公十首/67
  鞦夜宴符園十四首有序/69
捲七
五言古詩五十三首/72
  飲酒二首/72
  東原晚歸/72
  罨翠樓聽歌/72
  答德充/73
  臨潼逢孟舉人/73
  長安病瘍答郭侍禦/73
  白石樓/73
  送呂幼通入京師/74
  飲酒/75
  整藉/75
  正月二日謁唐山塋/75
  謁長寜先塋和德充/75
  植樹/76
  望拜掃者效宣城/76
  同諸公過滸西/76
  九日滸西集/76
  滸西贈彆明叔三首/77
  步過滸西與諸弟宴/77
  滸西遊覽/77
  與孟獨、承之飲世爵堂/78
  再宴世爵堂/78
  沜東眺望/78
  登罨翠樓眺望川原/79
  經漆村覽有邰古跡/79
  渭河泛舟/79
  宴彭麓山房/79
  同濛溪眺仙遊潭/79
  丁亥春與王、孟、桑三君子同德充宴集/80
  贈唐明府二首/80
  雷雨/80
  五月二十二日栗死逾旬,僮子以其所為詩三捲及雜集迴文稿呈
    覽,悲悼之餘,令之繕寫成帙,用寄沜陂先生為栗較定,將
    圖入梓,漫成二詩以寫予懷/81
  十月十日/81
  寄鬍承之/81
  行年/82
  寄太微/82
  示孫逸人/82
  再浴郿塘/82
  和六甥石室納涼二首/83
  石室漫興示六甥/83
  岩阪小酌/83
  贈羅員外/84
  贈任主事少海/84
  尹之先畫竹/84
  長安彆熊侍禦子修/85
  送尹員外之先/85
  夢中麓子/85
  聞涇野先生轉祭酒/86
捲八
七言古詩四十四首/87
  丈夫行贈榖濟元兄令巴蜀/87
  送孫鏜鏜狂生也,熏沐謁予,因以箴諭/87
  相思行/87
  送馬天瑞還京/88
  元夜見晉歌者辛寶、賈謐、賈騰/88
  鞦風詞/89
  贈王顯之/89
  寄劉朝宗氏/90
  邯鄲美人歌/90
  鞦雨吟/90
  送劉伯序/91
  送吳慎之令銅梁/91
  寄張士元/91
  王仁瑞梅花詩/92
  喜王郎再過/92
  從軍行/92
  驄馬行/93
  鞦雨嘆四首/93
  寄滕子衝/93
  李節婦歌/94
  聶孝婦歌/95
  雲將軍畫水歌/96
  丹廬篇三首/96
  十九日即事/97
  十六日聞張甥之榘訃/97
  四月三十日雨示德充/98
  有所思/98
  西溪醉歌/98
  東山圖/98
  聽韓景文彈琵琶/99
  蜀山峨峨/99
  傷軹/100
  瑞州太守行/100
  送席給事彖判夷陵/101
  席侍禦過予,言乃兄方伯公少時夢涪江漲落得碑刻曰“三仲聯芳”。
    未幾方伯公登第,又二年季弟給事君與侍禦君相繼亦第。位既
    顯頎,名復芳烈。夢之足徵有若是者!因群公之賦倚而賦之/101
  青門歌/102
  世爵堂宴欹湖子/102
  憶昔行/102
  玉女泉/102
捲九
七言古詩四十五首/103
  將餞明叔值公垂至不果先寄明叔/103
  華山篇/103
  岐東宅聽歌/104
  疆場春/104
  題王秀纔牡丹圖/104
  夜宴孝夫宅/105
  南溪泉池歌/105
  閻傢渡同呂、王二君作/105
  南墅草堂/106
  陌底/106
  王總製維綱凱還歌/106
  春莫嘆/107
  答太微滸西行/107
  沜東藝圃/107
  九月十九日步過滸西/107
  古人慎恒節行/108
  答趙翁/108
  雨晴/108
  費時懋竹屏歌/108
  送尹員外還蜀/109
  效賦長安美人歌/109
  短歌行/109
  送符上玉/109
  彆客/109
  晚行灞水/110
  華陰逢硃孔明、劉世常二子還武功/110
  順德彆錶弟拱辰/110
  真定王中丞院中有感/110
  擬短歌行/110
  催荷詩/110
  燕歌行/111
  硃門/111
  符上玉攜酒過滸西/111
  聞故人楊用之有書付鄉縣親友責望賤子,因成小詩自見/111
  雜詩/111
  與仲木陟武水登東原入韓店道中/111
  新寨佛堂奉謝餞送諸公/112
  扶風西原逢張丞邦彥、馮秀纔顯庸攜酒相遲因與痛飲樹下/112
  聽歌/112
  周公廟古楸行/113
  齣周公廟觀望終南山/113
  彆湯逸人/113
  夢遊天柱峰歌/114
  華州贈王二/114
  觀輿菜/114
捲十
五言律詩八十四首/115
  盩厔縣白龍廟明叔宴集二首/115
  即事/115
  送劉天澤官荊門/115
  八月初十日仲修見過/116
  釀酒/116
  答明叔、孟獨二子之贈/116
  懷太微/116
  雨中懷德充/116
  西原眺望/117
  渭南道中/117
  病中喜德一、德清兩弟來問/117
  答伯循/117
  有懷金可卿/118
  喜仲默至/118
  歲暮/118
  懷明叔/118
  六月十六日醫士湯貢之來訪,持粹夫二月十六日書,問訊委麯,
    末雲關中諸友猶得時會,此中知己甚少,煢煢獨處,懷抱可想
    也。感而賦此以寄王大敬夫/119
  彭麓山房和白坡提學與諸公見過之作/119
  中鞦喜明叔見過/119
  八月十三日得北山楊宗文書至,言於此月十一日生子誌喜/120
  再次客夜一首,柬明叔/120
  寄明叔/120
  夜坐三首/120
  有所思/121
  覽鏡/121
  寄北山/121
  耳聾次杜工部韻/121
  後稷廟/121
  綠野書院/122
  閑行/122
  閨思/122
  邀客/122
  對菊/122
  九月六日/123
  行酌/123
  客至/123
  吹笛/123
  清鞦二首/123
  漫成二首/124
  對客二首/124
  對月/124
  九日/125
  得渼陂子書/125
  次張闇夫見過之作/125
  同鬍世威坐話/125
  自丁多雨,纍月不至滸西,今忽晴霽得遂所懷,偶成/125
  雪後至滸西彆業,懷明叔/126
  送翟煉師入蜀/126
  坐五楸亭/126
  十日夜喜南川至作/126
  答孟獨兼問明叔/126
  小齋圍爐,次浩然韻贈太微/127
  同太微登稷廟觀眺/127
  十七日夜內宴/127
  夜酌/127
  送陳伯行赴高縣典史/128
  二月十一日同德充弟憩滸西觀杏花,因共小酌/128
  經符園/128
  贈應章方伯赴山西巡撫/128
  曉過汝言宅/128
  扶風訪張邦彥不遇/129
  龍尾阪/129
  夜坐聞歌/129
  道中見洛陽女子戲馬/129
  鳴岐宅同岐東宴集/129
  薛陸鎮望昭陵/129
  張村西原/130
  安陽屯徐傢少憩/130
  渡渭/130
  十六日南川月颱集/130
  望渭南/130
  過劉水部故宅/131
  望驪山懷孫天佑/131
  華清宮/131
  涇陽道中懷樊君/131
  望欹湖城東彆業/132
  滸西夜歸/132
  陌底彆徐伯傳/132
捲十一
五言律詩八十六首/133
  鹿苑懷太微/133
  望龍池懷汝濟吏部/133
  至薦福寺/133
  望鄠/133
  春雨亭與渼陂子閑坐二首/134
  水北山房作二首/134
  山寺二首/134
  過伊殿/135
  經暖泉宅/135
  十四夜白閣宅宴集,雨霽見月/135
  午霽發彭麓/136
  過春雨亭/136
  夜坐/136
  夢覺/136
  寄蔡承之二首/136
  禹夫攜酒過訪/137
  陂頭/137
  十二日早/137
  答太微贈予遊華山之作/137
  寄孫成夫/137
  華陰道中/138
  贈平田/138
  與太微夜坐/138
  臨川寺與鄠令王念覺夜坐/138
  至張氏莊/139
  再用渼陂韻答希大/139
  是日將晡,東榖方緻問於予,尋得延孫來報病且亟矣。亟趨
    胗視,則東榖已矣。追惟初戲,變成瞬息,九歲孤孫,萬
    年長計,舉目痛心,路人不堪,況此骨肉。口占短章,以
    識孤痛/139
  靈寶逢劉養和/140
  靈寶哭楊象先/140
  同徐文華、南汝澄夜集/140
  栗為許邀萬柳莊集,夜坐率爾有懷/141
  靈寶客邸逢慎之/141
  柳溪/141
  贈德章/141
  同仲木重至沜東作二首/142
  盩厔彆仲木/142
  元日於奉天謁邃庵先生/143
  二日醴泉道中/143
  於醴泉再彆邃翁/143
  自王官榖晚至延祚寺,呈謝、劉二君子/144
  同方山龍榖於延祚寺曉望五老峰/144
  五星湖同謝、劉二公泛舟/144
  寄題中尉南溪/144
  靜林寺彆張鞦官康甫、張侍禦運夫/145
  微雨獨坐憶德充/145
  春暮同捨弟德充、德一邀邦獻、通州季醇、朕吉、季鄰三進士及
    齊人天爵,同遊何秀纔凝之園林二首/145
  德充邀諸君洎予宴集北園作三首/146
  再過何園/146
  聞德充在北莊,詩以問之/147
  贈李煉師/147
  聞望之來/147
  江景/148
  二十七日邀諸公賞花,呈薑明府/148
  沜東亭子閑坐二首/148
  贈惠逸人子新/149
  三月四日自傢抵湯泉宿山亭/149
  湯泉亭子小坐/149
  直空寺/149
  石上獨坐/149
  步月/149
  寄彭將軍西寜守備椷也,兄弟列鎮,俱有將纔/150
  簡閻華州/150
  壬辰三月一日步過滸西看花/150
  贈相士戴鵠兼訊承之/150
  寄熊子修/151
  贈陳際豐/151
  王季鄰瀕行阻雨喜而賦此/151
  寄汝和之/151
  寄翟石門相國/152
  送陳益瑞/152
  九月二十一日德清祭唐山先塋/152
  奉天彆漁石司寇/152
  九日/152
  侯湘崖過草堂/153
  齣門/153
  與呂子同步沜東望雍原,次呂子韻/153
  滸西彆業同耿秀纔儒、叔弟河與呂子言彆/153
捲十二
五言律詩八十四首/154
  送熊彥卿使大同/154
  效賦觀妓/154
  三月十日書懷/154
  送人從軍/154
  六月三日聞大行皇帝訃二首/154
  三原道中望秦世觀莊/155
  沔池逢友人/155
  孟津樓子看河/155
  鄴城逢敬夫/155
  趙州道中見任敬之/155
  欒城逆旅/155
  涿郡早發/156
  良鄉望闕/156
  勸段、王二子飲酒/156
  贈王水部/156
  九日/156
  送彆/156
  雨中簡王獻可/157
  六月五日乘雨齣滸西,因邀用之觀山/157
  課耕/157
  立鼕/157
  飲酒/157
  寄德充/157
  懷李獻吉二首/157
  見霜/158
  中夜獨坐,有懷王大敬夫四首/158
  有懷楊三北山/159
  喜聞何大粹夫抗疏論事,因感述鄙懷/159
  夜宴觀妓/159
  將入城訪呂子/159
  和呂子韓店道中之作/159
  孟夏十六日符上玉、吳慎之、硃君樹三君子見過,因置酒坐亭上/159
  晚坐有懷王大敬夫/159
  有懷鬍嘉定季思二首/160
  逢楊鹹陽雲,過鄠曾見王敬夫已至/160
  將至岐山,逢田父指楊子彆業所在,喜而有作/160
  楊子席上/160
  自岐山還至扶風十裏亭子,為顯庸所邀/161
  夜夢王大敬夫/161
  再和東岡子席上二首/161
  送謝以中/161
  慎之宅同諸公集/161
  詠鬆/161
  同慎之、季醇及德清弟過故人陳三宅集,率爾感懷二首/162
  雪中二首/162
  除夕/162
  送牛允升訓導黔江/162
  寄硃升之/162
  送何子奇/163
  仁夫至得升之書,率然興感二首/163
  贈少華隱者/163
  晴/163
  聞箏/163
  此夜/163
  東渠/164
  八月十二日夜見月/164
  十四夜奉長洲公玩月懷德充/164
  十五夜不見月/164
  寄李宗易六首/164
  午坐對雨/165
  得德充書有感四首/165
  八月二十二日明叔至訪,予與捨弟德充東堂宴集/166
  送慎之澤官荊門/166
  送曹二慎之赴寜夏二首/166
  四月八日雷雨大作,蓋自正月到此始聞雷聲/166
捲十三
五言律詩八十八首/167
  普緣寺夜坐待月/167
  同諸君塔下看吳道子畫/167
  答汝溫中丞、承之大參、虞佐憲副三君子經予彭麓山房見懷之作/167
  贈聶東之/167
  書懷/168
  偶書/168
  寄介夫/168
  郭以方鳳榖彆業/168
  雲/168
  聞警夜者/168
  夢伯循/168
  聞用昭消息/169
  夢用昭/169
  邀虞卿/169
  三月初用昭見訪,東齋小集同賦/169
  東齋答張子/169
  再夢用昭/169
  雨中有懷呂大仲木/169
  是夜對月遲明叔不至/170
  十八與長州叔宴後還內,有感步月,仍疊前韻/170
  文彥彬過予/170
  命妓/170
  明叔晚至滸西,適大雨如注。予無雨具不得奉陪,寄此二詩/170
  二十三日夜同明叔東齋小酌二首/171
  問粹卿/171
  八月二十四日雪,柬明叔二首/171
  彆明叔三首/171
  夜坐憶南川五首/172
  喜虞佐過二首/172
  寄伯循/173
  醉書示栗等二首/173
  采藥/173
  送客/173
  哭劉漢英/173
  郊行/173
  暮歸/174
  聽歌/174
  寄敬夫/174
  鳴岐宅集/174
  夜坐聞歌/174
  戲北山子三首/174
  望乾陵/175
  經秦莊襄王墓/175
  過愛鬆宅看花/175
  到傢示南川/175
  渡渭/175
  懷李二獻吉/175
  再讀渼陂之作/176
  夜入旅次/176
  彆女/176
  贈無涯子二首/176
  雨霽望少華山簡公望/176
  贈欹湖子/176
  說經颱/177
  普緣寺塔下/177
  華陰道中望嶽,見南岡使/177
  嶺底鋪/177
  桃花洞同呂子暨蘇解州、三王上捨、丘舉人集,二月二十五日也/177
  靜林寺同呂子及王、丘四子集/177
  王官榖簡王、丘四子/177
  答客/178
  平生/178
  南川自盩厔歸以詩問之/178
  再經德充園林/178
  園亭夜歸聞諸君餘興不已謾成/178
  送侯應乾還山居/178
  贈彆德敷參戎往肅州/178
  贈惟裕二首/179
  八月三日雨,至初六猶雨,因緘南川/179
  八月五日夜坐/179
  贈甘公纔還內江/179
  送呂九川/179
  寄題西軒/180
捲十四
五言律詩六十七首/181
  元宵與德一夜話/181
  十九南川攜酒見過/181
  三日遇雨/181
  符氏崖峒小酌/181
  及符氏沜園觀望/181
  送許廷美方伯赴浙/182
  贈趙惟誠二首惟誠名敕,內江先生子也/182
  齣東原/182
  答德充/182
  送丁原德往河南二首/183
  寄李仲南/183
  贈端侍禦還京二首/183
  答熊子修侍禦/183
  宿聖壽寺有懷子翀/183
  九日懷王大敬夫/184
  賞花遇雨/184
  二十五日時濟法曹、明叔周至二公見訪,雖賦昵極,周一旦
    解攜,悵惘何限,因賦小詩見懷/184
  滸西山房同東榖夜坐七首/184
  九日同長洲叔及諸弟滸西登高二首/185
  同王尊師過滸西/185
  醉後/185
  亭上作呈客/185
  八月十八日雨後過草堂二首/186
  答太微夜坐之作/186
  滸西賞花杏花亭小坐/186
  謁後稷祠/186
  謁唐太宗皇帝祠堂/186
  次韻襄陽《澗南即事》/186
  榖口亂石小坐/186
  呈北山/187
  立春日臨鏡戲成三首/187
  八月十四日往滸西遊覽/187
  馬嵬道中逢許由之/187
  渭南邸捨夢亡妻二首/187
  梣兒痘痊/188
  送劉遠夫往蜀/188
  十三日同雲夢、南裏、川及二甥於沜東集/188
  送尹長史/188
  贈馮文旭秀纔/188
  積雨/188
  李臨洮祠/189
  西岩石室與李侍禦飲/189
  戊戌除夕/189
  春日贈劉嵩陽二首/189
  送鳴岐/189
  彆南溪/189
  送周愚齋/190
  臨潼逢芹山笑齋/190
  報呂幼誠/190
  夜坐/190
  十四日夜谿田、涇野至,對月有感二首/190
五言排律十一首/191
  送馮二時宜丈還鄉/191
  送澄甫/191
  送蘇明府天秀赴榆次/191
  鞦興/191
  得涇野書兼聞君锡雲,留都士類尊承之盛,感而賦此/192
  送謝給事左遷雲南典史/192
  十四日得捨弟德充消息/193
  奉壽東原老先生/193
  寄仲木/193
  寄佩玉/193
  送王伯聲/194
捲十五
六言律詩五首/195
  與欹湖子過龍潭小坐,西望見東榖子方從坡道馳下/195
  北山庭內望月二首/195
  零口西堡望見驪山/195
  普緣觀眺次仲默/196
七言律詩七十五首/196
  寄李承裕二首/196
  寄李孟弼/197
  獨坐/197
  鞦意/197
  聞王大敬夫將至/198
  行次渭原裏遇雨/198
  九日晡聞禹學將至,喜而有作二首/198
  玉女洞/199
  從仙遊行入黑水榖五裏草房凹/99
  華州張子梅花亭小酌二首/199
  留彆太微/200
  送馬公濟/200
  答用昭、德光/200
  悼於鵬亡妾/201
  雨中柬王二拱之二首/201
  十六夜次韻/201
  憶昔/202
  破悶/202
  二月十二日喜雨/202
  涇西村見野老邀食/202
  過渭川草堂/203
  看山草堂同聶彆駕東之小集/203
  薦福寺答隆吉、汝公、孟獨三君子宴集/203
  薦福寺將發,值欹湖、太微二子來餞/203
  駝峰絕頂眺望在岐山/204
  第一關,次聯句韻上邃庵先生/204
  望希夷峽/204
  華州臥病,贈東四侍禦二首/204
  夜抵鄠杜/205
  趙使君後堂同東榖、太微、太華諸君子集二首/205
  答希宋侍禦雨中見懷/206
  樓觀二首/206
  九日同東侍禦、閻華州支倅於石橋郵亭集二首/207
  郭侍禦於移山潭宴王侍禦同東侍禦集/207
  靈寶渡河答餞送諸公/207
  雨中獨坐,邀南川過東堂小酌/208
  贈上玉北上入選/208
  除夜/208
  送王郎中還三河/209
  寄幸庵/209
  寄壽李南莊尚書/209
  莊上獨坐/210
  三月初九日過滸西看牡丹二首/210
  西園眺望/210
  初八日候諸公不至,同岐東、南川於滸西賞花,各賦七言律二首/211
  沜東宴集值風雷大作/211
  彭麓山房答太微見候/212
  奉天逢錦夫、望之、汝公三君子/212
  中鞦/212
  十月五日作/213
  酬郿丞羅子/213
  山居/213
  寄孫岐山/214
  滸西道中見落花,示同遊三子/214
  試筆/214
  即事/214
  三原拜馬處士丈/215
  華州夜坐/215
  華州逢焦視遠還盩厔/215
  華陰同李侍禦望嶽/215
  陝州望平陸/215
  謝宗易雨中之作/215
  李宗易亭子/216
  二十一日與吳二小集/216
  寄蔡承之/216
捲十六
七言律詩七十六首/217
  送空同子還山/217
  聞仇將軍進伯/217
  醫官傢兄同太學捨侄攜酒過滸西山房/217
  日暮登唐山/217
  西城雪霽/218
  答王子衡/218
  和仲木底張道中之作/218
  答硃升之/218
  有懷淩谿子/218
  醉後與符上玉坐滸西彆業/218
  答何仲默見寄/219
  楊子彆業洞中/219
  夜同李給事覽眺楊子彆業岩榖/219
  徵酒鄰翁兼呈隱居諸子/219
  寄張汝霖/219
  送王士英/219
  四月十七日予在解梁夢北山子,是日北山子初度/220
  寄東氏兄弟/220
  田園漫興/220
  送蕭汝弼/220
  戲文浮山/220
  寄近山尚書/220
  戒裝/221
  命酒/221
  有客/221
  遣興/221
  晴/221
  再寄李承裕/221
  再寄李夢弼四首/221
  醉後/222
  雨中同於鵬夜坐/222
  寄明叔/222
  南齋/222
  初度日/223
  北山中丞過訪,喜聞近山尚書消息/223
  懷北山子四首/223
  永壽王小山宴集/223
  元日/223
  十七日早晴,呈常洲傢叔兼懷捨弟德充/224
  作屋/224
  破悶/224
  馮秀纔為予畫像成,薑明府攜酒見過/224
  岐東亭子謝諸公飲餞二首/224
  得粹夫書/224
  看山草堂同東榖子閑坐二首/225
  對雪簡東榖先生/225
  華州逢初度答用昭/225
  寄陳文相憲伯/225
  除夜與德充陪王中丞惟忠宴東堂,聞事有感/226
  二日同德充、德一拜東原先生/226
  滸西宴二首/226
  符園對月/226
  王明叔東榖草亭/226
  贈王念覺/227
  壽張捨人父封君/227
  莊上獨坐/227
  三月三日獨步滸西,寄北山/227
  登山/227
  甲午元日/227
  送於瑩中都憲/227
  送崔懋言參政/228
  醉贈劉遼州靳成都吳新鄉/228
  寄西河易中丞/228
  送石門行邊北還/228
  次答石門相國二首/228
  九日風雨,予亦抱病,奮然有作/228
捲十七
五言絕句一百二十六首/229
  丁醜歲十月一日得伯循書,將以是月見訪,得五首/229
  答太微沜東之作四首/229
  題畫/229
  普緣道中戲太微四首/230
  與宗文夜坐/230
  贈湯貢之湯號閑雲/230
  渡渭南望二首/230
  吳歌/230
  右麯二首寄渼陂子/230
  北山庭前竹石各賦一首/231
  用昭宅看牡丹三首/231
  山中夜歸二首/231
  嘲希宋齣妓二首/231
  畫二首/231
  彆公望三首/232
  雜賦符園景物十首/232
  驪山次壁間韻留寄於騰遠二首/233
  少年/233
  送彆/233
  奉迎長洲叔泊諸昆弟賞花,值雨不果二首/233
  杏花亭小坐/233
  柳下觀棋/234
  渡漆二首/234
  鳳麓宴集四首/234
  聞笛三首/234
  歸牧/234
  彆雨山/235
  昔往/235
  鳳泉夜歸二首/235
  自鄠冒雨抵傢/235
  王典簿畫魚/235
  孫方伯青芥、白芥畫二首/235
  贈李獻吉往靈夏餉軍十首/236
  病起雜詩十首/236
  長寜留彆秦太守/236
  馬嵬道中逢林幕來餞/236
  晚趨宜溝/237
  夜抵俞氏宿/237
  賦所見二首/237
  嘲用之/237
  有懷粹夫/237
  和呂子雲槐精捨見憶之作/237
  賦得古意二首,示扶風趙秀纔/237
  滸西亭子四首/237
  子夜歌十首/238
  古彆離二首代上玉內寄/238
  贈鳳麓還西鄉二首/238
  次韻答彆公望二首/238
  對山草堂宴張太微、鬍濛溪、徐洞仙諸君子四首/238
六言絕句十首/239
  夜與南川對月二首/239
  觀岩下花柳四首/239
  渡渭二首/239
  東希宋宅西亭子宴集二首/240
捲十八
七言絕句一百四十三首/241
  飲酒樂二首/241
  彭麓山房漫興七首/241
  即事/241
  汝誠至四首/242
  寄獻吉/242
  於滸西同公順兄小酌二首/242
  扶風道中十二首/242
  東侍禦宅小樓看山四首/243
  渭南道中二首/244
  長安郭門留彆餞送諸公/244
  華岩宅亭子宴集四首/244
  華岩小樓望月/245
  靈寶喜王汝鄰見過四首/245
  心遠亭集四首/245
  彆汝鄰/246
  彆德敷/246
  示德充/246
  送徐生二首/246
  二月九日同德充、德一於杏花亭集十首時甥、子俱在/246
  去年二月九日,與德充、德一二弟洎子栗過此,各賦小詩數首。
    今日杏花開,二弟復至,悟省舊作有“待得函關公事瞭,年年
    沉醉杏花天”及“年年花發年年醉,更乞天公六萬場”之句,
    因再賦十首/247
  和岐東滸西夜歸之作/247
  觀瀾亭同太微小酌/248
  宴東侍禦園亭醉中走筆四首/248
  答東侍禦/248
  沜東小酌二首/248
  許廷臣亭子觀假山/248
  條山麓鋪呂子與蘇守設酒待予,呂子齣示所賦桃花詩,
    因謾成八首/248
  醉彆廷搢四首/249
  李戶部剋中畢賑北還寄彆/249
  送虞北山伯俊公甫二首/249
  西溪亭子登高四首/250
  送李封君二首/250
  漫興八首/250
  酬強長史/251
  自京師下至洛陽有感/251
  艷詞/251
  春末有懷世觀、伯循、仲木三君子二首/251
  戲天澤/251
  長安留彆親友/251
  華清亭子同任倅宴集二首/251
  華州贈東大/252
  邯鄲贈客/252
  榴樹/252
  扇麵/252
  負者嘆/252
  栽竹喜吳慎之見過/252
  浪店鋪郵亭子觀望岩榖三首,示扶風諸君子/252
  望隋陵/252
  讀中山狼傳/253
  答陳生/253
  呂子北泉精捨宴集八首/253
  贈涇陽張明府/253
  滸西遲舜臣戲成二絕/254
捲十九
族譜二篇/255
  邢颱張氏族譜六篇/255
  康氏族譜四篇/259
捲二十
論六篇/268
  史論/268
  述秦/論269
  友論/270
  詰客論/271
  釋客論/272
  風俗論/272
雜著六篇/273
  說山/273
  文說/273
  說事/273
  操解/274
  述晏/274
  序鄭葭事/275
贊六篇/275
  南嶠子陰德贊/275
  魯齋先生像贊/276
  楊宗文像贊四首/276
捲二十一
擬狀議六篇/278
  擬颱諫奏免校尉刺舉臣下/278
  擬論近臣太重狀/279
  擬廷臣論寜夏事狀/279
  擬廷臣因寜夏事計今所宜事狀/280
  鑄錢議/283
  論易置狀夫事宜與王秉衡/284
捲二十二
書十六篇/288
  與彭濟物/288
  與王子衡/290
  與藍文秀/291
  與何粹夫/292
  與寇子惇/292
  與楊用之/293
  上邃庵先生/293
  與張邯鄲書/294
  與王敬夫/294
  與唐漁石/296
  與李伯華/297
  為鄉人論銀禁書/298
  答王汝言書/299
  與薑武功計處樊伸等賊攻犯事宜/300
  與乾州太守趙君書/301
  答德充上書/304
捲二十三
書十五篇/305
  與常侍禦/305
  與良弼書/306
  與歐陽明府書/306
  與秦總製/307
  與劉祥書/308
  與馬宗大/309
  與邃庵先生論寜夏糧餉/310
  與仲與立/310
  示昭胤書/311
  與藍文秀/312
  與硃升之/312
  上邃庵先生/313
  與張用昭/313
  答省城諸公書/314
  答蔡承之石岡書/314
捲二十四
書十三篇/316
  答蔣文暉/316
  與鎮西將軍曹公/316
  與馬伯循/317
  與何粹夫/318
  答瀋崇實/319
  答柏齋/320
  與賈鳴和/321
  與渼陂子/321
  與王秉衡/322
  與楊用之絕交書/322
  與劉學諭二首/324
  與陳元吉論寜夏糧運/325
捲二十五
記十二篇/327
  秦州畫卦颱新建伏羲廟記/327
  岐山縣周太師廟泉記/328
  拜將壇記/329
  心遠亭記/329
  涇州重修儒學記/330
  春雨亭記/331
  尚友山堂記/332
  藍氏世慶樓記/333
  光訓堂記/334
  巡撫都禦史鬆石劉公平番記/335
  劍州再建重陽亭記/336
  東岡記/337

下 冊
捲二十六
記十六篇/339
  固原重修鼓樓記/339
  固原鎮鼓樓記/340
  蒲汀記/340
  淡軒記/341
  無倦堂記/342
  潔庵記/343
  武邑縣儒學記/343
  邢颱儒學記/344
  閿鄉儒學記/345
  五幸亭記/346
  瞻雲樓記/347
  固原南郭迎詔亭記/348
  西寜衛重修儒學記/348
  固原州重修廟學記/349
  膚施縣釋典孔廟記/350
  徽山書院記/350
捲二十七
記十六篇/352
  河津祠堂記/352
  巡撫陝西右副都禦史藍公生祠記/352
  寜夏巡撫遺愛祠記/353
  知衛輝府王公靴刻記/354
  隴右分守道題名記/355
  關山石嘴鎮新建察院行署記/356
  冰蘖堂記/357
  華州節愛堂記/358
  四樂堂記/359
  主一齋記/359
  扶風縣新建鼓樓記/360
  綏德月宮山晉溪洞記/360
  遊鳳麓記/361
  河東運誠敦行鄉約記/362
  莒州李安人硃氏厝堂記/363
  鳳鳴橋記/363
捲二十八
序二十四篇/365
  韓汝慶集序/365
  陝西壬午鄉舉同年會錄序/366
  何仲默集序/366
  沜東靈藥記序/367
  贈漁石子序/368
  送文榖先生序/369
  王舜夫集序/370
  雍錄序/370
  長安誌序/371
  渼陂先生集序/372
  王氏傢譜序/373
  送彆少司徒張公督餉北還圖詩序/373
  送趙世忠序/374
  送東原先生序/375
  沜東樂府後錄序/375
  東泉序/376
  贈蘇體健序/377
  代癸酉鄉試錄序/378
  呂母太孺人王氏壽詩序/378
  送白貞夫序/379
  楊氏族譜序/380
  奉壽孟母太夫人孫氏八十有四序/381
  薑武功使颱旌勸冊序/382
  送楊剋承序/384
捲二十九
序十七篇/386
  送東榖子序/386
  壽劉母太夫人董氏七十詩序/387
  存笥集序/388
  浚川文集序/388
  送桑華州序/389
  贈石門相國巡邊北還序/390
  送邃庵先生序/391
  送兩河子北上序/392
  渭橋餞彆詩序/392
  贈車禦史序/393
  送西麓大夫序/393
  送劉剋柔序/394
  送李汝周序/395
  賀大方伯孫公序/396
  送李先生序/397
  送劉兗州序/398
  送劉嶽州序/398
捲三十
序十七篇/400
  送安平涼序/400
  送太守孫君序/401
  送王宗堯序/402
  送單生序/402
  送侯湯陰序/403
  送王閿鄉序/404
  送明府張君序/404
  送薛藩卿序/405
  送李盩厔序/406
  終南彆意詩序/407
  送東陳留序/407
  送歐陽明府序/408
  送武功丞李君還高平序/409
  送邵銓序/410
  送陳學諭序/410
  贈武功丞王君序/411
  贈巡撫陝西右副都禦史藍公序/411
捲三十一
序十八篇/413
  送劉正夫序/413
  送王大道序/413
  送王瑤序/414
  送黎尹吉序/414
  送尚子序/415
  送陳茂之序/415
  送施諫序/416
  壽石渠先生序/416
  賀朝列大夫同知常州府鄧公序/417
  壽封君陳北洋八十序/418
  壽趙母太安人李氏七十又六序/419
  吏部楊大夫母夫人壽歌辭序/420
  壽馬丈人序/421
  送薛藩卿將歸河東序/422
  壽劉母太孺人駱氏膺受恩祉序/423
  壽馮孺人序/423
  謝玄暉集序/424
  孝思倡和詩序/424
捲三十二
序十四篇/426
  橫渠先生經學理窟序/426
  送東榖序/427
  東榖子草堂詩序/428
  太子少保右都禦史彭公平蜀詩序/429
  送東岡子序/430
  張舜卿東徵詩序/430
  贈楊秉衡序/432
  送張闇夫序/432
  奉贈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禦史彭公還朝序/433
  贈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李公往治甘肅序/435
  送潚川子序/436
  送瀋仁夫序/437
  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馬公平蜀詩序/438
  送王剋承序/440
捲三十三
序十四篇/441
  王荊山奏議序/441
  薑武功平賊序/442
  奉壽邃庵先生詩序/443
  奉壽毅庵寇先生八十序/444
  送硃升之序/445
  送大復先生還信陽序/446
  送陳禹學序/447
  贈少參陳君平涼遺惠序/447
  翟母太夫人王氏身後旌錶詩序/448
  太微山人張孟獨詩集序/450
  樊氏族譜序/450
  邠州誌序/451
  史記序/451
  瓊山王氏族譜序/452
捲三十四
序十三篇/453
  兄德瞻先生遺集序/453
  己醜燕遊錄序/453
  北上集序/454
  方秀纔版屋詩序/454
  彭處士挽詩序/454
  朝邑縣誌序/455
  送劉思武序/455
  送扶風楊侯北上序/456
  送蘇榆次序/457
  贈榖侯序/457
  贈吳涇陽序/458
  賀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晉溪王公平土番序/459
  送王侍郎序/460
跋三篇/461
  題唐漁石雲南兩疏後/461
  明妃寫召圖跋尾/462
  書硃子捲後/463
捲三十五
碑十四篇/464
  大明嘉靖平虜之碑/464
  嘉靖甲午平虜之碑/465
  野田先生碑/466
  平山先生墓碑/468
  明封承德郎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馬公墓碑/469
  封儒林郎翰林修撰呂公墓碑/471
  封奉直大夫南京吏部清吏司署郎中雙流縣學教諭鬍公墓碑/473
  先公墓碑/474
  明故康氏第四府君義官墓碑/475
  大明故康氏第一子德瞻墓碑/476
  大明故迪功郎槁城縣丞康府君墓碑/476
  邵母瀋夫人墓碑/476
  王處士妻侯氏閤葬碑/478
  明奉訓大夫霸州知州劉君墓碑/478
捲三十六
墓錶八篇/480
  明進階光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李公墓錶/480
  明故文林郎大寜縣知縣許君墓錶/482
  義官榖君墓錶/483
  南京國子監典藉李君墓錶/484
  奉政大夫光祿寺少卿進朝列大夫孫君墓錶/484
  明故處士許公墓錶/486
  文林郎定邊縣知縣馮公墓錶/486
  明故封文林郎吳縣知縣李公墓錶/488
捲三十七
墓誌十一篇/490
  明故資善大夫都察院右都禦史鄒公墓誌銘/490
  明故承德郎戶部貴州司主事閻君墓誌銘/493
  明故封承德郎刑部主事張公墓誌銘/494
  明故登仕郎永壽王教授張君墓誌銘/496
  承德郎刑部主事東希孟墓誌銘/497
  亞中大夫陝西苑馬寺卿趙君墓誌銘/498
  誥封太恭人王母劉氏墓誌銘/499
  故文林郎知吳橋縣王君墓誌銘/501
  亡妻安人尚氏墓誌銘/502
  文林郎湯陰縣知縣侯君墓誌銘/503
  郭處士墓誌銘/504
捲三十八
墓誌九篇/506
  明故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陳公墓誌銘/506
  明故通議大夫四川按察司按察使馬君墓誌銘/508
  贈刑部郎中尹君宜人盧氏閤葬墓誌銘/510
  中順大夫知永平府劉公墓誌銘/510
  承德郎東昌府通判何君墓誌銘/511
  明故嘉定州吏目張公墓誌銘/512
  南城兵馬司指揮馮公墓誌銘/512
  先兄德瞻墓誌銘/513
  明故通議大夫右副都禦史範恭惠公墓誌銘/514
捲三十九
墓誌七篇/518
  奉政大夫戶部雲南清吏司郎中南公封太宜人焦氏墓誌銘/518
  楊於敬墓誌銘/519
  平山先生墓誌銘/520
  靈寶學生楊象先墓誌銘/521
  扶風耆賓樊翁墓誌銘/522
  張母淑人劉氏墓誌銘/523
  叔祖醫學訓科府君墓誌銘/524
捲四十
墓誌九篇/526
  文林郎知湯陰縣薛君墓誌銘/526
  迪功郎浚縣丞李君墓誌銘/527
  叔父第四府君墓誌銘/527
  沾化縣儒學教諭趙公墓誌銘/528
  王育之墓誌銘/529
  陵川秀纔王君閤葬墓誌銘/530
  秦安王處士墓誌銘/531
  亞中大夫四川布政司左參議石君墓誌銘/532
  迪功郎伊陽縣丞康可久墓誌銘/533
捲四十一
墓誌十一篇/535
  明故封文林郎雲南道監察禦史儒學訓導楊公墓誌銘/535
  登仕佐郎鴻臚寺序班閻公孺人趙氏閤葬墓誌銘/536
  懷遠將軍西安右護衛指揮使陳公淑人曹氏閤葬墓誌銘/538
  王安人魏氏墓誌銘/540
  明故文林郎監察禦史王公閤葬墓誌銘/542
  嘉議大夫刑部右侍郎郝公墓誌銘/543
  明故封中憲大夫彰德府知府劉公墓誌銘/544
  奉直大夫通州知州張君墓誌銘/545
  明故迪功郎承天府經曆周君墓誌銘/546
  中順大夫知嶽州府劉君墓誌銘/547
  明故承事郎輝縣知縣李君墓誌銘/547
捲四十二
墓誌十一篇/549
  昭信校尉太原右衛百戶霍君墓誌銘/549
  射洪縣儒學教諭泔阿文先生墓誌銘/550
  庚午解元吉原靜墓誌銘/551
  李君宗之配毛氏閤葬墓誌銘/551
  處士張公墓誌銘/552
  義官李公改葬墓誌銘/553
  劉處士墓誌銘/554
  鹹寜李處士墓誌銘/555
  張附羽墓誌銘/556
  甥婦楊氏墓誌銘/556
  蕭氏妹墓誌銘/557
捲四十三
墓誌十篇/559
  將仕郎泌陽縣主簿張君墓誌銘/559
  高年爵耆賓黨公墓誌銘/560
  甘節吳先生墓誌銘/560
  處士張公配趙氏閤葬墓誌銘/562
  鳳翔處士毅庵毛君墓誌銘/563
  房母太淑人種氏墓誌銘/564
  楊母孺人王氏閤葬墓誌銘/565
  皇明宗室鎮國夫人許氏墓誌銘/566
  楊母太宜人王氏墓誌銘/567
  壽官楊君墓誌銘/567
捲四十四
墓誌七篇/569
  劉母恭人高氏墓誌銘/569
  將仕郎河南南陽府學教授封翰林院檢討徵仕郎王先生墓誌銘/570
  有明詩人邵晉夫墓誌銘/573
  奉議大夫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緻仕劉君墓誌銘/574
  陝西庚午舉人東墅王君墓誌銘/576
  明故中憲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東公封太恭人薛氏閤葬墓誌銘/577
  明故中憲大夫河南開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張氏閤葬墓誌銘/580
捲四十五
行狀三篇/583
  先平陽府君夫人張氏行狀/583
  文林郎順天府推官中城兵馬指揮司指揮尚公行狀/586
  孝行舉人張子行狀/587
捲四十六
祭文十四篇/590
  祭栗與婦文/590
  祭栗/591
  告太白神/591
  再告太白神/591
  祭侯良弼/592
  祭東原先生/593
  祭康可久/593
  祭張鎬/593
  祭北山/594
  祭城隍神/594
  滸西謝土/594
  祭焦延壽先生/595
  祭虞部張大夫/595
  祭李太恭人/595

附錄
一 輯佚
五言古詩五十首/599
  哭八弟德綏二十韻/599
  寄題時雨亭/599
  聞錶弟閻四溥下第/600
  良覿/600
  聞用昭至/600
  騎馬/600
  送桑華州/601
  聞德充弟左遷消息/601
  喜雨/601
  命歌/602
  於明叔廨東亭子燕作/602
  示習方/602
  過張子西谿草堂作/602
  過張子西谿作/602
  夜遲伯循/603
  答桑華州/603
  至湯池/603
  贈周評事/603
  聽雨/604
  寄北山子嘆仁瑞事麯濛其處/604
  得仲木書/604
  寄德充弟/605
  贈曹慎之/605
  送羅山人/605
  公順因覽途次禾黍,喜之如躍。自予返耕,然方再見爾。
    率爾賦此/605
  送大理西勘/606
  滸西莫歸簡蔣粹卿/606
  至王汝言新第/606
  問驛使/606
  漏軒/606
  戒裝方發值大雨復作/607
  詣塗答餞者/607
  華州逢郭侍禦/607
  慰叔安方伯/607
  懷所約/607
  過慶善宮/608
  滸西觀田/608
  觀刈麥/608
  習甥方還/608
  自五月朔來偶疾脾肺,兩月弗瘳,間值栗喪,悲痛呻吟閉戶太息
    而已。七月之望偶攜捨弟與惠逸人過滸西,則韓藍田、周盩丞
    同轡見訪,因成小詩以誌予抱,兼示諸子/609
  寄題鳳翔養濛館/609
  老至/609
  喜雨/610
  寄王公爵/610
  郿塘初浴/610
  三浴/610
  混塘/610
  中塘/611
  觀榖西石/611
  臨潼滯雨答郭檟/611
七言古詩二十六首/611
  懷金可卿/611
  送王德光/612
  躍馬郎四首/612
  破悶四首/613
  送陳禹學/613
  寄張子鵬/613
  戲介夫/614
  示昭胤及桐、方等/614
  簡渼陂子/614
  十三值雨/614
  長安壽趙封君歌/614
  醉彆王侍郎歌/615
  襲桂堂/615
  唐氏孔懷詩捲/615
  華山贈成質夫北上/616
  華州贈成子商子商,質夫之子希尹舉人也/616
  簡華岩/616
  周子厚山方伯二子歌/616
  送鐵峰先生還蜀/616
  送張純夫還山東待次/617
五律六十四首/617
  送張用亨還渭源/617
  同年劉丹稜見過,道及己未下第會盟津塗中事,感而賦此/617
  示昭胤/617
  送郭玉西還/617
  盩厔鄭公祠集示張、王二君/618
  懷用昭親傢/618
  寄仲木/618
  寄用昭/618
  課子/618
  答客/618
  刈稻/618
  示栗二首/619
  有懷太微,時丁外艱/619
  燈下/619
  憶牛頭寺/619
  答客/619
  滸西夜歸/619
  贈硃公垂/620
  五叔壽席作/620
  寄徐用先/620
  雨中柬德光/620
  宴德充/620
  仲鼕十五日同北山於長洲叔宅宴集/620
  聞蔡承之遷山西憲使作/621
  王汝易傢席上作/621
  高陵道中懷呂仲木/621
  贈樸庵宋尚素榮推順慶/621
  渭南獨坐懷李世美/621
  赤水人傢見牡丹作/621
  行次灞橋/621
  滻河坡上望省城/622
  渼陂宅逢欹湖/622
  十五日渼陂宅行禮,積雨之餘忽覿開霽,喜而有作/622
  四鼓夢中聞雨聲/622
  贈壽夫赴雁門/622
  夜坐/622
  渡澇/622
  臨潼道中喜聞汝溫中丞尚在華州/623
  華州逢楊重夫/623
  華州逢楊使君/623
  渭南逢楊靜修、韓秀夫、孟望之三君子/623
  野田、東溪二先生餞予西郊,賦此為彆/623
  終南路氏少憩/623
  留彆象賢/623
  簡見山方伯/624
  靜林寺彆黃舉人時遂/624
  寄王煉師/624
  滸西雨中夜歸/624
  三宴世爵堂/624
  經橫渠綠野亭/624
  岩峒/624
  壽野田侍郎/625
  辛卯正月過滸西趙秀纔同兩甥集/625
  過長安懷太微,雲往少陵原莊種麥/625
  硃侍禦兩崖山房/625
  十一宅宴七夕/625
  季鄰行有感/625
  華州贈龍坡太守/625
  寄壽邢母/626
  寄菊東寜相國/626
  答德充/626
  遠愛亭/626
  多賢書院/626
五言排律四首/626
  十四日得捨弟消息雲七月念四日已起/626
  聞浚川將至/627
  贈南汝登/627
  十七日遣懷/627
七律三十首/627
  送張惟賢姚安太守,兼問訊良卿宗兄/627
  寄宗文/627
  喜劉郎見過/628
  答蔡承之見贈之作/628
  十六夜有雲翳薄月尋復開霽/628
  送劉伯正中式西歸/628
  過太微旅捨作/628
  龍潭對月東榖,王子號。愛山,永壽王號/628
  寄東三希稷/628
  答太微病中見懷之作/628
  送張汝賢/629
  江頭/629
  長安早發懷欹湖/629
  答希宋侍禦雨中見懷/629
  聞渼陂有人煉服食/629
  贈李際亨/629
  二十一日盜樊紳攻乾州,太守趙公以射退之,喜而有作/629
  送王興平還登封/630
  十四日渭源道中憶北山/630
  彆唐虞佐/630
  山中見月/630
  此日/630
  遲用之東歸/630
  答張太微/631
  送徐友/631
  贈行邊使/631
  贈西谿/631
  仙遊潭詩/631
  紫雲樓/631
五絕九首/632
  寄伯循/632
  昔往/632
  岐山道中四首/632
  可惜/632
  靜齋亭子二首/632
七絕二十一首/632
  漫興四首/632
  答孫生/633
  即事二首/633
  予至華山十日,林實南原收獲未歸,以詩戲之/633
  彆徐伯傳二首/633
  示德充/633
  夢劉西陂士奇/633
  再過暖泉莊值雨,懷仲木/633
  從霽散步/633
  次華岩韻/633
  華岩宅集三首/634
  與虞坡子/634
  寄芝山右長史/634
  水詩/634
雜著二篇/634
  王汝鄰字說/634
  徐伯傳字說/635
書九篇/635
  與楊叔安/635
  與呂仲木/636
  與蔣文暉/636
  與蔡承之/636
  與張孟獨/637
  與中麓子/637
  答敖子發/637
  與楊叔安/638
  答楊宗文書/638
序三十二篇/638
  漁石類稿序/638
  秉忠定議集序/639
  鄠縣誌序/640
  登峨山詩序/640
  奉壽王母太淑人韋氏序/640
  送陝西按察司副使南埠李侯兵備西寜序/641
  炯然亭序/642
  商州誌序/643
  贈東禦史序/643
  送虞坡楊子行邊北還序/644
  任氏世承榮命錄序/645
  壽劉封君序/646
  奉壽大司空李公七十詩序/646
  贈僉都禦史翟公往撫寜夏事序/647
  送中丞安崖公往治淮浙鹽法序/648
  海樵子序/649
  休庵詩集序/649
  送樊子諭序/650
  賀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李公七十序/651
  書幸庵贈捲後序/652
  贈雨山子序/652
  刻《颱史集》序/653
  送太守鳬溪公入覲序/654
  奉壽南莊先生八十序/654
  秦安縣誌序/655
  樊子少南詩集序/655
  林泉清漱集序/656
  贈撫颱寇公轉少司寇北上序/656
  湯泉集序/657
  送袁介夫序/658
  魯齋先生集序/658
  雲將軍哀挽錄序/659
跋一篇/659
  跋唐沛之南崗捲後/659
記三篇/660
  秦州重修伏羲廟記/660
  晴山公岷州築城留愛記/661
  臨洮衛指揮使司重修衛治記/661
碑二篇/662
  鈞州任氏世德之碑/662
  尚書宋公父子崇祀鄉賢祠碑/663
墓誌六篇/664
  明故贈文林郎江西道監察禦史李公太孺人彭氏閤葬墓誌銘/664
  二兄墓誌銘/665
  明故奉政大夫山西按察司僉事暢君墓誌銘/665
  明文林郎知四川大竹縣事種公墓誌銘/666
  明故封文林郎監察禦史王公墓誌銘/667
  東母孺人薛氏薑氏閤葬兵部給事中東公墓誌銘/668
祭文二篇/669
  祭常侍禦文/669
  代南皋祭北山文/670
二 舊版序跋、評語
嘉靖二十四年十九捲本/671
  王九思《對山集序》/671
  張治道《對山先生集序》/672
  劉儲秀《刻對山先生集序》/673
  吳孟祺《刻對山集後序》/673
  趙時春《康太史集序》/674
  《對山集十九捲》陝西巡撫采進本《四庫全書》提要/675
嘉靖、隆慶間《盛明百傢詩?康狀元集》一捲本/675
  俞憲《識》/675
萬曆十年四十六捲本/675
  硃孟震《刊對山康先生全集序》/675
  王世懋《對山先生集敘》/676
  南軒《對山先生全集序》/677
  康梣《識》/678
  張光孝《外祖康公對山集後敘》/679
  曹崇樸《對山先生文集跋》/679
  康熙五十一年四十五捲本/680
  馬逸姿《重刻康對山先生全集敘》/680
  王學謨《序》/681
乾隆二十六年十捲本/681
  孫景烈《選康對山先生文集序》/681
  瑪星阿《刻康對山先生文集序》/682
  張洲《對山集後序》/683
  《對山集十捲》湖北巡撫采進本《四庫全書》提要/683
颱灣“明代論著叢刊”《對山文集?諸傢評語》/684
  詩評/684
  文評/684
  詩文評/685
三 銘錶碑傳
張治道《翰林院修撰對山康先生狀》/686
王九思《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689
馬理《對山先生墓誌銘》/691
呂柟《大明前翰林院修撰對山先生康公墓錶》/694
何瑭《康修撰對山墓錶》/696
李開先《對山康修撰傳》/696
李開先《康王王唐四子補傳》/700

人名、字號索引/702
後 記/707

前言/序言

前  言

康海(1475~1541),初名澍,字德涵,號對山,彆號滸西山人、沜東漁父、太白山人,陝西武功縣人。他是明代以復古求革新的“文學復古”運動開創時的領導人之一。他的創作,無論是詩文、散麯、雜劇,還是誌乘之作,在當時都是開風氣之先者。
康海於弘治十五年(1502)二十八歲時考中狀元。他的《廷對策》深受讀捲官大學士劉健等人贊賞,以為“詞意高古,閑於政理,不惟三百人不及,自有製策以來,鮮見其比”。孝宗硃祐樘閱後大喜,曰:“我明百五十年無此文體,是可以變今追古矣。”遂欽點進士及第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陝西狀元由康海始,而“天下驚傳得真狀元矣”。
康海一舉成名,天下傾慕。何景明在正德三四年間所作《六子詩·康修撰海》謂:“矯矯龍頭士,騰躍在明時。群遊慕豪放,棲誌固有期。赤驥鳴煙霄,不受黃金羈。揮毫禦清宴,浩思隨風飛。……良史久無稱,斯文當在茲。”道齣瞭康海風頭正勁時的情景。當時,三楊“颱閣體”雍容典雅、粉飾太平的文風尚未消逝;代之而起的是以颱閣重臣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他們文重典雅,詩尚法度、聲調,但文風依然靡麗、萎弱。康海自幼受父親尚古思想的影響,加以西北人質樸、豪爽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少年時就對浮靡蕪漫的文辭不滿。進京後,他與李夢陽、何景明、王九思、邊貢、徐禎卿、王廷相等七子為改變文風,共舉“文學復古”大旗,以振起渾厚雄俊之氣。康海祖馬遷之文,李夢陽宗少陵之詩,一時“詩必盛唐,文必秦漢”形成風氣,在明代延續達百年之久。康、李是這股潮流的首開風氣者,是“前七子”中風氣開始時的領袖人物。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事實。王九思《渼陂集自序》說,當時他之所作,詩由李夢陽改正,文由康海改正者尤多,即使是何景明等人“亦二先生有以發之”。其《漫興》詩曰:“滸西山人今謫仙,笑橫雙眼看碧天。說著大明有大雅,指點李何與王邊。”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亦曰:“國初之文,不無失於卑淺,故康、李二公齣,極力欲振起之。二公天纔既高,加發以西北雄俊之氣,當時文體,為之一變。”他還說:“近時如偃師高蘇門(高叔嗣)、關中喬三石(喬世寜),其文皆宗康、李。”
康海名望如日中天之時,權宦劉瑾為壯大自己的勢力,曾極力拉攏康海,皆遭婉言謝絕。但在李夢陽危在旦夕,於獄中以血書求康海相救時,康海義無反顧地往謁劉瑾,“詭言”說服劉瑾放齣夢陽。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忌者藉機誣陷康海為劉瑾奸黨,使其罷官歸裏,以緻後來人們淡化瞭他在文學革新運動中的影響,把他從“前七子”的帶頭人下降到無足輕重的地位,在言及“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時,隻說“李何”而不提開始時的“康李”。其實,何景明是在康海罷歸後纔對文學革新運動産生重大影響的。何雖與康海同年考中進士,但名在第三甲,年纔十九,當時的影響自然不及狀元康海。何的學生喬世寜在《丘隅集·何先生傳》中說,何“年十九登壬戌進士,授中書捨人。是時北地李獻吉、武功康德涵、鄠杜王敬夫、曆下邊廷實皆好古文辭,先生與論文語閤,乃一意誦法古文,而與獻吉又駿發灼名,……屹然為一代山鬥……”亦可見,何景明“駿發灼名”“屹然為一代山鬥”,是康海罷歸後的事。
不幸的遭遇,帶來其著作的不被重視。近世研究者對康海的文論未加深入探討,故而在相關“批評史”著作中,極少提到康海的文學主張,甚至說“前七子”中“論詩意見多,論文主張少”。實際上,康海著作中論文論詩之處不少,不僅很有見地,而且體現瞭他的個性,尤為重要的是它客觀反映瞭近百年的明代文學復古運動初始時期的主張。康海提倡文學復古,是要求恢復古代文學言之有物、重在世用的傳統精神。其《文說》曰:“古之文也,充之而後然;故其師也,法而章焉。今之文也,成之而後思;故其敝也,渙而晦焉。充之有道,窮理博文而已。理不窮,則無以得其旨趣之所在;文不博,則無以盡其法度之所宜。故窮理博文而約之於禮,然後可以言其文也。”由此齣發,他把文分為三等:“上焉者,惠猷啓績若唐虞谘俞之美焉;中焉者,弘道廣訓若孔孟刪序之微焉;下焉者,序理達變若雅頌諷托之妙焉。三者不具,雖文何觀?”可見他認可的能入等之文,必須是:或獻計獻策以成就功業;或弘揚道統、廣施教化;或敘事言理通曉變易,有諷諭寄托之妙——要對現實社會有指導、批評的作用。其《八月初十日仲修見過》詩曰:“世人憎賈傅,予意重王充。努力趣吾道,乾坤若轉蓬。”王充強調文章要“疾虛妄”“為世用”。康海繼承瞭王充理論的精髓。他肯定《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斯可為名言實錄矣”。他認為左氏《國語》“其精粗雖異而大指無謬於事實,故或微有齣入,亦不害其有物之言也”。對於詩,他強調要有真情實感,比興須明。其《太微山人張孟獨詩集序》曰:“夫因情命思緣感而有生者,詩之實也;比物陳興不期而與會者,詩之道也。”“夫弗因於情則思無所命,是不緣感而有生也。故比興不明,修飾無據。雖盈笥櫝將何以觀哉?”他在評點楊一清詩時亦說:“言涉有情,便爾流麗。”古今詩人中,他獨稱許曹植、杜甫、李白,認為“三子者,經濟之略停畜於內,滂沛洋溢鬱不得售,故文辭之際惟觸而應,聲色臭味愈用愈奇,法度宛然而誌意不蝕,與他摹仿剽敚遠於事實者,萬萬不同也”。從這些具體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提倡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精神實質。他認為隻要是內容充實的,能言誌、抒情的,有諷詠興起之益的作品,即使是平民百姓之作亦應引起重視,不必一定是達官貴人、有道長者所作。
基於以上見解,他極力反對浮華不實的文風,要求辭達而已矣。其《送潚川子序》曰:“於人以言而不及乎道,芬章繪什奚補焉?抉奇窮瑰奚傳焉?侈溢泛浩宏博偉大奚關焉?”其《邠州誌序》亦雲:“夫誌者史之餘也,史者信之成也。彼極其辭說後求其修飾,何可以言信也。”他欣賞《終南彆意詩》“質而不文,實而不諛,素而不華”的文風,強調“序述以明事,要之在實;論辨以稽理,要之在明;文辭以達:是三者,要之在近厥指意”,認為何景明之作“三者備焉”,故“可以上薄屈、宋、賈、董,有相如、子長之風”。贊揚王九思之作“敘事似司馬子長而不屑屑於言語之末,其議論似孟子輿而能從容於抑揚之際,至其因懷陳緻,寫景道情,其齣入乎風雅騷選之間,而振迅於天寶、開元之右,可謂當世之大雅,斯文之巨擘矣!”他批評唐“開成以來詩人務以奇靡鑽研為巧”的習氣,不滿當時士大夫中徒以言語文字相勝的不良風尚。他說:“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仁者,心之德也。學不求諸其心,徒以言語文字之細貿貿焉終日,以為道在是矣,不亦遠乎?”
曆來批評明代文學復古主張者,多指摘其句摹字竊之弊。其實,康海從來就反對摹擬剽竊。他為縣學弟子員時,“讀書惟求大意,不尋章摘句若闆刻時文之為者。喜唐宋韓、蘇諸作,尤喜《嘉祜集》。伸紙為文,滾滾韆餘言可立就”。可知絕非依紅模描字者。他曾批評“片言務剽竊,侃侃遂驕足”的流俗,甚至認為“摹仿摽奪、文實俱鮮”乃“文士之鄙習,非國士之鴻操也”。他贊美唐龍之文“爾雅正大,舂容涵渾,可與今昔名傢頡頏上下。世儒摩仿剽敚,偶中臆得於萬一者,自難擬倫也”。他還有一段極為生動、精闢的議論:“古人言以見誌,其性情狀貌求而可得,此孔子所以於師襄而得文王也。要之自成一傢。若傍人籬落,拾人唾咳,效顰學步,性情狀貌,灑然無矣,無乃類諸譯人矣乎?君子不作鳳鳴,而學言如鸚鵡,何其陋也?”這是對他的復古主張最好的詮釋。他提倡復古,是要求繼承古代文以言誌的傳統。隻有這樣的作品纔能見其性情狀貌。東施效顰,更見醜陋,徒惹人恥笑;鸚鵡學舌,也絕對成不瞭氣候。他強調要自成一傢之言。明代進步思想傢李贄就很欣賞康海的這段話,稱其為“論文至言”。
應該說,康海在“前七子”中,其學識、主張都是齣類拔萃的。隻是由於他以“瑾黨”罷歸,後來李、何之爭影響又較大,故曆來以李夢陽、何景明為弘正間提倡文學復古的首領。袁袠《國寶新編·序》謂:“弘治間君臣一德,夷夏清晏,奇英妙哲,方軌並驅,文體始變,力追元古。於時有關西李獻吉、姑蘇徐昌穀、信陽何仲默相與錶裏,以鳴國傢之盛。今中丞顧公華玉崛起金陵,頡頏其間,塤鏗篪應,莫敢軒輊。”完全不提康海曾與李夢陽同開風氣之先的作用,這確乎有欠公允。
從今存《對山集》中可以看到,其詩文或論治亂之道、用兵之術,為執政者齣謀劃策;或揭露社會黑暗,指斥時政,批評用事之人;或頌揚德政、功績,錶揚賢良官吏;或道民疾苦,為民請命;或藉古鑒今,弘道明教;或明冤辨屈,抒懷言誌;或闡述文學主張,力倡返古俗而變流靡……總之,無論是策論、序跋、記傳、雜著、書信、墓銘,還是詩、賦,大都為有物之言,極少無病呻吟之作。下麵隨手介紹幾篇。
《擬廷臣因寜夏事計今所宜事狀》作於正德五年(1510)四月寜夏安化王寘鐇之叛被平定後。文中認為剿絕叛逆元凶隻是治標,還必須治本,“務絕根本以杜方萌”。何為根本?文中先以大量軍民不當被籍沒,賢臣良將不當被遠戍、杖殺甚至夷墓的慘不忍睹的事實,說明祖宗法度被今日執事之臣擅變、敗壞,以緻執行中是非顛倒、悖理傷道。接著揭露執事者子弟皆高官厚爵,又薦用頑鈍無恥之徒,而纔德之臣被摧抑、拘製,有錙銖之差即被詔係、鞭笞、褫職,甚至摧殂其命;批評執政者逐京師之民,而執事之門,逋臣逃民靡所不有,未見其去;訴說地方官吏畏懼執事者之禍,橫徵暴斂以結其歡,朝廷又以嚴刑峻法陰伺其後的現狀;指齣京師無用之人坐食東南之財而不知檢,務為徵斂,尤其是“邇自丁卯[正德二年(1507)]以來,今日督造,明日摧織,又明日采取,使者相望於道未有空歸者”的危險後果。所言之事,句句是實,支支矛頭指嚮執政者。其揭露、批評是大膽的。其語言也相當尖銳,顯現瞭他無所顧忌的性格特點。如說大臣“身在朝堂之中,如厝烈火之上”“頑鈍無恥者用事於上,而纔德之臣扼誌於下,欲天下之不亂,惡可得也?”“雖桀紂之世,亦未聞若此也”“此雖申商之慘刻不為也,而以陛下仁聖之世哉!”最後歸結為:“臣故以善處寜夏之事,猶醫之治病之標,治之固安,不治雖病不死。而此數者,則治病之本。不亟治當在膏肓,不病亦死,亡可救也。”文末懇請武宗察之圖之,不要坐視其弊而不救,並說“今天下之心雖傷而未失也,祖宗之製雖紛更而具在也,英雄豪傑骨鯁修直之士雖廢格擯斥而猶存也。陛下一旦勵精為之,則是數者舉集而湊矣”。文中數事皆直指當時的執政者——劉瑾,而根本在於武宗之用人不當。所以,隻要武宗勵精圖治,國當大治。文章寫得有理有據,序次井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議論之文大率如此,如《史論》《鑄錢議》以及為他人詩集、文集所作的序跋等,都是內容充實、能夠發人深思的文章。
記敘之文,在敘述所記之事以及亭颱樓閣、學校官署修建經過和立意的同時,也不乏生動之緻。如《關山石嘴鎮新建察院行署記》是一篇記述官署營建過程的文章,按說內容較枯燥,但作者從寫景入手。
予往歲西遊關山至秦州,由隴州而西四十裏,即入關山焉。山壁立萬仞,崇岩浚壑。行百步許,望之若堵。及其際,則谺然而開。鳴禽嘉樹,轉轉增勝。或半映雲日,則其望愈奇。又汧水罅淙而上下其響,琮琤若玉。由分水嶺降阪西,邁抵石嘴,佳興躍然。留居一日,眺望侈矣,猶依依不忍去。
此文猶如一篇遊記,寫齣瞭行署所處環境之引人入勝,也突齣瞭主營建者用意之美。文字簡潔,景象生動而富於變化。即便是贈彆之文,亦無敷衍不實的內容和韆篇一律之弊。如《薑武功使颱旌勸冊序》《送桑華州序》等,在錶彰他們所施德政和教化所奏之功後,往往要藉以暢言治亂之道。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官員個人性格和施政之道各異,康海與其人之關係親疏有彆,因此,即使同為贈彆官員之作也各具風貌。
所作碑傳墓誌,在敘述墓主一生經曆的同時,對其聲音笑貌、性格特徵也會有栩栩如生的描寫。例如,馮義曾竭力救助暗害、謾罵過自己的人,文中細敘經過,令人對馮“篤義略怨,犯而不校”的品德肅然起敬。又如,寫邵昇中鄉試第一後,被迫定為權閹劉瑾從女婿,邵“躑躅呼天,百計求免弗得,乃剋自樹立,略不與一人通,終日閉戶拊膺讀書而已”,其忍辱、痛苦之狀如在眼前。百餘篇墓銘碑狀,真實記錄瞭那個時代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其中有雄纔大略的高官,屢建功勛的將領,為政清廉的縣令,孤傲狷介的文士,輸金助邊的商人,拾金不昧的長者,貧而樂道的塾師,篤厚善良的鄉民,孝敬恭和的夫人,賢淑勤儉的媳婦,等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呈現在我們麵前。雖然有些篇章可能有文過飾非之處,但大都能忠實於事實,敘述中有議論,其中錶露瞭作者的愛憎感情、是非觀念。
至於書信,更是作者真思想、真性情的寫照。《與彭濟物》《與王子衡》《與寇子惇》《與唐漁石》《答王汝言書》《與硃升之》和《答瀋崇實》等,皆能直寫所思所想,抒發悲情孤憤。此處不贅。
綜觀康海之文,多為實錄。其筆力雄健,風格犀利,章法嚴密,文字古樸。崇尚文辭雋美之人,會嫌其文采不足,而這,正是他強調“世用”、實錄、質樸的主張的體現。
前人謂康海之詩不如其文。康海詩中確有一些過於率直之作,但也有不少好詩,如五言古詩《潼關早發》。
早發潼關道,微風動林木。長峽百裏去,我行正僕僕。大風變頃刻,萬裏慘以逐。樹杪聞過沙,何須問平陸。我口不可開,我身隻匍匐。挽車兩少年,行行亦長哭。雲是閿鄉人,先世有官祿。縣官急邊糧,十戶九逃伏。裏長利賂錢,我故苦獨速。太平作男兒,庸調天亦福。所恨身不長,筋力易羸蹙。母寡已十年,蕭條但空櫝。有田不得耕,有事在忽倏。近歲嚴轉輸,使者日三復。迢迢百裏途,如曆經緯軸。我喉亢如火,我行迅如。吏來督我行,躍馬恨不騖。使者討押錢,鞭撻褫我服。我冤嚮孰陳,我淚嚮天瀑。語終心亦傷,聲吞色猶恧。我感少年語,涕淚泫如漉。……爾居見爾難,不見九邊族。一夫八人管,剝削盡膏肉。往者禁軍齣,人傢無完畜。膂力代齣役,瘁敝內供榖。土炕亦見奪,何況妻與僕。此本亡賴子,亡命入軍牘。三帥皆詭隨,安知有鈐束。……
詩中藉少年訴說自傢受到官吏們的剝削、逼迫、鞭撻之苦,揭示瞭社會的黑暗,反映瞭百姓所受的苦難,並由此引齣詩人對近時邊區廣大人民身受慘烈掠奪之苦的敘述與描寫,錶達瞭詩人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詩中對風沙滾滾以緻口不能開的惡劣環境的描寫亦有助於突齣當地人們貧窮、睏苦的生活。全詩寫得真實、具體,樸素無華,卻動人心弦,可說是一篇飽含血淚的控訴書。他在《鞦雨吟》中感嘆:“飢寒盜賊著處生,誅斬翻憂亂兵起。徵求無度民自難,諸公徒爾嘆微官。豺狼當道捕不得,紛紛法令何足觀。……況復艱難至此時,九重深嚴那得知。颱諫徒陳利害策,閭閻不見寜息期。鬥粟尺布命所直,吏促官輸轉相逼。甘肅縱橫土魯番,商洛紛紜織染給。中丞受詔不敢來,此地生靈一何極。”亦真實記錄瞭邊區人民的苦難。《賦所見二首》一寫母子三日無食,母昏沉,兒呼急;一寫氣態萬韆富傢郎,騎馬夜從章颱歸:對比寫齣貧富懸殊的狀況,發齣瞭不平的呼聲。
康海晚年屢遭親人亡故之痛。嘉靖五年(1526)愛婿張之渠卒,年方三十二歲。康海聞訊,匍匐至華州,“哀痛徹五內,欲哭聲還吞。……入室視吾女,煢煢在山軒。尚恐極痛斃,抆淚強為飧”。“憂來神思迷,慌惚若徉狂。”婿死纔三年,僅存之子康栗又突然病故,時年二十二歲。七言古詩《九月十九日步過滸西》雲:“二十年來百誌違,山妻謝去兒復夭。遺我伶丁樂思無,此身雖存骨肉疏。……今日荼毒結我腸,萬事過眼俱草草。”
捲九《九月十九日步過滸西》。十月十日逢栗之生日,又作五言古詩《十月十日》。詩中雲:“此日是兒生,今年兒已死。往時具酒筵,歡慶羨閭裏。素帷當中庭,淒風蕩旌軹。我淚倏若推,兒音恍在耳。仿佛六旬人,何意復於此。莊生逍遙篇,亦具死生理。哀哉橋梓心,韆古詎能毀。含痛臥茅茨,不知晝移晷。”皆如實記敘瞭詩人在其地、其時的傷痛和淒苦之情,本質去雕,真切感人。
而七言古詩《聽韓景文彈琵琶》,更是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清鞦八月賓客來,尊俎未列管弦開。立酌停歌兩三盞,此聲一齣人盡駭。倉庚微吟柔桑底,凍竹乍裂淇園隈。遊蜂逐萼遠不歇,麯嶺迴鑾繁更催。韆山夜落九天雨,空榖朝驚三月雷。悠揚拂掉轉相勝,開喝遞互清且哀。鐵騎橫來長樂阪,神女坐對陽雲颱。閑庭翻絮去閃爍,絕壑墮石來碕磈。麯麯宛轉意態彆,三百四十猶往迴。……夜深客醉席屢更,四座嗟谘未忍行。麯終更奏不知旦,戶外驚聞繁雀鳴。
詩中描寫韓景文撥彈琵琶之妙,不禁令人神往。“此聲一齣人盡駭”“麯麯宛轉意態彆”“夜深客醉席屢更,四座嗟谘未忍行”,極寫其技之引人入勝。聽其不同麯調,眼前即齣現不同情景:群蜂花間采蜜,山巒迂迴麯摺,雨夜韆山朦朧,空榖驚雷迴響,高亢時萬馬奔騰而來,低柔若神女鞦水送情……真是意態萬韆,不由人不擊節贊嘆。此詩將隻聞其聲的音樂,以如此形象的語言錶現齣不同的意境,足見康海對音樂領悟之深和文筆之得心應手。
當然,康海詩中確也有一些過於直白、“不復精思”的作品,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四庫全書總目》評曰:“明人論海集者是非不一,要以俞汝成‘文過於詩’一語為不易之評。……崔銑、呂柟皆以司馬遷比之,誠為太過,然其逸氣往來,翛然自異,固在李夢陽等割剝秦漢者上也。”應該說,這一評價是比較公允的。王維楨曾雲:“北尚風骨,南尚色澤。然人好南音則十夫而九也。”由此可知明人如王世貞批評“康德涵如嘶聲人唱霓裳散序,格高音卑”,實為南人一偏之見。要者,康海之作,直攄胸臆,風骨遒勁,文字以質樸為上,在明人作品中有獨到之處,堪稱一傢之言。
詩文之外,本書中還收有他所撰《康氏族譜》,及為母傢所修《張氏族譜》。由其所作《樊氏族譜序》可知,康海作《康氏族譜》前,曾定例義以示李夢陽,李氏以為可觀,後李夢陽作《李氏族譜》亦曾采用。《樊氏族譜序》中稱贊樊氏所作之譜“不遠胄以誣親,不撰美以欺世”。在給王九思所作《王氏傢譜序》中雲:“上推所自,下及其所生,以昭其係也;摭拾遺行,不為溢美,所以昭其德也;體貌具述,窀穸有地,所以敦其思也;援昔據今,開諭懇切,所以昭其訓也。”均闡明瞭作傢譜的意義所在,及不溢美、以直質為好的主張。海之《張氏族譜》,呂柟見後曾誇曰:“夫譜也,我未之今見也。質而不俚,簡而不漏,信而不誇,可以傳矣。”皆可見作為史官的康海以史筆撰傢譜的特點。
康海另有散麯集《沜東樂府》,雜劇《中山狼》《王蘭卿貞烈傳》,誌乘之作《武功縣誌》等。他的散麯以“真”取勝,真實反映瞭明代一大批曆經官場坎坷的文人的心態,流露齣較重的士大夫氣息。在他和王九思共同作用下,以他們為核心,在北方形成瞭一個北派麯傢的群體。他們繼承元麯本色、豪放一派,以製北麯為主,豪爽亢越,沉雄樸實,迥異於以陳鐸、瀋仕、唐寅、祝允明等纔士為代錶的南方麯派風流柔媚、清俊佻達的特色。
康海的雜劇《中山狼》藉嘯歌寄悲憤,痛快淋灕地鞭撻瞭世上一切負君、負親、負師、負友、負親戚的大大小小的“中山狼”;批評和嘲笑瞭不分善惡、對惡人也一概施以仁義的愚蠢行為;錶現瞭對世情險惡的社會現實的不滿與憤激的情緒。這是一部諷世之作,它振起批判現實的雄風,成為明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品之一,對改變近半個世紀雜劇消沉的局麵發揮瞭一定的作用。而他的《武功縣誌》也成為誌乘的範例,帶動瞭一大批郡邑誌之作。
康海因其成就受到人們的尊崇,當地曾為他建祠立坊,以紀念這位傑齣的作傢。

研讀康海的詩文集,不僅有助於對康海作整體的以及他在各個方麵所取得成就的深入研究,而且對還原曆史真實,把握明代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脈絡,挖掘、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摒棄其糟粕,也是有意義的。隻是《對山集》今存多種版本,它們經過不同人物之手從不同的欣賞角度和目的選輯、刪改,因而各本所收詩文數量不等,亦多異文。今知《對山集》有以下幾種版本:
1.《康狀元集》,一捲,嘉靖元年(1522)刊本。今北京國傢圖書館古籍館善本部存。
2.《對山集》,十九捲,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北京國傢圖書館古籍館善本部存,並見於中美百萬冊書數字圖書館影像本。
此為康海逝前編次,托好友張治道重加校讎刊行之本。
3.《康狀元集》,一捲,嘉靖、隆慶間《盛明百傢詩》刻本。北京國傢圖書館古籍館善本部存。
4.萬曆十年(1582)本,四十六捲。《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並見於中美百萬冊書數字圖書館影像本。
此為康海之子康梣重加搜集整理,在獲得當時名傢硃孟震(字秉器)、李維楨(字本寜)、王世懋(字敬美)等的收輯、選校、甄彆和督學潘公的支持後得以刊印。
5.《明狀元康對山先生全集》,四十五捲,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古邰貽榖堂重梓”本。
此本主要依據四十六捲本,刪去其中第十九捲“族譜二篇”。
6.《對山集》,十捲,《四庫全書》影印乾隆二十六年(1761)刊本。
此為孫景烈據十九捲本嚴加去取而成,並見於中美百萬冊書數字圖書館影像本。
7.“明代論著叢刊”《對山文集》影印乾隆十捲本。1976年颱灣偉文圖書齣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凡  例

以上各本,收羅之富無齣萬曆十年本之右者,且經多位名傢慎加選校,亦較嚴謹。故本書以萬曆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各本(除嘉靖元年的一捲本,因國傢圖書館封庫整理未得寓目),進行整理、校勘。
以下就本書體例略加說明:
一、本書循萬曆本例,按體裁分類,仍為46捲。萬曆本原收詩1166首,文348篇。本書從他本中輯得詩49首分彆補入原詩題下(如萬曆本二首,他本為四首,則徑行補入,加注說明),故46捲實收詩1215首。
萬曆本中全無的詩,共輯得204首,文57篇,作為“附錄”收入本書中。
總計本書共收詩1419首,文405篇。
二、各本皆為繁體字、竪排版、無標點和分段的本子。本書改繁體字為簡化字(無簡體字及一字多義易産生異議的簡化字,仍用繁體字),橫排版,加標點,分段落。
三、比勘不同版本中的異文訛字,如隻是意境、用詞不同,或意同,字不同:仍依底本;底本語句不順者,於他本擇善而從。錯字、異體字,徑改;他本已改者,從他本。以上均齣校記,不沒改本之功。
書中感嘆詞“於乎”“於乎”“於戲”“於戲”等,各本習用不同,本書均從底本。
四、本書雖為校點本,但對集中詩文的撰作時間,提及的有關人物、背景,盡可能作力所能及的考證、注釋,以方便讀者瞭解、研究康海之交友及思想變化等狀況。
五、本書按刊印時間順序全部收入各版本序跋,後來刊本收入的“原序”,不重復錄入。
六、本書收入數篇康海的行狀碑誌,以利於對康海生平作更全麵的瞭解。
七、集中作者贈與、提及的人物,皆以字、號稱。本書已考得其姓名者,皆編入“附錄”中的“人名、字號索引”,以便讀者查尋。

囿於學識,本書疏誤之處定然不少,期望讀者予以指正。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